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87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戈铁马铸海防,万里波峰斗志扬—“鞍山”级驱逐舰小传

[复制链接]

742

主题

895

帖子

31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14 12:5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子:驱逐舰是现代海军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适中的尺度、优良的性能、强大的火力和有效的应变能力而逐渐发展成为海上的主战舰种之一,驱逐舰的排水量根据使命任务不同,一般从3000吨到8000吨不等,能适应海上恶劣的气候环境,具有较好的快速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舰上配有火炮、导弹、鱼雷、深弹、电子对抗和直升机等各种武器装备,能执行警戒、护航、对空、对海、对潜作战和编队指挥、支援登陆和抗登陆等任务。平时,驱逐舰还可以代表国家执行外出访问或特殊任务,其作为国家的象征和军力存在的标志而受到世人的关注。

图为停泊在大连老虎滩的“鞍山”级104号导弹驱逐舰,该舰现做为大连舰艇学院的练习舰


全国解放前夕,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成立,创立了人民海军,1950年4月,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开始筹划海军的发展,并且着重研究了海军装备的建设。在全国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人民海军的装备来源还主要是缴获的国民党海军的旧装备,包括国民党海军起义、投诚以及遗弃的舰船,东南沿海陆续解放后,接收、征用了部分民船,打捞了一些沉船,1950年,中国在香港购买了一些旧船,这些舰船型号很杂,性能落后。虽然经过修复和改造,但是截至此时,新中国海军还没有一艘堪称为驱逐舰的军舰。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峻海防局面,如何获得驱逐舰加强海军实力就成为此时此刻摆在人民军队面前的问题。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这个时期对我国实施了全方位的封锁,我国无法从西方获得较新型的大中型军舰,为了强化国防建设,1953年6月,我国和苏联签订了第一个海军援助协定《六四协定》,海军向苏联订购了一批武器装备,主要包括舰艇、飞机、火炮、以及护卫舰和驱逐舰等,在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被称为“四大金刚”的我国首批驱逐舰——“鞍山”级驱逐舰(苏联7型驱逐舰)。

现在的“鞍山”级驱逐舰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


“鞍山”级驱逐舰装备2座双联装“上游”-1反舰导弹,射程50千米(无再装填功能)


