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4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杏园雅集图》看明朝官员是如何聚会的

[复制链接]

2443

主题

2585

帖子

86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01:1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杏园雅集图》是明朝画家谢环的一幅传世作品,现藏于镇江博物馆。
谢环,字庭循,浙江永嘉人,明代初期宫廷画院代表人物,他曾供职于明宣宗朱瞻基设立的宣德画院,朱瞻基自己也是个艺术家,擅长丹青,他很看重谢环,甚至让他官至锦衣卫指挥一职。
谢环被朱瞻基如此重视,当然有其道理,他师从张菽起,善画山水,早在洪武年间就已声名鹊起,享有盛名。
《杏园雅集图》就是明朝院体画的一幅代表作品,它描绘的是一场集会,杨士奇、杨溥等九位官员应杨荣之邀雅集。
杨荣安排的雅集地点,是自己府邸内的杏园,故此得名。
雅集是古代文人聚会的一种形式,主要内容是创作诗文、议论学问,还有琴棋书画等高雅元素作为衬托。
最著名的雅集,是东晋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雅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就是在那场集会上产生的。

文征明《兰亭雅集图》



此外,还有北宋李公麟创作的《西园雅集图》,表现唐朝白居易等文人集会的《香山九老图》等。
这些表现雅集的著名画作,人物表情动态栩栩如生、动静自然,不仅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还画出了尊卑贵贱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

《西园雅集图》



谢环《杏园雅集图》里表现的雅集,与之前的这些纯文化意义的雅集图,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它对人物的表现方式有许多创新之处。《杏园雅集图》是古代雅集图转变的开始,自杏园雅集起,雅集图的文化意义开始向政治意义转变。

先看这次雅集的地点。
地点很明确——杏园。杏园这个地点,有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科举中第。
从唐朝起,新科进士们中第后,要举行一系列宴席集会庆祝,其中的重要一环,是由朝廷组织的杏园宴,地点在长安曲江。
每年放榜,都在开春的三月,正是鲜花烂漫时。及第的进士们策马游遍繁花似锦的长安名园,并采折鲜花带回,然后一起赏花,开宴狂欢。进士们还会选出几名“探花使”先行,如果探花使采花速度慢了,还要受罚。
在唐朝的诗文里,杏园就是进士及第的代名词。比如杜甫的《杏园》: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描述的就是一场及第后士子的狂欢。
显然,杏园与科举分不开。
《杏园雅集图》里到场的人物,又都是当朝的官员,他们之间相互有着同年和同乡的关系。
如杨荣和杨溥都是建文二年进士;王直、王英和周述都是永乐二年的进士;钱习礼和周述又是同乡;杨士奇、王直、陈循也是同乡。
这些又与传统杏园宴人物的身份隐隐对应。
雅集的东道主是杨荣,他选择杏园这个地点,包含着更多的政治意味。

《杏园雅集图》,29.8×148.2cm



再看画中的人物。
除了画家本人谢环,其他人都是文人,但与其说这是场文人雅集,不如说这是场文官雅集。
图中人物,除谢环外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王英、王直、周述、李时勉、钱习礼、陈循九人,他们的身份都是朝中大臣。
而且,他们都是穿的朝服。
既然身穿朝服,说明他们在这个场合还记挂着自己的身份。那么,在画作里如何安排这几个当朝大员的位置,就考验着谢环。
图中人物的座次安排,看似随意,其实大有讲究。
十位官员被分为三组。画面居中的一组是三个人,他们里面有“三杨”中的二杨:杨士奇和杨荣,这两人当时的官职一个是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一个是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是内阁里的一二号人物。
他们端坐在居中的罗汉椅上。
坐在旁边椅子上的,不是三杨中另一杨——杨溥,而是王直。
杨溥这时的官职是正二品的礼部尚书,王直的官职是正四品的少詹事。既然杨溥品级比王直高,为什么不安排杨溥和其他二杨一起出现在画面中心呢。
这是政治生态决定的。
杨溥当时的仕途被大家看好,认定他很快将继续高升,正二品再晋升只能是从一品或正一品。有可能雅集结束没多久,杨溥就将与二杨并肩,成为当朝一品大员,
如果把杨溥安排在二杨旁边的椅子上,看上去就低他们一等,如果杨溥晋升了,这幅画在他面子上就不太好看。
所以,干脆把杨溥安排到了旁边另外一组人物里,把正四品的王直安排到了二杨旁边,因为王直即使升职,也不会连跳数级。
此外,把王直安排到二杨旁边还有一个原因,他是杨士奇的老乡。
事实上,杨溥确实很快就官居一品。第二年,他就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保,和杨士奇、杨荣并称为“三杨”。
王直第二年也荣升了,他升为礼部侍郎,但还是要比三杨低一到二个品级。王直即使晋升了,在这幅画上看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他依然矮二杨一头。



至于杨溥,他被安排到了另外一组。这一组有三个人,
居中的当然是杨溥了,在他的左右,分别是王英和钱习礼,他们的职位分别是正三品的礼部侍郎和正四品的少詹事。
这样安排也是恰如其分,明初右手为尊,杨溥是王英的上司,把他安排在杨溥左手,钱习礼在右手,表现出礼仪上的区分。


