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阜阳八大家,宁家胡同今安在?

[复制链接]

2427

主题

2608

帖子

86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1:4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阜阳,一直有着“阜阳八大家,数过周家数宁家”的说法。“宁半拉城”作为一个世家旺族的存在,在阜阳近代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阜阳南城南门内解放南路大街东侧,有一条宁氏后人聚居的“宁家胡同”,时隔600年,有关宁氏家族的故事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宁半拉城”的由来
在阜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千百年来,封建世家大族一直占据着城内的核心地段。他们在城市的闹市区有深宅大院和私家园林,在周边乡镇有大片良田和众多佃户,操控或影响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商等方面大权,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阜阳八大家”,在阜阳有两个版本:一个形成于清时中期乾隆年间,即“张、李、王、刘、鹿、宁、连、储”;另一个形成于晚清以后,即“王、周、宁、程、邢、倪、吕、潘”。但无论是“老八大家”,还是新“老八大家”,宁姓均位列其中。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其侄朱建文的天下,定年号“永乐”。宁氏祖先宁宽追随燕王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升羽林卫世袭指挥同知(从三品)。宁宽卒后,其子宁端袭职,并于宣德十年调任颍川卫(颍州卫)指挥同知(从三品),遂定居于颍州,繁衍至今,几近30代,历近600年。自明初至民国,宁家历史考取功名或出仕者共计493人之多。在宁姓的其他支派中,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一个进士——宁中立,官居尚宝承(二品),其子宁予庆官居户部员外郎,其孙宁诰清顺治已亥进士。其曾孙宁世簪,清康熙年间翰林,官职翰林院修编,曾奉康熙之名任册封琉球国王的钦差使臣。宁世藻,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太平府教授。
“从宁宽到宁世簪、宁世藻,一连五代高官,祠堂就在大隅首东侧的显眼处。”祠堂大门上有楹联“科名高北斗,家世本西清”,以标榜显赫家世。由于在明清两代阜阳城内宁氏家族人口众,多并分布在全城各处,始有“宁半城”之说。


依托花园办义塾
在阜阳城,宁氏后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有10多处,其中尤以阳隅首最为集中。阳隅首西侧的宁家大院,是地方名绅宁俊元故居(今阜阳三中、及家属院所在地)。这里的东大门至鼓楼南大街,西大门至文德街清颍书院,北大门至贡院街,南大门至三府街。整个院落全部是清一色的楼堂瓦舍,兼具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园林的特色,大院子套小院子,假山池沼,花卉古木应有尽有。“宁家在临近文德街清颍书院(后为阜阳三中旧址)的地方办过捐输局,搞地方捐赠,大部分上交朝廷。”我市文史爱好者、北城小学退休教师周世忠介绍说,到民国以后,宁家大院就逐渐衰败下来了。
宁家有一座私家花园,时称“愚园”,东大门是鼓楼南大街,西大门到一人胡同(今一人巷)地域。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阜阳城关区烈军属机械厂,南边是阜阳第一建筑公司所在地。
在清代,宁氏族人宁恩光卖掉泉河以北的耕地60亩,在宁家大院的私家花园内兴办宁氏传经义塾,历时五六十年。他的儿子宁仁修、孙子宁师曾都为义塾的管理作出过贡献,祖孙三代办学在颍州一度传为佳话。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阜阳知县王树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宁氏传经义塾”改为“农学堂”。
1911年,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之子程恩普(字稚周),领导“安仁会”(同盟会在阜阳的地方分支机构)在农堂内开会,知府长绍、知县胡汝霖先后弃城逃遁,颍州遂宣告独立。民国初年,这里改农学堂为财政局,旋即改为阜阳县财政委员会,街名改为财政茂巷,后改为仁里巷。上世纪40年代为阜阳县参议会所在地,解放后这个地方改为地直幼儿园。
“宁家是书香世家,在宁家花园内有不少藏书,可以查阅资料。”周世忠告诉记者,民国18年(1929年)8月,宁氏后人宁斗南、宁虞南捐地320亩,呈请在宁家花园设立私立丽泽中学。宁斗南做过榆林县令,厌恶官场腐败,辞官返乡办学。丽泽中学后改称“私立清颍女子中学”,也是阜阳城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学,前后办学15年时间,先后培养了不少品学兼优的优秀学子,直到1944年停办。
当然,除了城内的房产和生意,在今颍泉区宁老庄和颍州区王店镇有宁小庄,当年都有宁氏家族的田产和佃户。


