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0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最早的猪形存钱罐在印尼,猪的形象可能来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复制链接]

2640

主题

3015

帖子

97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00: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存钱罐不稀奇。从有形货币兴起开始,专门用于存放货币的容器就随之产生了;因为它与财富的关系,进而形成一种文化。例如中国西汉时期云南地区精美的贮贝器:

古滇国存放贝壳等货币的容器


不过我们今天语义上的“存钱罐”,是指专门用于日常存放零钱、集中取出的容器。
不说废话,来看图片。

现藏于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图片来源于官网


一头圆滚滚的陶猪,是不是看着很可爱?满眼浓浓的卡通风格:高高隆起的后背,肚皮快要贴到地面,四蹄短小结实,身上没有刻画太多线条,但几乎没有废笔,把结构表现得清清楚楚。
来,试着猜一猜它的制作年代。


如果从顶部看它,会发现猪的背上有一道口子。没错,它是一个存钱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猪形存钱罐的代表。
它来自14-15世纪的爪哇国满者伯夷(Majapahit)王朝时期,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地区。这一时期出土的猪形存钱罐数量不少,说明在当时是一种相当盛行的文化现象。
2019年是猪年,印度尼西亚发行了一系列猪年邮票,采用的形象就是这一时期出土的猪形存钱罐,喜庆又聚财,文化上很契合。

图片来源于谷歌


但是因为存钱罐底部没有孔洞,必须打碎使用,所以完整的极为少见。

修复后的猪形存钱罐,印尼国家博物馆


这些“猪”都是肥头大耳、憨态可掬的形象,像是处于象征丰产的妊娠状态,而且看起来体脂率很高——在缺少油脂的时代,猪的皮下脂肪是很好的动物油脂来源。
这些都反映出猪在当时的爪哇社会群体中,有着丰产、多油、聚财的文化涵义(在中国的文化中也差不多)。
相信这些大家都能想到。不过,今天我想讨论的是我在欣赏时意识到的一个问题:
这些存钱罐上的猪的形象,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
答案一来自官方:印尼本地野猪——鹿猪(学名 Babirusa)。它长这个样子:

野生雄性鹿猪


是不是被鹿猪独特的长相惊到了?鹿猪是从史前时代一直到今天都生活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托格群岛和苏拉群岛的本土野猪(猪科鹿豚亚科),它们在岛上没有天敌。雄猪最显著的特征是脸上四颗赫人的大獠牙。

雄性鹿猪头骨


其实就是发达的上犬齿和下犬齿。上犬齿是防御武器,下犬齿是进攻武器(因为没有天敌,獠牙主要用来进行种内战斗)。如果雄性鹿猪不磨牙,它们将持续生长,直到穿透自己的头骨。
雌性鹿猪倒是没有獠牙的,但是鼻子比我们熟悉的今天的猪要更细长而尖,耳朵也较小。


雌性鹿猪的形象在印尼地区出现得很早,如苏拉威西岛的史前洞穴中发现的鹿猪绘画,可以追溯到至少35400年前的更新世冰河时代。

图片来源于BBC报道


在这里能看到,3万年前的先民在描绘鹿猪形象的轮廓时,都能抓住一个主要特征:细长且尖的嘴鼻。但是在14世纪的猪形存钱罐上,是今天更熟悉的短而粗的嘴鼻。

这是我对官方说法存疑的地方:1. 原住民是无法凭空想像出从没有见过的猪鼻子形状的;2. 存钱罐上猪的形象看身体特征,明显是驯化后的家猪(短吻,背脊无毛,高脂肪比例。高比例的脂肪在热带地区没必要,并且会降低野外活动能力),而非野猪——今天的印尼依然存在鹿猪,但还没有被驯化,只能在野外生存或者动物园圈养。
因此我对此说法的结论是:猪形存钱罐上的猪是已经驯化后的家猪形象,不是来自鹿猪。那满者伯夷的爪哇人是在哪里见到或者圈养家猪的呢?我们来看答案二。

答案二来自[url=]@这是博物馆[/url]:引种了中国本地家猪,或者受到中国家猪形象的影响。
这里需要提醒一下,今天我们熟悉的大白猪不是中国的本地家猪,是19世纪以来自欧洲的约克夏猪种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的结果。

