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1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燃烧的太平洋》噩梦重现:佩莱利乌岛战地游记

[复制链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01: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44年9月,美军沿着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轴线展开的进攻矛头,在越过一个个珊瑚岛礁和一片片热带雨林后,终于在帕劳群岛最南端的佩莱利乌岛(也译为贝里琉或帛琉)上交汇了。这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弹丸小岛,其价值在于优良的机场设施,美军准确判断了守军实力,又积累了足够的两栖战经验,建立了远超对手的海空火力优势,还调来了曾在瓜岛扬名立威的陆战一师担任主攻,无论怎么看这都不是难以攻取的目标,美军预计四天即可拿下。然而,战斗打响后陆战一师发现另一个更甚于塔拉瓦的噩梦正在他们面前揭开血染的帷幕……
尼米兹的错误?
1944年夏季,随着美军在马里亚纳和新几内亚取得胜利,太平洋战场的两大统帅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在战略上发生了分歧,前者建议避开菲律宾直接进攻台湾和冲绳,进逼日本本土,后者坚持重返菲律宾的目标。为了调和两者的矛盾,罗斯福总统拖着病躯前往夏威夷与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会晤,最终采纳了菲律宾战略。出于谨慎考虑,美军计划先行进攻帕劳群岛的重要岛屿,消除麦克阿瑟的侧翼威胁,同时获得支援菲律宾攻势的航空前进基地。



■1944年7月,罗斯福总统前往珍珠港与两位前线统帅会晤,自左向右分别为麦克阿瑟、罗斯福和尼米兹。
帕劳群岛位于菲律宾和马里亚纳群岛之间,历史上先后沦为西班牙和德国的殖民地,一战后被日本占领,经过20多年的经营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帕劳已经成为日军进攻东南亚的前进基地和连接南太平洋前线的兵站基地。早在1944年3月美军就有意进攻帕劳群岛,并派出航母特混舰队实施了航空打击,但由于缺乏登陆艇而推迟到马里亚纳战役之后。1944年8月,由哈尔西上将指挥的第3舰队再度扫荡帕劳群岛和菲律宾的日军航空基地,几乎将帕劳的日军飞机消灭殆尽,同时在美军的海空封锁下,帕劳守军的补给也相当困难,已经难以对美军进攻菲律宾构成威胁。



■ 佩莱利乌岛上的一架零式战斗机的残骸,已经杂草丛生,难以辨认。(作者提供)


■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进攻路线,分别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齐头并进。

鉴于上述情况,哈尔西建议放弃对帕劳的进攻,但被尼米兹拒绝。后来,由于战役旷日持久,参战部队伤亡惨重,而其战略价值低于美军预期,有人认为尼米兹坚持进攻帕劳的决定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这场战役也成为太平洋战争中最具争议的作战。然而,如果置身于1944年9月中旬,美军当时已经攻克了诸如塞班、关岛、比阿克岛等比佩莱利乌岛更大、守军更多的岛屿,同时又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似乎没有理由认为佩莱利乌岛之战会比以往那些岛屿登陆战更加困难,而在大型战役之前占据航空基地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跃进的基本模式,所以在战役发起前恐怕找不出更多反对的依据。如果按照事后诸葛亮的逻辑,美国压根就不应该在太平洋上进攻,等到1945年原子弹问世,核平日本,直接取胜。



■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左)与第3舰队司令哈尔西上将(右)。

在帕劳诸岛中,美军选择了佩莱利乌岛和安高尔岛作为目标,前者拥有该地区最优良的机场设施,后者的地理条件也适合兴建轰炸机基地。尼米兹计划由罗伊·盖格少将指挥的第3两栖军实施帕劳战役,其中陆战一师进攻佩莱利乌,陆军第81步兵师进攻安高尔,登陆部队总兵力约47000人,哈尔西的第3舰队提供海空火力支援。进攻佩莱利乌的D日为9月15日,在此之前美军舰队和舰载机实施了为期三天的火力准备,以5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为核心的炮击舰队向这座仅16平方公里的小岛倾泻了519发406毫米炮弹和1845发356毫米炮弹,航母舰载机也投掷了1793枚227公斤炸弹。浓重的烟雾笼罩了整座岛屿,以至于在登陆当天从海上根本看清滩头的情况,只能利用侦察机从空中观察,并将战况传送回指挥舰,而最初发回的报告很不乐观……
日本人换了脑筋

在1944年之前,帕劳属于日军的深远后方,但是在吉尔伯特、马绍尔、马里亚纳、新几内亚等前方要地相继失守后,帕劳已经直接暴露在美军的攻击面前。为此,日军从1944年初开始加强帕劳的防御,从关东军调来第14师团驻守,加上其他陆海军部队,总共约3.8万兵力,统一由第14师团长井上贞卫中将指挥,而奉命防御佩莱利乌岛的部队是中川州男大佐的步兵第2联队以及步兵第15联队一部,加上海军部队,岛上驻军约10900人,除去后勤和劳工,战斗人员约6000人,装备轻重机枪258挺,各型火炮200余门,包括150毫米迫击炮,此外还得到了师团战车队17辆九五式坦克的加强。步兵第2联队组建于1874年,是日本陆军资历最老的部队之一,参加了自西南战争以来的历次征战,堪称真正的精兵,素质极佳,这是中川大佐与美军周旋的最大资本。


■ 日军第14师团长井上贞卫中将(左)与步兵第2联队长中川州男大佐(右)。

尽管精兵在手,中川仍然深知难以对抗美军强大的火力优势,如果按照以往的战术,在滩头上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在认真分析了马里亚纳战役的经验后,中川认为滩头反击,歼敌于水际的战法是纯粹的自杀,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够抵消美军火力优势的办法,最后他在佩莱利乌岛上沉默的石灰石山岩中得到了答案。


