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13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阳标统:十九路军装备图志

[复制链接]

742

主题

895

帖子

31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3:1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现存图文史料总存量之丰富,在同等规模建制国民革命军里可以说是罕见。摒除军事方面原因,这与战斗爆发时间、时局、规模、地点有关。

首先是爆发时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在东北继续深入侵略,全国人民对国民政府应对不力,东北军怯懦无为表现,极为失望。猛看见一支地方部队以坚决勇猛态度对日军挑衅迎头痛击,自然欢欣鼓舞,投以全力关注支持。

一九三一年二月,蒋先生不顾法统软禁本党元老胡汉民,造成宁粤对峙,各派势力纷纷集结广州联合反蒋,双方摩拳擦掌准备大打出手……日本人趁此机会,在东北挑起事端,发动九•一八事变,造成局面无法收拾,细述前因后果,更让各方面愤怒,一力追究蒋之责任,逼其下野。蒋亦对十九路军领导人陈铭枢自述:弟当国三年,忿尤丛生……蒋下野,民众固然觉得解气。但他是国内最有实力的军事强人,换其他人上台当家,能否应对日本人步步紧逼的侵略危机,民众同时也深感忧虑。

《淞沪抗战 · 十九路军》张绍成老师画


战争是政治延续,坦白说,淞沪抗战中日双方都有所克制。事情既起,不打不行,真打也不行。日方固然想消化东北,国民政府也不愿意事态扩大,十九路军上层亦不愿意将本钱打光……当然最主要原因是双方都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全力一搏。如此,战争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烈度有限,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敢以低近观察战事。

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城市,是中国经济金融中心同时亦是文化中心,大批文化机构如教育机构,新闻出版业、欧美新闻通讯媒体亦汇聚于此。战争报道从来都是新闻顶级题材,最能吸引人注意。淞沪抗战在上海爆发,这简直成为中外新闻媒体家门口的盛宴,这才是十九路军图文影像存量大的最主要原因。

同理,五年后八•一三淞沪会战,初期图文资料亦是非常丰富。随着战争规模越打越大,越来越残酷,反映中国军队作战影像随之稀少,武汉会战后呈断崖式下降,最后只剩下中央社罗寄梅、魏守忠、俞昌硕等几个摄影记者跑来跑去。这固然有经费紧张原因,同时不无战争残酷性,令新闻摄影界望而却步。

在十九路军诸多影像中,表现官兵英武敢战,民众鼎力支持的图文比比皆是,却鲜十九路军装备注解,只在2015年台湾出版的《抗战陆军武备图志》见过少数几张。这无疑给十九路军史料留下有待整理的空间,同时亦是有趣的角度。

十九路军装备

清末以来,连年战乱,广东匪患不断,民间沉枪百万,各式洋造土制枪支泛滥,军队更是来源复杂,犹如万国枪械博览。如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一二一旅枪械统计表上,仅本旅七九步枪分别就有汉造、粤造、闽造、德造、江南造;水机枪分别有沪造、粤造、德造、湘造、汉造……各款机步枪虽然仿造母本相同,但车工精度不一,配件质量各异。战场上一旦损坏,难以将几支同型号损坏枪支快速拆卸拼装出一支完好枪械继续射击,从而影响火力输出。

一、步枪

十九路军士兵与宪兵第六团士兵在杨行设置的战壕内据守。


吾军在竹园围据壕作战。本图说明是有问题的,这是庙行第二线战壕。


汉造七九步枪。


十九路军使用步枪中,地域渊源棣属关系,自然是粤造(广州石井兵工厂)占多。事实上我对枪械素无研究,只能从外形上粗略分别型号不同之步骑枪,根本无法分清七九步枪之中汉造、粤造、闽造、德造、江南造之间的区别,我相信亦无人能分辨。

二、自来德手枪


影视剧里游击队长手持驳壳枪,四十五度斜着甩出去射击的英姿真是风骚撩人,其实上图才是驳壳枪稳定射击方式。

淞沪抗战期间,驻守吴淞炮台之中国士兵持驳壳枪站岗(海伦·斯诺摄)。


该名士兵帽子服装与粤军区别太大,不能肯定该名士兵棣属十九路军,结合史料判断,有可能是齐学启宪兵第六团士兵。


德国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是在1896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木盒,可以拆下拼装成枪托以稳定射击,因此在中国也称盒子炮与驳壳枪,具自动速射型(Schnellfeuer)叫快慢机,正式名称叫自来得手枪。

