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6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镜头下的淞沪会战:我们用血和火宣告中国绝不会被轻易征服

[复制链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00:4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战斗中的中国军人:欧美期刊中的淞沪会战

淞沪战役中,在上海的欧美摄影师拍摄下了一名中国战士冲出阵地的瞬间


西安事变后,国内初步形成了民族统一战线。也就在这前后,国民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国防问题的紧迫性和当时国内军队在装备、训练、编制等诸方面的不足,开始进行抗日准备。
尽管时间非常不充足,在抗战前数年,中国军队还是针对未来的对日战争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对军队的整编和从国外购买若干装备。与此同时,中国军人对于抗日救国的热切,也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而越发强烈。
于是,淞沪战役开始后,颇有些国外相关人士惊呼中国军队的变化——当时的中国在世界版图的边缘,在很多人眼里依然是一个接近中世纪的国家,而军事水平,也大体停留在清朝兵勇的状态。

日本《世界画报:日支大事变号第四辑》中的中国士兵照片


在淞沪战役期间,日方资料中不乏中国军队的身影。有意思的是,在《历史写真》杂志和《世界画报》杂志上出现的中国军队照片如出一辙。这似乎显示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源比较有限。
中方如《良友》杂志等也登载了大量相关图片,但以今天的眼光看来,针对宣传目的而摆拍的居多。那么,淞沪战场上的中国军队,表现究竟如何呢?
由于上海租界不在这场战役的范围内,双方也都谨慎地避免与欧美各国的冲突,使当地的欧美记者无意间成了战斗的旁观者。出于职业需要,他们也不时走入两军中进行采访。
由于西方记者可以从租界直接拍摄到正在战斗的闸北,依托优良的摄影装备和对于租界地位的有恃无恐,他们用胶片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两军的战斗——在当时欧美的期刊上,意外地可以看到中国战士在战斗中真实的风采。
这些照片有很多拍摄角度并不好,人物表现也不够出色,但却给人看到真实。

巷战中的中国军队,他们的武器其时吸引了外国记者的注意力


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并无特色


确切地说比日军的三八式步枪还要逊色一些


但中国军队下级军官使用的手枪极有特色




这种德国设计,人称“盒子炮”的驳壳枪,共产党的游击队喜欢,土匪余司令喜欢,国民党嫡系部队的军官也青睐。它的改进型俗称大镜面,弹夹可以装20发子弹(还有变态的可以装40发),连发起来如同泼水,在近战中火力十分强劲。抗联名将王英超击毙日军滨北护路司令岩丸军三郎便是使用该枪的杰作。
世界各国军队对这种近距离内具有机枪效果的武器并不感兴趣,盖因其连发会引起枪口上跳,无法约束,但中国军队大量使用此枪却并不介意这个缺点。百思不得其解的外国人后来才发现中国人很简单地解决了问题——射击时把手腕一拧,横着打,随着射击时枪口上跳便自然打出一道横向弹幕,效果更好。

这些照片无疑给我们看到了这种枪的另一种用法——把枪套连接到枪柄便成为一支“袖珍冲锋枪”


除此之外,中国军队另外两种武器也颇受瞩目:

第一是这种捷克式轻机枪


捷克ZB-26型轻机枪,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主力步兵支持武器,其性能和稳定性远超日军使用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即“歪把子机枪”。可惜,中国军队在重武器方面与日寇完全无法匹敌,轻武器上面的局部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是这种民二四式重机枪


由于普遍缺乏火炮,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火力支撑点便是以这种重机枪为核心组成的。民二四式重机枪与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相比,一个水冷,一个气冷,各有优缺点。
但由于日军以火炮开路,常常是几发炮弹便摧毁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巢,而我军的重机枪却对日军炮阵地无能为力。中国机枪手的前仆后继并未能取得与他们牺牲相等的战绩,国力的差别决定战争的胜负,再次显现在这里。
这张照片战士的弹药箱上带有“沉着发射”的座右铭,从两人姿态来看,仍不乏摆拍的可能,然而这张照片上方,两名中国战士站在南市的楼顶,姿态轻松,严阵以待来袭的日军,显示出丰富的战斗经验,这就明显是战场抓到的画面了。


