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780|回复: 0

你分得清“宣城”和“宣州”吗?

[复制链接]

2355

主题

2550

帖子

876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69
发表于 2020-2-14 0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宣城”和“宣州”分别是今天的宣城市和宣州区的简略说法,也是曾经使用过的历史地名,在中国诗歌和文房四宝的发展史上有相当的历史知名度,频繁见诸于历代的诗词歌赋中。
但是笔者注意到现今的许多书籍、论文、网站在使用“宣城”和“宣州”时往往分不清楚,指代不明,导致了误用。尤其是在对古代宣城的各种地名,即宛陵、宣州(府)、宣城(郡、府)、宁国府(路/军)等的说明中无法准确指出对应的今日名称,就连相当多的国内外学术性书籍也对由“宣城”和“宣州”的为专名命名的建国后的地名“宣州市”、“宣城县”、“宣州区”和“宣城市”的区分也不甚明确,令人遗憾。




一、误用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试做以下分析:
首先,“宣城”和“宣州”两个地名曾经反复地交叉使用,彼此互为隶属,相互代替,既作过县级政区的名称,如:宣城县、宣州市;也作过郡州府级政区的名称,如:宣城郡、宣州、宣州府、宣城府;还作过相当于
今(副)省级政区的名称,如:宣州都督府(督宣、潜、猷、池四州)、宣州观察(即宣歙观察)。因此总体来看,使用情况杂乱,变化频繁。比如:唐代的宣州管辖宣城(县),而1987年至今的宣城(地区/市)管辖宣州(市/区)。另外,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无论是县级还是郡州府级的“宣城”和“宣州”的治所都在今宣州区,尤其是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从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后,两级政府驻地一直在今宣州区,也让人难以辨别。
其次,从地名构成上看,“宣城”和“宣州”在历史上已经是完整意义上的地名,即“宣”是专名,“城”和“州”是通名,都是“宣”开头的地名,相似度太高,先秦时期,地名的专名用字很多是单字,翻阅谭其骧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可见一般,如:宛(今河南南阳)、郢(今湖北荆州)。先秦之后的历朝历代。“州”和“城”作为通名使用也很广泛,如:甘州(今甘肃张掖)、建州(今福建建瓯)、藁城(河北藁城)、桐城(今安徽桐城)。
再次,近现代以来,历史上作为上州大郡的宣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文化影响不断萎缩,同时周边的徽州、芜湖、湖州、无锡综合实力日益上升,因此宣城受外界的关注就不断弱化、降低,包含宣城地名文化在内的地域综合竞争力的新闻价值、学术价值、例证价值也不断贬值,并长期被边缘化。
最后,是地方政府和民间对这一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以致没有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阻止这种误用的发生,误用不断扩大,以讹传讹,恶性循环,蔓延的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大,在英文、日文等国外文献中也有误用现象,大有以假乱真、无所不在的趋势。




二、两者辨析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宣城”和“宣州”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运用两个地名。笔者尝试从历史起源、名称使用、文化意义、使用特点等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辨析。(一)历史起源
“宣城”和“宣州”其实是同源,都是源于汉代丹阳郡之下的17座县之一的宣城县(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历史上也称为宣邑,此处的“邑”是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可以认为,“邑”是通名,专名是“宣”。“城”是强调军事意义的据点,“州”是正规的一级行政区划概念,是标准的通名。
(二)名称使用
直到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境北逡遒、境西宣城(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当涂及东南境宁国、怀安诸县并入宛陵,宛陵(今宣州区)改名为“宣城”,借用了青弋江镇的“宣城县”的“宣城”二字,这是“宣城”第一次作为今天宣州区的县级地名,一直到1987年设立宣州市为止,近1400年。然而早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割丹阳郡(郡治建业,今南京)南部11县分置宣城郡(治宛陵),这是“宣城”以今宣州区为治所作为郡州府级名称的第一次,其实此处的“宣城”是源于县治在今南陵县青弋江镇的“宣城县”。另最早的宣城郡是在东汉设置,汉顺帝刘保永和四年(139)至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阳郡(治宛陵)南部置宣城郡。
“宣州”作为今天宣州区县级地名是在1987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县级)。而“宣州”作为郡州府级地名最早是在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宣城郡,改南豫州为“宣州”,此处的 “州”是唐代一级行政区划。




(三)文化意义
秦代以后,“宣城”或“宣州”在历史上一直是军事要地、江东奥壤、上州望郡、文化名邦、山水圣境,产生了很多的历史名产和文化派别,而且多以“宣城”和“宣州”名称,前者有宣城派、宣城体、宣城数学派、宣城画派、宣城诗派等;后者有宣州诗人群、宣州地毯、宣州窑等。由于州府的治所和县城的治所同在一处,也有直接用“宣”命名,如宣纸、宣笔、宣木瓜、宣黄连、宣酒、宣石、宣石砚,其中大部分的“宣”是指“宣城”。由于“宣”有“显耀”的意思,因此用“宣”命名这些名产和派别更是恰当、达意。可见,以“宣城”命名者多于“宣州”,那是因为上述名产和派别多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个时期,“宣州”的名称几乎少见。此外除了唐代之外,历代对今天宣城的赞誉也多称“宣城”,少用“宣州”,这应该也是地改市时,舍“宣州市”用“宣城市”的缘由之一。并且今天宣州区人几乎都说“我是宣城人”,而不是“宣州人”。
(四)使用特点
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开皇九年(589年)以前,未见“宣州”的名称,“宣城”都作为郡州府级地名,且源于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古宣城名。
第二阶段:隋开皇九年(589年)至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大部分时期都是州府地名,没用于县级地名,“宣城”大多数时期都是县级地名,在某些时期也用作郡州府级地名。
第三阶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1987年,根据笔者查找资料,没有出现“宣州”县级地名,全用“宣城”;郡州府(含专区、地区等)级地名多用“宁国”,偶用“宣城”和“宣州”。
第四阶段:1987年至今,郡州府地名(具体指地区、地级市)全用“宣城”,县级(含区)地名全用“宣州”。
另外补充说明“宣州市”、“宣城县”、“宣州区”和“宣城市”的使用情况。
“宣城县”:隋开皇九年(589年)——1949年7月和1950年3月——1987年8月15日两个阶段。
“宣州市”:1987年8月15日——2000年6月25日,为县级市。
“宣州区”:2000年6月25日至今,县级。
“宣城市”:第一阶段是1949年7月——1950年3月为县级宣城市,这个“宣城市”很多人并不知道,而且这个时期出现了三个“宣城”——宣城县、宣城市、宣城专区。第二阶段是2000年6月25日至今为地级宣城市。
可见“宣城”和“宣州”两个名称不同一般,明确两者误用及其原因,分析两者的差异,对本地人明确地方历史,增强地域认同,提升乡土自尊是很至关重要的;对学术研究的严谨和外界的关注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提高对外宣传的准确性,提高宣城人的文化形象更是必不可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3-28 18:26 , Processed in 0.2129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