近代宁家多名绅
民国四年(1915),宁元羲考入京师大学堂,受新思想的影响,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在北京求学期间,倪嗣冲在阜阳捉拿革命党人,他得知倪嗣冲的部下捡到了一份阜阳革命党人的名单,准备上报立功,便不惜重金买下来当众烧毁,保护了一批革命党人。
后来,宁元羲回到家乡与地方名绅开办慈善会,他文学功底深厚,先后在五女中、丽泽中学当国文教师。1945年,他作为阜阳县修志馆副馆长,参加了(民国)《阜阳县志续编》的编纂工作。
同是阜阳县修志馆副馆长,宁治臣(字隽元)此前是同盟会会员,在贡院街办过师范传习所,并任成达中学监督。程稚周宣布颍州独立后,曾经派宁治臣光复太和、涡阳,担任两地的知县。
宁继恭(宁继周的兄弟),清光绪壬寅科举人,当过清资政院议员,清省咨议局议员,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等,是地方知名人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阜阳知县刘昌彝顺乎历史之潮流,在南门内连寺庵(现东安巷)内创办官立中等蚕桑学堂,旋又改为初等蚕桑学堂,并聘请支持戊戌变法的进步人士宁继恭为堂长(即校长),为阜阳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南城的宁家胡同,东西走向,东头通往青云街、西头连着鼓楼南大街(解放南大街)。周世忠说,解放初期,宁家胡同北侧是名医宁继周的故居,他是当地有名的喉科医生,在这里开设有中医诊所。后来,宁氏族人宁梦久在这里开设眼科诊所,在南城一带很有名气。
在当代,宁挺、宁义南、宁文芝是比较有名的宁氏后人。其中,宁挺,1927年出生,194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曾任阜阳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1956年获安徽省先进教师二等奖,1988年被授予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他撰写了20余万字的指导中学数学教学的论文,将教学实践提高到数学教育学的理论高度,其中一些收录在北京师范大学汇编的《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案选》中。


宁氏胡同沧桑依旧
中秋过后,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解放南路大街(阜信大街)中段东侧的宁氏胡同。从门头上痕迹看,这里此前安装有“新一方印刷物资公司”的发光字,棕色底板上的“宁氏胡同”四个红色大字是不久前安装上去的。从过道往东走,两侧停放着几辆电瓶车,靠近东侧出口的地方一边摆着三把旧椅子,上面垫着厚厚的坐垫,一看就是巷内老人休息的地方。
从东西向的胡同往东走,路越来越窄,转过两个弯可以走到相邻的田祠巷和青云街,墙面上挂着鼓楼办事处青云社区的宣传标语,以及刚安装的绿色钢瓶灭火器。今年75岁的秦素华是玻璃一厂的退休工人,现在是宏阳物业的保洁员,主要负责宁家胡同一带的路面保洁。在当地的人话语体系中,“宁家院”是最常用的称呼,她当年工作的车间跟宁家院只隔着一堵墙。“宁家院老房子早就拆掉了,现在的房子都是前些年翻盖的楼房,巷子比田祠巷还窄。”在相邻的田祠巷,白发苍苍的秦素华坐在一棵花椒树下补尼龙袋,她在田祠巷一带工作生活了50多年,家里四口人都在玻璃一厂上班,对宁家院非常熟悉。她告诉记者,之前宁家院和田家祠堂都有不少老房子,都是雕梁画栋的砖瓦房。后来每个家庭的人口都明显增加,房子不够住,就把老房子拆掉建楼房,胡同也越来越窄。
前些年,老住户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大部分已经搬迁出去,老房子大多租给周边进城做生意的人住,白天都有铁将军看门。如今,宁家胡同有两条巷子,南边一条有一座老房子,现在还有人住,可以去看看。在秦素华的指引下,记者沿着一条长满丝瓜藤的小巷向东南方向走,刚看到一处老屋的山墙,相邻的巷口就窜出来一条狗,对着记者一阵大叫。
听到狗叫,一位30多岁的女房客从老屋里走出来,弄清记者来意后,爽快地说:罄看了!罄看了!这是一处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房屋,面阔三间,深进一间,每间屋都有四扇雕花格子门,门牌号清晰地写着“宁胡同25号”“宁胡同26号”。走廊两侧山墙上开着两个拱券形门洞,东侧门洞上方用石灰泥出一片长方形区域,上面依稀可见毛主席语录的句子,字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
记者走进西侧两间没有上锁的老屋,里面摆满了厨具,原来是租客的厨房,屋顶上被油烟熏得黢黑。从一扇向北开的门走进后院,可以看到这座老屋的墙体厚度在50公分左右,后墙一米二一下是青砖,以上都是土坯。
史料记载,宁胡同里现存的三间老屋是宁治臣(字隽元,1876年-1954年)的故居。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阜城,鼓楼失火,他不顾背疮疼痛,与百姓一同救火。宁治臣离世距今已经有65年光景,老屋依旧,故人不在。徘徊在这座百年老屋,回想着宁家曾有的辉煌,一种沧桑感不禁油然而生。
本报记者 尚原野/文 穆可亮/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9 07:09 , Processed in 0.2127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