■ 美军在佩莱利乌岛上缴获的日军九七式150毫米迫击炮及其炮弹。
佩莱利乌是一座长不足10公里,宽约3公里的小岛,岛屿南部相对平坦,遍布大片沼泽,而中北部地区却是一条狭长的山脊,从机场边缘一直延伸到岛屿最北端,从山上制高点可以俯瞰全岛,换而言之,美军不攻占这片山地就无法使用机场。然而,佩莱利乌岛的山势异常险恶,沟壑交错,峭壁陡立,而且山中隐藏着大量石灰岩洞穴和早年开采磷矿留下的矿坑。中川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制定了纵深防御战术,仅在滩头部署少量部队迟滞美军登陆,将主力集结在山地阵地中,依托地形持久抵抗。





■ 佩莱利乌岛北部的“千人洞”是日军防御阵地的典型,拥有11个洞口,内部设施齐备。上图中的黑色痕迹表明洞口曾遭到美军火焰喷射器的攻击。(作者提供)

为避免遭受美军猛烈火力的打击,中川采取“藏兵于地下”的策略,将天然洞穴和人造矿坑改造成防御阵地,修建了大约500处洞穴阵地,并以隧道相互连通,便于部队在地下转移,构成一个蜂巢式的防御体系。日军还在关键位置构筑了砖石混凝土结构的碉堡,部分射击阵地甚至安装了移动式装甲门,并加以精心伪装,阵地入口处采用倾斜通道,防御美军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的攻击。在海滩上,日军还布设了大量地雷和障碍物。在大力修筑防御工事的同时,中川还改变了日军崇尚进攻的传统,命令部队不得擅自进攻,尤其禁止发起“万岁冲锋”。中川的意图很明确,争取以最小的代价给美军造成最严重的损失,让美军士兵为啃下每一块岩石流尽鲜血,尽可能拖延美军占领全岛的步伐。


■ 日军洞穴内部,相当幽深,很难想象日军士兵要在其中藏身数月之久。(作者提供)

其实,这种战术并非中川的首创,早在1944年5月的比阿克岛战役中,葛目直幸大佐指挥的步兵第222联队就采取拖延战术,让美军花了近三个月时间,付出3000人伤亡的代价才取得胜利。然而,美军没有及时注意到日军的战术变化,结果在佩莱利乌撞得头破血流。
“僵持”的开端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军将登陆佩莱利乌岛的行动命名为“僵持II”,结果一语成谶,他们果然得到了一场血腥的僵持。美军的登陆地点选在佩莱利乌岛西南海岸,因为那里最靠近机场。登陆海滩由北向南分为五个滩头:白一、白二、橙一、橙二、橙三,陆战一团在白色滩头登陆,陆战五团、七团在橙色滩头登陆。按照计划,一旦登陆成功,陆战一团迅速向北推进,占领海滩北面的高地;陆战五团将向东推进,拿下机场;陆战七团则向南挺进,肃清岛屿南端的日军。



■ 美军进攻佩莱利乌的路线图,岛屿中央的红色区域就是日军的核心阵地。

由于佩莱利乌岛面积很小,且日军兵力也被基本摸清,1943年接替范德格里夫特担任陆战一师师长的威廉·鲁佩图斯少将认为此战并不会持续太久,他反复向陆战队员们宣称,佩莱利乌之战将像塔拉瓦一样,激烈但是迅速!这样的判断基于对以往日军战术的认识,美军指挥官认为,一旦占领机场,日军就会疯狂地发起自杀冲锋,前来送死。然而,陆战一师即将面对的中川大佐并不是那种死脑筋的日军指挥官。



■ 第3两栖军军长盖格少将(左)与陆战一师师长鲁佩图斯少将(右)在研究佩莱利乌的作战形势。

9月15日上午8时32分,三个陆战团的数千名官兵乘坐两栖车和登陆艇准时冲上佩莱利乌岛海岸。然而,从登陆伊始陆战一师就陷入了麻烦。虽然海岸附近的日军兵力不多,但凭借坚固的堡垒和来自山地的曲射炮火支援,将登陆部队牢牢地压制在滩头上,那种场面似乎是塔拉瓦之战和塞班之战的结合翻版:陆战队员们在滩头上乱作一团,日军的直瞄炮火对海中的LVT逐个点名,在登陆的最初一个小时里就有60辆两栖车被日军击毁。



■ 1944年9月15日上午,成排的两栖车和登陆艇向烟雾弥漫的佩莱利乌岛海岸挺进。


■ 被遗弃在佩莱利乌岛上的LVT-4残骸,打开的载员舱内摆放着几枚炮弹。(作者提供)

在几个滩头中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北侧的白色滩头,此处海滩上到处是硕大的石块,阻碍了LVT的前进,更糟糕的是在白一滩头左侧的一处海岬上,日军构筑了整个海岸防线上最坚固的火力点:日军将海岬的珊瑚礁岩挖空,在其中部署了一门47毫米反坦克炮和6门20毫米机关炮,可以纵射整片海滩,密集的火力让陆战队员们抬不起头,甚至连陆战一团团长普勒尔上校乘坐的LVT都被炮弹击中,所幸是哑弹。后来,这处海岬被美军直接称为“The Point”,不加任何修饰恰恰反映了难以掩饰的恐惧。



■ 从The Point所在位置拍摄的白一滩头,可见海滩上石块遍地。(作者提供)


■ 从白二滩头向北远望The Point,从这个角度可见The Point的日军火力可以横扫整片海滩。(作者提供)


