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8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合肥:宽宽的护城河,铁打的庐州府

[复制链接]

2370

主题

2565

帖子

88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09:0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知道合肥护城河的历史变迁吗?你知道合肥有哪些河被誉为“母亲河”吗?你知道“洗马”“周瑜和小乔”等历史传说都来自于哪条河吗?河水流淌千古,合肥的水文化丰富绵长,今天,小编就来为你讲述与庐州河流有关的故事。
宽宽的护城河 铁打的庐州府
  历史上的城池周边总是环绕着一条护城河,比如,古庐州的护城河就是由包河、银河、楼河、琥珀潭、黑池坝以及南淝河组成的,并且融会贯通。只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才将包河与南淝河连接处填实。有句话说:天生重庆,铁打庐州。庐州指的就是合肥,宽宽的护城河如果加上高大的城墙,确实易守难攻。

合肥古时的护城河,雏形是在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形成的。淮西帅郭振屯驻合肥,为防御金兵侵袭合肥,筑斗梁城,利用城外的几条自然河流作为护城河,贯通后恰巧绕城一周。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曹魏在合肥打了几十年,重兵围城都没有攻下,反而成就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美名。虽然后来的合肥城址已有变化,但依稀能看到当年城高河宽的壮观景象。
  清朝时期绘制的合肥城图,护城河内是高大的城墙,平均高度约8米,底座厚约1.3米,城周长约17里,有七个城门:威武门、时雍门、南薰门、德胜门、西平门、水西门、拱辰门。另外还有两个水门。
  北伐时期,张宗昌攻城40多天,始终无可奈何。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却没能攻下威武门。
  在合肥护城河中,景色最为优美、人文最为荟萃的,当属南边的包河和银河。它们的分界线是徽州大道,东边是包河,西边是银河。旧时,这两条河是完全贯通的,中间隔着南薰门。
包河

包河大家都不陌生,因是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清光绪年间编撰的《续修庐州府志》中称之为“包公池”。庐州历史上流传着“不要庐州府一转,只取护城河一段”的故事,传说,当年宋仁宗要将庐州城赐给包拯,包拯坚辞不受,最终在皇帝的坚持之下,包拯接受了一段护城河,留给子孙。后人认为,包拯此举,是考虑到河产不比田产可分可卖,再者,依河而生,既不会穷也不会富,以表明他做官不为发财的心迹。不过包河成为护城河是在包公以后,因为北宋时期,庐州古城还是沿袭唐代城池的范围,包河处在城里位置。

  古代的包河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绝佳。明末时人王槩写道:“水木明瑟,凫鱼上下,颇极林野之盛也。”清代《江南通志》记载包河的风光:“蒲苇数里,鱼凫上下。长桥径度,竹树阴翳。”那时的包河看起来还像是在野外的河流。
  今天的包河,是国家4A级风景区包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了一片占地30.5公顷的园区,其中水域面积就达到了15公顷。

  包公祠,是整片园区的核心,自明代以来,无论是官员上任,还是士人游历,都会到此凭吊一番。文人墨客们除了表达对先贤名宦的敬佩之情,还要瞻仰存放在祠中的包公告身(古代授官的凭证,类似任命书)、画像和朝靴。
  祠后东侧是廉泉井,这也是一处非常神奇的所在。传说,历代到合肥上任的官员,必要亲自品尝廉泉井的井中之水。凡是清廉居官者,必觉清凉怡人;而贪墨污吏,喝下必定头痛难忍,直至认错悔过为止。到了清末,李鸿章的侄孙、举人李国蘅在《香花墩井亭记》一文中详细记录了这个故事,并将之刻在了石碑上,以供后世浏览。
  包河中还有一处不起眼的遗迹,叫作“脚印塘”。脚印塘长近20米,宽约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传说,包公小时候在香花墩读书,闲暇常到此处游玩。那时岛上并没有“玉带桥”,有一天,包公突然想到对岸去看看,水面虽不宽,但无桥无船,于是,只好猛地向前一跳。由于他本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
  以脚印塘的故事为代表,包河很多关于包公的故事都充满了神话色彩,而其根源正是来自于合肥人民对这位清官的由衷崇敬。
  而位于包河旁边的银河,说来有些奇怪,几乎所有的史料都没有人提到它。虽然它比包河要狭窄一些,但长度几乎差不多,并不是一条小河,为什么古代没有名字呢?因为在古代,银河也属于包河,它们是一条河,而不是两条河。

