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楼主: 老八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连载』 《鬼子兵眼中的抗战:陆军步兵漫画物语》

[复制链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41#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1:54:27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九话:上等兵

作者这是媳妇终于熬成了老媳妇了,注意漫画中作者自画像的领章是两颗星


在部队里只要一入伍,当天立马就成了个陆军二等兵(也就是一颗星)。
这和你入伍前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关系,入伍训练后经过约半年时间,大家就一齐升为一等兵。
也就是说一等兵之前的晋升过程大家都是一样的。
一等兵之后的晋升则要看各人服役表现及其他情况决定了,因此大家会就此拉开差距。快的人入伍第二年就能成为上等兵,之后再过半年到一年就能成为伍长(译:日军的一个低阶军衔,低于军曹<下士>,士官的最低阶)。

日军军衔章


士兵晋升上等兵的向后顺序是以分队里的排名为准的,排名靠前晋升也就越快,而这个排名的先后顺序则是新兵训练期间由班长(军曹)和教官就决定好的。
具体决定依据并不是看你的论文写得有多深多好,而是看你在内务班(译:指住在同一营房内的士兵结成的组织,是日本军队里基础单位,一个内务班组成一个分队,由军曹带领)以及演习中的表现来决定的。
因此有很多人靠猛拍班长的马屁,希望班长能将自己的名字排进右侧(在部队里,把名次靠前的人写在榜单右边,因此也就把排名高的人称为右侧。)。
懂得窍门的人会想尽各种办法提升自己的排名。
比如说把别人洗好的班长的内衣当成自己的功劳,“二等兵某某将换洗衣物给您带过来了”一边大声报告着一边把内衣送进班长室里。
班长出于人情世故自然会夸奖:“哎呀,某某你可真是勤快啊,辛苦你了。”
只要勤于给班长好印象,哪怕是同期入伍的人眼中不怎么出色的家伙,也能被班长排进榜单的右侧去。
也有比较吃苦受累的笨办法,比如算着班长晚上要从外面回来了,晚饭不吃忍着饿跑到兵营门口去等班长。等到班长一到,马上跑上去帮他解绑腿、擦刺刀上的灰等等。


像这样做很可能时间一拖长就会错过晚饭,但这么做绝对能进入榜单的右侧。
“那家伙干什么都有两下子,当然晋升快啦。”
能被同年战友认可的人就不说了,其他通过溜须拍马上位的其实本身都没啥能耐。
后来我被调到司令部,同一个班里的战友既有帝国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也有私立大学的教师。
不过最让我吃惊的是这两位居然和我一样都还是一等兵。
当士兵晋级的时候部队里就会以书面的形式给他们一个个下达升职任命,上面都是写‘陆军一等兵某某某,于某月某日起特命你为陆军上等兵’。
这种任命一般会在晚点名后,由班长分别通知士兵。
带上新的领章,第二天向上级一报告就完成了所有的手续。有些老兵怎么也升不上去,就会非常妒忌,冷言冷语也会越发频繁。

图中右边那名一等兵似乎比左边两名一等兵年龄要大不少


士兵升级后如果老是端着一副“我是上等兵”的架子,往往会被人狠狠修理一番的。
部队里有句话“年头比星数更重要”。
在比自己资历老的一等兵面前上等兵绝对不可以抬头说话,不过就算你低着头,他也还是会把你当成眼中钉来看待。
成为一个上等兵就等于被承认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士兵了,之后会被安排参加“本周执勤上等兵”这样的勤务活动;前线缺乏班长的时候,会被临时指派代行班长(注:下士军曹),甚至是小分队长(注:中士曹长,日军的上士称上士官或准尉,属于军官范畴了)。
和以前一等兵不同,分配的任务会加倍。
至于上等兵收到的薪水具体有多少我已经记不得了,但应该和一等兵时几乎没差别。
一次通过考核被选拔成上等兵的同期战友,对我这个没升上去的人抱怨:“当上上等兵也不是啥好事儿啊。”
不仅仅是他,经常有成为上等兵的同期战友这样向我抱怨。
可即便如此,外出的时候、拍纪念照往家里寄的时候,毕竟还是星数越多越好啊。

比如说作者就是三颗星了赶紧就去拍照


话说回来,那时候的我又是怎么升上去的呢?
当时一般士兵入伍第三年就会自动成为上等兵。
熬了好长时间才终于如愿以偿,所以也叫“熬出来的上等兵”。
我就属于那个“熬出来”的那群人,入伍以后整整过了三年才变成三颗星的上等兵。
和我同时入伍的人这时候基本都在上等兵以上的军衔了(注①)。
在同期士兵里晋升垫底,这足以证明我在军务上是多么懈怠了。
虽然在晋升方面也有运气的成份在里面,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本人努力才行,凡是积极点的都跑到我前头去了。
就这样我终于熬成了上等兵,之后再过一年半就战败了,我也只能是爬到三颗星上等兵了。
有的部队在战败同时会提升军阶(也称为波兹坦军衔注②),但我所在的部队里没有这种事。
日本既然向盟军投降,已经不能再保留军队了,这时候再给士兵升个一两级又有什么意义呢。
比起升衔来,让士兵快点回家肯定更好吧。

日军为了侵略战争需要急速扩军


注①: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军陆军步兵部队急速扩编,步兵师团从51个师团持续扩大到了173个师团。因此作者同期的士兵到作者升为上等兵时已经算是老兵了,很多都被提拔到了班长(军曹,也就是中士)之类的职务。

采茨利霍夫宫


注②:波兹坦应该就是波茨坦,德国勃兰登堡州的首府,位于柏林市西南郊。
1945年8月2日苏、美、英三国领袖在此城的采茨利霍夫宫签订了有关处理战后德国原则的《波茨坦协定》。
但波兹坦军衔具体是啥没查到,不过印象中外国是有国家会在战败后给军队官兵加衔以表示慰问。
作者这说得日本战败后没法升衔并不全对,日本在战败后海军中依旧有一批人被升了衔。
比如联合舰队参谋长矢野志加三,在1945年11月被晋升为中将、第二舰队参谋长小柳富次也同样是在1945年11月被晋升为中将。
不过这是因为日本的海军省在1945年11月30日才被美国占领军解散的原因,所以当年的11月时海军省下属的负责晋级的部门按惯例给一批海军军官升了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1:55:2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话:专坑士兵的《陆军刑法》


进高崎联队没多久,我就和其他新兵从班长那儿听到其他联队里有人逃跑的消息。
班长说士兵一旦逃跑就会犯三条罪:
一是逃跑罪;
二是遗弃公物罪(逃跑的时候一般都会把军装脱掉);
三是越障罪(指翻越连队的围墙)。
按照当时的陆军刑法,如果是在国内脱离超过六天会被判2年徒刑,而在前线则直接死刑。
所谓《陆军刑法》就是特地为约束士兵而制定的严苛刑法。

日军的《陆军刑法》


为什么要对士兵科以这么重的刑?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维持军队制度。
我有一本修正版《陆军刑法》可以放进士兵的口袋里,当时经常和战友一起翻看。里面详细罗列了各种惩罚士兵的细碎条目,看了以后比起愤慨更让我们觉得无聊。
那么,依照这个陆军刑法,士兵如果犯了罪会被怎么处罚呢?下面就写几条给大家做参考。
一般入伍的时候,部队会指定报到日期,晚于这个日期五天没去报到就会被处以2年以下徒刑。
被招募成士兵是强制地没得商量,军方单方面发一张红纸过来你就必须得去报到。
就算你按时入伍,之后觉得“环境这么糟,老子不干了”开小差了的话,《陆军刑法》里面还根据你当逃兵时有没有穿军装分成了不同的刑罚。
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结束入伍训练,跑到战场上一看:哎呦妈呀,我可不想死。
有人为了能不上战场故意自残,《陆军刑法》里规定这种情况五年起步。
对逃兵则只有一种处罚——死刑。


