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0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韦力撰

[复制链接]

2461

主题

572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15:1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极其高大,钟嵘在《诗品·上》中评价他说:“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孔周,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而晋宋间的狂士谢灵运,则说出了句极其难得的谦虚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意思是说,如果天下的才气有一石,也就是十斗的话,那么曹植占了其中的八成,而谢灵运自己占了一成,剩余的那一成则是天下其他的才人所共同拼凑起来者。这么读来,好像这句话也并不是句自谦用语了,因为里面透露着“天下之才,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但是谢灵运把曹植看得如此高大却是实实在在的。



曹植像
曹植在年幼之时就表现出了超强的才能,《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中描述道:“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曹植十几岁时写出的文章让他父亲看到后都不敢相信,怀疑他是找人代笔,而这个小孩子却极自负地跟父亲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当面考试。曹操有这样的儿子肯定很是欢喜。



曹植撰《曹子建文集》十卷,民国十一年上海涵芬楼用常熟瞿氏藏本影印续古逸丛书本,书牌



曹植撰《曹子建文集》十卷,民国十一年上海涵芬楼用常熟瞿氏藏本影印续古逸丛书本,卷首
历史上,曹操跟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并称为“三曹”,当然,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归纳法,但这种归纳法让我误以为曹操就这么两个儿子,后来才知道曹操竟然有二十五子之多,只是其中的曹丕和曹植更有成就而已。但凡儿子中有两位以上有成就者,这在宫廷史上历来是个大问题,因为这会给老爸出难题,那就是应该选哪位作为正统的继承人,这就会变得举棋不定,而三曹之间的这个故事当然也不能免俗。虽然曹丕是老大,但曹操在最初更喜欢曹植,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曹操对文学有着特殊的偏好,而曹植恰恰继承了他的这个优良基因。而后曹操建起了铜雀台,带着他的这一大群儿子以及建安时代的著名文士登台作赋,而曹植最先写出了著名的《铜雀台赋》。这个故事有点儿像初唐的王勃登上滕王阁所写的那篇《滕王阁序》一样,从时间上说,恐怕王勃写序的那个著名故事应当是脱胎于曹植写《铜雀台赋》这件事。
按照一般规律而言,有着超强才能的人,其优点特别突出,同样缺点也会如此,而曹植的经历也正应了这个规律。曹植的一些作为渐渐让父亲对他有了看法,比如当他喝多了酒时就会任性而为,某次私开司马门,乘车行驶道中,这让曹操大怒。《三国演义》中那位聪明绝顶的杨修因为几次猜透了曹操的心思,后来被借故杀掉,杨修正是曹植手下的谋臣,曹操杀杨修其实是对曹植的警示。但是到了后来,曹操还是想给曹植一个机会。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手下的大将曹仁被关羽包围,于是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准备派他前去解救,其实是给曹植一个立功的机会,然而曹植在这件事上却很不争气,因为他喝得大醉,完全无法出征。这种情形让曹操彻底死了心,再加上曹丕特别会来事,宫里上下都说他为人好,因此最终曹丕被立为了太子。



民国珂罗版影印宋本《曹子建集》书牌



民国珂罗版影印宋本《曹子建集》卷首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丕不像他父亲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汉献帝刘协也看清了形势,提出让位于曹丕,曹丕当然要把面子做足,他竟然写了近二十篇文章表示推辞,后来在司马懿等一百二十多位公卿大夫的劝说下,才勉强登基,正式成为了皇帝。这种局面当然群臣欢祝,而唯有一人在此时大哭,这人正是曹丕的弟弟曹植,《三国志·魏书》中称:“(曹植)闻魏氏代汉,发服悲哭”,哥哥当上了皇帝,弟弟却大哭地哀悼前朝,您想曹丕能高兴吗?当时曹丕的反应,史书上没有记载下来,但事后他却说过这样的话:“人心不同,当我登大位之时,天下有哭者”,即此可知,他是何等地压抑着自己的愤怒。
曹丕登基之后的第四年六月,他召见了弟弟曹植,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要谈到兄弟之情,并且还不能有“兄弟”二字,如果写不出来就杀头,于是就演绎出了历史上那极有名气的七步诗故事。曹植果真在七步之内写了出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上所录是《三国演义》中的版本,然而这首诗却没有著录于陈寿的《三国志》。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刘义庆录在这里的七步诗不像《三国演义》里的是五绝,在内容上多了,在七步之内能够作出来,难度又是大大地增加,但诗意却没有变化。总之,曹植的这首诗让曹丕心生惭愧。