约克夏猪,俗称“大白”,被广泛应用于集约化养猪的杂交体系中


中国的本地家猪都是黑色的。那中国本地家猪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和地位呢?
《养殖史话:古代畜牧与古代渔业》提到:“中国猪种向以早熟、易肥、耐粗饲和肉质好、繁殖力强著称于世,汉唐以来,广为欧亚各地人民所称赞。历史上,大秦国(即罗马)……千方百计地引入我国华南猪以改良本地的猪种,育成了罗马猪;罗马猪又对近代西方著名猪种的育成起了很大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南方出土的汉代陶猪形象:

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猪


再看看华南地区大名鼎鼎的成华母猪: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把它们和存钱罐上的猪形象比较一下:

现藏于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


是不是非常接近?不光那低着头、肚皮几乎拖到地上的轮廓和身材比例,连脸上和身上的褶子几乎都一样。

但是光形象相似是不够的;中国本地猪种至少得在猪形存钱罐出现以前到达过爪哇才行。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爪哇14世纪以前的交流历史:
公元2世纪,东汉孝顺皇帝永建六年(131年),叶调国(古代爪哇岛梵文名Yavadvipa的对音)遣使东汉。公元5世纪,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高僧法显登陆耶婆提(即Yavadvipa)。唐朝时期,爪哇(称为诃陵、阇婆)为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地区,先后多次向唐朝朝贡,813-839之间六次遣使中国。宋朝时期,开启了一个更加繁荣的贸易时代。南外宗正司参与到海上贸易中,到13世纪,在泉州的宗室成员由300多名增加到2300多名。爪哇海域发现多艘此时期的沉船,载满了中国货物。
也就是说,即算从有历史记载开始,到制作猪形存钱罐的14世纪,爪哇国和中国的交流已经超过了1000年;而且很长时间是以商业贸易为基础的物资交流。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期间,中国的本地家猪品种(从路程方便程度来看,最可能是华南本地猪种)沿海路传播到了爪哇(船员会在船上养猪保证肉食,或者进行物种商贸),至少是把中国家猪的形象带过去了。

如果这两点还不够,还有一个证据,就是猪形存钱罐的功能。想一想,什么样的硬币能从那窄窄的缝里投进去呢?没错,就是中国的方孔圆钱。
根据印尼国家博物馆对存钱罐的功能说明,它很可能是存储“中国铜币”的——这是当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通用货币。
而中国至晚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专门存放铜钱的存钱罐了:

考古出土的汉朝存钱罐。图片来源于@螺旋真理


在结构上是一致的(说不定我们哪天还能找到猪形存钱罐的实物呢)。也就是说,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地区(包括爪哇)实现了强大的商业影响,不仅繁荣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流通中国货币为证),增强了物种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强大的文化输出。

综上所述,我认为14-15世纪爪哇地区流行的猪形存钱罐上的猪形象,是伴随着与中国繁荣的商业贸易而传过来的中国本土家猪形象,总结下理由:爪哇本地没有驯化的家猪,外形也不相似;与中国华南地区本土家猪的外形非常相似;存在引种或见到中国华南本土猪种的通道;存钱罐的功能是存放中国货币,使用中国象征财富的形象在逻辑上很自然。
至于15世纪后还有没有猪形存钱罐呢?答案是没有了。因为伊斯兰教在15世纪时传入印度尼西亚地区后,大部分爪哇人都信奉了伊斯兰教,于是猪的形象在文化上被边缘化。有意思的是,爪哇最早的伊斯兰教传教者被称为“九使节”(Wali Songo),其中好几个都来自中国,并且被认为与当时郑和远洋贸易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说明:
为什么存钱罐在欧洲被称为“小猪银行(piggy bank)”,被默认制作成猪的形状呢?这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误会。在中世纪,人们将硬币存入由称为“pyg”的陶土制成的存钱罐中。在接下来的两三百年中,随着英语的发展,粘土“pygg”和家猪(pigge)的发音变得相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早期英语中的元音发音与今天不同。在撒克逊人时期,“pygg”一词的发音为“pug”。慢慢的,随着“y”的发音从“u”变为“i”,“pygg”最终变得像“pig”一样发音。而古英语中的“农场猪”一词是“ picga”,中古英语是“pigge”(这可能是由于猪在“pygg”中滚来滚去)。于是,欧洲人逐渐混淆了两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8 11:55 , Processed in 0.2790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