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0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梨簧戏 芜湖民间戏曲记忆

[复制链接]

2445

主题

2587

帖子

867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00:3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梨簧戏,又名“泥簧戏”,是芜湖的民间戏曲,至今约有近300年历史,曾经的它以独特的舞台魅力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那不过是些逝去的辉煌,它即将消失在人们的眼前,成为永远埋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芜湖梨簧戏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揉合了芜湖滩簧和民歌优美动听的曲调,具有典型的芜湖地方乡土特点,是见证芜湖历史发展的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
  一、地域价值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文化形态、各种范式等因素的总和及其物质载体。芜湖的地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厚的徽商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浓郁的宗教文化;多姿的旅游文化;朴实的茶文化。芜湖,昔日鸠鸟云集,芜藻丛生,吴头楚尾,代有废兴,因此芜湖无论从历史地理,抑或自然人文的角度,地域文化是渊深蕴藉、厚积而薄发的。芜湖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商埠,也是江南的鱼米之乡,百姓生活安定、相对富庶,梨簧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芜湖梨簧戏作为一种地方戏,自然和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体现出典型的地方人、地方事、地方情、地方味。因为地方戏的形成与这个地方的经济建设、风土人情、交通来往等方面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芜湖梨簧戏的唱词中带有典型的芜湖地方特色,芜湖梨簧戏的杂曲小调的唱腔多吸收了芜湖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歌谣发展而成,音乐旋律吸收了芜湖民间的摇篮曲、哭腔、卖白兰花调、旧私熟的咏诗诵书音调及芜湖民歌等,芜湖梨簧戏积淀着芜湖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所以芜湖梨簧戏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价值。地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内在价值。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因为文化的注入,山水就可以寄托心灵和性情,也能招引更多的人来驻足流连。梨簧戏让芜湖这座城市变得更有灵气和魅力。
  二、语言价值
  芜湖梨簧戏的唱词带有典型的芜湖地方特色,芜湖方言直接影响着芜湖梨簧戏旋律曲调和行腔产生的变化。《太平府志》方言条:“语轻清不如省会,而亦明白易晓”,“明白易晓”指的就是梨簧戏的唱词。剧中人的韵白与演唱使用的语言,都是纯粹的芜湖方言,通俗易懂。芜湖地处皖南,古属吴越之地,在六朝之前属于吴语区,因为北方人的迁徒和政治上的影响,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从清同治期间的大量北方人口的移民,使这一地区成为江淮官话方言区。芜湖一带属吴语方言区,与普通话很相近,所以梨簧戏在江浙一带也很受欢迎。在演出传统题材的剧目时,则采用接近京剧韵白的吐字,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演现代戏,保留芜湖方言色彩,促使芜湖梨簧戏独具一格。吴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全部浊音字母,具有七种声调,保留了入声,而芜湖市区中只有五个声调。特别是清代以来,由于官话势力的大举南下,加上芜湖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使芜湖话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加上近现代外来移民的增多,普通话的推广,芜湖市区的方言中,古吴语的成份已是风毛鳞角。梨簧戏对芜湖方言的传承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三、历史价值
  芜湖梨簧戏距今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芜湖梨簧戏的发展史伴随着芜湖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包含了芜湖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结合不同历史文化时期,梨簧戏的剧目上也有所变革,如《三打独乐园》就是为了在反帝反封建时期揭露帝国注意和封建官僚的恶性而编排,还有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编演的《鉴湖女侠》,为纪念党九十华诞而编排的《十想共产党》等。早期的芜湖梨簧戏多取于祈求平安吉祥的民间俗曲,如梨簧戏折子戏《金莲戏叔》中,就用了19种不同小曲,如“摇篮调”“划龙船调”等。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芜湖的民间文化。芜湖梨簧戏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建设芜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保护芜湖梨簧戏不仅仅是在保护芜湖的传统文化,也是在承担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这对于提高芜湖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以及丰富安徽宝贵文化资源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四、艺术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曾说,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审美精神,一种自由地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一直以来,芜湖梨簧戏是以其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受到群众的欢迎,观览芜湖梨簧戏的剧目,还是比较有自身特色的,如《斩貂婵》、《清风亭》和折子《拷红》等,形成为自己的音乐曲牌和唱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适应大规模舞台演出的需要,广泛学习移植兄弟剧种的优秀剧目,加上自己组织作者进行原创搬上舞台的剧目,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梨簧独特韵味、适合舞台演出、并有较广泛的观众群的代表性剧目,如:《安安送米》、《送嫁》、《祭红菱》、《长生殿》、《珍珠塔》等。这些剧目的广泛演出,是梨簧最终走出说唱形式,成为独具一格的戏曲剧种的基础。如《牡丹亭》中,有一支曲子:[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杜丽娘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父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生出惜春的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而在这里也表达了杜丽娘的无奈,成为了千古绝句。后几句看似写景:云霞雨丝,烟波画船,莺歌燕语,青山杜鹃,好一幅秀丽清新的江南风光图。“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又表达自我心声,这是一种无人欣赏的失落,无人关注的寂寞、年华虚度的不甘以及纯情少女渴望爱情而不得的怅怨心理。这样的作品艺术价值是不朽的。
  芜湖梨簧戏的艺术价值是十分丰富的,它不同于周边皖江地区的黄梅戏调、皖南花鼓戏调的独特戏曲腔调,在它的基调中,既有来自西部的二簧、徽调的腔音,又有东面苏南的昆腔、评弹的韵味,吸收它们的精华,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新调。故前人有“昆曲棒子二黄调,翻出新腔皆入妙”的美赞。再加上它的唱腔体系十分完整,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板腔体的构成有两种,曲牌体的构成多达三十余种。芜湖本地作为开风气之先的早期通商口岸的市民风情;它既有盲艺人浪迹乡野带来的泥土味,又有文人长期参与、熏陶所带来的书卷雅韵,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品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5 23:54 , Processed in 0.2272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