该枪从清末流入中国,直到抗战结束一直活跃在中国战场上。枪身长28厘米,重1.24公斤,弹容量20发,又俗称为“二十响”。它使用7.63毫米弹径子弹,最大射程150米,理论射速可达900发/分钟,和普通手枪比,它具有射程远、火力猛、射速快等诸多优点,在中国战场上一定程度上代替冲锋枪。

三、汤姆森冲锋枪

十九路军在使用汤姆森冲锋枪。


十九路军在使用汤姆森冲锋枪。


普森冲锋枪(英文:Thompson Submachinegun,又称:汤姆逊冲锋枪,绰号:Tommy Gun,译文:汤米冲锋枪,)。

该枪由美国O·V·佩思和T·H·奥克霍夫在1916年一次大战期间开始设计,他们二人打算搞一款“设计简单、装弹量多”的“堑壕扫把”武器,但等他们设计定型,开始制造并计划运往欧洲时,一战已经结束。

美国黑帮


战争结束,军方自然停止收购,该枪便推向民用市场。因售价太贵,民众鲜少问津,却意外得到黑帮用户青睐,美国黑帮看上该枪弹鼓装弹一百粒,火力凶猛特点,可以打劫银行时压制警察火力。由于其后坐延迟,射击声像打字机声音,芝加哥黑帮屡次使该枪械打劫银行,枪声响遍街头,故被戏称为“芝加哥打字机”。

其大约在二十年代初,该枪在经由芝加哥洪门人士带回国,如孙中山卫队便有数支,其后石井兵工厂开始仿造,为减轻重量,方便携带,石井兵工厂改弹鼓为弹匣。如此该枪自然有一定数量装备十九路军,随后山西、四川兵工厂也开始仿制。

四、捷克式ZB-26轻机枪

戴着防毒面具之十九路军士兵在使用ZB26式轻机枪


戴着防毒面具之十九路军士兵在使用ZB26式轻机枪


ZB26式轻机枪(捷克语:Lehký kulomet vz. 26)是捷克国营兵工厂1925年开始生产一款轻机枪,这款轻机枪可算是良心之作,其优良性能在世界各国衍生出上十种型号。而且此枪在中国出镜率之高,不说家喻户晓,也有一半人眼熟。早在1927年,中国各大兵工厂开始对ZB26进行仿制,性能得到使用部队官兵一致好评。

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出色性能也得到日军承认,《东史郎日记》书中多次描绘中国军队使用这一武器情形,其中曾提到“整个晚上捷克式机枪射击声就像节日焰火一样,通宵达旦,一刻不停”…… 这是因为ZB26口径7.92mm子弹,其威力较日军歪把子6.5mm口径大,特别是弹头初速高,侵入能力强,射击声与击发节奏与日军歪把子机枪明显不同,故给人留下更深刻印象。

四、瑞士KE7式7.92mm 启拉利轻机枪

十九路军士兵在使用瑞士KE7式7.92mm 启拉利轻机枪。


十九路军士兵在使用瑞士KE7式7.92mm 启拉利轻机枪。


十九路军装备了少量瑞士KE7式7.92mm 启拉利轻机枪与伯格曼冲锋枪。


KE7式启拉利轻机枪由瑞士枪械设计师启拉利和恩德共同设计,由老牌军火商SIG公司制造,该枪重量较轻,构造简单、分解容易,携带方便。

1928年间,国民党政府向瑞士政府购买数千挺,主要装备中央系军队,一度成为国民党中央系军队主力轻机枪。中原大战期间,十九路军得到中央少量补充。


在淞沪抗战影像中,可以见到陆军第八七、八八师大量配备这款轻机枪,见上图。

五、卅节式重机枪

机枪排接防出发前整队,队列前摆四挺仿勃朗宁M1917。


该挺卅节式重机枪铭牌上写着“上海兵工厂”隐约可见。


十九路军在真如前线。


仿勃朗宁M1917重机枪是水冷式重机枪,由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摩西·勃朗宁设计。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最大特点是枪管外套有容量3.3L水套筒,用于冷却枪管。 所以我们在影视中经常看见枪管没水后,为防止枪管打红,士兵冲着水套筒滋尿进去……汉阳兵工厂于民国10年(1921年)仿造成功,称为卅节式重机枪,在中国军队中大量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2

