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425|回复: 0

老城志|三千年庐阳三迁二扩——“霸都”城市发展史

[复制链接]

2429

主题

56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11
发表于 2019-3-30 00: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合肥早期城邑和汉代城池、三国新城
【周代·庐子国】 合肥最早是一个名为“庐”的部落。公元前7世纪,周武王姬发讨纣伐巢时,授庐人首领“子”爵立“庐”国,史称“庐子国”。同时,在今四里河与南淝河交汇处、庐阳区亳州路街道附近,形成最早的城邑(“庐邑”)、集市、码头,手工业、冶炼业、贸易业和交通运输业一度繁荣。到了春秋战国,成为楚(有史家说法称:楚国曾有移都庐邑之想法,后因某些军事因素,改移都寿春,“庐邑为陪都”)、吴、越三家争夺之地,而城邑在战火中屡建屡毁……

庐邑遗址出土的周代钱币(来源·合肥在线)


【西汉·合肥县】 至西汉初期(有说汉高祖或汉武帝时期),庐邑成为新设立的“合肥县”治所驻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商业再一次繁荣,不过此时的城池依然规模较小,土筑城垣低矮(延伸阅读:合肥历史:“汉城”合肥)。

汉代合肥县城示意图(来源·《合肥城市规划志》 翻拍·束文杰)


四里河(来源·网络图片)


【东汉·合肥侯国】 公元3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随着坚镡受封合肥侯,在旧城池的东南又新建了长500米、宽300米、占地约260亩的“合肥侯国”都城。新城池分内城(都城)、外城(都市)。都市在旧城池基础上东、北拓展,城内主要有码头、集市、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和“都乡”治所(乡级政权机构)。外、内城以护城河和城墙相隔,内城有侯府、宫尉府、相府、马场、储备加工区等建筑物。然而,这座终于东汉末期毁于战火,其中都市(外城)损毁严重,都城(内城)被夷为平地。

合肥侯国都城示意图(来源·合肥在线)


公元200年前后,汉献帝建安五年,扬州刺史刘馥来到旧城池,建立扬州州治,“召集流亡,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聚诸生、立学校’,‘高为城垒、为战守之备’”(《安徽文化史》)。

新城东城门,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来源·网络图片)


【三国·新城】 公元233年,魏明帝青龙元年,合肥都督满宠于旧城池以西三十里鸡鸣山麓、今庐阳区三十岗乡古城郢村附近建造新城,史称“合肥三国新城”。而这座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10米的城池,仅发挥军事和政治功能(可以说就是一军事基地),百姓生活和生产依然在旧城进行。新城由护城河和土垣环绕,目前已知有三座城门、屯兵营、兵器铸造窑址、练兵指挥台、车马道等建筑物。西晋初,废新城,迁回旧城。

东汉合肥新城示意图(来源·《合肥城市规划志》 翻拍·束文杰)


《合肥县志(雍正)》关于汉城、新城相关记载


三国时期至隋代,几废几立,几次又成为州、郡治所,直至公元581年首次设立“庐州”,而合肥县也理所当然成为庐州治所。

三国至隋代合肥历史沿革(来源·《合肥市志》)


用了千年的“四里河城池”最终毁于“梁天建(疑梁武帝“天监”,502—519)年间,(豫州刺史)韦睿攻……堰(筑坝拦截)肥水溃城,古合肥城也”【合肥县志(雍正)】。
隋唐金斗城
公元585年,隋文帝开皇五年,庐州成立第五年,合肥县终于彻底放弃了低洼地带的“四里河城池”在今天的老城区南侧高亢台地新建土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大将军尉迟敬德率兵驻扎合肥,在隋代土城基础上进行加筑,史称“金斗城”(据《合肥老城志略》载:“古合肥县上空为金、斗二星,故称”)。

唐代金斗城(来源·《合肥城市规划志》 翻拍·束文杰)


清嘉庆《合肥县志》:“今南半城,名‘金斗城’……盖汉城既坏,改筑土城于今所。至唐代宗时,庐州刺史路应始加甓(加砌大型砖块)。”路应,有称路应求,按韩愈《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应为路应。“公讳应,字从众,冀公之嫡子……拜尚书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淮南军司马;改刺庐州,又甓其城,人不岁苫……”


清嘉庆《合肥县志》关于金斗城的相关记载


目前,已知唯一金斗城城门是“金斗门”,今四牌楼附近,也是古城的北门(疑以古金斗河为北护城河)。城内已知有座“万寿寺”,在城池中央、(明清)小东门内。

四牌楼(来源·寻觅安徽的似水流年)


南宋斗梁城
公元1169年,南宋孝宗乾道五年,淮西路元帅郭振(有史书称“震”)率重兵驻扎地处抗金前线的合肥城,狭窄的城池已无法承受新增的人口,故横截逍遥津、金斗圩,向金斗河以北、向西拓展,城池面积扩大好几倍。史称“斗梁城”(据《合肥老城志略》载:“或因原合肥东北地域为古梁县并入,取金斗、梁县二名各一字合称得名”),亦今日老城区范围,“环……一周约二十六华里”(《合肥老城志略》)。