来之不易的及时雨——《六四协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工业经济,百废待兴,海防建设刚刚起步。与此同时,国民党海军和空军利用大陆沿海的城镇岛屿,和西方列强的支援,对中国大陆进行了严密的封锁,时常派遣一些轰炸机和炮舰,对我沿海设施进行轰炸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国急需要提升海军实力来保证沿海的安全以及收复近岸的岛屿,面对这种现实,海军制订了海军建设的三年计划,后延展为五年计划。我海军计划向苏联购买并在国内制造战斗舰艇205艘,共55300吨,由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在1950年11月访苏时正式将计划提交给苏联海军。从而为中苏两国海军之间的谈判揭开了帷幕。
中国为签订《六四协定》付出巨大努力,先后4次派出代表团访问苏联,最终达成协议。除了国家领导人主导和苏联商谈援助海军的事宜外,周恩来总理又指示肖劲光和罗舜初来主持这项工作。
第一次访问是在1950年10月26日,周恩来总理起草了毛主席致斯大林的电报,提议派中国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和参谋长罗舜初、顾问库兹敏等人前往莫斯科,同苏联海军方面负责人协商中国海军建设及其所需装备的订货问题。在访问苏联期间,肖劲光一行参观了列宁格勒造船厂为波罗的海舰队建造的一些军舰和列宁格勒海军学校,还登门拜访了苏联海军的一些将领和重要负责人。除此之外,中国考察团还认真向苏联海军学习有关海军作战指挥、海军舰艇装备建设和海军战略学术思想以及国防法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在关于海军援助的谈判中,中方既考虑到了海军全面建设的综合援助项目,又争取到了苏联为我国在旅顺培训中国第一支潜艇部队的协议。
第二次访问是在1952年4月22日,在毛主席已经向斯大林致电请求援助我海军建设的背景下,肖劲光司令员率罗舜初副司令、海军舰船修造部长林真、重工业部船舶局罗叔平副局长等抵达莫斯科进行访问。苏联海军部部长库兹涅佐夫先后与代表团会谈了3次。正式会谈时,苏联首席代表是海军副总参谋长法金将军。会谈共进行了6次,另还有几次非正式的会议,双方就技术性问题交换了意见,此时苏联已经了解到我海军武器装备和各地海防设施的情况,肖劲光进一步向苏方介绍了我海军建设的战略方针和五年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当年的订货种类和数量及未来几年内需要购置的武器装备,并希望苏方提供技术转让。
每次会谈的内容,中国代表团都及时向毛主席、周总理作汇报。中央于5月29日复电作出批示。代表团向苏方转达了中央的意见。这次会谈双方商定苏联在5年内(1953年到1957年),供应中国以下装备:驱逐舰8艘、中型潜艇12艘、小型潜艇8艘、教练潜艇1艘,以上均由苏联供应成品,鱼雷艇120艘、基地扫雷艇12艘、大型猎潜艇12艘、小型猎潜艇12艘、江河扫雷艇30艘、巡逻艇40艘,以上均为转让制造,18个团的飞机(12个团的水鱼雷机,3个团的侦察机,2个团的驱逐机,1个团的运输机)及其相应的发动机和技术器材, 50个连的火炮和必需的附属器材,及472门舰炮。考虑到海军建设经费偿付困难,中国建议苏联以军事贷款的方法帮助中国建设海军。代表团于6月7日离开莫斯科回国。
第三次访问发生在1952年8月中旬,周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在拜访斯大林时,周总理问他:“中苏两国海军之前谈过的内容是否有效?”斯大林回答:“依然有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访苏期间海军副司令罗舜初两次与苏联海军会谈,苏方表示5月会谈达成的协议没有改变,但要等待政府的批准。此次访问,中方仍然没有得到苏联官方确认的协议,苏联食言的隐患一直存在。
第四次访问发生在斯大林逝世之后,1953年3月5日,周总理与苏联新领导的第一次会谈中,当再次问及中国海军的五年建设计划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表示不知道有这件事。中国代表团据此判断援助规模可能缩小,向周总理、彭德怀、肖劲光报告:“海军的发展主要靠本国工业的发展,为了推动和提高我国造船工业和学会技术,我们所需船只,除少量快艇,潜艇供给若干现成品外,其他则由我们现有船厂添设必要设备,只请苏方供给蓝图及一切材料,并派专家指导进行装配。”
周总理同意建议并在回国前写信给苏联国防部长布尔佳宁,还明确留下代表团继续商谈海军建设与装备订货问题。3月16日,苏联国防部长布尔佳宁接见了中方代表团,在座的还有苏联国防部副部长朱可夫元帅、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中方根据周总理指示的原则向布尔佳宁提出了中方的援助请求。布尔佳宁指示索科洛夫斯基主持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3月18日索科洛夫斯基及海军参谋长法金中将接见了中国代表团。法金表示中国海军五年计划过去已经商谈稳妥,1953年订货问题很快研究。索科洛夫斯基表示中国海军1953年订货及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由法金提出具体方案呈交布尔佳宁审查。4月13日,苏联国防部外事处三位少将约见了中方代表,通知苏联政府已经确定的意见,其中关于中国建造军舰的问题,决定于1954年提供转让建造的护卫舰、鱼雷快艇、潜艇、猎潜艇、基地扫雷艇、江河扫雷艇6种舰艇的全部设计图纸。1955年供应各型舰艇的器材设备,包括主辅机、造舰钢材、电气设备、武器装备等全套器材。

伊尔-28机头是苏联飞机特有的领航员观察舱,机头上方有一个和战斗机非常相似的座舱,上面坐着的才是飞行员


作为仿制伊尔-28的国产轰炸机,轰-5结构也是是悬臂式上单翼布局,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