如果在部队里有不对付的长官,你对他恶语相向了,就犯了侮辱上官罪这个是三年以下。如果抗拒命令拒不服从的话就是抗命罪,在前线一概死刑。
士兵只剩下了乖乖打仗一途了,可打仗的时候都要安排站岗的。
如果站岗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来的话被查到了会是什么下场呢?
在前线会被判5年以下徒刑,所以站岗时哨兵绝不能半梦半醒。
如果觉得站岗的位置太危险,便跑到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的话,被逮到也是死刑伺候了。
在前线士兵跑到一个村子里抢钱抢粮,这是抢劫罪会判1年以上。
抢女人的话也算做抢劫罪,7年以上;犯事儿的时候负责望风的人,也会被连带判三年(注:日军能做到以上两条就没八路军什么事了)。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时的《陆军刑法》全都是专门针对士兵进行重罚的。
日军士兵根本就没有人权(注①),这种乱七八糟的刑法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注②),完全就是上层单方面制定的东西。

《陆军惩罚令》


除《陆军刑法》以外,还附带个《陆军惩罚令》;上到师团长下到少尉各级军官都可以按照这个惩罚令对士兵进行处罚。
惩罚令主要针对军规、风纪问题,如外出后晚归,饮酒,对上级没行礼等等,出现上述情况士兵就会被关进禁闭室。
哪怕到了后年(1945年)我们被送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战俘营中还有个大尉带着这个惩罚令,并据此对不服从的士兵进行处罚。
由此可见这个东西影响有多大。
我们先不去管惩罚令了,那么这么严厉的《陆军刑法》实际在战场上使用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其实有没有这个东西都一样,会被抓起来的人绝对是人品有问题。
就以抢劫罪为例。
日军当时没有哪个士兵在进入敌区后没抢过粮食和家畜,军队上层不仅不会禁止抢劫,甚至特地发布个“就地征集”的命令来替下面遮掩。

日军大包小包公然抢劫影像存世的比比皆是


征集其实就是允许抢劫,所以抢劫罪根本就名存实亡。另外还有抢女人,发生的件数也非常多,却从没听说过有谁因为这个被问罪的(注③)。
只要队长没向上级通报,或者宪兵没在现场看到,也就没人会把这当成个事了。
而且这种事一旦被宣扬开来就会变成部队的耻辱,对长官自身也会成为个污点影响以后晋升。所以队长对此类行为都会视而不见,偶尔遇到上面来调查时反倒会想法为部下遮掩。
因此,凡是在前线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士兵,只能说他实在是倒霉透顶了。
在我所在的战区里,也曾有士兵犯下按《陆军刑法》应当处决的重罪(注:应该是当了逃兵)。
但后来那件事被犯事士兵所在小队的队长妥善处理了,不但保全了那个士兵,连同他所在的部队和长官的名誉也一起保全了。

被处决的逃兵


注①:作者对这个军法各种吐槽,但是战场就地处决逃兵这在各国都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在战斗中,逃兵的行为会带来连锁反应甚至导致军队溃散,也就是俗称的炸营。
因此各国都对战场逃兵严惩不贷,一般都赋予了战场上班排长们执行战场纪律的权限。
当年自卫反击战时,码字的所在厂区有很多人刚好是现役士兵,他们中不少人参战了,其中有些人倒在了南疆再也没能回来。
部队专门派人送来了阵亡通知书和烈士证,但是有两家人只有阵亡通知书没有烈士证,军队给的说法就是执行了战场纪律。

山县有朋


注②:竹桥兵变。
制定这个《陆军刑法》的不是别人正是日本近代陆军之父——山县有朋,制定《陆军刑法》的导火索则是竹桥兵变。
1878年8月23日,因不满被大藏卿(财政部长)大隈重信克扣奖金,负责守卫东京皇宫的近卫军炮兵和步兵联手发动了一场武装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却暴露出日本军队中旧武士习气严重的问题。
与现在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日本武士忠贞形象相反,幕末日本的武士一言不合就会刺杀上司。这时的日本武士阶层虽然因为幕府倒台而名义上消失了,但是旧武士动辄发动刺杀的习俗却被参军的武士们带到了军队当中。
日本的重臣大村益次郎、大久保利通相继被军人刺杀,这次竹桥兵变中大隈重信住宅也遭到了叛军炮击。
这次叛变的近卫军虽才成立七年,但是这是专门拱卫首都的部队,它的叛乱暴露出了日军中根深蒂固的武士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竹桥


出于杀鸡儆猴的考虑,时任陆军卿(陆军部长)山县有朋在10月将参与竹桥兵变最后才投降的53名官兵集体枪决,其他参与者也全部重罚。
为避免再出现类似的事件,在山县有朋主持下当月就发布了《军人训诫》强调天皇的地位神圣,由此正式开启了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军国政体。
1881年山县有朋在陆军省内设宪兵,接着于次月颁布了《陆军刑法》,1882年又以天皇之名向全军颁布《军人敕谕》。
经过多年洗脑教育,日军动辄刺杀上司的传统才有所收敛。

日军进攻马尼拉


注③:二战期间日军士兵在各地对妇女犯下的暴行鲜有被日军军法系统惩罚的。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有个日军少尉因为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侮辱了马尼拉市长的女儿被判了两年,这还是因为日军需要这个市长配合占领才做的样子。至于那个少尉有没有真的服刑过,这个就只有天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43#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1:55:5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一话:枪口所指
(一)指向队长的枪口

经历过生死的日军老兵显然不像新兵蛋子那么好唬住了


这是我到前线后第一次跟随部队扫荡时的发生的事情。
当那天晚上是满月,在皎洁的月光映照下周围环境比我想象的还要亮。
我所在的中队当时正行军通过一个两侧被断崖夹持的河滩。
“哗啦,哗啦。”
突然,身后传来了几声拉动步枪枪栓的声音,我好奇地停下脚步往身后一看。
队里的三名老兵正围着队长,还一齐把枪口指向了他!
我一时之间呆住了,日军里怎么还会有这种事?!这还算是日军吗?
队长的脸色可能是因为月光的关系看起来多少有些发白。
我听到队长如是说:“好的,我明白了,就这么办吧。”
不知老兵们举枪前向队长说了什么话,可能是提了某种要求吧,那三人听了队长的话后回答:“一言为定。”
到此老兵们才把枪放下。

打黑枪的日本狙击手


我到中国以后经常会听到传闻,像是老兵们会对跋扈的军官威胁说:“子弹可不光会从前面过来,也有可能是从背后过来,你可得小心着点。”
甚至还有传闻,拿着手榴弹的士兵跑到看不顺眼的队长房间直接里给他点颜色看看,我当时对这些传闻还是半信半疑的。
可没想到这么快就在现实中亲眼见证了,我这下相信老兵们说的事都是真的。
之后过了几天行动终于结束了,队长和这些老兵都安全归队。
那么为什么当时这些老兵们会把枪口对准队长呢?
原因据说是这样的。
我们是补充人员,被从国内派到这支部队里就是为了接替服役期满(注①)的老兵们。所以中队里役龄最长的士兵们不久之后就能退役,回到家乡——高崎去。
因此部队中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也算是为了答谢这些服役期将满的士兵付出的辛劳,不会再安排这些服役期将满的士兵出去扫荡。
可我们这位队长明知有这种答谢的惯例,却视若无物还强迫老兵们继续出任务。
老兵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经历过无数战斗见惯了大场面,这次抱着必死的决心把枪举起来指向队长打算同归于尽。
不管怎么说,在前线公然把枪口对着长官,这种事一旦曝光他们三个肯定得上军事法庭,而且一定会被判死罪。

