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8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平乐》:宋仁宗赵祯头戴像扁担样的直脚幞头,你对它了解多少

[复制链接]

2498

主题

576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0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下热播的《清平乐》,除了演员出彩的演绎,剧中呈现的宋代服饰也是一大亮点。说到宋代的服饰,虽说承袭了前朝,创新较少,但与唐服相比也不是没有新的元素。谨严有序是宋代官服的特色,简朴素雅是其服饰的特点,但最具宋代特色的标志则是首服中直脚幞头的出现,《清平乐》中由王凯扮演的宋仁宗赵祯,头上戴的冠帽,帽子左右两侧延伸出两根长长的直脚 ,看上去活像挑水扁担似的,这种冠帽的另外一个名字也叫做幞头。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头上的幞头硬脚左右各长达二尺以上。可以说,宋代首服中的直脚幞头,成为宋代官服有别于其他时代官服的显著特点。
按理说,宋人的直脚幞头既夸张,又不方便,怎么它就一跃成为宋代首服的标配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宋代直脚幞头那些事儿。
直脚幞头是如何形成的
在聊直脚幞头之前,不得不先说下这幞头的演变史,因为这直脚幞头也不是宋代的独创,准确的说是继承加创新的双重结果。



最初的幞头也就是一块头巾,用它来裹发髻,固定头发十分方便,而且不容易散乱。所以它最初在军队中比较流行,特别适合经常操练的士兵。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时期,以幅巾裁为四脚,加上系带,两脚系于头前,两脚垂于脑后,在当时被称为四脚幞头,又名折上巾。因为软巾戴着舒适方便,因此,上至王公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戴幞头,幞头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传说隋朝时,有一个名叫牛宏的吏部尚书认为幞头太软,顶在头上有缺乏美感,建议加上木质的衬垫,这样看上去比较硬朗。为此,他还特意奏请了皇帝,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皇帝虽然允了,但随人反应冷淡。直到唐代,赋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唐人对此格外积极热情,于是,唐初便出现了加硬巾子的幞头样式。



以上说法虽不可考,但传说也从侧面证明幞头在唐代得到了改良。唐代女皇武则天善推陈出新,她曾亲自创制了“武家诸王样”(如上图中的)的幞头赏赐给王公大臣。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创制了一种幞头,登基后,他也将自制的幞头赐给百官。李显在当藩王时被称为英王,因此他创制的巾子也被称为“英王踣样”。唐玄宗时幞头的上头是圆的,称为“官样圆头巾”。
但是有一点要说明,在唐代,需临时系裹而成的幞头叫“软裹”,相对而言,自然就有“硬裹”了。话说这“硬裹”的出现也有一个故事。相传唐穆宗爱打马球,而且没有固定时间,他一说要打马球,底下的宫廷侍卫就必须穿戴整齐在那里候着,不然龙颜大怒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伺候“球兴大发”的唐穆宗,第一时间穿戴整齐出现在皇帝眼前,临时的“软裹”就不适应了,于是“硬裹”便应运而生了。




“硬裹”以木料、铜铁丝为骨架,以纸绢作衬,再在上面包裹巾帕,需要时往头上一戴,不用再用一次裹一次了。到了五代十国,出现了一种用漆纱代替巾帕的“漆纱幞头”,这种幞头的后面两脚用琴弦、竹篾等撑起,形成两个硬脚,几乎与地面平行,像蜻蜓翅膀样。后来这种样式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就演变出了直脚幞头。
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直脚幞头是宋代最具特色的首服,它的不同凡响在于它是宋代皇帝及文武非官朝会时的官帽。依据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如上),宋代的幞头名目繁多,但官员的首服选中直脚幞头有没有原因,我想肯定是有的,但史料中并无确切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透过宋代文化的历史特点,推测出几个可能的原因。