4月15日,苏联函告周总理,苏联政府决定1953年内供给中国以下海军物资:小型鱼雷艇12艘、“伊尔”28轰炸机12架。1954年第2季度供应:制造护卫舰、鱼雷快艇、中型潜艇、大型潜艇、基地扫雷艇、江河扫雷艇和RM型水雷的技术和制造特许权。1954—1955年内供应制造4艘护卫舰、4艘大型猎潜艇、4艘基地扫雷艇和10艘江河扫雷艇用的全部钢材和制品、主机和辅机、甲板机械、炮兵武器、扫雷、水雷、航海、化学、通信、雷达、电气设备等。
1953年5月6日,中国代表团向中国政府发回报告,关于同苏联商谈的中国海军军事订货的问题,苏联政府已经确定在1954年、1955年两年内向中国供应驱逐舰4艘、中型潜艇2艘、小型潜艇4艘和雷击机32架。5月20日中央复电原则上同意协定及附件授权签字。1953年6月4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六四协定》。
在整个《六四协定》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无疑是从苏联获得4艘7型驱逐舰,以组建中国海军第一支驱逐舰舰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2

主题

895

帖子

31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14 12:53:26 | 只看该作者
结缘中国的7型驱逐舰
1954年3月,新中国开始筹建第一支驱逐舰舰队,并抽调500余人组成了海军青岛基地第一、第二训练大队,开始培训舰员和操作技能,为接受从苏联引进的7型驱逐舰进行准备,7月22日,两支训练大队被命名为海军驱逐舰大队。与此同时,1954年10月6日,7型驱逐舰“凛冽”号和“剧烈”号驶离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在10月13日抵达青岛,中苏双方在港口内完成交接手续,两舰在10月26日被重新命名为“鞍山”号和“抚顺”号;10月底,海军又组建了第三、第四训练大队,舰员以华东海军护卫舰6舰队为基础组成,1955年6月,第二批苏联7型驱逐舰“果敢”号和“勤恳”号也一起驶入了青岛港,随后被改名为“长春”号和“太原”号编入人民海军驱逐舰大队序列,从此成立了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舰队,使海军装备得到了初步加强。
“四大金刚”一度成为东亚海域引人注目的明星,其刚毅的外观、俊朗的舰形以及冠绝中国海军的舰炮火力,成为当时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第一次获得了排水量上千吨的中型舰艇。不过作为一种苏联在二战前研发的驱逐舰,其多项技术实际上已经处在较为落后的境地。要了解“鞍山”级驱逐舰的技术性能,我们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它在苏联的故事。
7型驱逐舰的设计目的是要具备对敌方战斗舰艇进行攻击,为本方舰艇编队提供护航,主要作战对象包括敌方的潜艇、驱逐舰、鱼雷艇等,主要作战武器包括火炮和鱼雷,一度被称为“雷击舰”并且可以执行前哨侦察任务,可以布雷,参加登陆作战并提供舰炮支援。

苏联7型驱逐舰


7型驱逐舰的计划开始于1932年的苏联二五计划期间,此时的苏联海军被给予高度重视,1933年7月苏联制订了《1933—1938年海军舰艇建造计划》,其中要求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建造50艘驱逐舰,以取代老旧的“诺维克”级驱逐舰。
7型驱逐舰的设计战术-技术任务书在1932年7月10日获得批准,技术设计于1934年完成。该舰的总设计师是B.A.尼基京,海军总监督师为楚克什维尔特。虽然苏联已经在之前的舰艇建造工作中得到了经验,但是仍然对于自己的设计能力不够自信,于是苏联开始向意大利寻求帮助。尼基京亲率设计小组造访了意大利安萨尔多船厂,并且对意大利的“西北风”级驱逐舰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且最终确定了以意大利“西北风”级驱逐舰为基础设计7型驱逐舰。
1934年,7型驱逐舰设计完成,1935年11月27日,该型驱逐舰首舰“愤怒”号在列宁格勒北方造船厂开工建造,1938年11月30日该舰被编入苏联海军黑海舰队服役。7型驱逐舰也同时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和远东阿穆尔河共青城船厂同时开工建造,共建成28艘。
总体而言,该舰建成之后的技术状态,使得之前设定的战术技术任务想定可以得到实现,该舰正常排水量1700吨,满载排水量2400吨。装备了强大的武备,包括舰首舰尾设置的4座130毫米有防弹板的单管主炮,为了保护下方主炮的炮手不受空气冲击波的影响,其装有专门的挡板,这种130毫米火炮重5.1吨,炮全长6.5M,身管长5.19米,需要11个人共同操作,俯仰角度为-5°~+45°,射速为5~13发/分(根据安装方式不同),炮弹出膛速度为820~870米/秒(根据型号和弹药不同),最大射程可达25590米。

