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4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密安徽省“一号工程”追梦往事

[复制链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6 07:5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十年春华秋实,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对于宇宙来说却只仿佛回眸之间;七十年,对于中华民族是文化繁衍长河中的短暂记忆;七十年,对于新中国的两万多天,却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史诗级巨变与壮志豪情……

  回眸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程,无论是从大漠草原到江南水乡,还是古时的中原王朝到江南蛮荒;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改朝换代还是南渡北归的文化融合……中华大地上一直上演着自北向南抑或是自南而北的文明血脉大交流,成就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惟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我们的先祖从逐水而居到向水而生,再到黄河文明与长江文化的传承与繁衍——水运成为文明传承激荡的纽带。从先秦开始的都江堰到秦始皇开通灵渠;从战国时开启一直绵延到隋唐宋完善的京杭大运河;再到当代的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中华民族为沟通南北水系,造福华夏子孙的实践一直未曾停歇……无论是帝王将相、风流人物,还是芸芸大众南腔北调,都演绎出一幅幅绵延不绝经天纬地的山水画卷!

  年轮镌刻着先民的智慧,史册昭示着时代的变迁。刚刚过去的七十年里,中华大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治水、引水实践从未停歇,黄河、长江,三门峡、三峡、淠史杭,南水北调三路大军东线已挥师北进,中线和西线也正在运筹帷幄。

  适逢盛世,又一项世纪工程正乘借东风悄然登上历史舞台——1000多年前曹操在统一中原时就曾梦想打通的江淮运河,终于成为现实!——作为国家战略和安徽省“一号工程”——引江(长江)济淮(淮河)工程,正在徐徐展开一幅漫卷风云的时代华章……

  运河往事——曹操梦断将军岭

  提起江淮运河情结,一位年过耄耋的国内知名老水利专家至今感慨万端。他就是81岁的郝朝德,一位常年在自家客厅中挂着一幅标明江淮水系的安徽地图,时不时临图沉思的他曾任安徽省水利厅厅长。见到记者,他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走马江淮大地的激情岁月,话匣一开便滔滔不绝。

  “江淮运河的开凿,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势的必然!你们看,流入巢湖的南淝河与流入淮河的东淝河,正好位于合肥西北的江淮分水岭两侧;在肥西将军岭一带,两河只是一岭之隔。郝朝德说,这很容易使人想到:如果在这里开凿一条水道,把两条淝水连接起来,从而沟通江淮水系……”最早提到江淮水运沟通的可在《史记》找到蛛丝马迹:“寿春亦都会也,而合肥皮革、鲍木输会也。”可见早在公元前600多年的春秋时期,东淝河入淮口的寿县是楚国古都寿春的所在地;合肥是皮革、鱼木的集散地。当时,东淝河和南淝河的水上运输都很繁忙。

  而这个构想,1000多年前的三国枭雄曹孟德就曾付诸实施。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在故乡“谯”(今亳州)“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为了西控巴蜀,南击孙吴,合肥作为淮右襟喉的战略要地,是曹魏在兵败赤壁后的新战略。然而江淮丘陵纵横,如何跨越长江和淮河天堑,将中原大后方的兵员和物资迅速调往合肥前线,成为曹操的心中牵挂。直到大军越过寿春,抵进合肥西北的将军岭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步入史册——劈开将军岭联通巢湖,如此曹魏大军和物资便可乘便捷水运长驱直逼长江天险,直捣东吴心脏。然而,历史在这里和一代枭雄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大军开挖将军岭时,白天顺利掘进,然一夜过后便流沙盈丈,如此周而复始运河工程只得半途而废。

  清嘉庆《合肥县志·古迹志》中有一段文字说:“将军岭在城西四十五里,一名分水岭,岭下有田,名分水田。一源二流,即肥源分流之处。土人相传,宋有杨将军欲开分水田,使二水相合,引淮入肥,募万人挑之,工不成,后将军与工人约至鸡鸣时稍憩,山上鸡鸣,而群鸡皆鸣,工人息挑处复合,将军遂自刎。今岭上犹有碑,年远剥蚀,不存一字。将军名亦无考,或又云隋炀帝时人。”