主题

895

帖子

31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3:19:52 | 只看该作者
六、马克沁(MG08/15)水冷式轻机枪


一名十九路军士兵手持机枪在宝山北停车场工事里对敌警戒,该挺机枪便是以沉重著名的轻机枪(灌满水40斤)德造MG08/15。

马克沁机枪发明后,巨大火力输出使其成为步兵利器,在一战之前欧洲各国大量仿制,并各自有型号命名。如英国维克斯(Vickers)Mk1、法国霍奇克(Hotchkiss)M1914式、德国MG08。

德国MG08重机枪


但重机枪外形粗重,只能用于防守,无法由步兵携带快速移动给进攻部队及时提供火力支援。
有鉴于此,德国人便将MG08进行改造,如储水筒装水量改小,握把改枪托,三脚架换两脚架,最终改成一挺40斤重的轻机枪(下图),步兵们虽不满意,但装上弹鼓,毕竟可以让一名条顿壮汉挎着一起冲锋。当然,让矮小瘦弱的广东兵携此枪冲锋,估计冲两三百米就要停下来喘气。


七、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

这不是十九路军装束,极有可能是税警总团。


这不是十九路军装束,可能是税警总团。淞沪抗战爆发后,税警总团三个团,每一团配属给十九路军一个师作战。

1930年,中原大战的残酷战场上,令中央军逐渐意识到迫击炮对步兵支援非常重要。由此军事委会命令金陵兵工厂参照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进行仿制,厂方考虑到国内82口径比较通用,各兵工厂无须重设炮弹生产线,因此将81口径改82毫米,同年量产炮180门、炮弹15000发。

因为是民国20年定型,故被称为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全面抗战爆发后,该型迫击炮成为国军主要曲射步兵火力,在1935年至1947年,一共生产11,211门。

关于82迫击炮口径,有个抗战故事。

1944年7月,衡阳守军守军81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弹打完后,军部参谋长孙鸣玉将军下令将仅剩数百发82毫米迫击炮弹匀出一半,用砖石把炮弹“弹体”部磨蚀1毫米,以便用于短缺炮弹81毫米迫击炮。很多官兵手磨出血泡……军长方先觉鼓励道:“官兵每一秒都在流血,每一分钟都有死亡,诸君为国效命,此其时也!”

这故事,只能理解为故事。


淞沪抗战中,如上图戴盘帽部队分别有税警总团、宪兵六团、驻上海警备部队等……从人事关系上判断,只有宋子文才能从金陵兵工厂刚研造180门迫击炮中弄出数门给税警部队,十九路军就别想了。

八、辽造16年式新150mm重迫击炮


这张照片耳熟能详,但往往给右侧小图文字晋北我军之迫击炮误导为晋军……晋北是闸北之误。

奉军在操演16年式150mm重迫击炮


辽造民16年式150mm重迫击炮,该炮怎么到十九路军手里,没查到具体资料。不过从后来抗战中没有大规模普及使用,这款大口径迫击炮想必是中看不中用。但1933年热河抗战、1944年9月收复腾冲之战,居然神奇地看见其身影。

热河抗战中国军队装备的150口径迫击炮。


1944年9月,腾冲城外,远征军第五十三军(东北军)炮兵正使用150迫击炮向城内日军轰击。


九、瑞士厄利康20毫米炮

瑞士厄利康20毫米炮


一战期间,德国人莱因霍尔德·贝克(Reinhold Becker)研发出这款20毫米口径机关炮。
1919年,一家瑞士公司买下来这门炮的设计图纸。后来这家公司被厄利康公司(英语:Oerlikon Contraves)收购,厄利康以贝克设计为基础,开发出FF、FFL、FFS等多个版本的20毫米机炮。

步兵学校教材《现代步兵兵器图表》截图


这款20毫米高射机炮在当时是性价比最优异的防空武器,1929年中国派出到欧洲军事访问团,看中厄利康20毫米高射炮,购置数门,怎么到十九路军手上则不详。在淞沪抗战影像文献存量判断,这款机炮十九路军掌握不多,主要中央军陆军第八七、八八师使用。根据我收集淞沪抗战中厄利康机炮组图(20余张)统计,能确认是十九路军官兵影像不过两三张。


编号1-21为淞沪抗战。
编号14、15站立持望远镜者为二五九旅旅长孙元良。
编号23庐山军官训练团学员在试射。
编号24、25为热河抗战中国士兵在使用厄利康机炮。
编号31-36为步兵学校教材《现代步兵兵器图表》截图。

