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话:九块墓碑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cd1e109145c34375941ec3aa956b41e3?from=pc)
昭和16年(1941年)夏末,我第一次被分派到前线,地点是位于河北省房山县南窖的警备队。 这是个距北京西南方向直线距离有一百公里的一个山中村落,再往前就没有日军阵地了,也就是说这里是最前线(注:与平西根据地交界处)。 村子地处三面环山的盆地,警备队就驻扎在村里最靠北面的山脚下。警备队所在的建筑是一个四面被土墙环绕,中间有好几间房舍,为中国特有的布局(注①),相当宽敞。 每间房子都被分作不同小队的兵营用,此外还有队长室、无线电室、警卫室、伙房、卫生室等。在北面和中央各有一个碉堡,储存着足够一年之用的弹药。 由一个少尉和40名下属组成的小队驻扎于此,装备重机枪一挺,迫击炮两门。另在北面的山上设有个分哨所,每过一昼夜换一次班,常设一个小队在那里负责警戒。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a58fbd15d1c4132bc61aee6116ca1b3?from=pc) 南窖村位置示意图
当我被派到这个警备队的时候,最震惊的是在院子最北边的墙根下并排树立着的九块全新的墓碑。 这是去年秋天,即昭和15年(1940年)秋,八路军在百团大战期间对这警备队发动攻击时的战歿者。 所谓百团大战是指针对华北日军守卫的阵地、铁路及其他设施,八路军投入一百个团(注:102个团,近40万兵力),也就是相当于日军一百个联队(译:约3870人)的兵力在华北各条战线上发起了总攻击。 当时战况到底如何呢? 亲历过的老兵向我讲述了战斗的经过(注:以下战斗情况为作者以老兵口吻所写): 起先,我们原本定期放出的秘密侦查人员在敌人发动总攻前全都是有去无回;我们还发现驻扎的村子通向前方村子的道路被八路军封锁了。 敌人封锁道路,显然是为了封锁消息。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98f5c6aa2c8f4f9498f3ee0367d6d7d2?from=pc) 担架队
后来我们了解到:敌人在与我们只隔了一座山的村子里秘密集结,并在那制作了绳梯和担架。 对此我们虽然也有所警觉,但却没想到会受到敌人大军潮水般的攻击。 在敌人偷偷做好准备的一百个团里,就有约三千兵力(注:一个团)向我们这支只有一个小队(注②)的不起眼的警备队发起了雪崩般的攻势。 当时敌我兵力对比几乎100比1,可就算面对如此可怕的敌人,我们也没有任何犹豫就投入了战斗。敌人从四面涌过来试图利用绳梯冲进警备队院内;而日军则在迫击炮的支援下,从屋顶上扔手榴弹,为切断绳梯更是展开了白刃战,进行了非常残酷的战斗。 面对如此惨烈的战斗,中队长T中尉他表现得格外沉着冷静,面对如此猛烈的进攻我们却没崩溃正是有赖于中队长他啊。 但是,敌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利用兵力优势同时往土墙上设置了好几副绳梯,翻过墙向院内渗透进来。 无论我们打倒他们多少人,伴随着冲锋号,敌人都会拿着绳梯跨过战友的尸体勇敢地向着我们据守的碉堡进攻。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e45974c69b97448e927c426cea1641ef?from=pc) 年轻的八路军战士
这些人的脸,每个一都是那么年轻,简直就像是少年一样(注③)。 “八路根本不值一提。” 之前听信了司令部的情报,看扁八路军的我们,谁也没想到他们会是这么勇敢的一支军队。 “万事休矣。” 这样下去不用多久警备队就会全灭,为了不让重机枪这只老虎落入敌手,我们在炮楼里挖洞打算把它藏进去。 另一方面在北边山上的分哨所战况又如何呢? 据老兵说:那边也是以分哨所小队长为首,抱着全体玉碎的信念与敌人决一死战。 炮楼周围有两道铁丝网(注④),本不应该那么容易就被冲近。可敌人却抬来了一块板子直接盖在了铁丝网上,然后就随着冲锋号的声音往炮楼发起了冲锋。 分哨所的日军也是一边从射击孔里向外拼命射击,一边对敌人那种无论损失多大都毫不退缩的战斗意志深感震惊。 有些敌人的士兵冲到了分哨所炮楼下,以至于可以直接用手抓住射击口的枪口,他们拼命往外拽想要把步枪拉出去,而里面的日军也拼命地往回扯。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84cb6f1ad8b944088c3c4ff014e1b615?from=pc) 日军的碉堡,跟影视中那种简单的碉堡根本不是一回事
分哨所炮楼中积存的的弹药,在这场激战中消耗殆尽,于是向山下警备队要求补给。然而奉命背弹药过去增援的几名士兵都没能到达炮楼,半路就给干掉了。 最后,分哨所炮楼里连饮用水都喝光了。 不知从哪翻出了几瓶日本酒,于是日军都边喝酒边战斗。 一边喝着酒,一边和敌人打仗,这种事情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 战斗的间隙警备队观察战场,发现在村子入口处的河滩广场上敌军好像在排队领饭,似乎准备饭后一鼓作气把山上的炮楼给拿下来,还听到类似日军队长般发布命令的声音。 这恐怕是敌人最后总攻的前兆。 “这里是南窖警备队,我方被敌人大部队包围攻击。十万火急请救支援。”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9f14f8ba83de40f7b7406c547fc71f70?from=pc) 黑龙关示意图,作者说的干涸的河道现在重新有水了