日军扫荡


队长此后该怎么处理呢?
我们都很在意。
结果这之后却什么都没发生,那三个举枪的老兵也和其他役满士兵一起平安无事地回国内去了。
相比起队长对这事事后的冷处理,我更庆幸的是幸亏当时队长够冷静。
如果那时候队长因为被人用枪指着而火气上头,不顾一切地拔出军刀或者手枪的话会很糟糕吧?
恐怕我们自己内部会发生火并造成死伤。
当时把这事儿按下去,可队长归队后把这事儿上报的话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那三个老兵肯定是会被处以极刑的,但是队长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了,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提防着不知何时就会从背后飞来的子弹。
权衡利弊后,被人用枪指着的队长虽然心情肯定很郁闷,当时对他来说最好的处置方法也只能是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了。
这类事情无论在哪个部队里都有,最后也都被部队偷偷遮掩过去了。如果真把这些事情捅出来,我们士兵也只会觉得这是做队长的不近人情。
(二)指向手腕的枪口


在国内训练期间新兵都是集中起来一起进行,其中无论任何人犯了错或者挨了巴掌,对我们全体受训人员来说都会一齐感觉脸上无光。
我们在国内经过新兵训练后就被发配到前线,到了前线后便被这里几个那里几个地分配去不同的警备队里。到前线被分配到某个警备队后,之前受训的新兵还在一起的也就只剩下四五个人了。
和国内比起来在警备队里反而更累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在警备队不但得训练还得跟随部队出去扫荡的关系。我们新兵到了战场上还是新兵,在警备队我们栖身在众多老兵里,简直就和小白鼠一样不得不一天到晚不停地忙活。
虽然大家都是新兵,但每个人个性特点又各不相同,像我就属于军务上积极偷懒的那类人。
警备队里有个一等兵A是从山西那边的部队调来的,他不管哪方面来讲都和我是一类人。但他体形比我健壮多了,看着怎么也不像是个替补兵(注②)。
在军队里,但凡身材高大行动却迟缓的人很容易被老兵和班长盯上,因此耳光也吃得比别人多。
有次我和一等兵A一起在后山上的分哨所执勤,他突然感叹:“好想快点回国去啊。”

我们是全民抗战,日本也是全民侵略,连个饼干广告都在为侵略战争鼓吹


A一边说着一边还把发下来的压缩饼干递给了我。
我不记得后来有没有给他回礼了,我们两个人的交情其实也就这么点而已。
我不知道他后来是否战死了,因为在分哨所站岗执勤期间,他用自己的枪射穿了自己的左手腕。
至于A为什么打自己的手腕,恐怕就是因为他想离开军队吧。
一等兵A自残被送去医院后就没再回到中队里来,我们也无从知晓他后来是回国了还是被调到其他队里去了。
以前我也听老兵讲过有人制造这样的事故以便能被送回国去,但我却从来没想过一等兵A居然真的会这么做!
也不知道中队把他送去医院的时候在文件里给他编了什么样的英勇事迹,这种事情如果队长一气之下向上面报告的话,按照军法渎职罪A五年刑期怕是跑不掉的。
关于这点A应该知道,或者可能他就是知道会被判刑才故意这么做的吧。
队长终究还是没有那样做,帮着部下把事情掩盖过去了。不过战斗报告不管怎么吹牛,只要看一眼A的伤,军医马上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注③)。

《帝國在郷軍人会組長嘱託状》


注①:日军退出现役的标志是拿到《帝國在郷軍人会組長嘱託状》,这是正式退出现役的凭证。但是这也同时意味着你被加入了预备役,一旦红纸(征召令)发来你还是得到当地军营报到。
日军在1939年逐步裁撤了在中国关内地区的军队数量,在华军队也实行1年—1.5年的轮换制,轮换回国的士兵很多就是服役期满了的士兵,顺便让他们回国办理退役的手续。
理论上当时受过正规新兵训练的日本男性,自受训之日始得承担20年左右的服兵役国民义务。但是其后日本准备本土决战时连女学生都组织起来练习竹枪,男性服役的时限更是已经不存在了。

高矮不一的日军


注②:A这种身材属于甲等兵员,因此一般直接进入现役。
替补兵按理说都是作者这种身材达不到甲等兵员水准的预备役人员,正常情况下他们在接受了三个月军训后会被转入预备役,在需要时一纸红纸招来为日本帝国卖命,所以作者才会奇怪A为什么会是替补兵。

日军伤兵


注③:近距离的贯穿伤很明显的,有经验的军医护士一眼就能识破。
枪口在射击之时紧紧贴着身体称之为“接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枪管抵住身体,因此会在弹孔的外环烧出一小圈黑褐色的圆形,被称为污痕轮。
倘使枪口在射击时并没有紧触身体,而是在非常近的距离内发射,称之为“近射”。由于枪口射击时瞬间发火会烧灼体表,形成的红黑色圈范围比污痕轮略大,称之为挫灭轮。
另外,如果火药向前喷出的情况较为明显,会在挫灭轮之外围同时产生一块面积更大地呈现残粒状的圈,这是硝烟、炭末及火药粉屑接触体表造成的,因此被称为火药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44#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1:56:2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二话:一件事两种结果
(一)枪声来自厕所


“砰!”
半夜里突然响起的一声清脆枪响将我给惊醒了。
枪声接着再没有响起过应该不是敌人来袭,虽然满心狐疑我们还是不敢怠慢纷纷冲出了营房四处查看。
“怎么回事儿,好奇怪啊。”
听到枪声赶来的值夜人员和我们一起在营区里搜索,营区里可能藏人的地方都被我们找遍了,却连个可疑的人影都没有发现。
这时,忽然从附近厕所里隐隐约约传来阵“呜——呜——”痛苦的呻吟声。
大家赶忙一起跑到厕所察看,只见一等兵K趴在地上,整个身体都压在他的步枪上面,枪口大概在他的胸口位置。
K脸色苍白的可怕,他的身下血正缓缓晕开。
“怎么回事!一等兵K!”
我们两三个人合力把K抬到了外面,一查看伤口我们就明白了,一等兵K他是想自杀(注①)!

日本伤兵


看来他是枪口对准心脏用小脚趾扣动扳机的,幸运的是并没打中要害。在卫生员处理了一下后,天一亮中队就赶紧把他送到后方医院去了。
上次是一等兵A对着手腕来了一下,这次又是一等兵K给自己胸口来一下。这种事情我已经是第二次遇到了,这回中队又会在给医院的证明材料上写些什么上去呢?
一等兵K和我是同期(出身地不同),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安静青年。他从没负过伤,但为什么却突然就会自我了断呢?
而且他表现一直很正常并没有显露过什么特别的情绪,所以他的举动对我心理上冲击很大。
一等兵K出院后还是回到中队里来了。
上次一等兵A一直没回来让我担心不已,这次看到回来的K健健康康的样子,我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一等兵A那种情况按军法绝对会判渎职罪,但是像一等兵K这种自杀时幸运的子弹没打中要害的情况,军事法庭审判时不知道会不会考虑下因而轻判呢?
这事是我被派到其他部队防守的阵地上轮替时发生的,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当时的各个队中都不鲜见。
(二)对一等兵M的处分

从领章看是一个佐官


这是一次部队长期在外进行征讨期间发生的事情。
有次中队在冀西山区(河北西部)易县西部某个村子里宿营,早上中队正要从这个村子里出发的时候,“轰”一声从部队后方传来了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我们对此并不在意只是想“手榴弹炸了啊”。
然而稍过了一会儿后面就传来了报告:“一等兵M用手榴弹自杀了(注②)!”
“M怎么会……”
战友们听了都觉得无法置信,队长听到这个报告后也是半天没吱声。
大概队长是在苦苦思考该怎么善后一等兵M的事情吧,因为这村子旁边正好有位长官经过,一旦他问起来不好糊弄。
本来事情发生在中队里而且又是在外作战时,虽然不一定能把M说成光荣战死,但至少也可以当成一般战斗中死亡糊弄过去。
可惜,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经过的长官耳朵里。

影视作品中用手榴弹自杀的日军


他得知后大发雷霆怒吼:“这种叛徒只配用草绳捆了丢回给他父母!”
当时士兵自杀是常有的事情。
如果长官能说句:“可怜的士兵,我们好好送送他吧。”
然后再点根香的话,那么士兵们肯定就会心里感叹着“这人挺不错的啊”十分尊敬这位长官。当时也有军官建议长官这么做,但他根本没有一点怜悯之心。
长官甚至连给M下葬都不允许,最后还是我和战友们瞒着他把M残破的尸体悄悄埋了。
《陆军刑法》对避免士兵自杀毫无用处,士兵随时随地都能了解自己的生命。
可我还是希望一等兵M他能再坚持一下,毕竟战争就快结束了。