  古今多少事,尽付烟云中,至今人们在合肥西郊不远鸡鸣山北麓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壮观的运河遗址。郝朝德告诉记者,一段段史料记述、一个个历史遗迹,充分说明了古人希望利用淝水通航的史实,也是对沟通江淮这一梦想孜孜不倦的追寻。

  千年困局——谁擎巨笔润中原

  孟德一梦成黄粱,谁擎利剑伏“江淮”?时光荏苒中,千年已成云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俯瞰整个中华大地,在安徽这块宛若纺锤的沃土上,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哺育着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居皖中,淮水依然桀骜东奔,长江依旧浩浩东去。“丰富的水系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孕育着江淮文化,但另一方面频发的水旱灾害一直肆虐着江淮大地。”郝朝德手指着安徽地图说,由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区,淮河以北为广阔平原,淮河以南为丘陵纵横,受地形和气候影响,使得淮河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致使淮河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且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而1958年至1959年,淮河流域又连续大旱,致千万亩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为了治理淮河水问题,从水资源平衡的角度上看,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是修建水库等蓄水工程,而要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则主要是跨流域或跨地区引调水。”郝朝德回忆说,于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省在皖西、皖南山区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修建了不少全国有名的大型水库,如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等。

  但淮北地区地处平原,缺少修建大型水库的有利的地理条件。郝朝德称,唯有建设跨流域、跨地区的调水工程,才能满足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平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

  为了既完成古人贯通江淮的梦想,又解决水旱灾害频发的现状,郝朝德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和安徽省有关部门就开始大量前期研究工作,并且在1957年开始的淮北河网化尝试中,开挖多条新运河,提出穿过江淮分水岭,引用长江的水资源,实现北煤南运、南水北调,以满足改种水稻,消除水旱灾害及开发航运水电等需要。同时,还能够把淮河洪水通过水道转移长江。

  郝朝德表示,要想完成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无论经济实力,还是从工程技术方面,对于当时的安徽而言,都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但是沟通江淮的设想,却被明确下来,几十年以来,它成为引江济淮工程的一个基本思路,吸引了数代安徽水利人为之奋斗,开启引江济淮工程的追梦之路。

  跋山涉水——一片初心付江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70年,当时在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作的郝朝德出任引江济淮规划组组长,与老专家尤家煌、徐昭国、周中才、沈洪生、朱昌熊等成为引江济淮工程的第一代设计者。最初是他带着队伍对整个流域工程进行踏勘调研,从枞阳县白荡湖开始,历时一个多月,一直到寿县地区结束,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引江济淮规划线路经过的每一个县境。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当年所经过之地,大部分都没有像样的路,全靠徒步行走。有时候,他们甚至走了几十公里看不到一户人家,吃喝全靠出发前带上的馒头和水壶;有时候,他们坐船沿河调查水文情况,晚上找不到住处就直接睡在船上;有时候,他们乘坐班车前往其他地区,一坐就是几十公里,“那时候,班车不像现在速度快、有空调,一趟车坐下来,一身汗不说,头发都因为落灰变成灰色的。”郝朝德笑着回忆道。

  在郝朝德40多年前工作时用的笔记本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几页纸上,详细记录着各种数据。郝朝德说,他们每到一县,都会详细地记录下当地的水土资源情况,“一个地方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农作物、农作物占多少比例、需要多少水;当地有多少人口、吃多少水、用多少水;然后我能引多少水,当地能产多少水……这些数据必须全都记录下来,才能做出细致的规划。”

  这次工程踏勘调研使郝朝德受益匪浅,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地形、水文、气象等基础资料使他对引江济淮沿途水资源情况,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产生了飞跃。

  郝朝德称,在最初的设计中,引江济淮在长江设立三个取水口。在笔记本上,至今还保留着郝朝德手绘的方案组合图,总计四种取水方案,每一个方案都标明了不同的取水量,从而挑选出一个最优的方案。