  《嘉庆合肥县志》曰,“南濠曰包公池”。只提到这一条河,并没有提到银河;在《合肥县传郭城图》中,可清晰地看到护城河各段,但其他河段都有名称,而在今天银河的位置却什么都没有写;《嘉庆合肥县志》曰,“滚水坝二,一在德胜门外吊桥下,西南隅,积水由此入包公池”。德胜门在老报社的位置,滚水坝应当在旁边的金寨路上,它的下面分明是银河,怎么会是包公池?只有一种可能:银河属于包公池。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图在今天银河的位置标注了“营河”。古代最初应当没有“包河”之称。现在的银河和包河合在一起,古代称为“营河”,而现在包公祠附近比较宽阔的水面,古代称为“包公池”。也就是说,“包公池”本来属于“营河”的一部分,是营河的一个大潭。但是,包公实在是太出名了,久之,人们只记得“包公池”,忘记了它本来属于“营河”。
  那么“营河”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营河”迟至光绪时才出现,据此推断,“营河”只不过是注音,真正的字不是“营”,而是“瀛”,“营河”实乃“瀛河”。
  瀛,很多字典释义为“海”,实际上真正的意思是指海上的岛屿。银河和包河,它们最大的特色就是河中布满各色小岛。虽然经过历年改造,小岛的数量大为减少,但现存的小岛依然不少,特别是包河中,比较有名的就有香花墩、脚印岛、浮庄(东大岛)。
  概而言之,现在的银河和包河本来是同一条河,因为由小山岗蓄水而成诸多小岛,古代称为“瀛河”,俗写为“营河”,新中国成立后改写为更有诗意的“银河”。包河本是“瀛河”下游的一个大潭,1488年在这里建成包公祠后,改称“包公池”,由之,原来的“瀛河”也通称为包公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徽州大道处河道被堵塞,一条河变成两条河,便将东边称为包河,西边称为银河。
银河
  提及护城河中的楼河,很多人会感到有些陌生,其实楼河就是今天的雨花塘,是紧临稻香楼宾馆的环形水面,位处合肥市中心。水面宽阔,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和动物雕塑点缀其间,风景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是市民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常去场所。
  在古代,雨花塘属于护城河的一段,位于德胜门北边,南边是银河和包河。现在,它的北边是长江西路的大西门,东边隔环城西路是省教育厅和合肥师范学院,南边隔金寨路是银河公园,西边是稻香楼宾馆。雨花塘的倒影里,映照着合肥的历史文化变迁。
雨花塘

  雨花塘,听上去很富有诗意,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附会的名称。1955年,安徽省农业厅水产局在这里建水产试验站放养鱼花,大家开始叫它“鱼花塘”,也叫“鱼苗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不再放养鱼花,大家嫌“鱼花塘”的名字太俗气,便改称为富有诗意的“雨花塘”。
  在1955年放养鱼花之前,雨花塘称为“稻香楼河”,因为它环绕着稻香楼。老百姓嫌这个名字太长,一般简称为“楼河”。
  西边的琥珀潭形似天然的琥珀,玲珑剔透,流光溢彩。在历史上,琥珀潭称为石河,当年为城西护城河的一段,东岸为城墙(环城西路),西岸旧称塘埂(琥珀路),南隔西门外出通道(长江西路)与稻香楼河相接,北与黑池坝隔塘埂相连(安庆西路横穿其中)。自然地形比较复杂,中间低凹,四周高,特别是东北角落差达13米以上。历史上好几次攻打合肥城都没有攻下,留下了“铁打的庐州府”的佳话。
琥珀潭

  黑池坝原名蜃潭,《合肥县志·古迹志》说其“水色黑,四时不竭,俗名黑池坝。”北端起于南淝河的南岸,南至今安庆西路。早年与琥珀潭相连,中间由一条坝埂隔开,便于百姓行走,进出城区。
黑池坝