明万历刻本《曹子建集》书牌



明万历刻本《曹子建集》卷首
对于这首诗的真伪,后世也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比如丁晏就认为这是伪诗,他怀疑的原因是从封号上找出的破绽,因为曹植被封到东阿是太和年,而魏文帝时没有这个封号。游国恩对这个说法表示反对,他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提到曹植总计有六个封号,也正因如此:“计凡六易封号,后人记事,虽恒称其末号,而古文亦有不拘者。《宋书·乐志》载,曹植《明月》一首亦称东阿王作,宁必封东阿时作耶,陈琳(吴质并)有答东阿王笺,此皆后人称植为东阿之证,不必其时果王东阿也。”游国恩认为,封号这个东西不一定是他在位时才这样称呼,我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就如同而今的某位领导退位之后,虽然他已经成了前领导,但人们依然会去掉“前”字,直呼其原有的最高职位名,因此游国恩的结论是“《世说》所记,不足疑也”,他认定刘义庆记载《世说新语》的这段故事实有其事。
可能是这个故事太有名了,再加上曹植的文采实在太大,因此后世都是同情曹植而谴责曹丕。但若细翻历史材料,似乎这种判断包含了太多的同情分,比如王通在《文中子·事君篇》中说:“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王通认为曹丕能够当上皇帝是曹植主动让贤的结果,但从各种资料来看,这个说法颇令人生疑。其实在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前,曹植就在许多场合跟他有过争锋,他手下的两位重要人物丁仪兄弟曾向曹操进言,希望立曹植为太子,并且说曹植若成为太子,则是“上应天命,下合人心”。丁仪兄弟的这个做法当然让曹丕极为不满,待其登基之后,曹丕立即诛杀此二人。而在此后,曹植仍然在一些事情上令曹丕大感不满,故几次给曹植更换属地,若不是其生母卞氏予以保护,恐怕曹植早就命丧黄泉。



明朱墨套印本《曹子建集》



民国影宋印本《曹子建集》卷首
即使如此,这位奇才也仅仅活了41岁,但这也正是令人惊讶者,因为仅仅是这四十一年,他却写出了那么多的名篇,而以我的偏好,则最为喜欢他所作的《白马篇》。这首诗读来有着一种回还往复的荡然浩气,尤其结尾的那一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每读到这句话,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跃马横刀、睥睨天下的英雄形象。我把《白马篇》的原文抄录如下,请您多读几遍,您就能体味出诗意中的荡气回肠: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五言诗正是曹植最拿手的诗作体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评价说:“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当时虽然也有不少作家写五言诗,但是曹植所作却有着自己的面目:“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也正因如此,曹植的诗才大受后世所瞩目,比如冯班认为:“千古诗人,唯子美可配陈思王”,冯班对杜甫有着特殊的偏爱,他认为杜甫可跟曹植媲美;而王渔洋则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王渔洋认为,古代能够称得上“诗仙”的人就三位,那就是曹植、李白和苏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1