宋代首服选用直脚幞头的原因
  • 宋代直脚幞头居多
根据如上沈括的记载,直脚幞头在北宋是不分等级的,也就是说,这直脚幞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可以戴的。但是在唐朝,最初的硬脚幞头只有皇帝贵人才可以使用,到了宋朝由硬脚幞头演变而来的直脚幞头成为贵贱通用的幞头,说明这种直脚幞头流行的趋势是至上而下的,也就是说是从王公贵族逐渐走向平民百姓的。
宋朝的国力与唐朝不可同日而语,封建制度开始走下坡路,礼乐制度逐渐放松了对世人的束缚,随着门阀制度的崩溃,士庶通婚也十分常见,这便为贵族文化向平民文化过渡提供了条件,直脚幞头逐渐走向平民百姓,因此直脚幞头居多,成为通用的一种幞头。
但是这样一来,新的问题也就出现了,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可以戴直脚幞头,那在身份地位上如何区分呢?这就涉及到直脚幞头的两脚了。




  • 宋代直脚幞头的两脚为什么那么长?
直脚幞头的两脚在宋代中期以后越伸越直长,首先一个可能的原因,便是区分贵贱的一种标识。幞头的形制在唐代是有尊卑之分的,幞头两脚较长的硬脚幞头为皇帝所用,如图中唐太宗所戴的硬脚幞头。幞头两脚的长度相对较短较软为曲脚幞头,为官员、仪卫、歌舞艺人所用,如图中《乐舞图》中乐师所戴幞头。到了宋代,尽管直脚幞头普及了,但依旧沿用幞头脚的长短来区分地位等级的贵贱,从而体现身份差异。
第二个原因,源于一个传说。据说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在朝堂上,他发现底下的大臣们有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的习惯。他认为这有损他的威严,对这种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他就下令将直脚幞头的两脚加长,这样一来,大臣们要想小声议论就变得困难了,官帽之间一靠近就会“打架”。从而杜绝了朝堂之上官员私相议论的行为。也就是说,幞头两脚的长度又直又长成为了赵匡胤的个人发明。

头戴幞头的宋代官员



这种说法亦没有可考的记载,但是传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宋朝建立之前,我国历史经历了混乱的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前是个武将,官至后周节度史,并拥有禁军大权。在那个混乱的政治背景下,拥有军权远比君权神授有用得多。赵匡胤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将黄袍加身,称帝建立了北宋。
登上皇位的宋太祖心里不安,他也担心拥有重兵的武臣,有一天重操他的旧业。于是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这个事件基本是真实可考的。同时,在宋朝实施的是“崇文抑武”的政策,文官比武官有地位。但是文人士大夫们也需要被控制,文字狱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结合文人的特点,君子动口不动手,“动口”是文人的特长,在朝堂之上窃窃私语也不是没有可能。
身为皇帝的赵匡胤,出于个人的喜好对官员服饰做出一些改变也有存在的可能性。毕竟前有唐玄宗为了杨贵妃做了很多破例的事情,连早朝都不想上了。后有乾隆皇帝好佛而大肆修建寺庙。那么,赵匡胤作为一个皇帝,为何不能依个人喜好对官帽做些修改呢?可见,传说也有其合理性。

剧照



第三,直脚幞头的两脚长度与宋人崇尚的审美有着一定的关系。宋代审美风潮变化与理学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官方的哲学理念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工艺美术上,使宋代工艺的造型和装饰都显得较为平实。
服饰设计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还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没有哪种东西比服饰更具体、更直观的能表达一个时代的品性。宋代服饰受理学影响,显得比较拘谨和保守,而且高度重视旧有的传统,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也没有唐朝的鲜艳。直脚幞头的两个幞头脚既平直又对称,造型简洁平实,没有弯曲变化,更符合宋代的审美文化。

通过以上的简述,我们对宋代首服直脚幞头的演变,以及直脚幞头为何成为官用的首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看电视剧《清平乐》里的宋仁宗赵祯,头戴直脚幞头的样子,是不是显得简洁庄重,朴素大方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9 18:29 , Processed in 0.2464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