■ 陆战一团登陆的白一滩头的航拍照片,上方突出的海角就是The Point。

试图进攻The Point的美军部队纷纷被压制,寸步难行,唯有K连的一个排先行向东突击,随后从侧后突袭了这处阵地。在激烈的交战中,陆战队员们用烟雾弹遮蔽了日军的视线,随后冲到近距离将手榴弹从日军堡垒的射孔扔进去,而这种冒险尝试每次都伴随着伤亡,最终,一发枪榴弹不偏不倚地打进日军炮位,直接引爆了炮弹,海岬阵地内的日军在剧烈的爆炸中被彻底清除。


■ 日军在佩莱利乌岛上修建的碉堡。


■ The Point上日军机枪火力点的遗迹。(作者提供)


■ 日军使用的25毫米高射机关炮,摄于佩莱利乌岛上的博物馆内。(作者提供)
然而,K连却被孤立在海角上。入夜后,一波波日军渗透了K连的防线,与陆战队员屡次爆发肉搏战。在K连坚守了30个小时后,增援部队才在次日上午赶到,拯救了该连残余的人员。在这处狭小的海角周围散落着大约500具日军尸体,而原本有235人的K连,只有78人还能继续作战。


■ 曾给美军造成大量的伤亡的The Point如今已被植被掩盖,难以辨认出当初的地形。(作者提供)

如今,昔日美军登陆的海滩都长满了树木,海中布满了海带,The Point也几乎被各种植被覆盖,完全看不出当年的可怖模样,不过还能依稀辨认出一处日军碉堡的痕迹。
机场争夺战
美军在滩头的拥挤混乱都被中川看在眼里,他决定实施整场战役中日军唯一的大规模进攻,并且动用了手中仅有的装甲力量。与之前岛屿战斗中日军坦克的猪突式冲锋不同,佩莱利乌岛的反击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步坦协同进攻。日军在山脊背后的隘路上集结,每辆坦克上都搭载着步兵,而战车后方还有更多的步兵跟进,此外隐藏在山中的日军火炮和迫击炮将为进攻提供支援火力,反击的矛头直指美军战线中央陆战五团所在的橙一、橙二滩头。



■ 今日的橙色滩头,美军当年在此遭遇的抵抗稍弱于白色滩头。(作者提供)
D日下午16时45分,日军突然发难,来势汹汹的坦克给陆战五团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一些陆战队员开始向滩头退却。不过,日本人显然不擅长步坦协同,当反击部队穿过机场跑道时,坦克与伴随步兵拉开了距离,进攻队形脱节,而经验丰富的陆战队老兵们趁机开火,用步枪、机枪和迫击炮狂射失去坦克掩护的步兵,同时以反坦克炮打击过于突前的日军坦克。几辆刚刚登陆的M4“谢尔曼”坦克及时加入战斗,不自量力的日军坦克居然放弃向纵深突破,与M4展开正面对决,结果被轻松碾压。日军的反击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被彻底打垮了,17辆坦克和450名步兵被美军报销,而美军伤亡59人。今天,只有1辆九五式坦克的残骸停在机场跑道附近,背对着陆战五团登陆的海滩,诉说着那场失败的反击。



■ 佩莱利乌岛上被美军击毁的日军九五式坦克,炮塔被炸飞在地,残骸边散落着日军步兵的尸体。


■ 今日佩莱利乌岛上残留的九五式坦克残骸,背对着橙色滩头。(作者提供)
当D日日落时分,陆战一师已经阵亡200余人,受伤900余人,这样的伤亡仅次于塔拉瓦登陆战。然而,塔拉瓦之战中登陆成功就是结束的开始,而在佩莱利乌登陆成功仅仅是流血的开始而已。
D日夜幕降临后,日军并未像以往那样发起没头没脑的夜袭,而是采取炮火袭扰和广泛的渗透战术,小股日军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潜入到美军后方,占据那些被美军认为已经占领的阵地,从背后打冷枪,甚至少数日军深入到陆战一师师部附近。这种渗透在整场战役中都让美军困扰不已,日军的战术变化让美军大惑不解,起初误以为日军士气低落,其实是对手学聪明了。



■ 一位陆战队员在给受伤的战友喂水,脱水是佩莱利乌岛战斗中美军面临的困难之一。

在度过了紧张的一夜后,陆战一团和五团在9月16日清晨向机场发起进攻,这是本次战役最重要的目标。从空中俯瞰,机场的跑道和滑行道构成数字4的形状,而一团和五团分别从机场的西方和南方发起进攻,这意味陆战队员必须穿越无遮无掩的跑道,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



■ 日军火炮射击掩体的遗迹,内部还有一门步兵炮的残骸。(作者提供)


■ 1944年9月时的佩莱利乌机场,摄于被美军占领后,照片左侧可见空管大楼的一角。
HBO迷你剧《血战太平洋》的主角之一尤金·斯莱奇战后回忆,佩莱利乌机场之战是他战斗生涯中最激烈的一战。顶着来自北面高地的炮火和机场对面日军阵地的机枪火力,陆战五团只能硬冲过去,所有人都以最快地速度冲过开阔地带。尽管统计显示,在这一过程中美军的损失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严重,并且歼灭了约150名日军,但在枪林弹雨中全力奔跑的精神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 佩莱利乌机场日军空管大楼的废墟,可见天花板上被美军航空炸弹炸开的大洞。(作者提供)


■ 机场西北角的日军指挥所遗迹,外墙上弹痕累累。(作者提供)