7型驱逐舰上的鱼雷发射管


鱼雷武器包括2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共装备6枚53-38型直航式反舰鱼雷,无备雷,最大射程4000米,最大航深14米,装药400千克。并且装备有2座深水炸弹投掷器,为了可以执行布雷任务,该舰甲板上还设有水雷轨道。该驱逐舰配备了烟幕弹发射装置,为了避免军舰触雷,舰上还装有2个破雷防卫护具,作为防空设备,舰上装备有2座76毫米远程防空火炮和2座45毫米半自动高平两用舰炮,还装备了2挺12.7毫米机枪作为低空防空武器。
7型驱逐舰采用低锰钢制造,不利于焊接,因此大量采用了铆接制造,不过其舱壁和甲板以及舰体的架构仍然是焊接完成。7型驱逐舰采用了艏楼式舰型,艏楼延伸长度接近全舰的1/3,在艏楼的尾部布置了双层上层建筑,其上设置了驾驶室和驾驶桥楼,并布置了2座桅杆和1座烟囱。
该舰的动力系统采用了双轴汽轮机装置,几乎完全照搬了意大利的“西北风”级驱逐舰设计,装备有3台主锅炉,其中两台蒸汽产量各为90吨/时,一台蒸汽产量为74吨/时,动力装置还有2台功率各为24000马力的主汽轮齿轮机组,机炉舱布置采用直线方式,在首部3个相邻舱室中,各布置1台主锅炉,而在随后的2个舱中各布置有1台汽轮齿轮机组。在汽轮机舱之间,设有副锅炉舱。蒸汽过热后的参数为:压力26~27千克/厘米2,温度为350℃。该舰最大航速由此可以高达38.3节,经济巡航速度也有19.6节,在巡航速度下,续航力可达2900海里,自持力为10昼夜。