主题

572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49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15:14:52 | 只看该作者
然而曹植的作品在后世流传更广者则是《洛神赋》,从文学价值角度而言,游国恩认为《洛神赋》中的描写:“此段极写洛神之美,而悉以俪词出之,固为六朝辞赋之先驱。”正因有如此高的地位,所以游国恩认为“陈王辞赋首称《洛神》”,这言外之意,《洛神赋》超过了《铜雀台赋》,而这种赋的写法:“至其形容尽致,则实从《卫风·硕人》一诗及《楚辞·招魂》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演化而出。造语既工,复不觉其繁琐,真辞赋之杰作也。”即此可见,游国恩对《洛神赋》评价极高,而这首赋因为被许多大画家绘制成了代表作,也就更加使得此赋深入人心。其实这首赋更让后世津津乐道的原因是赋的内容,关于此赋的来由当然有一段故事。赋中所写的洛神,按照曹植自己的说法,此神叫宓妃,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曹植说在哥哥曹丕登基后的第三年,他到京城去朝见,回来时渡过洛川,他想起了此河的神,名叫宓妃,所以他就作了这首赋。
显然这个说法没有什么可以八卦者,于是后世就演绎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前半段记载于《文昭甄皇后传》,文中说甄氏乃是上蔡令甄逸之女,在建安年间,甄氏嫁了袁绍的儿子袁熙,后来曹操跟袁绍作战,袁绍病逝后,袁军战败,而甄氏成为了战利品,于是甄氏就改嫁曹丕。那时曹操到处忙着打仗,曹丕也协助父亲,而曹植当初因为年纪小,于是就天天跟在甄妃身边,两人的长期相处,渐渐萌生了情意。汉献帝二十六年,曹丕登基,成为了魏文帝,而甄氏也被封为皇后,但在第二年,甄后就抑郁而终,不知是否因为思念曹植而死。




晋 王献之 小楷 洛神赋十三行玉版刻本 北京故宫
甄后去世的当年,曹植到京城朝见哥哥,曹丕令自己的儿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到了自己的侄子就又想起了甄后,这让他特别伤感。这件事曹丕可能也知道,于是在饭后,曹丕就把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在返回封地的路上,某晚曹植做了个梦,梦见甄氏从水上飘来与他相见。曹植回到封地后就写了《感甄赋》,但是后来曹丕去世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就是后来的魏明帝。可能魏明帝觉得叔叔跟母亲之间的叔嫂恋似乎听来不雅,于是他就将此赋的名称改为了“洛神赋”。
但是曹植在后世的影响太大了,这个叔嫂恋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唐代李善注《文选》中。可能是后世文人为了维护曹植的高大形象,坚决否认此事,否认的论点,一是说曹丕不可能将甄氏之枕赐给曹植,因为这种做法太不合情理;而第二种否定则是从年龄上下手,有人考证出曹丕娶甄氏时是18岁,而甄氏已经23岁,但那时的曹植仅13岁,所以不太可能喜欢比他大10岁的甄氏。但这个说法我倒觉得有些绝对了,前文中我们提过,曹植在十几岁时下笔千言立就,搞得他父亲曹操都怀疑是代笔,可见这位曹植确实早熟。还有一种否定是说,虽然《感甄赋》确有其文,但原文中的“甄”字可能是“鄄”,因为当时曹植正任鄄城王,所以这篇《感甄赋》不是写的甄氏,而是写的自己,但从文意上来说,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牵强,待会儿我抄录一段此赋的原文可证不是这么回事。而更为离奇的说法则认为《感甄赋》其实描写的是魏文帝曹丕,这个说法更难让人相信。
《洛神赋》的第二个段落是: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这么长长的一段全部在描绘一个人的形象,比如说到了洛神的肩、腰、脖子、牙齿、头发、眉毛、嘴唇,一大堆的形容词,描绘出了一个美神的形象,如果说曹植是用这些词来形容自己,您觉得这可信吗?而如果说曹植是以此来描绘曹丕,这恐怕更让人觉得可笑了吧?更何况《洛神赋》的第三段最前面的两句话是:“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曹植说他特别喜欢洛神美丽的形象,可惜没有人能够做媒,以此来得到这位天下第一美神。这句话说明他更不可能说的是自己或曹丕了,但他究竟说的是谁呢,我却猜不出来。