  1971年2月,治淮规划小组正式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及其附件《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说明》、《关于治淮工程若干问题的讨论情况》。

  郝朝德介绍,在这个附件中,提出了多个治理淮河的规划,其中有一个措施叫做“引外水”。在这一措施中,专家们提出在安徽无为县裕溪口和凤凰颈抽引江水900立方米每秒,其中700立方米每秒越江淮分水岭入淮河,除改善江淮之间丘陵地区600万亩灌溉用水条件外,可补给淮北地区1700万亩的灌溉水源,并沟通江淮航运。进一步还可以研究利用引江渠道分泄淮河洪水。

  在郝朝德看来,这个报告意义十分重大,“在此之前,‘引江济淮’都是自己的调研结果和想法,而这次报告则是向毛主席汇报,代表着正式提出‘引江济淮’规划设想。”

  几度争论——山重水复疑无路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院长朱青,作为引江济淮第二代设计者,1987年开始接触引江济淮工程,到1994年开始组织引江济淮工程前期论证,再到2016年底可研报告获国家批复,他从引江济淮工程参与者成长为技术牵头人。曾在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作、后来成为省水利厅领导的蔡建平、金问荣等专家先后主持和指导了有关重大方案的论证研究。

  朱青称,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安徽省的经济实力,引江济淮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曾几经波折。

  1978年,安徽省发生江淮大旱,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百姓生活造成重大打击,此时引江济淮工程引起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大旱过后,1984年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引江济淮工程研究》。

  在朱青看来,这个几十页的油印小册子,是引江济淮工程一个标志性节点,它首次正式提出引江济淮工程引水路线、引水量等框架性技术设想。但是由于安徽省当时的经济状况,无法负担这一宏大工程。

  1994—1995年江淮丘陵地区遭遇严重干旱,安徽省政府成立了引江济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1995年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牵头编制完成了《引江济淮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形成了关于引江济淮工程的多个专题报告。但是随着之后水旱形势的缓和,推进引江济淮工程的声音再次消沉。

  1999—2001年淮河流域又遭受大旱袭击,安徽省政府责成水利、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完成了《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研究》、《引江济淮工程引水线路初步比选》、《引江济淮工程航运问题研究》、《引江济淮工程环境影响分析》等工作。至此,引江济淮工程的技术报告体系已逐步丰富和完善。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每经历一次大旱,引江济淮就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等种种因素,这个汇聚了几代安徽水利人智慧和心血的世纪工程,注定要走过一段漫漫征程。

  朱青告诉记者,无论环境怎样艰难,水利人始终未改初心,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始终保留了一支精干队伍,从没有停下论证的脚步,力所能及地开展线路比选、规模论证、工程布局、调水试验、移民调查、影响处理等工作,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在等待中坚守,这段时光,对引江济淮工程的守梦人来说,是最煎熬的一段时间,也是积蓄力量的难忘历程。尽管没有力量实现梦想,但是也不能放弃梦想,这段时间也不断跟踪和了解国内外调水工程研究动态,向有关部门反馈引江济淮输水通道规划和建设要求,尽量减少今后引江济淮工程实施困难,这个工程对安徽太重要了,说不定哪一天机会就来了呢。”朱青说。

  尽管当时引江济淮没有列入建设日程,但围绕引江济淮工程布局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停下脚步,在经济特别困难情况下,安徽省相继实施了凤凰颈排灌站、西河兆河断面扩大、派河河道疏浚等一批防洪、排涝、供水等配套措施,为引江济淮建设奠定了基础。

  照进现实—— “提头来见”竞风流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进入新世纪以后,以前囿于财力、物力等因素,随着安徽经济不断发展,引江济淮工程迎来了曙光。

  2009年国家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朱青说:“那时候我们就觉得,随着相关设施不断完善,安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引江济淮工程应该到时候了。”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印发《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文件明确指出: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14年,为了加快引江济淮工程前期论证进程,水利部明确由安徽省牵头组织引江济淮工程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及支撑性专题等前期论证工作。“当时安徽省省长王学军,深知这项艰巨任务短期很难完成,他要求各个部门拿着‘提头来见’的决心,压茬推进各项前期工作。”朱青告诉记者。

  2015年3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引江济淮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意见》;

  2016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引江济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

  2017年9月28日,国家水利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短短三年时间,引江济淮工程拿到了这三个重要设计阶段的国家级“通行证”,此外还通过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土地预审、移民安置、水资源论证等近百个专题审批,创造了我国重大调水工程快速审批的奇迹。

  如此大规模的跨流域、跨省的大型调水工程,是如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快速拿到“通行证”的呢?