7型驱逐舰上的防空炮


7型驱逐舰的舰炮


雷达观通设备包括了“米纳”火炮射击指挥仪,“米纳”鱼雷射击指挥仪,“大角星”水声站,“航向-1”电罗经,“弧度-K”无线测向仪,“暴风-M”发爆器,“暴雪”接收器和“突击”超高频双向收发器等。人员编制188人,另有15名军官。
就像很多军舰经历过的那样,在设计完成的时候,它尚属适中的技术状态,然而在多年之后就会变得落后老朽。原本强调良好适航性和操作性的7型驱逐舰,在二战中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竟然也是适航性不足,无比重视火力搭配的7型驱逐舰,却也被诟病为防空火力薄弱,生存能力不佳。如上所述,7型驱逐舰的机炉舱采用直线布置,这种布置是很早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有助于在某种程度上减小舰艇的尺寸,简化建造的工艺,并可以方便地解决机械、系统和装置的布置问题,但是,对动力装置的生命力研究表明,如果将机炉装置分为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生命力还可以提高。
另外,在服役的初期,该舰就暴露了舰只在高速航行中的振动问题,时任海军人民委员的库兹涅佐夫总司令曾经在1940年5月针对苏芬战争中苏联海军的行动表现向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进行过专门汇报,在汇报中库兹涅佐夫毫不隐瞒地指出7型驱逐舰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除了最为显著的振动情况外,7型驱逐舰的单一狭窄的甲板过道也让舰员行动变得很困难,至于该舰的生活条件,则已经是艰苦至极,仅有161张铺位,还由于内部过于狭窄的舱室空间而根本无法进行加位,以至于后续补充入舰的水兵只能和他人同挤一张床位。由于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在后续的7U型驱逐舰的建造中,设计人员对7型驱逐舰的设计进行了大量修改。
7U型驱逐舰由北方船厂设计室设计,总设计师为H.A.列别杰夫,海军总监督师是楚克什维尔特,首舰“警戒”号在1936年8月开工,1938年10月下水,1940年10月交付舰队使用,这种改进型驱逐舰共计建造了18艘。主动力装置梯队布置是7U型驱逐舰所采用的主要新技术,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表明,这种布置能提高动力装置甚至是整舰的生命力,在受到战斗损伤时,采用机炉装置梯队布置的驱逐舰,具有更大的航行和机动操纵的可能,能更好地回避敌人的打击,而减少自己的伤亡,按照苏联公布的驱逐舰战斗损伤数据的分析表明,在战争中受到损伤的7U型驱逐舰中,沉没的占50%,而机炉装置按照直线布置的7型驱逐舰受到战斗损伤后沉没了73%。
7U型驱逐舰的主动力装置设有4台蒸汽发量各为80吨/时的主锅炉(而不是7型驱逐舰不平衡的3台锅炉),以及2台功率增大到27000马力的原7型驱逐舰的主汽轮齿轮机组。为了增大马力,汽轮机的通流部分尺寸有所增大。锅炉舱的梯队布置是采用下列方式实现的:第1梯队为1号和2号锅炉以及1号汽轮齿轮机组,而第二梯队则是3号和4号锅炉以及2号汽轮齿轮机组。动力损管室布置在上甲板的上层建筑中,这应该是设计中的一个缺点。
7U型驱逐舰装有2台功率各为1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和2台功率各为4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均采用110伏电压的直流电。发电机的总功率比7型驱逐舰大100千瓦左右。
由于更改了主动力布置,必须采用两座烟囱的布置办法,这样就改变了舰艇的外观设计,并且要求重新布置了甲板上的火炮,通过安装第3座45毫米半自动炮而加强了防空武器。该舰的排水量增加了200吨。
尽管采用了各种改进措施,7型系列驱逐舰的训练和战斗经历仍然表明,这些军舰有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适航性的问题仍然没有改善,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舰体线型的选择问题,在风暴天气下航行时,发生强烈的飞溅,而在提高航速时,舰首钻浪情况严重,并且有时甚至能冲击到上层建筑之上。舰体的结构强度也有问题,舰的总纵强度由于舰体主纵向构件的结构布置不合理而显得不足,而在风暴冰雪条件下,舰体的甲板铺板和构件以及两舷外壳板和舰体底板会产生永久性变形。
7型驱逐舰航海性能不佳甚至造成过严重的损失,在1942年11月20日,在约卡基以北420海里处,7型驱逐舰“强击”号在白令海的强风暴条件下,舰体被海浪严重冲击,舰的后半部上甲板处出现了横向裂缝,几分钟以后,该舰的后半部分就整体裂开并且沉没。当时该舰的前半部分已经无法航行,海水沿着第二机舱的尾部舱壁进入了船内的各个舱室,派往营救的“古比雪夫”号和“乌里兹基”号以及“聪明”号驱逐舰克服重重困难,从“强击”号上营救了179人,11月22日白天,风浪更加剧烈,救援工作被迫停止,这些驱逐舰的燃油也将要耗尽,被迫撤回基地,当前来替换的军舰抵达事故发生地时,“强击”号已经消失在茫茫海面上。这样惨痛的事故,无疑为这种驱逐舰不佳的航行性能作了最好的证明。
不过,这些问题也并非是因为苏联的设计者没有发现,主要原因是在7型系列驱逐舰的设计中,考虑的作战环境主要是在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近海以及太平洋的西海岸等海浪较小的封闭和半封闭式海域,但是在实际作战中,7型驱逐舰经常要前往巴伦支海和北大西洋这样的高海况海域,这一点在其设计时是没有考虑到的,也是其航海性能、续航力、自持力、战斗稳定性、舰体强度等技术指标较低的原因。
因此,对于任何武器的评价都不能脱离其战役战术的想定,既然7型系列驱逐舰并非为远海作战所设计,因此对其种种航海性能欠佳的批判结论也不能随便得出。比如在中国引进7型驱逐舰后,其使用的主要海域也只是在黄海、东海等半封闭式的海域,属于7型驱逐舰设计时想定的适当海域,在这些海域中,7型驱逐舰的强悍火力和高航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中7型驱逐舰,可以说也是对自己实际作战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后得出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2