  几条河流中,南淝河的名气最大。南淝河古称施水,源于江淮分水岭大潜山余脉长岗(地面高程72米)南麓。东南向流,至夏大郢进入董铺水库,于大杨店南出库后,穿亳州路桥,经合肥市区左纳四里河、板桥河来水,穿屯溪路桥至和尚口左纳二十埠河来水,至三汊河左纳店埠河来水,折西南流,于施口注入巢湖,全长70公里。从自然实体讲,“蜀山淝水”就是合肥的“形象代表”,老百姓世代择水而居,淘米洗菜,饮水灌溉。
南淝河
  这条发源于江淮分水岭、最终流入巢湖的合肥人民的“母亲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成就了这座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古往今来,南淝河使合肥尽得舟楫之利,多少货物贸易源于斯,当年许多合肥的游子都是沿着这条河,走向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大都市,再远涉重洋,奔赴巴黎、纽约、伦敦留学。
  上世纪之初,有名的张家四姐妹经过城里的金斗河码头,乘船从南淝河进入巢湖、长江,然后沿江而下到上海,之后定居苏州,迁居北京。多少年以后,族中小弟张昭先生见到二姐张允和,她还用浓浓的合肥方言打听南淝河的现状。
  今天的护城河早已失去防御功能,成了美化城市和市民休憩的场所。不过,作为合肥这座古城的文化遗产,她所释放的信息和拥有的符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传奇的母亲河 流淌的水文化
  合肥境内河流纵横,除了绕城而过的护城河,还有大大小小的很多河流,如肥西的派河、肥东的店埠河、长丰的洗马河、巢湖的柘皋河、庐江的绣溪河……其中很多都被誉为当地的“母亲河”“第一河”,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纷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河流文化。
  派,水的支流。派河,源于大别山余脉周公山,流向由高及低,由西向东,九曲回折,或东北,或东南,先后汇集三山一岗而南去,形成一派,派河因此而得名。
派河
  派河长约60公里,流域达584.6平方公里。上游先民逐水而居为市,俗名上派河,由村及集而镇,早在明代就有文字记载,及至清嘉庆年间,“上派河镇”就记名于世,而今,上派镇已成为肥西县城关镇。派河因此而成为县城的母亲河。
  派河由此东南而下约15公里处形成回水湾,又有人聚族而居,插草为标,自成村落,俗名为中派河。又约15公里汇入巢湖,这一段水程因袭旧俗,乡里人称之为下派河;入湖口一带小渔村初名为“流湖”,随着世事沧桑,“流湖”逐渐被念为“刘河”,即今刘河乡境。
  派河有支流8条,左岸5条,即滚子河、岳小河、斑鸠壛河、祁小河及古埂河;右岸3条,即梳头河,五老壛河及倪大壛河。
  派河两岸的民俗常与数字有关,如“饭桌不离九”“条凳不离三”“床不离半”“门不能五”等,颇具地域特色。
  店埠河位于肥东,历史悠久,1500多年前的刘宋初年,店埠为“慎县”边域,穿越而过的母亲河称为“慎河”,设置界碑。东周列国时期即有“唐、杨”两姓定居,名唐杨村,两姓又合力在河上建立一座木桥(唐杨桥)。以后因有住户开设商店,三国时期即称“店铺”。随着人口增多,商业发展,逐渐形成商铺,后又改“铺”为“埠”,现在人们常称“店埠河”。
店埠河
  在肥东县,店埠河素有“母亲河”的美誉。它用清纯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肥东大地。拓宽的河面,加深的水道,使该县的水运从无到有。
 长丰县有个洗马河,位于双墩镇海宝村,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但走在村子里,古朴之风迎面扑来。村子里现存有洗马寺遗址和洗马河,其中洗马寺遗址距今约1500年了。据清嘉庆版《合肥县志》卷十四“古迹志”记载:“洗马寺在海宝集,离城五十里,相传尉迟敬德驻军洗马于此。”
  这尉迟敬德是何方人士呢?原来,他是大唐贞观年间的武侯大将军,战功赫赫,多次单枪匹马闯敌阵,危难之时搭救过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杀齐王李元吉,为辅佐秦王夺取帝位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唐王朝建立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武侯大将军。更重要的是,尉迟敬德与合肥这座城市有着不解的渊源。史载,在开创大唐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期间,尉迟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领兵驻守庐州(今合肥市),参加庐州新城——“金斗城”建设。
  话说这尉迟将军从京城出发,一路行军至庐州之北五十里开外的海宝集一带,人困马乏,见到此处有一条河流,边有村庄,河地开阔,物静水清,正且歇脚休憩,便在此安营扎寨,休整一月。而长河恰供饮马洗马。一条河军民共用,显得挤杂,尉迟敬德又命士兵把河段开宽了一点,形成一口很大的塘。尉迟敬德在海宝安营扎寨后,治军严明,不仅不欺民不扰民,还为地方办了许多好事,因此深得民心。