靖国神社


注①:我们现在常常说八年全面抗战关内战场击毙了日军四十五万到四十六万,这四十五万日军加上远征军在滇缅歼灭的万余日军就是另一个常说的四十六万的数据。
可这是错误的。
我们常说的这个数据来自靖国神社的统计,但是它统计的并不仅仅是士兵还包括军装劳工、满铁员工、军队聘用的无军衔文职(比如会记)等等。
里面还包括所有意外死亡、自杀、病亡的日军,以及苏(不含诺门坎、东北)、美、英、法等在中国关内的领海领空击毙的日军也在内。
因此算下来,八年全面抗战关内被击毙的日军应当在40万以内。
详情见码字的原来发布的文章《关内抗战毙寇几何》。

这手雷都对它扔之前要磕一磕印象深刻


注②:在太平洋战场上,为了保证一定会死,守岛的日军指挥官都倾向于让士兵用手雷自杀。
因此日军死于自家这种要磕一磕才会爆的手雷手上的,比被这种手雷炸死的美军不知多出了多少倍来,不得不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还真是有它的独到之处。
看看现在的日本人,再看看当年的日本人,还真是恍如隔世啊。


招核男儿,平成废宅,在美国的占领下日本人的转变,我们真要引以为戒。
虽然日本的昭和一代给我们的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他们的精气神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45#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1:58:2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三话:对忠诚的奖赏

日军对被俘后逃回的士兵奖赏丰厚


某天,我正在警备队门口站岗执勤,看到有两个没见过的士兵被通讯兵带了进来。这两人都是一等兵,身上没有佩戴任何武器低着头显得很消沉。
这两人被带到一间靠近警备队大门侧对着门卫的小杂物间内,门卫在岗哨上就能看得见那个小杂物间的全貌。
虽然班长没有具体吩咐,但这明明就是让门卫监视他们。
站岗的人被指派交接班时顺便给他们送餐,但我们被严令不得与他们说话。
这两人时不时地会交谈着什么,但是他们刻意压低了声音我们没法听不清他们到底在说什么。
一开始,我们对于这两个不知所属的士兵突然就被带到我们警备队来,还看押在了小杂物间里都感到很困惑。不过很快小道消息就在警备队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他们俩是怎么回事了。
这两人是隶属于距此地有上百公里位于山西省西面某地的某支守备队的士兵。

被俘的日军


他们防守的阵地被八路军攻破了,所在的部队也全灭了,只有他们俩被八路军俘虏侥幸生还了。
成为俘虏时他们很恐惧,因为军队一直宣传‘一旦被敌人俘虏,不但眼珠子会被挖出来,连下面的蛋蛋也会给揪掉’。
可他们的境遇却完全不是宣传上那样的,他们不但没有被虐杀,反而还受到了八路军的优待。
不过不管受到怎样的优待,日本兵毕竟还是日本兵。他们一心想回到部队里来,所以某天两个人就偷偷逃跑了。
他们在山里完全找不到方向自然是没能跑掉,很快又被八路军抓了回去。
然而令他们震惊的是,重新抓住他们的八路军士兵竟然亲切地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回日军部队的话,我们可以送你们回去。但是如果回到日军里,恐怕你们会被判刑,所以你们还是再考虑下吧。”
两人可能并不知道冷酷的军法里面究竟都规定了些什么,他们没多想便回答:“我们一定要回去。”
于是八路军就让村民给他们带路(注①),把他们送到附近正在进行扫荡的日军部队里去了(译:这可真是战场单向透明)。
接收这两人的部队不知道和上级部队联络时到底说了些什么,反正结果就是暂时把他们俩送到最近的警备队——我们这里先待着。
那支部队要扫荡回来经过附近时才会再派人来把他们接走。
现在的人听到这故事,大概会觉得这是个宣扬军国主义的大好机会,可以拍成电视剧作为正面形象广为宣传吧?
那么这两位勇士军方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日军要求士兵绝对不能做俘虏,七生报国。


当这两人被接走送去后方之后,班长有天跟我们闲谈时突然说:“我以前呆的部队里也有过这种事情呢,照例他们俩多半会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吧。”
这两人费尽周折都要从敌人那边回来,这份对国家的忠诚怎么说也配得上一块金鵄勋章,可军队对他们的奖赏竟然是判死刑!
这点我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但这就是当时的日本军队的现实,在军队眼里被生俘的士兵,不管原由都认定为叛徒(注②)。
他们也挺倒霉的,如果能逃回自己原来的部队,说不定队长还能帮着掩饰就这么蒙混过去。
可惜啊,他们落到其他的兵团手里,这下可就没有通融的机会了。
如果他们是自愿投敌那另当别论,但这两人是因为不可抗力才成为俘虏的。可是军队毫不体恤他们的境遇依旧冷酷无情地加以重处,他们就应该相信八路军的话不该再回部队了。
可士兵们一直以来被教导要一死报国恩,恐怕他们根本没想过要留在八路军那边。如果那么做,他们会觉得自己真的是叛徒。

《战阵训》


就因为在那个臭名昭著的《战阵训》里写有“决不接受被俘虏囚禁的耻辱,当以死维护自己的名誉”这种话,使得士兵们无端遭受了许多痛苦,甚至为此白白送掉了性命啊(注③)。
我经历过这件事后暗暗下了决心:万一我被敌人俘虏了,无论如何都绝对不会再回日军了。

八路正在对日军俘虏宣扬政策


注①:作者记录的这件事比较特殊,在抗战的前期确实八路军在俘虏了日军进行了反帝宣传后,会把一些士兵放回以瓦解日军军心。
这时八路军俘虏的日军很少,这些战俘就算放些回去对八路军影响几乎等于零,但是却能对日军军心造成不小的打击,不失为一种宣传战的有效手段。
日军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对被八路军放回的俘虏一概严惩不贷甚至处死,因此八路军改变了策略不再放回日军俘虏。
作者没有写明时间,但是从文章顺序推断这会至少应该是1942年了,所以这种八路军放回被俘日军的情况已经十分罕见。

日本人切腹的场面,后面站着举刀者为介错(将切腹者斩首)人


注②:其实对待成为俘虏这件事上,东亚地区态度大体一致,只要是成为俘虏就是人生污点。
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走上了一个极端,只要是成为俘虏就视做叛徒处置。
日军为了避免出现投降的情况制定了“战时100小时不归队除籍令”,规定失踪士兵在100小时内不归队便认定为“战殁”,灵牌送入靖国神社成为“护国神”,家属享受抚恤金。
士兵在100小时后归队了,也必须当众切腹。否则就是嘲弄靖国神社的“叛国者”,不但本人会被枪毙还会祸及家人,家人会被认为是“叛国者的家属”受到各种惩处。
不过该说法缺乏相应的官方资料证实,只能作为参考。

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小学生们


注③: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还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从作者的记录不难看出来,这种洗脑教育其实随着知识水平的增长效果也随之走低。
之前作者提到过不但他,当过教师的、大学毕业的同一个班的战友普遍成为上等兵都很慢。
其实这也说明日本人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对于日本的侵略战争的支持越没有那么狂热。但不是这些教育程度高些的日本人反对侵略,而是他们明白侵略战争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只有利于上层,自然而然地热度也就不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46#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1:59:04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四话:点和线

作者实际出自被解散的114师团保留的部队


结束了国内的训练,我就被派到中国,然后就到了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胄注①)独立步兵七十九大队的一中队里。
当时十五旅团被分成五个独立大队驻守在以北京为中心半径约五十公里范围的区域里。
对于这个“半径五十公里”大家可能没概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以东京为中心,往东到千叶县的成田,往南到横须贺,往西到青梅,往北到茨城县的古河这块。