主题

895

帖子

31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4-14 12:53:48 | 只看该作者
海军导弹化的先驱——“鞍山”级导弹驱逐舰
在1955年6月中国接收了4艘7型驱逐舰,建立了第一支驱逐舰舰队后,“四大金刚”可谓风光无限,然而这只是四艘“鞍山”级驱逐舰的第一次高调亮相,随后第二次被世界关注,则是因为“鞍山”级驱逐舰进行的导弹化改造。20世纪60年代,世界海军迎来了反舰导弹大发展的浪潮,反舰导弹出现了取代舰炮鱼雷系统的趋势,如果不能紧追潮流,研发自己的导弹驱逐舰,那么我国在未来的海防斗争中,形势会变得越发严峻。海军为了提高现有装备的作战能力,决定对现有的7型驱逐舰进行现代化改装,拆除原来的三管鱼雷发射器,改装为舰舰导弹发射装置,每舰安装两座,成前后布置。

7型驱逐舰设计中参考过的意大利“西北风”级驱逐舰线图


改造后的“鞍山”级驱逐舰使用的反舰导弹是仿制自苏联P-15“冥河”反舰导弹的国产“上游”1号反舰导弹,其弹长6.55米,直径0.76米,翼展2.41米,重量为2.09吨,战斗部重达510千克,飞行速度为亚音速,可以达到0.85马赫,射程50千米,这是我国研发的第一种国产反舰导弹,虽然其存在易干扰,精度低,飞行弹道高,弹体尺寸大等缺点,但是在那个年代,能拥有舰载反舰导弹的海军,就已经是一支非常前卫的海军了。
在1959年的《二四协定》中,我国分别得到了苏联援助的542岸舰导弹、P-15舰舰导弹(代号544)和1060潜地导弹。从1960年开始,苏联就运来了部分飞航式海防导弹的实物样品和图纸资料,并且派遣专家帮助我国仿制苏联的542导弹和544导弹,可正当我国全面开展仿制工作时,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协议,为我国制造了严重的困难。1959年,我国曾向苏联订购了两枚544导弹实弹,合同议定1960年2—3季度交货,众所周知,国际惯例对于已经付了款的合同,应该按时交货。苏方于1960年10月才交货,而且该产品是外观喷了漆的旧货。我国政府义正言辞地提出索赔要求,苏方无奈,同意按照合同提供了新的战斗弹,1965年8月17日,我国才收到了新的导弹。
不过在苏联交付新导弹之前,我国就已经调整了发展计划,统一部署了导弹武器的科研、生产力量,形成拳头,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研发仿制544导弹。仿制工作从工厂的技术大练兵和科研单位的钻深吃透544开始,热气腾腾地全面展开,困难锻炼了中国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单位,激发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志气,中国研发人员决心以自己的力量搞出舰舰导弹。
1963年10月, 320厂用苏联留下的零件仿制出第一枚544导弹模型弹,次年8月,顺利通过全弹静力试验,同年11至12月间在西北戈壁滩进行了发射试验。在此期间,由于原来544导弹所使用的液体燃料为酒精,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提炼,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国产544导弹转而使用煤油作为推进剂,而有效射程则由原来544弹的35千米增至40千米。1966年5至7月间进行了544导弹的陆上和海上飞行试验。这些试验弹的控制系统设备采用苏联产品,其他为国产,所以称为混合弹,有人调侃简称“混弹”。此时的544导弹型号已被正式命名为“上游”1号舰舰导弹。1966年11月,“上游”1号进行了海上定型试验,试验结果是9发8中。1967年8月,“上游”1号通过了定型进入批量生产。