  尉迟敬德拔营走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海宝的土地庙拆了重建,扩展成大寺院,并贴上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两个画像作门神,立庙名为“洗马寺”。而军队饮马洗马的河被称为“洗马河”,长河中被开阔的河塘称作“洗马塘”。
  巢湖市域内柘皋河,当属居巢第一河。它发源于西境浮槎山东麓,迤逦东南,汇集夏阁诸河,归于巢湖。柘皋河古称石梁河,因河畔大镇柘皋而雅化。在它的流域内,发生过许多故事,也涌现了众多杰出人物。
柘皋河
  柘皋河源头浮槎山,山下先后走出了李慰农等早期革命志士,以及著名作家鲁彦周。鲁彦周以一部《天云山传奇》名扬天下,也使浮槎与柘皋熠熠生辉。滨河的柘皋镇,是巢湖第一古镇。上古,这里是皋陶领地,古镇得名与此紧密相关。春秋鲁哀公时,吴王夫差曾在柘皋与诸侯会盟,所以柘皋又称“会吴城”。梳理柘皋史事,最为盛名并且确凿无疑的是南宋“柘皋之战”。宋朝虽富而弱,屡遭异族侵扰。南宋初年,刘琦率部在柘皋取得重要的抗金大捷,遂使柘皋载入战史。这段历史,一般老百姓知道得并不多,至于一些传说反倒能够信口拈来。譬如,万代师表孔夫子也曾游历柘皋地域,留下了晒书墩等遗迹;镇上的玉栏桥,据说原名遇难桥,为朱元璋落魄脱险之处等。这些传奇,为柘皋河、柘皋镇增添了迷人色彩。东西交界、南北会冲的地理位置,使得柘皋后来成为商贸重镇,如今,游人仍能从几条沧桑老街老巷里寻觅到历史的影子。那些街巷中,至今回荡着将军周衣冰、学者高植、诗人阚家蓂等人童年的笑声……
  穿过柘皋镇,柘皋河东南到夏阁境内,与夏阁河合流,水势更大,夏阁镇逐水而居。夏阁一名,由来已久,坊间传闻起源于商汤囚禁夏桀,难辨真伪,其境乃民国将军冯玉祥故里。冯家世代布衣,至冯玉祥行伍拼搏,得以头角峥嵘。其子冯洪达为共和国海军少将,其女冯理达是免疫学专家,一门勋杰,蔚为地方大观。柘皋河越境南行,抵达中垾,于龟山西侧汇入巢湖。河口地区,为沼泽圩田,是巢湖湖滨观光大道所在。附近温家套村,是日寇残害中国人民的重要纪念地,也是共和国上将温宗仁故里。温宗仁,巢湖四上将之一,多有文才,军务之外犹勤书法。他逝世于2008年,后归葬故乡。叶落归根,将军最终回到了起点;犹如柘皋河里的水,奔流到海升腾为云雾,几经升华最后变作雨珠,落回了柘皋河……
  柘皋河流至温家门前,离浮槎山只有三十多公里,却走到了尽头。但是,柘皋河里的水并没有停滞,它引导柘皋人,穿巢湖入长江东进不绝,柘皋人也因此遍布四海。居巢俗语称:巢县城,柘皋人。其意不外城里多柘皋人罢了,这大概是柘皋河赋予柘皋人以通江达海的秉性所致吧。
  庐江县城西门外有一条绣溪河,其水源出自青龙山南麓,汇窑埠河,经天河坝穿刘家桥,始漩洄荡漾于钟家坝,汇集于庐城河。因其河床较窄,水波潋滟,水纹映日如绣,故得名为“绣溪”。绣溪常年细水慢流,但每到春雨连绵时,上游沟满渠流,汇集于绣溪。
绣溪河
  绣溪春水上涨,滔滔奔腾,形成“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的汪洋泽面。是时如晴影掠空,伫立西门城垣,可见西山重影,淡云飘渺,峰峦翠黛,错落有致。如遇阴雨降临,又见远近迷雾一团,时遮时现,烟亭霾榭,变化无穷,仿佛仙阁蓬莱,煞是一幅山水画。绣溪春涨,蔚为庐江八景之一。
  宋代诗人王之道《绣溪》诗写道:“画桥雕栏接招堤,新有幽人傍绣溪。千顷净明天上下,两奁光映水东西。飞楼涌殿参差见,古木修篁咫尺迷。此景此时君信否?绿杨影里啭黄鹂。”美丽的绣溪河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厚葬于故里庐江东门横街朝墓巷,小乔住守庐江,扶养遗孤。据说小乔白天常在绣溪河畔浣纱洗衣,洗菜淘米,闲暇课子;夜晚,月色如水,她徘徊在绣溪河畔,对着月儿痴痴地遥望。想当年,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千古留名;想当年,夫妻恩爱有加,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有误周郎顾,深情地回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想当年,周郎凯旋归来,一双聪明伶俐的娇小儿女绕膝欢愉,其乐融融……而今,周郎已逝,怎不让小乔肝肠寸断?相思成疾,公元223年,小乔47岁病卒,葬于绣溪河畔的真武观旁,旧称乔夫人墓,俗名瑜婆墩。
合肥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文化,都与水息息相关。合肥自古水多,河汊密集,开放的水系,孕育了一代代的合肥人。人们依水而居,亲水、用水、治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因河而生的庐州文化,丰富了合肥人的精神生活,孕育了合肥人高尚的精神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6 08:29 , Processed in 0.2045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