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9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电影《长排山之战》管窥地理因素对中越两军山地攻防战术之影响

[复制链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00:2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81年5月,一部取材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真实战例的电影《长排山之战》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并在全国公映。相较于《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这些有着全国性影响力的同类题材影片,《长排山之战》时长不过60分钟且观影者多为部队官兵,但因其对那场战争中两军武器装具、军事术语乃至步兵战术的真实再现而在万千喜欢军事的影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排山之战》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隔数十年之后,我们仍能从这部影片中挖掘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譬如,地形对步兵分队战术的影响……


在影片的一开始,我军某部四连(原型为我四十一军一二二师三六五团二营四连)在猛烈炮火掩护之下,以雷霆之势直逼越军(三四六师二四六团二营六连)盘踞下的长排山。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前沿越军一度呈动摇之势。不过,这股恐慌情绪很快因阵地指挥官亚胜中尉的登场而消散。这位越军连长认为,解放军那种“大炮一轰,步兵冲锋”的战术是“老一套打法,没什么了不起的”。正当亚胜为部下打气之际,影片中的敌军最高指挥官(团政委)林成招冒着炮火来到长排山。他否决了亚胜固守一线的建议,要其放弃外围阵地,将全部力量撤入核心工事,企图同我军长期周旋。
显然,这种主动后撤是一种有意而为,意在最终能够击退我军对长排山的进攻,但这种“以退为进”的前提是越军指挥官对战区地理和战场态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影片中,亚胜中尉曾对部下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大炮,轰的再猛,对我们这种天然岩洞起不来不大作用”。从军事地形学角度来看,这句话倒也不全为虚,因为长排山确实易守难攻。这座山的原型为位于中越边界原112号和113号界碑之间的长白山,其北侧是坡茶村,村东侧有一座无名高地;无名高地以南是小松树山;东北侧是圆形的黄土山;东南300多米处则为尖石山;尖石山的西南不远处是乱石山;而在长白山东南侧和乱石山西南侧之间还有两个圆顶的小高地。长白山高约700余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灌木丛生,有岩洞、石缝数百处。此山耸立在中国广西平孟通向越南朔江的166号战略公路东北侧。站在山顶向下俯瞰,蜿蜒曲折的公路两边尽是深壑峡谷,最窄的地方只有8米,最宽的地方也不过200米。这意味着,长白山为交战双方必争之地。一旦其落入我军之手,大部队可沿公路直下朔江,威胁越北重镇高平之侧背。为保朔江无虞,敌二四六团六连在战争爆发之前便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该连将主要力量配置在长白山南侧的主阵地上,组成可直射、侧射、斜射的多层交叉火力网,并依托尖石山、黄土山、乱石山等外围要点,构成一道环形制高点的防御体系。无论是在影片里还是在现实中,这些天然和人工的障碍在阻遏我军进攻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为林成招等人坚持打到底提供信心支持的,还不仅仅是复杂的地形条件及坚固的防御工事。曾经的中越蜜月期使得越南军队从上到下,十分熟悉我军的战术。多年的战火洗礼之后,又使得像林成招这样的越南军官具备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我们在影片中看到,越军退入长排山之后并未消极防守。林成招认为,解放军攻势固然猛烈,但若能凭借险峻地形与坚固工事,足以抵消其在兵力与火力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客观地说,他的分析判断做到了有的放矢。当时,相较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越军而言,我军新近才转入战争状态,长期的和平生活使得不少干部战士缺乏作战经验;有限的战前准备时间又使得部队来不及熟悉敌情与地形;对当地湿热天气的适应度也远不及对手。对战斗形势作出基本判断之后,林成招决心采取一种源自解放军的战术:通过主动撤退来保存有生力量、依靠众多隐蔽于山洞石缝草丛中的暗火力点消耗对手,同时采用放冷枪的方式狙杀我军指挥员。用他的话来说,这叫“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这确是很毒辣的一招!很快,令无数观众揪心的一幕出现了:四连先头排因误入敌人的伏击圈而一时难以脱身,带队的副连长也在战斗中负伤,而赶赴前沿观察敌情的连长又因遭对手冷枪暗算而牺牲。战至黄昏,四连为敌人的多层交叉火力所压制,没能拿下长排山。但战斗并未因此而结束,好戏才刚刚开始!


转折出现在天黑以后!与真实历史略有不同,影片中的四连并未奉命后撤会出发阵地,他们在指导员的主持下召开了一场“军事民主会”。借此机会,四连上下认真总结了白天的经验教训。大家注意到,长排山地势陡峭,北侧基本上是悬崖峭壁,南侧坡度稍缓。山上草深林密,道路稀少,观察不易。敌人的依托天然岩洞和石缝构筑工事,既坚固又隐蔽,更占居高临下之势。在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我军若在白天发起正面仰攻,很难奏效。但若辩证地看,敌人的强点也是其弱点!突破点正在越军赖以依仗的地形上!受地形的限制使得敌军的防守兵力主要在长排山的南侧和东南侧,此举固然做到了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防御方向,但北侧防守力量薄弱。因此,指导员提出:组织力量借助夜暗做掩护,从北侧悬崖登上长排山;待天亮之后,再从上往下打。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这天深夜,四连以一个排的兵力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猛攻”乱石山敌阵;其余人马则在三班的引导下,秘密地从北侧峭壁向山顶攀爬。由于佯攻部队成功地将越军注意力吸引至正面,四连主力于拂晓时分顺利地登上了长排山顶。天亮以后,四连以采取小群多路的战术,从上往下猛攻岩洞、石缝和草丛这些敌人的藏身之所。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许多越军来不及调转枪口就送了命,侥幸未死的纷纷蹿入林成招所在的大岩洞。在影片的高潮阶段,面对四连的压顶之势,林成招仍不认输。他否决了亚胜“打不赢就走”的建议,要那些残兵败将“化整为零、化军为民、人自为战”。企图利用自身熟悉地形、擅长游击等特点作最后一搏。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于四连采取“以分散对分散”的战术,通过搜山、炸洞等方式逐一消灭残敌,林成招的小算盘彻底落了空,其本人也带着满身烈火坠入山崖。长排山,最终落入四连之手。


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教学影片,《长排山之战》最大的价值在于为观众还原了一场步兵分队热带山岳攻防战斗。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双方战术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理因素的限制。我们看到,在热带丛林山岳地区,如果防御者充分利用“坡陡谷深、林草茂密、河溪纵横、道路稀少”这些地形条件,确有可能抵抗拥有兵力火力优势的进攻者相当一段时间;而对攻击者而言,如能在对地形条件和敌我形势有着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用积极进取的战术,完全有可能在同力量对比不占特别优势的情况下达成作战任务。换言之,同样的地形,即能成为防守者赖以依仗的屏障,有可成为进攻者取得胜利的捷径。孰胜孰负之关键在于,谁的作战技巧更为高潮。(文刘明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5 19:23 , Processed in 0.2524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