中国海军走出了导弹国产化的第一步。有了反舰导弹,没有发射装置也不行,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已经交恶,苏联从中国撤走了专家组,导致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发射装置的研发。
1969年2月11日,海军通知713所承担发射装置的研究任务,同年4月14日海军根据总参批复,下达了改型驱逐舰的任务书。确定使用一种双联装回转式舰舰导弹发射装置,这是一种具有两个发射筒,每筒装一枚“上游”1号导弹,能回转跟踪目标并实施发射的装置,平时用做贮存导弹使用。该发射装置被定名为7224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其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场调研、确定方案阶段,开始于1969年2月下旬,701所组织有关单位的设计人员到北海舰队对改装首舰202舰“抚顺”号进行现场考察,收集有关的设计资料,2月11日,海军向713所下达了7型驱逐舰现代化改装的导弹发射装置研究设计任务,交由大连造船厂试制。同年3月15日在青岛召开改装现场会议,一致同意的改装方案是:拆去两座三管鱼雷发射器,换装两座双联装、能自动回转跟踪的导弹发射装置,备用弹由于舱室受到限制不予考虑。
第二阶段是产品的设计阶段,开始于1969年3月下旬,此时开始了总体方案设计,4月7日,总参批准了202号驱逐舰改装导弹任务书。4月初开始技术与施工设计,在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斗下,同年6月完成了样机设计,接着,设计人员携带图纸到大连造船厂进行技术交底,并驻厂配合施工。
第三阶段是样机生产和装舰调试阶段,起始于1969年6月21日,713所完成202驱逐舰改装的7224发射装置设计图纸,并发厂制造,大连造船厂成立专门生产线,随后开始样机生产,同年10月开始装配,11月中旬由713所负责,大连造船厂配合开始单机调试,于年底完成了调试任务。
第四阶段则是样机测试阶段,开始于1970年2月9日,202驱逐舰改装导弹后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先后发射两枚“上游”1号导弹,均直接命中目标,这是我国首次用跟踪状态下的发射装置发射导弹,具有重要意义。28日,大连造船厂同202舰代表,在7224发射装置工程验收单上签字,202舰改装工程结束。
第五阶段是后续舰的改装及图纸修改工作阶段,开始于1970年2月19日,中央下达了在202舰改装导弹成功的基础上,再改装其余3艘驱逐舰的指示,1970年4月8日到12日根据上述指示精神,海军在锦西召开了202会议,会议确定后续3舰仍然按照202舰方案改装,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了会议纪要,713所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及202舰的样机试制、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对设计图纸进行了部分的修改。1970年7月完成了修改设计并发大连造船厂施工。

