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张照片,每张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复制链接]

2152

主题

2267

帖子

763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00: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照片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珍藏
时光流逝地太过匆匆
所以我们学会了记录
以它为载体,定格精彩的青春


不同的照片
代表了不同的年代背景
诉说着不同人留下的不同故事
有难忘的苦有纯纯的甜
有见不到却忘不掉的人
有找不回却忆得起的暖
有曾经生死攸关的无悔抉择
也有代代传承使命的担当奉献
今天这21张照片
每一张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1


1965年10月
一次合练中特种燃料不慎起火
航天人王来奋不顾身扑了上去,全身着火
为了保护同事和装备,他掉头跑向戈壁滩
牺牲后,留下了38个焦黑的脚印
王来烈士安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现在那里长眠着760多位英烈
平均年龄还不足27岁
2


1966年
“两弹结合”试验期间
航天人王长山进行弹体内外检查时
发现弹体内有一根细微的小白毛
他想了很多办法
最后用几根猪鬃把小白毛给挑了出来
钱学森知道后特意把这根小白毛要了去
说是作为作风严谨的典型事例
教育广大科技人员
“小白毛”精神,一直传承至今
3


1967年6月
为了完成“东方红一号”的测控任务
一支神秘的队伍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悄然南下
在陕西省渭南市桥南公社扎下根来
这就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最早一批创业者
他们白天搞建设、晚上抓攻关
昏暗的油灯下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粗糙的木桌上堆满了演算的图纸
经过近两年半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地面观测系统建设方案诞生了
4


1975年11月
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卫星刚上天就发生了故障,需要提前返回
而祁思禹却坚持让卫星继续坚持下去
钱学森关切地问,卫星还能不能坚持
祁思禹答:能坚持
你敢担保到时候能回来吗,凭的是什么
面对钱学森的追问,祁思禹沉默了片刻
脱下帽子,坚定地说:就凭我这一头白发吧
那时,他还不到40岁
满头白发既是付出,也是自信
5


1984年初
航天人李联林在执行发射任务前
分别给妻子、女儿和父母
写下了三封遗书
“我的孩子,我的宝贝
当爸爸最后一次离开家时
我把你紧紧抱在怀里,实在是放不下呀
此时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应该已长成大姑娘了
可是你的爸爸却再也回不来了“
6


1984年至1989年
航天人李济生在美国某大学进修
导师发现了他的巨大潜能,劝他留下
但被李济生婉言谢绝了,他说:
“我的事业在中国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回国后的李济生
用4年多的时间,将我国卫星的定轨精度
从百米提高到十米量级
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7


1989年1月
我国签订了2颗商业通信卫星的发射合同
按要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必须
在16个月内,建成一座现代化发射工位
并成功进行一次大推力火箭飞行试验
困难重重,航天人选择了迎难而上
建设塔架时,捆扎导流槽钢筋
需要将600多吨的钢筋送到
深22.6米、长50米的导流槽中并捆扎起来
连续9昼夜的突击,他们不仅完成了任务
还在14个月时间建成这座“亚洲第一塔”
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8


1990年6月
“长二捆”火箭正要转往西昌发射场
可加注电动大门突然发生故障
姜秋江请缨上阵并成功修复
返回时,却不慎从10多米高处摔了下来
牺牲那年,他年仅31岁
那时,姜秋江的儿子姜于只有5岁
他并不知道父亲具体做什么工作
但他清楚地记得那里有高高塔架和火箭
13年后,姜于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继续父亲的事业……
9


1992年6月
发射任务加注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
王京辉和陶勇春主动请缨下罐检查
由于罐内氮气浓度太高,两人先后窒息昏倒
紧急关头,谢兆胜(图中左一)请求下罐救人
由于氧气不足也倒在了罐内
因窒息时间过长
王京辉、陶勇春两名航天人
经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谢兆胜在昏迷的七天后,奇迹般苏醒了
如今,被称为“活烈士”的他
依然工作在这个危险的岗位上、追梦航天
10


