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0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说包拯是“白面书生”?不妨去包公祠看看

[复制链接]

2640

主题

3015

帖子

97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00:0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束文杰
说起香花墩,似乎年轻人鲜少知道在哪里?若是询问年长者,或许会手指一伸指向城南包河中的一座小岛,即包公祠所在地。北宋名臣包拯,一生清廉,刚正不阿,他的名字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对于其传奇故事更是如数家珍。作为包公故里,今日的合肥,市区设有3.45平方公里的包公园(含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脚印塘等),肥东县(原合肥县东乡)亦散落多处旧址遗迹。

包拯画像(摄影 | 束文杰)


香花墩与包公祠的前世今生
出生合肥东乡,少年进城读书
看到开头的介绍,有人又有疑问了。包拯不是今天的肥东人吗?为何他的祀祠却设在了合肥,而非他的出生地呢?这里我有必要首先讲述一下包拯的青少年时光,以及香花墩与包公祠的前世今生。

肥东包公像(来源 | 肥东县人民政府)


正如本段小标题所言,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包拯诞生于庐州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他的童年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并留下了包宅、青莲庵、荷花塘、花园井等历史遗迹。等到少年时,包拯随父母迁家至合肥城,并开启了读书时光。

肥东小包村风光(摄影 | Ming the Great 大明)


那么,包拯的城内新家在哪里呢?清代《合肥县志》记载“在城内凤皇桥巷”、“镇淮楼西”。我们知道,今天在大东门外亦有一条凤凰桥路(原木滩街),但很明显与上文描述不符。在县志附图中,“包拯旧宅基”被标在了尚节楼附近。《合肥老城志略》则进一步考证称“即今安庆路北至市政府广场(金斗河遗址)徽州路与西侧民居部分”,这样区域范围就比较清晰了。当年在包拯家的屋后、金斗河边曾有一座大土墩,在他三十多岁赡养父母期间,曾在墩子上“筑室读书、种花植树”,世人称之为“香花墩”。

合肥市府广场(来源 | 《合肥城市建设》)


香花墩的前身出现了,包公祠呢?据记载,包拯于宋仁宗嘉祐(1062)逝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孝肃”。在其逝世后的第四年(1066),他的生前好友、兴化寺的仁岳和尚将寺院的西厢房改为包孝肃公祠(中国第一座包公祠),此前青少年时期的包拯曾在这里读书。兴化寺在哪里?据记载,九曲水洛水桥以东的县学即原寺庙所在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一度是安徽省总工会址(长江中路200号)。据记载,南宋时,又在“县桥东”、“节妇台下”建有“包、马二公祠”,即今绿都商城(原安徽乐普生商厦)南部。

安徽乐普生商厦(来源 | 《合肥市志》)


今天我们看到的包公祠,始建于五百年多前。明代弘治元年(1488), 城外南护城河中小洲上的浮图寺被拆除,开始兴建“包公书院”,于是“香花墩”移名于此,随之迁移而来的还有原故居祀祠存放的“遗舄(鞋)、图象、告身”。嘉靖十八年(1539),“包公书院”重修,并改名为“包公祠”。清代嘉庆七年(1802),重修包公祠。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毁于战火。清代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筹银重建。解放以后,包公祠又进行了多次修缮,最近一次则是在2017年9月。

民国时期,合肥包公祠(来源 | 《合肥城图志》)


探访香花墩与包公祠
拜谒乡贤包公,感受小墩花香
说了那么多,不知诸位看官是否参观过包公祠?没去过不要紧!跟随我们镜头,拜谒乡贤包公,感受小墩花香!

包公祠景区导游图(摄影 | 束文杰)


芜湖路上,设有牌坊一座。上书“包孝肃公祠”五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1948年,老牌坊(来源 | 《合肥城图志》)


2018年冬,牌坊(摄影 | 束文杰)


过牌坊向北,不足百米处广场上有一座白底黑框墙,称为“照壁”。照壁两侧中央各绘有一朵荷花,喻义“出淤泥而不染”。

2018年冬,照壁(摄影 | 束文杰)


照壁之后,便是山门。大门两侧是售票处和小商店,门前置有一座“省保单位”碑,门内则置有一对抱鼓石。大门上方,亦有一块“包孝肃公祠”牌匾。

2018年冬,大门(摄影 | 束文杰)


从山门而入,还需步行五十米。沿路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还可遥望两侧包河风光。途中经过一条石桥,桥头置有一对相视而笑的石狮。话说“狮哥”,为什么可以这么逗比?