部队总部收到我们这份紧急电报,立刻组织了援军向南窖村进发。可是敌人已经事先考虑到了这点,便在黑龙关附近的谷地设下了埋伏。 沿琉璃河过来增援的车队通过唯一的峡谷通道时,敌人占据山上最有利的地点发动了攻击,被伏击的一方完全没法抵挡,5台卡车载来的援军就这么全灭了。 警备队疯狂地拼死战斗了三天三夜,还是靠飞机的援助才总算把敌人击退。 当在互相射击的枪声间隙中听到东方天空传来飞机发动机的轰鸣时, “啊——得救了!” 幸存的全体人员止不住泪流满面。 “好样的,你守住了分哨所。” 分哨所所长因此活着得到了枚金鵄勋章(注⑤),那时候可是个了不得的荣誉。 以上就是从参与战斗的老兵们嘴里听到的有关“百团大战”的大致情形,因为是幸存者所述,故而多少会有些夸张(注:比如飞机三天后才来,这明显与战场靠近北京不符)。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de73348ea454f9a8fc41915ecc59214?from=pc) 八路军这个学生后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司令部向全军通报了南窖警备队的情况,并要求所有部队都向南窖警备队学习。而我听说八路军也对南窖警备队的奋勇抵抗非常赞赏——“打仗要学南窖警备队”。 南窖警备队居然被参战双方都当作范例了(注⑥)。 虽然这场战斗被当成了范例,然而过去都快一年了,我依旧在北山分哨所周围绽放的野菊花丛中看到了无数八路军士兵的遗骨。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26439520d63b48d69fdee61c4d5a6b64?from=pc) 当时的大院
注①:当时的豪族大院本身在修建时就考虑到了被土匪围攻的可能,因此它本身在建造上就有许多防御设施供居住者防卫。在大院内都会凿水井建粮库筑高墙以便坚守,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拥有极好防御功能的设施。 日军占据后又进行了加固和增筑,使之变成了一个很坚固的兵营和防御阵地。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cf44e6bab98f4fcf9aaafdd1c57cd46a?from=pc) 日军小队
注②:日军正规的54人小队配备三具掷弹筒、三挺轻机枪,而南窖村警备队虽然只有40人,但是却加强了迫击炮和重机枪,火力比一般小队强不少。 八路军对南窖村警备队的火力很可能估计不足。 尤其是重机枪,虽然日军重机枪射速慢但是连续射击可靠性却很高,这为日军提供了连续不断地火力输出。加之该处日军囤积了大量的弹药,以及该处据点的特殊构造能让两个碉楼相互支援,这使八路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却未能攻下该处。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ccff7a71ce04422b8a43a47eb3ebe01f?from=pc) 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
注③:1940年八路军兵力比1937年暴涨了5倍之多,部队人员虽然迅速扩大,但这个过程中受条件限制,装备、补给、训练全都没法跟上。 这些新招募的八路军战士十分勇猛,但是他们的战术装备水平却很糟。 因此在后来1941年日军大反扑后,八路军既由于自身的补给困难也由于认识到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八路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军转地。大量过于年轻和年老的八路军战士转入到了地方的游击队中,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当时的照片大量游击队员穿的是正规军装的原由。 虽然有南窖村和官家垴这样的严重失利,但是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八路军与日军的伤亡比大约是1.5—1.8,与苏军在东线与轴心国极其仆从军的伤亡比相当。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2c41866844b84f73b36ec4cf0471c414?from=pc) 八路军正在进行进攻日军碉堡的战术教学
注④:从这个模型不难看出,日军的碉堡是一个防御体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碉楼。 碉堡旁一般会有配套的军营及其它防御辅助设施,外围辅助设施不是仅仅有铁丝网,铁丝网一般是围在壕沟的两侧的,平时只能通过吊桥才能越过壕沟,壕沟里还有鹿砦之类的阻拦物增加穿越者的难度。 所以要冲到日军据守的碉堡前需要至少三十秒以上的时间,而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每两秒就可射击一次,50个训练有素的日军在一分钟内可以倾泻1500发步枪弹出来。 而缺乏重武器的八路军很难对日军的碉楼造成严重的破坏,必须要冲到近前用炸药包爆破日军碉堡,这使得八路军战士在进攻日军碉堡时付出了很大代价。 八路军为了减少损失专门培养了一批神枪手通过炮楼的嘹望孔射击日军射手,但是神枪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这让八路军能培养的神枪手很有限。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89ac2286df95406399bd55f58bc7bebe?from=pc) 金鵄勋章
注⑤:金鵄勋章是日本当时只授予有战功者的勋章,共分7级,其中军士只能获得4-6级金鵄勋章。 1940年开始日军规定金鵄勋章只授予战死者,所以作者这里才会强调是活着获得。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fbc0060fdf1f40b3aaf22e709039d645?from=pc) 三三制
注⑥:不但我军,国军也从日军身上学会了点东西。 我军向日军学到的最有名的东西大概就是三三制了,它的距离原则是不能被一发85MM迫击炮炮弹造成一个班伤亡过半。 这个战术是我军从日军身上学来的,所以影视中日军密集冲锋这种事是不存在的,这种哈事就国军才会干,人海战术只有国军才会玩。 抗战中,我军从日军身上学会了攻防、各兵种协同等等,而国军似乎只是在被日军揍中学会了怎么修防御工事,后来解放战争两军的表现其实在豫湘桂时就已经预见了。 1944年正面战场的国军一溃千里,而同时敌后八路军的反攻却在山东切断了胶济铁路(济南到青岛)。这迫使日军从南方战场抽调了5万兵力回援山东,方才重新打通了胶济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