让所有战地寻访者感到兴奋的是,当年日军的空管大楼依然残存,上面留有一枚航空炸弹直接命中的痕迹。在《血战太平洋》中,空管大楼被表现为日军的重要火力点,实际上日军在此仅部署了几个步枪手而已,真正让美军头疼的是附近的发电机堡垒和混凝土指挥所,为了夺取这两处目标,不少陆战队员献出了生命。如今,混凝土指挥所已经被改建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外墙上美军战列舰炮弹留下的弹痕清晰可见。机场跑道也得到保留,而且还新建了两座结实的水泥平台,那是数年前日本天皇访问佩莱利乌时特别修建的直升机停机坪,不禁让人感叹时局的变幻和战争本身的无谓。



■ 日军指挥所内部如今被改建为一座小型博物馆,陈列了与当年战斗有关的实物和图片。(作者提供)


■ 佩莱利乌机场的跑道被保留至今,近处就是天皇访问时使用的直升机停机坪。(作者提供)
两位特殊英雄
9月17日,陆战七团开始向佩莱利乌岛最南端的尼格莫肯特半岛进发,准备一举清除岛屿南部的残余日军。然而,这座小半岛却是易守难攻,日军在此地修建了成群的堡垒,而半岛和佩莱利乌岛之间仅以一条沙洲相连,这是美军唯一的进攻路线。就在这条短短百余米的沙洲上,两位特殊的英雄奉献了独特的表演。



■ 今日通往尼格莫肯特半岛的沙洲,植被繁茂,但右侧树丛背后同样的大海。(作者提供)

在陆战七团第3营里,上等兵阿瑟·杰克逊是最不受欢迎的人,原因是他的爱好和专长是制作爆炸物!在他的帐篷边上不时传来爆炸声,那是杰克逊在试验自主设计的爆炸装置。在尼格莫肯特半岛的战斗中,杰克逊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利用自制的炸药包摧毁了一个接一个日军堡垒,战后统计被他独自摧毁的日军碉堡多达12座,炸死了大约50名日军,他也因此获得了佩莱利乌战役中的第一枚荣誉勋章。


■ 佩莱利乌战役中的第一位荣誉勋章获得者阿瑟·杰克逊上等兵,来自陆战七团第3营。
尼格莫肯特半岛战斗中的另一位英雄更不寻常,那就是工程兵部队的推土机。狡猾的日军将堡垒的射击孔开在与地面齐平的高度,很难被发现和摧毁。针对这种半埋式堡垒,陆战队员想到了一个简单粗暴却是十分有效的办法,在坦克和火炮的掩护下,用推土机将碉堡的射孔和出入口直接用泥土堵死,将其中的守军活埋!凭借这种创新战术,陆战七团迅速肃清了整个半岛,消灭了约350名日军,但自身也有200余人伤亡。



■ 尼格莫肯特半岛上的日军钢制碉堡残骸,也许就是被杰克逊炸毁的。(作者提供)


■ 佩莱利乌岛上遗留的美军推土机的残骸,它们在战斗中发挥了特殊作用。(作者提供)
由于海潮的变化,今日尼格莫肯特半岛的沙洲比当年更加宽阔,只残留了几座日军碉堡的遗迹。根据笔者的观察,美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取胜,很大的原因在于大部分日军碉堡都面向大海修建的,而不是朝向背后的沙洲,因此杰克逊得以充分利用各碉堡背后的射击死角完成连续爆破的壮举,当然也归功于杰克逊的非凡勇敢和创造力。在美军中对于士兵的自主创新一向是给予鼓励的,这也是美军能够屡战屡胜的原因之一。



■ 尼格莫肯特半岛上的日军碉堡遗迹,大多数碉堡都面向大海。(作者提供)
后记:战斗刚刚开始

恰如鲁佩图斯少将战前的预言,在登陆三天后,美军基本占领了机场和佩莱利乌岛南部的平原地带。尽管伤亡不轻,但作战目标基本达成了,剩下的工作仅仅是清除躲藏在北面山地中的残敌。美军期待着一场“万岁冲锋”可以帮助他们结束这场“塔拉瓦式”的血腥战斗。然而,出乎美军意料,日军并未自投罗网,而是静静地等待美军前来进攻。佩莱利乌岛北部山地的茂密植被已经被美军炮火清扫一空,显露出狰狞嶙峋的真容,这是美军战前侦察观察不到的。很快,陆战一师的官兵们痛苦地意识到,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 在佩莱利乌岛布满残树断枝的战场上,两名陆战队员在战斗间歇稍作休息,更残酷的战斗等待着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01:14:17 | 只看该作者


在陆战一师登陆三天后,佩莱利乌岛上的主要战斗似乎接近结束了,包括机场在内的岛屿南部已被美军占领,作战目标基本达成。原定作为预备队的陆军第81步兵师被调离,于9月17日登陆西南方向的安高尔岛,该师的两个团仅用三天就肃清全岛日军,第三个团则前往东北方345海里外的乌利西环礁,于9月23日兵不血刃将其占领,美军的帕劳作战看起来进展十分顺利。然而,攻克安高尔岛的第81师主力在9月23日奉命返回佩莱利乌岛,让陆军士兵们惊讶的是,原以为应该结束的战斗仍在进行!更令人震惊的是,彪悍的陆战一团居然已经被打残了!
​血鼻山脊
在三天内成功控制了佩莱利乌岛南部的美军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勤奋高效的“海蜂”们已经开始整修机场,陆战五团、七团从南部地区沿海岸向北推进,直达岛屿北端接着又调头南下,与陆战一团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将日军的“残兵败将”们包围在岛屿中部的山区之内,断绝了日军从北面海路向佩莱利乌岛增派援兵的通道。现在,剩下的任务只有将躲藏山间的日军彻底消灭。但是,陆战队员们很快发现,这个活计远比想象的更加棘手,更加血腥。