“上游”反舰导弹


1971年9月完成了对203、204两艘的改装,同年9月到11月结合“上游”-1号导弹批检试验,两舰各发射两枚导弹,均获得了成功。
最后一艘201舰的改装是1974年10月5日完成的,接着进行导弹发射试验,获得成功,至此201、202、203、204四艘7型驱逐舰的导弹武器现代化改装工程全部完成。
7224型发射系统结构组成复杂,且采用回转跟踪发射舰舰导弹,是国内首创,然而从现场调研开始到海上发射试验成功,历时只有1年,其研制周期之短,设计建造速度之快,是同类产品中少有的。研制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两点,最大问题是3.2米带内齿圈的大轴承。其在国内是第一次试制,从毛坯锻制,调制处理到内齿圈加工,滚道淬火等,都存在困难,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产品的寿命和发射导弹时的安全性都将大打折扣,这对于发射装置能否研发成功,具有关键的意义。
为此202舰改装办公室的科研人员到现场找有关单位商榷,共同努力,结果在上海汽轮机厂的帮助下,按时解决了毛坯的锻压和调质处理,又在洛阳轴承厂与洛阳矿山机械厂共同帮助下,解决了轴承的滚道淬火和内齿加工问题。随即202办公室人员将产品由洛阳押运,于1969年9月底及时运送到了大连造船厂,保证了安装的进度要求。前后耗时总共三个月。
第二个难点问题就是舰载导弹发射装置的随动系统研发问题,该系统具有随动和控制两种功能,前者是按照指挥仪发来的信息,控制导弹发射装置跟踪目标,后者是完成系统的启动、停止、限位、开关发射筒盖、数据显示、与指挥仪和导弹之间交换各种信息等。
我国舰载导弹发射装置随动系统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的,研究设计的主要技术力量集中在713所,1964年713所导弹发射装置室就开始组建随动系统专业组。我国舰舰导弹发射装置随动系统的技术论证,早在1960年进行驱逐舰鱼雷管改装导弹发射装置的论证中便已经开始了,根据当时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和导弹武器系统对随动系统的技术要求,经过反复论证分析,确定第一代舰舰导弹发射装置随动系统采用电子管放大器-电机扩大机-单电机拖动的纯电气方案。
1969年2月11日,海军决定将现有的驱逐舰进行现代化改装,首先在7型驱逐舰的202舰上试点。但是202舰改装空间小,电制不同、被控负载不同等原因,仍有大量研究工作,任务十分紧迫。
1969年3月中旬,713所开始调研搜集数据,4月完成技术设计并审定设计方案,6月开始施工设计,边设计边施工,10月开始舰上安装,12月开始白天机械安装,夜里随动系统调试。1970年1月进行导弹全武器系统对接联调、静态和动态精度试验,同年2月9日在旅顺海域进行了全弹飞行试验,随动系统工作正常,达到了设计的技术要求。
7224发射装置的随动系统从设计到装舰打靶试验成功,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研制周期很短,是我国舰用武备随动系统首次装备部队,也是第一次在舰上应用跟踪状态下的导弹发射装置发射导弹。
就这样,4艘“鞍山”级火炮鱼雷驱逐舰,摇身一变成为了前卫时尚的导弹驱逐舰,成为我国海军导弹舰的开山之作,为人民海军现代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74年,4艘“鞍山”级驱逐舰将舷号依次修改为101—104号,由于当年我国水面舰艇规模的不足,这些军舰一直服役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退出现役。

被改造为导弹驱逐舰的“鞍山”号驱逐舰


051D型“旅大”级I型—133号“重庆”舰,上海中华造船厂的第三艘051型驱逐舰,1983年12月30日列编东海舰队


结束语
金戈铁马铸海防,万里波峰斗志扬。人民海军的第一代驱逐舰身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它们驰骋在海防最艰难的时代,把当时中国海军的战斗力从近岸发展到了近海,在对各种敌对势力的斗争中,它们起到了海防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现代化的改造中,它们又体现了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实力的发展壮大,在它们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的不足,但是可喜的是,人民海军最终将这些种种不足转化为经验和教训,从总体、系统到单位全面筹划,从人员培训到后勤工程维修全面提升,逐步形成了我国海军舰艇建造和海军战略战术发展的同步前进,即便在今天看来,“鞍山”级驱逐舰的引进和改造工作,都为之后的海军发展提供了无数的宝贵经验。当军迷们期待着万吨级新型驱逐舰的出现时,千万不要忘记,在051“旅大”型驱逐舰之前,我国曾经有过4艘排水量2000吨、不怎么先进、但是却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海上骁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5 17:07 , Processed in 0.2223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