作者描述的区域


这么大的地方仅有不到一万人兵力的旅团守备,正如标题描述的那样:占领区只能保证点和线的安全。
七十九大队(士兵们称作七九注②)总部在京汉线的涿县,五个中队主要守卫京汉线山区部分。
我所在的一中队负责从京汉线的良乡到支线往西的坨里,我所在的警备队负责其中沿着琉璃河形成的五个自然村。
所有的警备队里都建有瞭望台和炮楼,粮食、弹药的储备要求确保在被八路军包围的情况下能独立坚持半年(注:因此打下一个日军据点对八路军来说就是一次大丰收)。
一个中队配备两百名不到的兵力,却要守卫五块阵地,自然是到处人手不足。
士兵经常会被派到这五个警备队里去轮班执勤,每个警备队由于负责的队长个性不同所以当地的工作环境也非常不一样。如果被派到负责的队长评价好的地方去那自然是幸事,反之被派到评价差的队长负责的地方去的话,难免不会埋怨负责人事考核的准尉。
警备队之间的平时联络靠的是无线电和电话,若是人员移动,粮食、弹药、邮包运送,则双方会派出兵员到中间地点交接。

百团大战


昭和15年(1940年)秋,爆发了有名的八路军百团大战,一中队负责防守的南窖村阵地就遭受到三千名八路军的围攻。
我在昭和16年(1941年)被分配过去,当时治安情况还算好,没有发生八路军大规模袭击的事件。当时也正好是毛泽东所说“敌退步我进步”的阶段(相持阶段),日军在这期间整天忙于对八路军进行反复的扫荡作战。
一旦收到行动命令,中队就会从各警备队里抽调兵力编成讨伐部队。由于整体人数的限制,所以一个中队顶多只能派出一百人的兵力。
此外还得征集运送粮食、弹药的骡马和中国苦力同行,人数和士兵数量基本等同(注:日军敌后扫荡的主力是日军,伪军只是辅助)。
中队主力经过这么一番准备后会开始进行为期10至20天的扫荡;时间长的话会有一个月离开守备队到敌区的各个村子里四处破坏。
受到破坏的一方自然不会无所作为,这样一来作为破坏者的士兵们又会反过来不断被折腾。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到了昭和18年(1943年)十五旅团迎来了大改编。

作者画的63师团防区示意图


随着在山东省的独立混成六旅团(秋)下属的两个大队和从国内派来的一个新成立的大队被编入,十五旅团就变成了六十三师团(陣)。
防守范围比之前自然也就更大了,增加到了河北省一百三十个县中的四十个县。
原先十五旅团5个大队就要负责15个县,现在8个大队却要负责40个县,规模扩大了约一倍。这样一来,所谓师团也只是名义上的扩编,不过是把负责防守的区域扩大了而已。(译:依然疲于防守,而无力进攻)
师团将八个大队一分为二,成立了六十六、六十七旅团。六十六旅团在保定,六十七在丰台各自设立司令部。六十六旅团防守区域被称为“保定道地区(译:都道府县是日本的行政划分)”下辖约20个县,一个大队就要负责五个县。
中国的县面积虽然比日本的小(注:日本的县概念类似我国的省,但面积和我国的地区相当),但要让兵力才一千名左右的一个大队守住五个县实在是不切实际。
因此实在没办法不得不成立保安队(八路军称之为伪军)来协助防守,但他们都是些没什么战斗意志的杂牌军,当兵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
最终一大半保安队的人拿着日军发给他们的武器逃到八路军那边去了(注:日军也当了运输大队长)。
一个大队负责5个县,每个中队就要负责一个县。兵力配置稀薄得见底,我们天天都提心吊胆的。
当时日军的真正情况就是这样。

作者手绘的简图与当时根据地的对比


那么,八路军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京汉线以西是冀西军区(司令杨成武),东部平原地带有冀中军区(司令吕正操),这两支部队之上还有晋察冀边区司令部(司令聂荣臻)。
其中最精锐的是冀中军区,负责在此处守备的日军大队却是刚从国内调来的,还不习惯和八路军打仗所以战死最多。
昭和18年(1943年)部队被改编后,按毛泽东的说法:中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我这一段时间里在旅团司令部的情报室工作,根据上头命令处理各种杂务。到部队开赴满洲为止,有两年时间都能在那里适当偷偷懒,适当做做事。
到了昭和20年(1945年),进入毛泽东所说的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日军在各个战线上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就在这时候,我们部队被派遣去了满洲,转归关东军指挥。

关东军关特演时的89万人,到1945年初只剩20余万


因为在满洲的部队已经全都去了南方,满洲这时已经空了,我们被派过去填补空缺。在满洲我们归于关东军第三方面军四十四军旗下,部队最后在通辽和郑家屯附近被脱去了军装。
那里是片一望无际的草原,既没有兵营,也没有民房,完全是块荒凉之地。
每天我们都生活在帐篷里,生活设施非常简陋。
这里的给养供应十分恶劣,水源的水质也很糟,到处都是问题。后来又得到了苏联参战的消息,这下生活完全没了指望。
我们最终没发一枪无条件投降了,在奉天(译:沈阳)郊外被苏军解除了武装,这对日军来说算是个史无前例的“侮辱”了。
和关东军消亡一样,我们六十三师团也就此结束了仅仅才两年的寿命(最后一任师团长是岸川健一中将)。
部队编制就在这里消失了,等待我们的是长达三、四年的西伯利亚强制劳动。
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我们六十三师团(其他还有三个师团)被送到满洲,就这么成了苏联的俘虏。

日军攻取苏州的宣传油画


注①:资料能查到的第15混成旅团代号是‘陣’,所以其后第15混成旅团扩编为63师团时依旧继续延用了陣作为师团的代号,胄应该是早期时第15混成旅团用的代号。
独立混成旅团1938年开始在华北编组,正规的独立混成旅团是合成作战单位,与师团处同一指挥层级,同受军司令部指挥或直属方面军。独立混成旅团是方面军司令部的直属部队所以极少跨方面军调动,一般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炮兵队,旅团官兵约5500-7000。
绝大多数混成旅团非建制单位是根据临时任务的需要从师团中抽调出来编组的,任务完毕归还师团建制临时番号也就会取消。
这种混成旅团编成方式是抽调师团的一个步兵旅团并配属相应的重火力部队,在该步兵旅团番号前冠以“混成”作为番号。作者所在的混成第15旅团就是以第2师团第15旅团为基干组成的,但它出的这个临时任务一直出到了扩编成63师团。
时至今日第15旅团这个番号陆上自卫队依旧在用,而且驻地就是离我国国土最近的冲绳岛,大概有2500人的兵力。

日军一个大队往往能击败国军一个师


注②:日军一个正规师团的大队编制高达1100人,类似于我军的加强营,日军的大队一般由30人的大队部,110人的运输中队,三到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55人的炮小队(装备2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组成。
日军的治安师团旅团在小队上人员比一般正规师团要少,但是为了在扫荡作战中对八路军形成火力优势,中队和大队编制中增加了机枪、迫击炮小队的数量,所以在大队、中队这一级编制上,治安师团和旅团反而人员常常比一般正规师团要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47#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1:59:4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五话:来自西边的慰问袋

这慰问袋有点大啊


在前线士兵偶尔会收到从国内寄过来的慰问袋。
也就是在一个宽大概30公分,高约40公分的白色布袋里装上日用品、点心、杂志、慰问信等等,然后发到军队里来。
那时候由国防妇女协会(注①)发起,各家人家自己把慰问袋制作完成后送到陆军省恤兵部,再由那里分送到各个部队。
如果能一个人一个慰问袋的话自然没什么可抱怨的,但实际却常常是三个人分一个,甚至有时一个分队才能摊上一个。
这时候就会按照人头把袋子里的东西分成数份,然后大家抽签领取。
里面附带的慰问信都是由女子写的,文风柔和让人浮想联翩。经常士兵们读信时想象对方一定是个美女,结果拿起寄来的照片一看却发现竟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婆。
先不说这个,最可气的是在慰问袋递交到士兵手中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中途打劫的事情。