同样,这一张照片——一名中国年轻军官在书写战斗报告,也清楚地表现了抓拍的痕迹。德式钢盔,整齐的军服显示他属于著名的德械师(这也与说明文字注明这是一名88师军官吻合)。
当时,在上海战场上参加战斗的,不仅有德械师。


这些战士使用的是英式钢盔,俗称“飞碟盔”,显示他们不属于德械师,但同样属于国民党军精锐部队。


更多的部队干脆没有钢盔,比如这名正在检查敌军哑弹的中国军人,他可能是川军,可能是粤军,也可能是湖南或者贵州赶来参战的中国战士,没有哪场战争这样空前地让中国人团结起来,淞沪战争的意义或许就在此处。

外国记者们拍摄到这些中国战士推着工兵材料走过街头


也拍到他们隐蔽准备出击的瞬间


一辆载运中国军队伤兵的输送汽车,这些战士应该是从虹桥战场撤下来,送到枫林桥的一线医院


能够上车的是重伤员,而轻伤员只能继续等待后续的车辆。他们看上去疲惫甚至混乱


这些中国战士行色匆匆,看起来完全没有阅兵式上那么威风和整齐


他们的阵地也由于地下水位太高而变成十分简陋


然而,正是他们在闸北、在南市、在罗店苦苦支撑,在敌军的炮火下牺牲和奋战


不同欧美摄影记者留下的一组照片,无意中让我们看到了惊心的一幕:

在徐家汇,欧美记者拍下了一处中国军队深沟高垒的阵地


显然,这里会被作为战场的一个支撑点,人们甚至可以从照片上分辨出几名从工事上方向敌军眺望的中国战士。

这处阵地的前方是一座桥可以看到桥面上设置的障碍和侧面堤坡上行进的中国巡逻兵


这样记录下守军工事的照片很多,大约外国记者也想借此弄清远东军队的防御手段


然而这处阵地却不一样,此后一系列照片,展示了一连串令人惊心的画面。

11月上旬,日军攻入徐家汇,其坦克部队面对中国军队展开,即将渡河攻击


守军收缩进工事,严阵以待


日军坦克发动冲击,遭到中国军队阻击,停滞于桥头双方展开对射


中国人的重机枪子弹压住了试图从建筑中迂回的日军


但日军坦克的一磅炮直接命中中国军队的碉堡


随后,依仗火力优势,面对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日军逐一将中方火力点摧毁


日军后援部队也跟了上来


中国军队的援军却在三百码外无法冲破敌军的弹雨,只能看着战斗继续进行


激战两个小时之后,一直在顽强抵抗的中国阵地终于归于沉寂


如果只看最后一张照片,无非是普普通通的战火而已,谁能想到这背后是一个无名阵地上,一群活生生的中国战士怎样无畏地走向他们最后的归宿?
这些照片,在我看来都是弥足珍贵的。
原因是这照片中的中国官兵,能够经历此后八年的浴血苦战,并幸存下来的,堪称凤毛麟角。
以在照片中出现最多的德械师第88师而言,总兵力一万余人,淞沪战争后仅存三千余人,而且,这还是经过五六次补充剩下来的人员。这些人员退到南京,立足未稳便参加了南京保卫战,血染雨花台,两个旅长全部阵亡,四个团长阵亡三个,部队基本打光。所以,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中国军人,在此后的几个月中,绝大多数融入了江南的大地。
淞沪的战斗是悲壮的,但这一战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许中国此时还不具备打赢这场战争的力量,但中国绝不会被轻易征服!
我想这些记者感受中国的不可征服,恐怕不仅会看到它有一批能够为国牺牲的军人,还应该看到中国人独特的魅力。


在这些照片中,这一张颇为独特——在巷战最激烈的南市,铁丝网前十来米的地方,战斗的间歇,警察便已经出来执勤了,而且,面对镜头还有一个貌似腼腆的微笑。
这样一个面对强敌仍在恪尽职守的民族,怎么可能被轻易征服呢?
或许,这就是淞沪战争,为中国做出的最深刻贡献。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9 09:38 , Processed in 0.2323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