十、粤军之魂

通览个人所存数千张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图片,可以确认十九路军序列各部队没有装备钢盔。
目前淞沪抗战影像中戴钢盔部队是陆军第五军(配备仿日式樱花盔与德国煤斗盔两种)、救国义勇军一部(碟盔)……戴盘帽为税警总团、宪兵、警备部队。

十九路军士兵帽子颇像鹰嘴


十九路军全军都戴军便帽,该帽款式来源于北欧瑞典、芬兰山地居民所戴的滑雪帽,据说与德国巴伐利亚山地居民所戴的山地帽撞款。一战期间,德军山地师采用巴伐利亚山地帽款式略加设计,改为山地师独有的军便帽。

一九二七年国民党与苏俄关系破裂,改聘德国顾问。一九二九年,军事委员会在一月、九月,两次颁布修订《陆军军常服军礼服条例》,中央系部队开始陆续换装,受德国顾问建议,军帽款式从制作不易的盘帽改为德军山地师军便帽。一九三〇年,十九路军编入讨逆军序列,直接受命中央参与中原大战,所有后勤补给由中央负责,因此完成换装。

此时的军便帽与抗战时期军帽略有差别,特点是帽檐短窄,压得比较低,看上去像鹰嘴。

十九路军士兵向前冲击


当然,作为“粤军三宝”之一的雨笠,才是“丢那妈”部队魂魄所在,是永远的标志。

其实我一直好奇十九路军为何出省上到中原华北等雨水稀少地方,仍然恋物癖般背着这顶来自家乡篾片夹竹叶做成的帽子,不论晴雨,亦不管行军作战、冲锋撤退,吃饭睡觉,须臾不离……

这个雨笠情结,并非十九路军独有,而是粤军共同精神信仰。

访问参加过淞沪会战粤军一六〇师老兵时说起这个事,老兵告诉我,一九三七年增援上海,在火车上军官让士兵精简行李扔掉雨笠,但兄弟们宁可丢弃其他物品,却抝执地留下雨笠。军官只好笑着摇摇头,随他们便。
我问这是何解,是否将其视为能逢凶化吉的吉祥物,有神打(乩童)防弹作用?……老兵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觉得背着家乡的雨笠安心。或许这么一点抝执与寄托,正是十九路军无畏迎敌之胆魄所在。


斯诺夫人回忆说:那些年轻士兵回想起来就让人揪心,他们只有十几岁,在隆冬时节穿着网球鞋和薄棉布短裤。每一个人都背着心爱的广东漆帽(刷桐油),就像一件恋物,他们永远不会把它解下,漆帽像一把伞般防雨遮阳,它是广东士兵的标志。广东,真是一个令人骄傲的省份。

在上海,在这座东方第一大都市街头,广东子弟背着雨笠冲锋陷阵的身影,是抗战史上令国人最难忘的印象之一。乃至几十年后,曾目睹他们战斗的上海市民说起那些大叫一声“丢那妈,几大就几大”就冲上去再也没有回来的广东仔,禁不住泪眼朦胧。
他们不算出色的战绩但决绝冲锋呐喊,激励着与他们并肩作战的陆军第五军袍泽在五年后,在同一座城市里与日军不死不休,奋战到底。


雨笠成为粤军标志,影响深远。有些文史作者知之不深,一见抗战影像中背雨笠的部队便认是粤军。这如同四川人,一看穿草鞋部队,就认定是川军;广西人看见梅花盔,就说是桂军……岂不知道八年抗战中,国民革命军每一支部队都是芒鞋雨笠,单衣素食,抗战到底。

见过某出版物一本正经地分析,依据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影像所见,圆顶雨笠是粤军独有装备,尖顶是其他省份部队……这样辨认毫无道理,其实广东每一间竹器店里都有圆顶或尖顶,大小不等的雨笠,任君选择。广东每一个来自竹乡青壮年,都会一点简单竹器编织……若不嫌难看,我也会。

雨笠不会成为制式装备统一下发,与草鞋一样,由士兵个人分散购买或自行编织。

当然,若长官带兵心细,则会吩咐特务长向竹器店统一订购(只能以连队为单位,营级订单太大,没那间竹器店可以一家吃下几百顶雨笠),店家做好送到连队后,由我在笠面上逐顶涂写番号……不信你看,有图有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4 18:27 , Processed in 0.3569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