日本的慰问袋


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拿的,反正到手的时候袋子里的东西就只剩下一半了。
部队里的人怎么能这么过分呢?
这种情况不仅只限于慰问袋,就连邮包如果里面附带有食品的话,等前线收到时往往食品已经被拿走了。
但那些对士兵没什么用的东西,比如像是我的绘画工具、写生簿这类就无人问津。
随着战局不利国内物资日渐不足,寄来的慰问袋数量也随之逐渐减少,而且慰问袋内日益粗陋的物品缺失的分量也随之变得更多了。
基本上食品都会被拿光,就算有剩的也都是些海带干货什么的;往往能剩下的只有薄薄的杂志、人造纤维的毛巾啥的。

日本的供应票证


当时国民的生活物资已经凭票供应,自然没有多余的东西送到前线来。
慰问袋这种东西按理只会从后方国内送过来,但在华北的前线我们却收到过从八路军那边送来的慰问袋,这着实让我们非常意外。
那是我在山区警备队时候的事情。
这支警备队在驻扎的村子外面设了个分哨所。
某天我正在分哨所站岗。有个带圆帽子(中国叫瓜皮帽)的中国老农抱着个大袋子到了我们面前,说是八路托他送的。
“八路军会给日军送东西?肯定里面有什么古怪吧?”
我们不由地警惕起来,让老农当场打开了布袋。

被中国军队缴获的日之丸和慰问袋


结果里面是三只带樱花花纹写有“慰问袋”字样的白色袋子(注:应该为缴获的日军慰问袋)。
“原来八路军给我们送的是慰问袋啊,但还是不能大意啊。”
于是我们继续让老农打开慰问袋,里面不但装了花生、核桃,还有毛巾肥皂,至于慰问信则被几张反战传单所取代。
没想到里面装的竟然是食品。
不过会不会掺了毒啊?
满心狐疑的我们逼着那位老农试吃,结果等了半天他也没啥异常。
这真是八路军给的慰问品(注②)吧?
看来是没有什么古怪。

作者这吃货就只记得花生了


我们终于放下心来把袋子提回去把里面的东西分给战友们,其中花生的味道特别好吃我至今都记得。
“没想到敌人居然会送慰问袋过来,我们日军还真是落魄啊。”
我一边吃着敌人慰问袋里的花生,一边和战友开起了玩笑。
与从国内送到士兵手中半路上已经被截留了一部分的慰问袋相比,士兵们对这个从八路军那里送过来的满满的慰问袋不禁抱有了一种复杂的心情。
队长知道这事儿后下令:“今后一律不准接受这种东西。”
此后这支警备队,反正在我驻留期间,再也没有这样的好事了。

国防妇女协会还真是大妈很多啊


注①:国防妇女协会全称大日本国防妇女会,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在大阪和东京等地一些妇女结成了一些为日军做后援工作的组织。
1934年4月这些妇女组织联合在一起成立了国防妇女协会全国本部。
该组织的主要干部均由陆、海军大臣及现役将官的妻子担任,无疑它是一个由军方主导的披着民间外皮的官方组织,因此在战后被占领军解散。
该组织以妇女与政府齐心协力“共扬皇道”为宗旨,主要从事援助伤残军人和阵亡士兵家属、募集慰问品、开展防空训练等活动。
图中日本妇女披着绶带穿着围裙,是该组织成员的标准打扮。
日本女性支持侵略战争的狂热比之纳粹德国有过之无不及,日本的侵略战争是一场全民全员参与的战争。

第三十四话:失误


注②:给这队鬼子发‘慰问品’的八路军,很可能就是前面第三十四话中与该部队擦肩而过的八路军。
由于作者各话基本没有写明时间,加之他写作中信马由缰不时地插入一些内容,所以这里没法靠时间顺序进行对照求证,码字的也只能猜测一下。
战场上的三个主要参与方中,在招降纳叛上日军无疑是做得最好的,国军连人带枪投靠日军的超过50万。

KMT在华北敌后根据地逐渐消失——《剑桥民国史》


在敌后的国军各个根据地是这其中的大头,投敌者占了一半以上。到了1943年,国军在华北敌后根据地的部队和游击队大多不是投敌就是被剿灭,华北除了山东敌后只剩下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
按《剑桥民国史》的记录:国军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
日本人自己都没想到,针对八路军、新四军为重点的扫荡,最大的战果竟然是消灭了八路军竞争对手国军在敌后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日军因此收编了大量伪军,为发动一号作战调集兵力创造了条件。
八路军对日军发动的宣传攻势,也取得了许多战果。

国军对日军,日军对八路军、新四军,都搞过这种投诚证,但是效果都一样没有效果


八路军相对国军最值得称道的不是俘虏日军数而是吸引日军投诚数——746名,国军这方面的记录为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48#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2:13:0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六话:一天捡回一条命

作者能活下来也是命大


以前常听战友抱怨:“部队与其叫做军队,还不如叫成运队。”
对此我深以为然。
当了兵自然就一定会被分到某支部队里去,被分配进入的部队不同,士兵的命运也会迥异。
然而士兵没资格对自己将要去的部队挑挑拣拣,完全是被一纸调令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凭着上面写的命令,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让士兵的未来立马分出高下来。
我就曾经亲身历过这种事情,对此深有体会。

作者所述地名示意图


昭和18年(1943年)春,我被从此前一直呆的房山县某阵地调离,调动到西南方向50公里外的易县去了。
和我之前驻扎的大山里一个啥都没有的贫寒小村比起来,易县怎么说也是个县城,街上甚至有路灯(电灯),对我来说真是“顶好(译:此处是中文)”的。
不过在此之前,我得先到离此地(易县)10公里的某个小警备队去待着。
因为这一纸调令的缘故,我出发前还得去发出这份命令的分管人事的准尉处去报到。
“那边治安可不太好啊,你得多小心。”
为啥非得派我去那么危险的地方啊?!
我心里稍稍有些恼火,但在部队里军令不得违抗。
军队生活你只能遵令行事,于是我带上所有财产:武器和个人物品前去报道了。
到了之后我才得知,这支警备队不但所在地治安极差,而且兵力除了伍长外仅有7个人,只装备了一挺轻机枪,其它的武器就剩每人手里的步枪了。

这照片上的日军数量和作者所说的警备队刚好一样多


真是个力量薄弱根本无力自保的警备队啊(注①)。
更糟糕的是,这支部队刚从前面部队接防才一周时间,周围的情况还没摸清楚,这更让我觉得不妙了。
最让我坐立不安的是八路军不知是出于威慑还是为了骚扰,每天晚上都会时不时地会听到枪声(注②)。
不过这种程度的骚扰还不是什么问题,可万一对方真的打过来了,就这么个小小的警备队,怕是一口就被吞掉了。
“怕什么,要真打过来的话,总部马上就能派来增援,所以没啥好担心的。”
虽然士兵们心底里惶恐不安,但是每个人都相信总部会援助他们,所以多少还有些底气。
然而不久之后,八路军夜间骚扰射击变得越来越频繁。
我不由暗暗心惊:莫非这次是来真格的了?!


