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话:八路军是怎样的对手 作者手绘的八路军形象和现代影视中的差不多
一直有个问题让日军倍感颇头疼:对手八路军到底是支什么样的军队……? 八路军的前身是中国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朱德、贺龙、叶挺领导约三万名红军战士,针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举起了武装反抗的旗帜。 面对红军接连不断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势力逐步扩大的势头,蒋介石曾数次发起包围进攻行动。也正好就在这时候,日军在满洲挑起了事变(译:九一八事变)。 于是红军就从位于江西的根据地出发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最后进入陕西省为抗日做部署,那时候他们的兵力达到了8万人。 1937年(昭和12年)发生了日华事变(译:七七事变),紧接着红军就和蒋介石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师团。 这就是八路军的由来。 少了条手臂的八路军重机枪手
所谓“八路军”是第八方面军的俗称,另外八路军也被称为第18集团军(注①),这是按照国民革命军编制的称呼。 八路军成立后进入了蒋介石军队战败撤走的华北地区建立根据地,把普通民众组织起来形成军民一体的体制来反抗日军的占领。 八路军与日军以及蒋介石国军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它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因此日军战败后,中国又回到了从前,同一民族的八路军和国军之间继续展开了斗争。最后国军大败,中共则踏上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道路。 自古以来在中国一提起军队,多半想到的就是军阀的雇佣兵或土匪强盗,普罗大众被他们害得很惨。 但是八路军却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时刻以那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准则和人民相处,所以在普通民众眼里这支军队和以往任何一支都不一样,被称为是“我们自己的军队”。 作者对八路军还是很佩服的
八路军能得到中国一般民众的支持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1947年国共内战胜利前夕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在下拜读后顿觉精神一振容光焕发,敢叫天地换新颜的雄情壮志澎湃在心中,真乃神人。译①),自此八路军转变为解放军。 1949年10月在北京,毛泽东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那时解放军已有五百万兵力,现在还有没有那么多就不清楚了。 万里长征结束时只有8万人(注:此时红军加上西征损失的2万兵力也只有6万)的那支武装,在经历了13年的发展后扩大了60倍——五百万的兵力。 这简直就是‘大跃进’。 如果把红军时期比作刚出生还在襁褓的婴儿,那八路军时期则是少年到青年,解放军时期可喻为青年到壮年。 八路军时期是从1937年到1947年的这十年间,这段时间八路军基本都在和日军作战。 中日战争初期,在山西省平型关的山区里击败了板垣师团;昭和15年(1940年)夏季到秋季,同时发动攻击了日军在华北各地的阵地(即有名的百团大战),这段时间彰显了八路军的实力和活力。 日军对晋察冀边区的封锁与扫荡
日军自从被八路军出其不意攻击从而遭受了惨重损失后,就发起了好几次“八路军扫荡行动”,一直深入到了位于山西和河北省境内山区里的八路军根据地中。 1941年及其第二年,当时日军正处于高峰期。由于采取了密集的扫荡行动,这时候的八路军反过来处于最艰难的时候。不过即便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依然投入很大力气建设根据地。 在八路军存在的这十年中,有八年时间既在和日军战斗,同时又在建设稳固的根据地。 毛泽东也经常举出建设好根据地后的各种便利,如良好的群众基础、优秀的党、优秀的红军、有利的地形等。 巍巍太行
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地形,其证据就是:凡是八路军建立的根据地都在日军能难进入的深山里。 就以我所处的冀西地区(河北省西部)为例。 这里建有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哈尔省、山西省、河北省),其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边境的崇山峻岭(太行山)之中。 该政府下还有各地区的行政公署、各军区、各县政府到村政府一整套行政机构。 作者想象的儿童团形象
群众组织有抗日救国会,女性有抗日妇女会,小孩子有抗日儿童团,诸如此类村民全都被组织成了民兵。 八路军会帮助这类村子干农活,还会把种地的农民武装起来,以便随时和日军作战。 受过抗日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孩子们则会加入八路军,从正面和日军作战。 共产党就是这样组织和指挥群众,并将矛头指向日军。 进行农业生产的八路军和民兵,左下角是民兵的地雷箱