除了这两组,还有第三组。
第三组里有四个人,这四个人又分为两个小组。
前面一小组有三位,分别是正五品的左庶子周述、从五品的侍讲学士陈循和李时勉,他们三人走在一起。
后面一小组只有一个人,就是谢环。
这一组人物,颇为值得玩味。
周述、陈循、李时勉走在一起,是理所当然,他们都是五品的官职。
关键在于谢环。谢环的身份,比较特殊。
谢环任锦衣卫千户,品级也是五品,那么他为什么和前面三人有明显距离,看上去似乎不是一个级别呢。
因为谢环其实是个画师。
在明朝,画画地位不高,被熟读孔孟的官员们视为画工,在他们眼里,读书科举才是正道。没想到,朱瞻基不光把谢环召到身边,还将他封为锦衣卫千户。对朱瞻基来说,这或许很正常。谢环经常在身边晃来晃去,给封个官职更名正言顺一些。几个御史上疏表示反对,但被朱瞻基驳回。
谢环来参加这个雅集,只是因为善画而被邀请,并不是他本身职务的原因,而且不同于其他几位文臣,他的职务是个武职。所以谢环不敢让自己与文官们同列,只是自觉地隔开一段距离,以示区别。



此外,还有绘画的方式。
在《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等雅集图中,参加者的形象更接近自然状态,如兰亭雅集里,近半数人是背面入画,还有许多人物是侧面、半侧面,描绘到正脸的人物不到整体的三分之一,并且大家姿态随意,或交谈、或跪坐、或濯水、或半跪,体现出的是比较惬意的状态。
《杏园雅集图》则不同。
在画面里,主要人物的形象都很完整,基本都是正面,并且互相间只有衣角的遮挡。大家的姿态也非常端庄,完全不见兰亭雅集等那种随意的姿态,或坐或站,表情端重,没有多余的动作。
如果把画中其他部分遮掉,单独看里面一个个人物,都可以单独成为一幅正面的肖像画。
这样的形象也和他们的服装相匹配,画中人物全部穿着正式的朝服。如果把背景换一下,说他们正在举行内阁会议,看上去也并无不妥。
区别于之前文人雅集图的绘制方式,也是杏园雅集图其中政治意义的体现。
《杏园雅集图》的政治意义,还通过三杨等人在雅集中的诗文来得以体现。
如杨荣在后序中的文字:
“今圣天子嗣位,海内宴安,民物康阜,而近职朔望休沐,聿循旧章。 予数人者得遂其所适,是皆皇上之赐,图其事以纪太平之盛,盖亦宜也。 ”
其他几人的诗文,也是同样的风格。
杨溥:愿兹春阳辉,遍照覆盆下。
周述:馆阁属休暇,共喜逢明圣。
钱习礼:良辰属休沐,皆云荷君恩。
这些诗文,是对皇帝恩赐的感激,对国家太平兴盛的歌颂,有着很强的政治意味,这在以前的文人雅集里并没有出现。



之所以《杏园雅集图》和之前的文人雅集图有这些不同,是由它的背景决定的。
杏园雅集的背景是正统二年,明朝正处于强盛时期。参与雅集的人物既执朝政之牛耳,又是天下文人之首。这些大臣的身份,使得他们的雅集已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雅集,但也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官员聚会。这样一幅雅集图,既要表现出他们的风雅,又要体现他们的身份,这是与之前雅集图创作上的不同要求。
谢环不愧是位高明的画家,他在图中,既保留了赏画、题诗、鉴古等文人传统雅集的元素,又通过座次、肖像等细节的转变,成功地在图中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和等级,让人了解他们的文雅集会和双重身份。官员们既表现得和谐融洽,又以礼自防,大家的心态则是沐浴皇恩,这是《杏园雅集图》的转变和创新。
谢环这幅作品,是明朝官员雅集图的代表作品,成为经典,成为雅集图的风向标。
从此以后,雅集图开始被赋予更多政治意义,后世争相模仿,如弘治十二年时,大臣吴宽等在竹园寿集,也绘制《竹园寿集图》,吴宽明确在前序中明确表示出对杏园雅集的向往:
“坐有善绘事者为锦衣二吕君,屠公援宣德初馆阁诸老杏园雅集故事,曰:‘昔有图,此独不可图乎? ”
除了《竹园寿集图》,弘治十六年,描绘李东阳、刘大夏等人聚会的《甲申十同年图》;描绘吴宽、李杰等人聚会的《五同会图》等作品中,受杏园雅集影响的元素也非常明显(见下图),地点还是在户外的园林,五位人物身穿官服,分为两组,或站或坐,表情端重,明显可以看出受到《杏园雅集图》影响的痕迹,在艺术成就上则又不如前者。



《杏园雅集图》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它意味着雅集图从传统的文人雅集图向官员雅集图的转变,在文化意义之外被赋予了更多政治意义。它展现给人们的是画中人物的关系网络,展现给大家的是当时的政治生态。
它很好地处理了身居高位的文官们在雅集活动中人物表现 ,既表现出了他们身居高位的政治身份,也体现了他们的领袖文坛的文人情怀,是明朝雅集图的经典之作,开启了明朝雅集图的新风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19 15:12 , Processed in 1.1098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