就在这时一份命令发到我手中:“上面命你转移到保定司令部(六十六旅团)。”
军队里所谓转移是指从原来所属的部队变为另一支部队中的一员,也就是移动军籍的意思。
这份命令来得很突然,而且是直接到(旅团)司令部去,所以我也不清楚到底为啥会被派去。不过既然是命令,我就又背起轻得可怜的背囊和装备向指定地点——保定出发了。
虽然有些对不住留下的战友们,但那时我心里面确实有种解脱了的感觉。
那里情况日益恶化,八路随时可能打过来,反正只要能离开就是件好事。
结果也确实和我预感的一样,厄运真的降临了。到达保定以后,我刚到宿舍里还在整理装备,这时便传来消息——我之前待的那个小警备队就在昨天被八路军给全灭了。
就在我出发的第二天,八路军便对警备队发动了攻击!
“斋藤,你运气真不错啊。”
把这事儿通知我的士兵很是为我庆幸,而我却久久说不出话来。

作者差一天就到靖国神社的照片墙上去了


如果那份命令晚上一天才到的话……大概靖国神社(注③)里现在已经供着我的牌位了。
牺牲的战友们真是对不住了。
指名要我过去的司令部那位上士,还有得到指令后立即就给我发出命令的中队准尉,我可真得“谢谢(译:此处是中文)”他们。

日军分队


注①:分队是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一个日军分队由一个军曹(装备步枪)率领的一个机枪班(4人)加三个步兵班(3人)构成,一共14人。
这个警备队不算作者刚好8人,其实也就是一个伍长带领日军一个机枪班加一个步枪班的配置。为应对八路军的袭扰,日军到处分兵把守兵力捉襟见肘,一个分队也不得不拆成两个使用。

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


注②:前文介绍过,从1943年开始八路军的军工生产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从作者的记述中不难看出,这时八路军的后勤供应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能够持续在夜间射击骚扰日军了。
八路军之所以在百团大战后直到1945年反攻时才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作战,其实也跟后勤保障有很大的关系。
以百团大战为例,期间129师部队消耗各类子弹75万9718发、晋察冀军区部队消耗各类子弹26万0328发,合计才100万发出头。
这是整整三个多月上百个团的消耗,按百日计算平均每个团一天消耗的子弹不到百发!参战的八路军战士每天平均40个人才发射1发子弹!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消耗炮弹3656发,缴获3405发;消耗子弹102万0046发,而缴获仅为31万3363发。

这边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打日军,那边国军发动皖南事变打新四军


百团大战消耗远远超过了缴获,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延安很可能是反对发动百团大战的原因。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百团大战期间,国军制造了皖南事变,随即以蒋介石为首的民国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后勤补给,八路军华北各部弹药主要补给来源被切断。
其后八路军在面对日军的反扑时之所以损失会那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百团大战消耗了大量弹药,同时民国政府却翻脸断了补给。
不过这种坑队友的事民国政府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义勇军的主体是东北军


1932年以东北军为主的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全境大起义,义勇军发展壮大到了30万之众围攻吉林兵逼长春。但是义勇军粮食、弹药也很快告罄,可当义勇军向民国政府求援时,民国政府却拒不援助,轰轰烈烈的义勇军起义很快因为弹药耗尽粮食匮乏而失败。
本来义勇军起义是中国避免日军全面侵华自行收复东北失地的最好的一次机会,就这么被国民政府和日寇联手扼杀了。
从1933年开始,抗联代替义勇军成为了东北抗日的主力,中共正式成为了东北抗日的旗手。
天道轮回,1948年的辽沈战役就是抗战时国共两党在东北问题上不同表现的必然结局。

倒幕之战后战死的幕府军人纪念碑


注③:日本对于参拜靖国神社总是鬼扯什么是为了给后人一个祭祀祖先的地方。
日本一直有祭祀敌人的传统,所以神社往往会祭祀敌我双方的人。但是靖国神社是一个例外,它只祭祀为天皇效忠的战死者。
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对反政府势力就不再祭祀,甚至连尸体埋葬都不允许。
像是上图的碧血碑就是民间为纪念戊辰战争中战死的支持幕府的会津藩武士所树。
当时这些武士战死后日本政府禁止给他们下葬,看不过去的民间人士柳川熊吉将这些尸体偷偷埋葬因而被判了死刑。虽然最终柳川熊吉被赦免,而且他还自费立了这么一块碧血碑,但直到1965年靖国神社设立了镇灵社,这些幕府武士才算是有了一个被祭祀的地方。

镇灵社


相对整个靖国神社9.9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小小的镇灵社一点都不起眼。然而就是这么一间小小的灵室,日本人不但让那些幕府亡灵们在这里安家,还背负起了祭奠全世界战争死难者的重任。
算算全世界这么多年战争死难者得有十几亿吧,大家都挤在这么一个小斗室里还真是憋屈。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间小室,精于算计的日本人还想着要夹带私货,那些被盟军审判后处死的日本战犯,也被靖国神社刻意强调供奉在这个小小的镇灵社中。
东亚各国与日本之间关于靖国神社祭祀问题的矛盾,其实主要就出自这个只有十平米大的镇灵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49#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2:13:5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七话:部队运势的好坏

作者对西伯利亚的怨念还是很深的


士兵的运气好坏很多情况下都由属于哪支部队来决定。而部队本身运势的好坏却是无法预计的。
我就举个例子,就拿我所在的部队来说明吧。
我的部队是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简称独混十五),通称名是“胄”。到了昭和18年(1943年)被改编,从山东省的独立混成第六旅团(秋)调过来2个大队,再加上从国内过来的1个大队总计增加了3个独立大队,于是就新编成了第六十三师团(陣)。
独立混成第六旅团(秋)剩下的三个大队(独立混成旅团一般编制有5个大队)和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合并,也成立了一个新的师团既是第六十二师团(石)。
当初改编时有消息说我们六十三师团会被派到冲绳去(注①),但不知为何最后奔赴冲绳战场的却不是六十三师团,而是六十二师团。

冲绳岛之战美军登陆


六十二师团在冲绳岛奋勇作战,最后却还是被全部歼灭了。
这件事充分表明了部队运势的好坏。
同样是独立混成第六旅团的部队,一边是编入六十二师团的3个大队,一边是编入六十三师团的2个大队。
编入六十二师团的3个大队在冲绳本岛上随着整个师团玉碎了;而六十三师团的2个大队却在被调派到满洲(注②)后立马就迎来了终战,接着又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了。
当时这两支部队的命运,除了神以外又有哪个凡人能够预测到呢?
哪怕后来去了西伯利亚,同样一支部队又因为不同的人被分到不同的地点,他们各自的运势也有区别。
总之直到士兵复员为止,这种运势变化会一直跟随着他们。
不管再怎么倒霉,最后只要能复员那就算运气好的了。因为那些被编进不走运部队里战死的人们,不论时光如何流逝永远也不能回家了。

钢锯岭剧照


注①:作者这里这个说法不知道是他记错了时间还是日本早有意加强冲绳的防务,因为63师团在1943年5月建立,而向冲绳派遣援兵已经是1945年的时候了。
文中提到的62师团可算是鼎鼎大名,如果看过上面那部电影的话都会对它有印象,里面在钢锯岭与美军血战的正是它。
这支标准的治安师团在一号作战中横扫河南各地,揭开了国军豫湘桂大溃败的序幕。反倒是在山西山东与八路军对抗的时候,组成62师团的无论是独立混成第四旅团还是独立混成第六旅团,在作战中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亮点来。
62师团和63师团命运的转折应该是在62师团被调去河南参加一号作战时就决定了,毕竟62师团这会是野战师团调动起来很方便,而63师团防卫着华北派遣军的司令部北京所在的地区,两者全员调动起来的难度差距可想而知。

日本战败前最后追晋的陆军大将——牛岛满


62师团在冲绳岛的经典坑道作战,堪称现代防御作战的典范。不是因为日本大本营想趁罗斯福病逝之机反击顽固地催促牛岛满发动反攻作战,使得冲绳守军消耗了大量弹药和损失了众多兵员,冲绳岛之战时间将会延长很久,美军的损失也将会大得多。
太平战场上消灭日军第一多的是美军,第二多的就是那个不切实际要士兵们不断发动肉弹进攻的日本大本营。
码字的真不知道所谓治安师团、旅团战力差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就因为它们和八路军作战表现差?