曹植撰《曹子建文集》十卷,民国年北京大学石印巾箱本



曹植撰《曹子建集》十卷,明闵刻朱墨套印本
宇文所安却认为这个传说确实不可靠:“他创作《洛神赋》的动机,一直是后人猜测的问题。长期以来,一般认为洛神实际上是指兄长曹丕的妻子甄皇后,据说曹植曾与她相恋;不过,这一说法显然不符合相关历史背景,不值得认真对待。”宇文所安认为,虽然《洛神赋》一直被附会成叔嫂恋,但他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背景,但为什么不符合历史背景,宇文先生没有解释。那么《洛神赋》究竟写的是怎样的一个故呢?宇文先生又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也有学者认为《洛神赋》是曹植的失意之作,他以美丽的女神指代曹丕,曹丕即位之后,拒绝让曹植在曹魏宫廷中担任要职;正如屈原在《离骚》中寻求宓妃一样,曹植与洛神的短暂邂逅,被理解为代表了期望的落空:他希望担任公职,以表现自己的忠诚与才华。这一阐释或比前者更可信,但也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洛神赋》是一篇政治寓言。”但这种解释又回到了我刚才的那个疑问上,就是《洛神赋》中那一大段美丽的描写,难道曹植描绘的是自己完美的形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不管别人信不信,至少我不信,而从宇文所安的这段话看来,其实他也不信。



曹植撰《曹子建集》十卷,明翁少麓刻本,书牌



曹植撰《曹子建集》十卷,明翁少麓刻本,卷首
曹植墓位于河南开封市通许县长智镇后七步村。从商丘包出租车前往此地,沿325省道西行,行26公里到沙窝乡北转6公里后到达高阳镇,再转而西行。此村从属性上归通许县,但实际却在杞县交界处。在一村内向一年轻人打听七步村怎么走,此人却反问我到哪个七步村,因为实际上有三个村庄,即前七步、后七步和北七步。历史上流传的故事是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令其七步内做出一限定内容之诗,这首诗千百年来妇孺皆知,我想此村为曹植出生地,以七步诗来命名自己的村庄,当然可以理解,但一个人怎么可能诞生在三个村子里?此惑我不能自解,故向年轻人请问曹植墓所在之村,他告诉我说:“在后七步村,因为村子越来越大,后来一分为三,才有了这些名称。”我问他何以知道如此之详,他说自己就是后七步村人,现在带孩子来此村看病,看完病后可带我前往此村。我谢过其好意,还是决定自己先行寻找,其便很有耐性地告诉我如何左转右转。



文保牌



墓碑



墓庐
按其所指,继续前行20分钟后,果然找到此村,在村中遇到十几个老者在一起聊天,我走上前打问曹植墓所在,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就在这里。我抬头一看是一个破烂的仅剩铁框架的拱形门,门口无任何招牌,进内视之,左手有一二层楼,从模样看像是一个小学校,但里面人去楼空,无任何物件,右手是拆毁住房的一片瓦砾,摊在地上还没拉走,正中的操场上却停放着几十辆电动三轮车,从外观看都很破烂,除此之外未看到有墓丘。出口再问老者,众人笑称:“你再往里走走就看见了,这里是小学,但已搬走了,正在拆迁,就变成了临时的旧三轮交易市场。”



处在一片树木之中



碑亭



遍地的瓦砾



这里又会变成一处公园



紧闭的大门



我看到了墙壁上有“不拖延”的口号,细看原来没关系
我跑进去踏上那片瓦砾,看到了院子的北头果真有墓庐,墓前有碑亭,两侧还竖着几块碑刻。一个小学内竟然有这么大名气的一座名人墓,我想原来在此上学的学生有福了。拍照完毕出门,向老者请教何以让这些有福气的学生们搬走,老者告诉我这里要重新整修了,把这些都搬迁走,是为了要扩大曹植的墓园。我问他何以堆在这里未见改造,其中一老者说:“听说是拨款不够了,你是记者多宣传宣传,帮我们村多要点儿钱来,等修好了你再来看,那多漂亮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5 09:12 , Processed in 0.2397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