1995年5月
太原发射场某型号任务氧化剂加注完毕
工作人员撤收加泄连接器时
加注活门没有自动关闭,加注燃料泄漏不止
如果不及时堵住泄漏口,意味着箭体将报废
数年的科研成果也将付之东流
于是,航天人开始了最无畏的逆行
他们争先穿起防化服
8批50多人次,冒着滚滚浓烟冲上塔架
前一批昏迷倒下了,另一批又挺身而出
经过近5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
终于排除了险情,保住了产品
11


1996年
54岁的高级工程师胡文全住进了医院
望着已经深度扩散的癌变切片
医生们惊呆了:“怎么不早些来呢?”
手术切除了他的胃、脾和淋巴
昏迷、醒来,他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交待工作
然后又昏迷了过去……
3月21日
胡文全再也没有醒来
他走前把工作安排得周周到到
但却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
12


1999年11月
远望3号船外出执行远洋测控任务
航行到“好望角”时,12级风暴掀起巨浪
船体剧烈摇晃,位于水线以下的右主机
也在这个时候突发异常报警
面对生死考验
他们硬撑着船晃带来的呕吐反应
经过3小时抢修,成功恢复了船舶动力
并安全顺利闯过了“好望角”
为庆祝脱险后的喜悦心情
大家纷纷在自制横幅上签名留念
13


2001年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筹备进入关键时刻
同时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工作也开始了
酒泉发测站上百名老兵
向发测站党委递上请战书
50多天后,神舟飞船成功入轨
在向发射场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后
他们含泪返乡
成为当年全军最后一批离队的退伍士兵
14


2005年10月
神舟六号任务中
加注指挥李伟的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
火箭推进剂加注危险性很大、准确度要求极高
面对这样的打击,他能继续工作吗
“神六发射成功也是我父亲的心愿
这个指挥我还得继续当”
在那次任务中,他加注的数百吨氧化剂
实际误差只有允许误差的四分之一
成功助飞神舟六号飞天
15


2007年11月
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
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
有一位老人,却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
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
偷偷擦眼泪
老人名叫孙家栋
年近八旬的科学家
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
那泪水,饱含了太多的不容易
16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出舱任务中
舱门几次都难以打开
当时,轨道舱还突发火灾报警
地面指挥员明确
航天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临机决断
神七乘组以哪怕回不去
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的决心果断出舱
最终,把中国人的脚步首次留在了太空
17


2009年冬
一批批航天人从川西大凉山千里辗转
奔赴海岛椰林深处,开启拓荒之旅
当时的场区一片荒芜
道路崎岖、荆棘密布、蛇虫遍野
困难再大
也阻挡不了航天人追梦太空的脚步
随着一次次“大会战”、“攻坚战”
他们把一个个工程图纸变为现实
如今,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发射场
已傲立在祖国南海之滨
18
奋斗半个世纪的科学家
他们的泪水背后,饱含了太多的不容易


2011年9月
文昌发射场导流槽进行混凝土浇筑
由于浇筑不能停,现场管理代表周湘虎
30多个小时,像钉子一样铆在工地上
由于长时间受强烈日光照射
电焊弧光刺激和过度劳累
本就高度近视的他不幸视网膜脱落
导致左眼永久失明,右眼裸眼视力0.04
后来,矫正视力也仅为0.25
但他说,一切都值得
19


2015年8月
刘青梅与航天人孟宴伟结婚
一个月后,得知丈夫要接替师父前往点号守塔
刘青梅毅然辞去已有的工作
跨越1700公里,来到大山深处追随丈夫
你守着航天,我守着你
4年来,在平凡的坚守中
夫妻俩挺过了数不清的考验
20


2017年6月
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过程中
由于火箭三级工作异常
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经过16天的“天地大营救”
在实施10次轨道调整、6次定点捕获后
卫星成功定点
21


2019年1月
嫦娥四号探测器代表人类
首次踏足月球背面
负责探测器与中继星测量控制的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全体参试人员
向镜头摆出胜利的手势
这支功勋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
新一代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正撑起了中国航天的未来


有人问
中国航天为何总能创造奇迹
答案就在这样的照片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6 14:16 , Processed in 0.2569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