■1944年9月,登上佩莱利乌岛的陆战队员们准备向内陆推进。

佩莱利乌岛中部的山区有个很拗口的名字:乌穆尔布罗格尔。美军很快就抛弃了这个土著名称,而改为更贴切的称呼:血鼻山脊,因为这里的防御让美军撞得鼻血横流!血鼻山脊的地形之前被常绿丛林所覆盖,因此在美军战前的侦察看来并不十分险恶,但是经过轰炸和海军炮击后,山上的植被被铲除,显露出石灰山岩的崎岖狰狞。在这片南北长不足1000米,东西最宽不过400米的狭小区域内竟然集中了数十座大小山头,目力所及到处是难以攀爬的悬崖,突兀嶙峋的山石,而在视界之外还有密如蜂巢的洞穴,上帝几乎将世界上最险峻的山地经过浓缩后全都放到这座小岛上。



■佩莱利乌到中部山区的航拍照片,地面植被已经被炮火摧毁,显露出地形的险恶。

狡诈的日军很懂得利用地形,美军形容为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中川大佐手下的关东军老兵们将每一座岩洞都打造成喷吐死亡火舌的据点,而且洞穴之间彼此连通,相互掩护支援,对进攻的美军实施无死角的火力覆盖!佩莱利乌岛上的岩洞可谓千奇百怪,形态各异,从小到只能容纳一人的小洞,大到可以隐藏数百人、长达几百米的大型坑道,无所不包,囤积的物资足够守军支撑数月,有些洞穴内还铺设了轨道,便于火炮或车辆移动。日军火炮常常对美军阵地实施袭扰炮击,从洞口中推出向着海滩方向打上几炮后就迅速退回洞中,让美军难以定位反击。尽管日军炮火几乎没有瞄准,但海滩上挤满了士兵、物资和车辆,随意开火也总有斩获,因此在佩莱利乌岛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前方和后方,在哪里都不安全。为了厚集兵力,持久抵抗,日军甚至不同寻常地主动放弃了外围阵地,撤入山区。



■“血鼻山脊”的地形图,在这片狭小的地区内集中了数十座山头。

血鼻山脊大致分为三部分,美军为每一座山头和峡谷都标注了代号。山脊南部是205、210、200和300号高地,这里的火力可以直接威胁滩头和机场;山脊中部由西向东分布着死亡谷、五姐妹山(五座紧密相连的山头)、中国墙、野猫碗谷、五兄弟山(另外五座相连的山头)、马蹄谷和沃尔特岭,这部分地区的地形最为复杂,也是日军核心阵地所在;山脊北部是三座南北走向的连绵山岭,以三位美军指挥官的名字命名为沃蒂岭、博伊德岭和巴尔迪岭,还有几座未命名的小山头。
悍将碰壁
第一个领教到“血鼻山脊”厉害的美军部队是路易斯·普勒尔上校指挥的陆战一团,该团在陆战队各团中排行第一,资格老,素质高,瓜岛之战早已名扬战场,普勒尔更是陆战队中出名的猛人,在瓜岛战役中指挥陆战七团第1营死守亨德森机场南侧的阵地,以作战勇猛、意志顽强而著称,在其军旅生涯中曾五次荣获海军十字勋章。然而,勇猛往往与鲁莽共生,在佩莱利乌的石灰岩山地前,普勒尔以惯有的强悍作风命令部队向隐蔽在山间的日军发起正面强攻,换来的只是节节攀升的伤亡数字。


■陆战一团团长路易斯·普勒尔上校。

早在9月16日,陆战一团就奉命攻击俯瞰滩头的200号高地,日军在此部署了炮兵观测点,高地上除了数量众多的火力点外,还隐蔽有短身管的200毫米岸炮。在普勒尔的催促下,陆战队员们顶着炽烈的火力强行进攻,挨个清除洞穴中的日军,激战一天后在夜幕降临前占领了高地,付出了250人伤亡的代价,却只找到50具日军尸体。



■今日从五姐妹山1号山头向南拍摄的照片,中央略微隆起的地方就是200号高地。(作者提供)

次日,陆战一团继续强攻205号和210号高地。美军刚刚冲上高地顶部,日军炮弹就如同雨点般砸落下来,周边的山头喷射出密集的交叉火力。佩莱利乌的山都是实打实的石头山,根本不可能挖掘散兵坑,无处可藏的陆战队员顿时死伤枕籍!幸运的是,日军突然停火了,其原因至今还是个谜,无论怎样陆战一团占据了两处高地,但更多陆战队员倒在了山岩上。



■散落在山谷中的日军92式步兵炮的残骸,在山地作战中日军的炮火给美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作者提供)

上述三处高地还算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地,但它们后方的中部山区则完全是一座错综复杂的石头迷宫,山头连着山头,没有道路可言,美军只能沿着山壁之间弯弯曲曲的狭缝前进,最窄的地方只容一人通过,日军可以很轻松地加以火力封锁,而在山中美军的装甲和炮火优势也荡然无存。从9月19日开始,陆战一团连续三天对五姐妹山等山岭展开血腥的正面冲锋,然而以血肉之躯冲击日军坚固的防御只是徒增伤亡,当一位营长向普勒尔抱怨损失过大时,他愤怒地回答:“你不是还活着嘛!都给我冲上去!”他的蛮横做法遭到不少陆战队员的怨恨。战至22日,陆战一团已经伤亡了1749人,约占全团兵力的70%!第3两栖军军长罗伊·盖格少将发觉不妙,命令第81师第321团由安高尔岛回防,接替陆战一团。