1941年关特演


注②:1941年时日军为了演练进攻苏联进行了关东军特别演习,这时的关东军高达89万之巨,关内抗战日军兵力最多的1939年也才86万。
按照现代反游击战的理论,要想有效对付游击队,那么正规军要形成3:1的兵力优势。
东北抗联最多时也就3万人,而抗联面对的关东军兵力就没少于过20万。到了抗联被迫退入苏联时,算上伪满军警双方的兵力差距都到100:1了,所以日伪军在东北对抗联形成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然而关东军在诺门坎大败亏输,南进派就此占了上风。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关东军精锐部队不断被抽调到了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到了1945年初时关东军仅剩下不到20万的部队,而且还都是三流部队。

苏军解放哈尔滨


日本预判苏联就要取得欧陆战争的胜利其后必然会出兵东北,所以从1945年初大规模征召当地的开拓团民参军,将关东军数量堆到了70万。
但是这支关东军装备之少和1939年大扩军的八路军都有得一拼,为此日军不惜将麾下最精锐的伪军伪满军全部装备都收缴了交给招募的新兵。就是这样也才勉强装备了30万人左右,当时的关东军大多数新兵训练都是用的竹枪。
作者所在的63师团久经战阵,恐怕已经是当时关东军中战斗经验最丰富的王牌部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50#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2:14:4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八话:到处都是敌人


在山区警备队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到底参加了多少次讨伐战。
当然战斗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是华北方面军统一筹划的战役,较大的是出动中队规模的战斗,我们不称之为“战斗”而习惯叫它“中队讨伐”。
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八路军,只要是发生山地作战,我们中队作为驻守山区最前沿阵地的部队,必定会被命令参战。
当发动方面军战役的时候,各地的兵团就会一齐出动。为了破坏小部队在行动中无法深入的敌方根据地内部的八路军司令部,部队不得不深入山区深处,作战持续时间也会延长很多。
山区驻地的士兵们其实也不只是执行山区作战任务,也有参加平原地区作战的时候,只是我们对山地作战更为熟悉,所以经常被当作部队尖兵走在所有部队的最前面。
为了抵达八路军的根据地深处,必须翻越好几重山梁,期间士兵难免会踩上地雷、遇到八路军伏击。
但是对于日军的大部队八路军绝对不会硬碰硬,都是瞄准兵力少孤立的队伍,或者疏忽大意落入了伏击圈的部队。
被这么一路袭扰,路上花了好几天部队才总算到达八路军根据地内的预定地点,结果往往是啥都捞不着。


而且抵达的地方基本都是些让人困惑“咦,这就是敌人司令部吗”的贫穷山村。
八路军的总部既没挂日军那种煌煌然写着“某某司令部”的门牌,也没有专门建造的房子。
八路军总是保持轻装姿态,只要带上一台电台就能搬到任何地方去。当地中国人早就获悉“日军来了”的情报,所以无论哪户人家都早把家里重要的东西藏到事先在山里挖好的窖穴里,或者埋进田里去了。
无论哪个村子,一旦得知日军要攻过来就会执行这种对抗日军的行动,八路军当时称之为“空室清野”。这种战法不仅把自己家里清干净,连田里也不会留下任何能被日军利用的作物,全部都藏了起来。
这样一来日军这边也针锋相对,提出个“不能让敌人利用”的歪理(注:这明显瞎扯,日军三光政策早就在实行),把一家家房子挨着点了,将全村化为灰烬。
村民们再怎么也不可能背着房子跑路,所以这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打击。自然村民们对日军又添了一层仇恨,结果当然是村民们一个不落地全都跑到八路军那边去了。
因此把村子烧掉让人无法居住,并不能削弱八路军的战斗力,反而会让他们越来越强大。

被美军轰炸后的日本长崎市航拍图


和平的村子变成了废墟,每次日军经过这些残垣断壁的时候,只是更进一步加深了“如果战败就会成这个样子”的印象。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怀疑,日军的“大人物”里是否真的有人了解八路军呢?
“八路军就是些残兵败将,充其量也就是个土匪集团。只要我们一出手马上就能把他们收拾掉。”
就是因为那些“大人物”脑子里都是这么想的,才让我们小兵们白白遭受了无妄之灾。
八路军最擅长的就是游击战(没有固定的据点),攻打八路军的根据地根本就没有意义。
没理解对手的本质,反复机械地征讨扫荡,就如同口渴的人靠喝劣酒解渴一样,只会越喝越觉得口渴。
日军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八路军,所有没拿武器的农民其实也全都是敌人。
冀中(河北省中部)地区位于河北平原地带。这里的农民抗日意识在河北省里是最强烈的,而且打起游击战来也是非常勇猛。在这个地区到目前为止他们采取的是鼹鼠打法,这让日军的战术有力没处使。
我举个例子。

日军包围村庄


八路军有次逃进了一个村子里,我们于是从四面紧紧包围了村子连只蚂蚁都跑不掉。但等我们发动进攻冲进去村里时,结果不仅一个八路没看到,甚至连村民也全都不见了。
无疑该村挖有通向村外的地道,可是地道入口在哪日军却怎么也找不到。
最终我们只得放弃撤军回驻地,路上八路军却设好了口袋打了我们一个伏击。
但凡曾在这块地区打过仗的士兵,对此都有切肤之痛。
每次打完仗以后具体如何计算损益我是不清楚的,但我猜多半会是大大的赤字吧。
即便如此,士兵们也只能咬着牙去执行这种混蛋命令。
那些“大人物”呆在安全的后方整天想着怎么给自己再添块勋章或者怎么才能再往上爬一级,对于八路甚至是自己的士兵们根本就分不出心思多去考虑一下吧。
这种征讨战斗纯粹只有损失却根本没有成果,到了快战败时他们才总算注意到了这点;但为时已晚,这时候日军已经一点余力也没有了(无法再做出相应的战术调整了)。
再仔细一想,就算不出去进行那种无用的扫荡,乖乖呆在阵地里好好防守的话,日军也就不会被称作“东洋鬼子”,估计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白死了。(译:自我感觉太好了吧)(注①)
所谓骄兵必败,过去的日军正是骄傲者的标本。
说出“日本必将战胜中国”这种话的人就是那些对当时形势毫无兴趣了解的“大人物”们(注②),而士兵们反而对日军的没落有着亲身的体会。

石原莞尔


注①:原翻这里都忍不住吐槽,这个作者字里行间真不像是一个对战争罪行有忏悔的人。
码字的觉得他其实反对的不是日本的侵略战争本身,而是对战争给他这样的普通国民只带来坏处感到不满。
不知怎么地码字的就想到了逃过了战犯审判的石原莞尔。
主张有限对华战争的石原莞尔却是日本鲸吞东北的推动者和计划制定者,当他反对全面侵华战争时,却被参谋部后辈们用一句您不是也这么做的给顶得没话可说。
石原莞尔确实很有战略眼光,但是既然你做了婊子也就别再想立牌坊了,正是这个日本少有的战略家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日本的战争机器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杉山元


注②:石原莞尔反对全面侵华是螳臂挡车,因为推动全面侵华的是陆军大臣杉山元。
杉山元是日本二战时期日本陆军获得元帅军衔的三人之一,另两人为寺内寿一和畑俊六。
其中杉山元、寺内寿一都做过华北派遣军的司令官。
杉山元为了说服裕仁天皇同意扩大在华北的战争规模,于是做出了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的保证。这货说得解决事变应当是指占领华北,但是被引进国内后就添油加醋成了三个月灭亡中国,也成了现在网上给在上海被日军揍得满头包的国军开脱时最爱用的遮羞布。

这幅日军宣传油画就是表现的日本侨民协助陆战队在虹口抵抗国军的进攻


但是就在杉山元在华北扩大战争规模的时候,国军对盘踞在上海虹口的日本势力(上海从来没有过什么日租界)发起围攻。
本来国军这种主动进攻作战是很值得表彰的,然而在飞机大炮配合下两万多国军却没能攻下一千余缺乏重武器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据守的虹口。
日军不断开到上海增援,国军也不断投入兵力,最终在双方不断添油之下弄出了一个淞沪会战,中国抗战自此正式进入了南北全面爆发的阶段。
杉山元这货还真是大日本帝国的丧门星,南下与英美开战也是他和东条英机竭力推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5 08:15 , Processed in 0.2569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