组图:石狮(摄影 | 束文杰)


告别“狮哥”,我们向大殿前进。主体建筑为三合院,白墙青瓦。两扇黑漆正门上,是用隶书所写“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座侧门,分别题写着“顽廉”、“懦立”。顽廉懦立实际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形容高尚的事物或行为对人的感化力强。

包孝肃公祠(摄影 | 束文杰)


从正门而入,迎面是四方形天井。天井正中立有一座台湾香客赠送的铸鼎香炉(“色正芒寒”、“庐阳正气”),后立有新加坡香客赠送的铜制香炉(“合肥包公祠”)。










组图:天井、香炉与屋顶(摄影 | 束文杰)


正殿,又称包拯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威武严肃。据说原来的塑像白面长须,手捧朝笏,威严之中不失慈祥面容,较为准确地重现包公原貌,可惜毁于“文革”时期。

包拯塑像(摄影 | 束文杰)


看过电视剧的读者可能就猜出来了,站立在包拯塑像两侧便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塑像上方高悬着五间横匾,正中为“色正芒寒”四个大字,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所题。左侧为“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代乾隆时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侧为“庐阳正气”四字,为清代光绪时左锡旋所题。殿内的其他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

寒芒正色(摄影 | 束文杰)


此外,大殿内陈列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宋包孝肃公遗像”石刻、《包拯家训》石刻、包拯《乞不用赃吏疏》以及他的诗作碑文等。东、西厢房是陈列室,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方志史料、包氏宗谱、包拯家族墓葬发掘照片等。

包拯原葬墓墓室及墓道(翻拍 | 束文杰)


包拯相关书籍(摄影 | 束文杰)


出大殿向东,便是著名的廉泉井亭了。这口古井本是普通用水之井,倒是民间相传的“贪官喝了头痛”一说,赋予了古井无限的神秘感和特别的廉洁意义。笔者前往参观时,恰逢遇到一位外国籍老者,他似乎对这处景点非常感兴趣,认真仔细地听着英文讲解,不时进行提问,或探头看一看井内的情况,或与旁边的其他游客进行互动。


组图:廉泉井亭(摄影 | 束文杰)


告别了“狮哥”,我们又迎来这对“狮小弟”。与前面那位小哥哥相比,这位更加憨态可掬,身材似乎有些发福,难道是多啦A梦的化身(狮小弟:我们都是猫科动物嘛)?

石狮(摄影 | 束文杰)


在大殿的西侧,还有一座小亭——“流芳亭”。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之余休息玩耍的地方。

流芳亭(摄影 | 束文杰)


在香花墩的东、西两端,近些年来新设有“包公故事蜡像馆”和“包拯历史文化长廊”。运用蜡像、瓯塑壁画、碑刻等艺术形式,再现包拯的经典故事与艺术形象。




组图:包公故事蜡像馆和包拯历史文化长廊(摄影 | 束文杰)


其中,“包拯历史文化长廊”设在文澜轩内。文澜轩,过去曾是文人墨客或者官宦避暑饮宴的地方。时值深秋,园内景色甚浓。枚枚银杏金,片片枫叶红。


组图:文澜轩秋景(摄影 | 束文杰)


也许,有人已经想到或者猜到,文章的头图是清代时期的香花墩。时过变迁,模样早已改变,笔者运用卫星影像资料制作一张现代版《香花墩图》,供大家欣赏!

《香花墩图》(制作 | 束文杰)


结语
到这里,包公祠的前世今生也就画上句号了。不过,笔者还得多说几句。尽管相关研究者或者历史博主早已辟谣,但很多人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依然认为包拯肤色较黑,额头上还有一轮月牙。历史上的包拯实际上是“官二代”,家庭经济状况较为殷实。同时他在家排行老幺,其父39岁时得此子,倍加疼爱。再一个,前文古代画像大家也都看到了,一副白面书生模样,风度翩翩,威严而不失慈祥。
有人又要说了,为何宋代官帽有一条长长的“翅膀”?难道因为防止“交头接耳”?非也!据说五代时有一个人叫刘知远,当了外交官出访楚国时看到国王马希范的帽子上有两个向上“L”型的翅膀,就问他:“咦?这(shen)是(me)啥(gui)?”马希范骄傲地回答道:“这是龙角啊!”刘知远就想,乖乖!这个帽子不丑哎,我也要搞一个。不过刘知远很低调,把“L”型改成了“—”字型,当上后汉的皇帝后推广天下,一直延续至后世的宋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9 04:42 , Processed in 0.3093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