1950年县桥老照片(桥下是金斗河,来源:资料图片)


蒙古军南下,各地城池夷为平地,一说元代合肥城无城墙(《安徽文化史》)。又一说据《合肥县志(嘉庆)》记载:“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4)城圮(倒塌),佥事马世德(提请宣让王及高昌公,发公私钱十万贯)修筑”,在城基上建筑木栅(《安徽文化史》),依然没能挡住气势汹汹和红巾军。余阙作《修城碑记》记其事曰:“……自十三年二月朔日戒事,九月毕。城四千七百六丈,六门环绕睥睨。设周庐,毕饰器。门皆起楼橹,相盗所必攻者甓之。计用木若干,甓四百四十八万,用人之力七十七万八千……”
明清民国城池
【明代】 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合肥古城因年久失修,多处废缺,由庐州知府马金度主持修葺。据《合肥县志(嘉庆)》记载: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修城。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因张献忠袭城‘雉堞(城墙垛)多毁’。皖抚史可法令知府周有翼、知县黄钟鸣修葺完竣。

合肥县邑城郭图(来源·明万历《合肥县志》)


【清代】 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总督尹继善、巡抚托庸上疏修城。清政府“征用皖属三十四州县的人力、物力,耗白银十一万四千两”,重修庐州府城。此次重修,城墙全部用大青砖砌成,重开威武、时雍、南薰、德胜、西平、水西、拱辰七门,并增设许多谯楼,“楼橹高耸”,十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城楼。

合肥县城池图(来源·清雍正《合肥县志》)


清仁宗嘉庆五年(1800),知县左辅又重修城垣。

合肥县傅郭城图(来源·清嘉庆《合肥县志》)


据清仁宗嘉庆八年《合肥县志》载,此间合肥古城,“城据潜阜,基周四千七百六丈,计二十六里有奇,正西、西南墙皆缘冈,高二丈四尺有奇,南、东、北列平地,高二丈八尺至三丈不等,底阔四丈余,敛八尺,垛四千五百七十八,望台二十八,门七,水关二。
南二门,左曰南薰门三楹;右曰德胜门三楹,月城顶皆石台;东二门,左曰威武门五楹、二层,月城楼三楹,门外有陷马坑方丈,深倍之,上布石作道;右曰时雍门三楹,月城顶有石台;西二门,左曰西平门五楹,有铜身关帝像;右曰水西门(明正德七年,庐州知府徐钰塞西水关,导水为北濠,又塞水西门,使之为旱西门,另建水西门)三楹,月城顶皆石台;迆南旧有旱西门,今塞;北一门曰拱辰门三楹,月城顶有石台。

北门(来源·合肥市档案馆)


水关二,一在水西门左,二空俱塞;一在威武门右,五空,岸边二空塞,中空铁槛木栅,关内面西有分水二座。池,北壕阔五丈至十丈不等。西壕曰:黑池,迆南曰:石河,均阔十丈至二十丈不等,地势南高北下,设坝蓄水,西南益高水不能周,南壕曰:包公池,阔二十丈到三十丈不等,深七尺至一丈二尺不等。”

东水关(来源·合肥市档案馆)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前后,太平天国兴起,燕王秦日纲继克桐、舒二城后,直逼庐州,连攻未下。胡以宪率步骑十余万,由安庆来援,从水西门外,黑池坝河底挖隧道,埋炸药轰塌城墙十余丈,太平军长驱直入,不久城墙修复。

太平军攻克庐州图(来源·《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舆地图说(来源·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民国】 民国时期,古城墙几经战乱、残破不堪。

1938年,东门旧貌(来源·安徽文化网)


1938年,日军攻占西门(来源·安徽文化网)


德胜门旧貌(来源·安徽文化网)


南熏门旧貌(来源·安徽文化网)


拱辰门旧貌(来源·安徽文化网)


时雍门旧貌(来源·安徽文化网)


威武门旧貌(来源·安徽文化网)


西平门旧貌(来源·安徽文化网)


水西门(一说是时雍门,来源·安徽文化网)


1949年初,军队在城基构筑暗堡,将其挖的百孔千疮。
建国后古城墙

1949年1月21日,随营军校干部队从北门进城(来源·安徽文化网)


1949年解放时,合肥的城墙基本完好,平均高度约8米,内外墙砖石结构,底座厚约1.3米,中间填土垫高,便于燎望和战守。
1951年8月16日,合肥市协商委员会专门开会,经过讨论,作为一项重大决定:为适应合肥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拆除已经残缺的老城墙,改建环城马路。

上世纪50年代,德胜门已经拆除(来源·资料图片)


1953年,环城马路基本定型,大量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砖石除部分移作建房材料外,多数就地推倒。至今,合肥城墙完全消失于人们视线之中。

1954年,水西门桥(来源·资料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3-29 22:47 , Processed in 1.6080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