日军对此气急败坏,派出大批军队袭击根据地,不仅放出毒气,还把村子一家一家给焚烧殆尽。但这些举动非但没能消灭八路军,反而让他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愈大。 当时日军上层无法体会到隐藏在中国深山中和潜伏在地底下不断萌动的革命趋势。 到了1944年,日军在华北的军力急转直下(注:日军调集了华北方面军7万余兵力南下发动一号作战进攻河南),再也无力支持“八路军扫荡行动”。这下就该轮到八路军转而进攻日军兵力薄弱的阵地了。 于是各地兵力被消弱的分遣队在八路军的进攻中风雨飘摇。正如毛泽东预言的那样,抗日战争进入最终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只不过日军在这阶段的初期便向盟军投降了。 虽然还有人不甘心全面失败,希望能体面地投降;但日军在当时那种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已经和失败没什么区别了。 八路军还有土豆,这可是传家宝,志愿军也吃这个
八路军虽然只有小米粥喝,手中的装备也比日军低劣得多,可就是这样的对手让日军已经也无力挣扎了。 日军在和八路军打仗的时候,一直采用杀光、烧光、抢光这种三光政策(注:作者只有这里点了一下三光政策)。八路军则针锋相对采用不烧、不杀、不抢的方式来对抗。 一支爱护民众的军队,我当时还真没想到有这种事情。就算有这么要求的军队,可里面的士兵又怎么可能做到不伤一名民众呢? 八路军自建军以来直到现在,坚持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作为军队的根本,一直将这个作为军队的行动指南(注②)。 三大纪律是指: 1.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2.一切行动听党的指挥; 3.一切缴获要归公。 六项注意(注③)是指: 利用门板做担架
1.用过的门板要装回去(注:原文为睡过的门板,这显然是作者理解错了,门板应该是拿来做担架的); 2.睡觉时用的稻草要放回去; 3.说话要和气; 4.公平买卖; 5.损坏东西要赔偿; 6.借东西要还。 八路军并没有提出什么苛刻的要求,只是强调了些理所当然的内容,但和日军相比还是让人感觉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可能是日军的行为实在太不像话了…… 八路军这个番号实际上只存在了17天
注①: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北方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便将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虽然八路军这个名字从8月25日北方红军改名使用,到9月11日又改称十八集团军一共只正式存在了17天,但是在公开场合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强调的都是八路军这个番号。 多少路军起源于北伐战争时期,在当时给予这种番号等于民国政府承认该单位的半独立地位,属于比较固定的番号是不能随便取消的。 所以中共突出强调八路军这个番号,也是为了避免民国政府翻脸不认账取消番号做的预防工作。 皖南事变示意图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1940年10月19日民国政府强令江南新四军、八路军转去江北,由于项英对中央转去江北的命令采取拖延的态度,最终给了国军调集军队布下埋伏的时间。 1941年1月4日国军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伏击新四军军部的直属队,制造了著名的皖南事变。 说实在的国军战力之差在皖南事变已经露出端倪,7个师8万人的国军战斗部队围攻新四军军部非战斗人员占绝大部分的9千人,还让新四军冲出去了2千余人。 国共两军的战力差距一览无遗。 紧接着1941年1月17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便发出了撤销新四军番号的通令。 而皖南事变正好发生在华北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最后阶段——反击日军扫荡的尾声。
译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于1947年10月10日公布的政治宣言,亦称《双十宣言》。毛泽东起草﹐朱德﹑彭德怀署名,刊于当日《人民日报》﹐后收入《毛泽东选集》。 这段和()里的内容在一起,不知道是原翻加注的还是后来转载的某位加注的,码字的在()内保留的内容应该是作者加注的话。 注②:此处不知道是原翻理解错了,还是原翻看的版本漏了一段,码字的改动较大。 原文如下: 正如先前描述的那样,八路军自建军以来直到现在,正因为有这个一直作为军队根本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才能做到以此为行动指南。
注③:《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在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提出的红军军纪要求,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前身。 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六项注意是:上门板(用来做担架的门板用完要给人家装回去),捆铺草(晚上用来垫在地上睡觉的干稻草不但要放回原地还要捆好),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1947年才发布,所以在这之前作者只见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