  “这里面没有捷径,这三年,是最苦的三年。”朱青回忆说,光是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涉及上百个专题,所形成的材料足够装满一辆皮卡,“在前期工作推进的关键阶段,几乎所有参与者没有在凌晨两点前睡觉,更没有放假的概念。每天就在不停的比选方案、规模论证、分析计算、交流讨论、编写报告、绘制图纸、汇报审查等,每一份报告、每一个材料都必须逐段逐字审核,不能留下缺陷,不能出现方向性偏差和细节上错误。”

  在这三年期间,朱青和他的设计团队还要经常跟着省领导和省引江办、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等部门领导往返北京,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工作、衔接方案、接受审查。“2015年和2016年是最关键、最紧张的2年,每年要去北京一百多次,几乎每周都要去好几次。”朱青说道。

  每次去北京,他们都是在下班后,赶上合肥去北京的最后一班动车,上车便开始写汇报材料。到达北京的宾馆后,打印出来交时任省引江办主任张天培等领导审阅,然后再修改,经常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一大早送领导审定后接着打印,七点半吃完早饭,到国家相关部委进行汇报,一直忙到下午五六点,再赶北京回合肥的最后一班车。

  像这样的工作节奏,朱青和设计者们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从项目建议书,到可行性研究报告,再到总体初步设计,方案在论证中日渐成熟,设计在推进中更加完善。安徽省把引江济淮工程推向了新的阶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相关部委大力支持、省引江办强力推进、省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广大设计科研人员呕心沥血是引江济淮工程快速推进的密钥,充分体现了安徽智慧、安徽力量、安徽速度。”朱青感慨地说。

  破茧成蝶——盛世中国谱华章

  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论证和研究,引江济淮工程终于赶上中国跨越发展的时代大潮,2016年12月29日上午,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长达六年的建设序幕徐徐拉开,新一代的建设者们踏上了新的圆梦之路,把引江济淮从纸上规划的蓝图变为贯通江淮的现实。

  引江济淮工程从枞阳引江枢纽和凤凰颈引江枢纽引水,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大段,涉及安徽、河南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其中安徽省供水范围为13个市、46个县(市、区)。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949.19亿元,其中安徽段批复投资为875.37亿元。

  但引江济淮绝不仅仅只是将长江水输送到北方那么简单。在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效武看来,它是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除主体工程以外,还有大量紧密关联工作,如征地移民、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文物保护、市政交通桥梁等,涉及众多地区、众多领域、众多部门的分工协作和利益关系调整。

  同时,干线和配套工程建设与铁路、高速公路、油气管道、电力通讯设施、军事光缆、历史文物等交叉频繁,各交叉建筑主体代表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和利益诉求。生产关系复杂,利益主体众多,城乡差别巨大,协调任务繁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通过高效合作与协调,才能保障工程的顺利推进。

  “因此,要把这个宏伟的调水蓝图变为现实,不仅需要解决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难题,更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国力支撑。”张效武说道。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如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都表现出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基本特征。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集中人民群众智慧,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可以说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引江济淮的世纪梦想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引江济淮工程的顺利实施,正是得益于国家统筹和地方合作,制度优势彰显无遗。这正是盛世中国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现,也是国家科技实力显著提升的明证,展现出大国技术创新的风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登临引江济淮合肥试验段举目遥望,已等待近60年的江淮运河气吞山河,波澜不惊。2019年,70周年歌唱祖国的旋律仍在回荡,沟通江淮的千年梦想,正照进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9 08:04 , Processed in 0.2147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