■陆战队员们攻上一处日军据守的山头,可见山上光秃秃的,植被大多被炮火铲平。

尽管陆战一团的进展每日以码计算,但陆战队员依然表现出令人叹服的勇气。陆战一团第1营C连连长埃弗雷特·波普上尉指挥手下仅剩的90人于19日登上了沃尔特岭,却被日军火力切断,与增援部队失去联系。在随后的一夜中,陆战队员面对不断从山洞中涌出的日军拼死抵抗,几乎弹尽粮绝。为了节约手榴弹,美军机智地将手榴弹和石块交替丢出去,以迷惑日本人。在坚守一夜后,波普在天亮后奉命撤退,此时他的连只有9个人还没有负伤或阵亡。波普因为他的顽强精神而荣获荣誉勋章。



■获得荣誉勋章的埃弗雷特·波普上尉,陆战一团第1营C连连长。

今日,当年“血鼻山脊”南部的大部分高地都被植被覆盖,难以接近,唯独200号高地的一座山洞中保存着一门日军200毫米重炮,而在山洞前方则是一辆美军LVT-1两栖坦克的残骸,这对昔日的生死对手如今平静地并肩相伴,与时间和铁锈进行着另一场争斗。



■保存在200号高地一座洞穴中的日军200毫米岸炮,其威力十分恐怖。(作者提供)


■200号高地前的LVT(A)-1两栖坦克残骸,在两栖车车体上加装一座M3轻型坦克的炮塔。(作者提供)
北侧迂回

在陆战一团从南面硬啃血鼻山脊的同时,陆战五团、七团顺着海岸公路迅速推进到岛屿北部,之后陆战七团调头从北面进攻血鼻山脊,而陆战五团渡过一条狭窄的海峡,夺取北面的尼格西布斯岛,这场战斗堪称完美,在陆战队航空队的F4U战斗机的精准火力支援下,陆战五团以轻微的代价消灭了岛上1600余名日军,自身伤亡约300余人。



■佩莱利乌岛西侧公路附近残留的日军碉堡。(作者提供)


■从佩莱利乌岛北端眺望尼格西布斯岛,陆战五团就是从这里渡海登陆该岛。(作者提供)

然而,从北面进攻血鼻山脊的陆战七团重蹈了陆战一团的覆辙,从9月24日到10月6日,在一次次代价高昂的冲锋后,该团并未能将战线向前推进多少,其中10月5日对一座无名小山的突击尤其恐怖。狡猾的日军起初未做抵抗,等到美军爬上山头才突然开火,附近巴尔迪岭和博伊德岭的日军枪炮齐发,将陆战队员置于一座血火炼狱之中。由于山路崎岖,难以通行,一些美军伤员只能直接从山坡上滚下来!在艰难的战斗中总是不乏闪光,在10月3日至4日晚间,卫斯理·菲尔普斯和理查德·克劳斯两位上等兵先后扑向日军手榴弹,为保护战友而壮烈牺牲,均被追授荣誉勋章,其中来自芝加哥的克劳斯年仅18岁!


■透过树丛间隙远眺巴尔迪岭,那里曾是血鼻山脊北部的防御重点。(作者提供)


■年仅18岁就壮烈牺牲的理查德·克劳斯上等兵。

此时,佩莱利乌战场的状态已经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了:苍蝇成群结队地在山间飞舞,寻找着在岩石上散发着恶臭的腐烂尸体,甚至直接落在伤员们化脓的伤口上,陆战队员在46度的高温下忍受着干渴,很多人出现了脱水症状,并且随时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日军枪弹打死,死亡和伤痛以及长时间的高度紧张让陆战队员们的身心处于崩溃边缘。在佩莱利乌战役中,陆战队史无前例地未能将阵亡士兵的遗体及时回收,只能任凭他们腐烂。伤员的处境也极为困难,由于日军的火力封锁和难以通行的地形,他们往往被困在火线上,迟迟无法后送,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在惨烈战斗中承受巨大压力的陆战队员,佩莱利乌岛战斗的艰难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


■在血鼻山脊的陡峭的山坡上,陆战队员用担架艰难地后送伤员。

在让美军饱尝痛苦的同时,藏匿在山洞中的日军同样濒临绝境,蒙受着持续的损失。除了战前囤积的粮食弹药外,他们已经断绝了任何补给,医疗救护条件也非常差,伤兵们只能慢慢等死。掌握着绝对火力优势的美军几乎一刻不停地向日军占据的山岭倾泻着钢铁和炸药,即便深藏地下也能感受到地动山摇。最折磨神经的是,每一名日本兵都很清楚,他们的战斗毫无希望可言,唯有战死。在日复一日的战斗中,洞穴中的日军也逐渐消耗殆尽。



■一座日军洞穴中残留的车辆残骸,这台车辆可能用于运输弹药。(作者提供)


■准备从东面进攻沃尔特岭的陆战队员和M4坦克。


■佩莱利乌战场上美军用日军的骷髅头制作的警示牌,上书“危险!快走!”

经过连日苦战,美军在10月6日至8日终于从日军手中夺取了巴尔迪岭、博伊德岭、沃蒂岭和沃尔特岭,基本控制了血鼻山脊的北部。然而,对于中部山区的日军核心阵地的进攻同样陷于停滞,面对这座日军精心设计且顽强坚守的天然岩石堡垒,进攻者除了正面进攻也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陆战七团到10月15日已经阵亡293人,负伤1196人,占全团兵力的46%,由陆战五团接替进攻,后者改变战术,使用推土机和喷火坦克稳步推进,逐步压缩日军的作战空间。



■从岛屿东侧的公路上仰视博伊德岭,可见近乎垂直的峭壁,根本无法攀爬。(作者提供)



■沃尔特岭山脚下的两处洞口,它们都属于同一座洞穴。(作者提供)
尽管残余的日军如今被压缩在只有几百米方圆的弹丸之地,但伤亡过重的陆战一师已经无力再战。部分被惨烈战况所刺激的美军指挥官提出使用化学武器,所幸被尼米兹当即否决。鲁佩图斯少将此前希望让陆战一师独享征服佩莱利乌的荣誉,因此拒绝陆军的增援,直到9月下旬才勉强接受让陆军接替陆战一团。当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后,陆战一师已经基本丧失了进攻能力,最终在10月下旬被第81步兵师全面替换。陆战一团早在9月底就乘船撤退,前往后方休整,而陆战五团、七团也在10月底陆续告别佩莱利乌,而它们的伤亡率与一团不相上下。在佩莱利乌岛大约一个月的战斗中,陆战一师竟然付出了6500余人伤亡的代价,可谓元气大伤,此后休整数月之久,直到1945年4月冲绳战役才重返战场,佩莱利乌注定是陆战一师的伤心地。



■在战斗间歇倒地休息的陆战队员,高强度的战斗让每个人都精疲力竭。


■从300高地俯视血鼻山脊的中部山区,正面长长的山岭就是沃尔特岭,左侧的山谷是马蹄谷和野猫碗山谷。(作者提供)
“野猫”的胜利
绰号“野猫”的第81步兵师最早组建于1917年,曾参加一战,在两次大战之间是一个只有空架子的预备役师,1942年6月恢复现役,经过整训后于1944年夏季开赴太平洋前线,而帕劳战役是该师在二战时期的处子秀,论名头和战斗力都不能与陆战一师相比,但该师还是负起为佩莱利乌血战收尾的重任。


■第81步兵师留在佩莱利乌岛上的纪念铭牌。(作者提供)

陆战队一向鄙视陆军那种稳步前进、一线平推的打法,但在佩莱利乌岛上这种稳妥的战术反而更加有效。第81师的官兵们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进攻时每个士兵都携带沙袋,一是作为掩护,二是随时随地构筑防御工事,同时使用手榴弹、炸药包、喷火器、火箭筒等各种武器非常耐心地清理遇到的每一处洞穴,甚至反复检查,以防渗透的日军重新加以利用,或者使用推土机直接将洞口封死。



■美军部队沿着山谷向血鼻山脊深处前进,两侧的山头上仅剩残枝败叶。

“野猫”师的进攻还得到陆战队航空兵的大力支援。陆战队航空队第11大队的三个中队从9月24日就陆续进驻刚刚整修完毕的佩莱利乌机场,为陆战一师对血鼻山脊的进攻提供密切的近距火力支援,而执行轰炸任务的航程之短是创纪录的,因为机场跑道尽头前方就是血鼻山脊南麓,美军飞机起飞后还没等爬高就飞到了日军头上,几乎离开机场的同时就可以投下炸弹了,因为往返距离太短,飞行员索性连起落架都懒得收起来。陆战队的F4U战斗机使用从机枪、火箭弹和航空炸弹等所有武器对血鼻山脊实施炸射,每次出击都将所有弹药消耗一空,但这些常规武器对于洞穴中的日军威胁有限,于是美军将装有胶质汽油的油桶挂在飞机上,投向日军据守的山头,待汽油沿着缝隙流入洞穴内部后,再由前沿步兵使用迫击炮发射白磷燃烧弹将汽油点燃,从而达到火烧洞穴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佩莱利乌战役中陆战队航空兵的主力战机F4U“海盗”,摄于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分馆。(作者提供)


■如今残留在佩莱利乌岛丛林中的F4U残骸。(作者提供)


■停在佩莱利乌岛机场上的陆战队F4U机群。


■陆战队F4U向血鼻山脊投掷凝固汽油弹的现场照片。

即便在美军如此猛烈的火攻下,日军的抵抗依然未见减弱,第81步兵师的进展异常缓慢,比如对五兄弟山中的进攻中,美军经过一个星期的反复拉锯才在10月23日拿下其中四个山头,但战况有时变幻莫测,11月2日对五姐妹山的进攻却在三个小时内得手。然而,就在美军以为日本人气数已尽时,次日进入死亡谷的美军又遭伏击,损失惨重。从11月13日开始,加装了火焰喷射器的LVT和坦克在步兵掩护下每天都会进入野猫碗、死亡谷、马蹄谷等几座山谷,对两侧峭壁上的洞穴挨个喷火,不时会遇到身上绑着炸药的日本兵从洞中冲出来,企图与美军坦克同归于尽。尽管如此,第81步兵师依然无法完全控制这些山谷。


■搭载有喷火器的LVT在步兵掩护下向山谷侧面的洞穴喷火。


■美军部队进入马蹄谷,右侧的山梁就是沃尔特岭,美军曾在此遭遇日军伏击。


■今日的马蹄谷早已被繁茂的植被所覆盖。(作者提供)


■山谷峭壁上仍能找到被火焰喷射器炙烤的痕迹。(作者提供)

在美军眼中,战况每天都是如出一辙:永远都会有下一个日军占据的山头需要被拿下,而它们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光秃秃的岩石峭壁和被烧得漆黑的山顶。战斗过程也变得程式化,白天美军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进攻日军阵地,而到了晚上日军就会从洞中爬出来偷袭美军,直到其中一方兵力耗尽或撤退。



■美军士兵踏着遍地的断枝向死亡谷搜索前进,右侧就是中国墙。


■今日的死亡谷,已经是树木参天,绿茵蔽日。(作者提供)


■五兄弟山1号山头的山脚,美日两军曾在此反复拉锯。(作者提供)


■遗留在密林中的LVT(A)-4两栖坦克的残骸。(作者提供)

在陆战一师撤退后,佩莱利乌岛的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美军才算真正看到了胜利女神的微笑。此时,日军残部已经被压迫到“中国墙”的一小块地区内,中川的指挥部就设在两面近乎垂直的峭壁之间。11月24日,美军士兵已经站在中国墙的顶部,为谷底的日军降下一阵手榴弹雨。已经超额完成任务的中川大佐自知大限已到,发出“剑已断,矛已无”的诀别电报,下令奉烧军旗后在指挥所前面向东方切腹自尽,日军重伤员也纷纷自决,第2联队副官根本甲子郎大尉率55名残兵发起万岁冲锋,被尽数击毙。11月27日,美军宣布佩莱利乌岛上日军有组织的抵抗结束,为这场血腥战役画上了一个官方的句号,实际上仍有残留的日军深藏洞中,继续袭扰美军,而最后一股日军直到1947年4月22日才最终投降。





■今日的中国墙(上)以及中川指挥部遗迹(下),插着日本旗的地方就是中川大佐当年切腹自尽的地方。(作者提供)


■佩莱利乌岛残余日军的藏身处,岛上的最后一股日军直到1947年才投降。(作者提供)
结语:空洞的胜利
佩莱利乌战役,这场鲁佩图斯少将口中“三天取胜”的战役,整整打了73天!陆战一师和第81步兵师在这座小岛上蒙受了10786人伤亡的损失,其中2336人死亡,8550人受伤。守岛日军几乎被全歼,据统计有10695人毙命,202人被俘,其中仅有19人是日本人,其余是朝鲜劳工。就伤亡数字而言,两军相差无几。


■300号高地上铭刻着8位荣誉勋章获得者姓名的纪念碑。(作者提供)

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佩莱利乌战役都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经历的最残酷的战斗,即便与日后的硫磺岛、冲绳岛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仅从美军那长长的伤亡名单中得到证明,同时也可以从巨大的物资消耗上获得印证。据战后统计,在佩莱利乌岛战役中,美军每消灭一名日军就要消耗1500枚各种口径的弹药,而在战役期间美军的弹药消耗极为惊人,共发射7.62毫米枪弹1332万发、11.43毫米枪弹152万发、12.7毫米枪弹69.3万发、手榴弹118.2万枚和15万枚迫击炮弹!


■一个被称为“死人弯”的公路转弯,当年第81师的一位团长在此被日军狙击手射杀。(作者提供)

与美军为了占领佩莱利乌付出的高昂代价相比,这座岛屿的战略价值完全不成比例,在之后的战争中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正如哈尔西在战前所主张的那样,帕劳日军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威胁麦克阿瑟侧翼的能力,而在佩莱利乌岛上激战正酣之际,麦克阿瑟已经率军成功登陆莱特岛,践行了自己“重返菲律宾”的诺言,而当战役宣布结束时,美军早已在莱特岛上站稳了脚跟,实际上佩莱利乌岛的机场从来没有用于支援菲律宾作战,其仅有的价值不过是为彻底占领自身所在的岛屿而提供航空火力支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帕劳战役中美军最有价值的战果却是轻松占领的乌利西环礁,在战争后期成为美军最重要的舰队锚地。因此,佩莱利乌战役被认为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最得不偿失的战役,其意义在历史学家当中至今仍有争议。



■佩莱利乌岛北部的“雷达高地”,日军也曾在此重兵布防。(作者提供)

但是,对于参加佩莱利乌战役的陆战队员和陆军官兵而言,这场战斗绝非毫无意义,他们在这座炼狱般的小岛上经历了战争中最为严酷的考验,战胜了最为顽强的敌人,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自己作为军人的勇气和光荣,正如陆战队老兵斯莱奇所说,佩莱利乌证明了陆战队的训练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做好了准备。在佩莱利乌战役中,陆战一师有8名官兵因为战斗中的勇敢无畏和牺牲精神荣获荣誉勋章,其中5位为死后追授。



■血鼻山脊小径旁的路牌,上面警示道路两侧有大量未爆弹药。(作者提供)


■遗留在战场上的弹壳、弹头和工兵铲等物品被堆积在一起。(作者提供)

在作为战史爱好者的笔者看来,佩莱利乌岛是一个近乎保存了昔日战争完整面貌的战场。今日的血鼻山脊仍随处可见当年激战的痕迹,而与其他太平洋战争的旧战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这里依然残存着大量未爆炮弹和地雷,颇为危险。不过,探访战争遗迹的游客可以通过一条清理出来的小路前往300号高地、死亡谷和野猫碗,直到中川指挥部所在的中国墙。说起这条小路不能不提到当地向导坦吉·赫苏斯,作为本地历史学家的他对于佩莱利乌战役的了解超过大部分院校中的专业历史学者,也正是在他的倡导和参与下,佩莱利乌的战争博物馆和山中小路才得以被修建并妥善保存。



■佩莱利乌岛上保存比较完好的两栖车和两栖坦克的残骸。(作者提供)


■如今山谷中还散落着大量钢盔和残破的枪支,注意钢盔上的弹洞。(作者提供)

在佩莱利乌战场上,对笔者触动尤为深刻的遗迹是血鼻山脊中一辆侧翻的M4坦克残骸。1944年10月,这辆坦克在掩护一名飞行员撤退后,不慎被一枚用航空炸弹改造的日军地雷炸毁,造成4名车组乘员和1名陆战队员的牺牲。站在这辆被掀翻的坦克面前,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或许是对于牺牲的美军士兵们的感激,或许是对于年轻生命逝去的惋惜,或许是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庆幸。最终,我感到的是游览战场的独特魅力,这种与历史的交流是在任何书籍、电影和纪录片中都无法获得的。



■在血鼻山脊中被炸翻的美军M4坦克残骸。(作者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5 15:43 , Processed in 0.2799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