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5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中国人,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徒步环游地球,会见20多国元首

[复制链接]

505

主题

2096

帖子

65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0:4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0年前,中国也曾有一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年轻人,靠着惊人的毅力,走遍了世界。

· 世界华人周刊出品 ·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
探究东西文化,洞察差异化的世界



90年前,他扬名世界。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孤身环游世界。
耗时8年,穿过五大洲、40多个国家,会见20多个国家的元首,成为世界徒步环游世界的第一人。
他曾是亿万中国人的骄傲,其壮举感动整个世界,也让当时世界认识了不一样的中国人。
90年后,他的名字却湮灭人间,很少有人提及。
他就是潘德明。




01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1930年6月28日,上海火车北站。
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人们高喊着“中华民族万岁!”“中国亚洲步行团成功!”的口号,为七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送行。




他们沿着南下的铁路,开始徒步环游整个亚洲的壮举。
这个旅行团就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步行亚洲的目的是要“雪东亚病夫耻”,让世界看看中国青年之风貌。
他们在《申报》的“宣言”,更是让当时的中国媒体兴奋激动。




这消息很快传遍了中国,也传到了南京一个小西餐店。
西餐店的主人是只有21岁的潘德明,看到《申报》上的“步行团宣言”,内心沸腾了。
他等待这个机会已经3年了。
上个世纪30年代,是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快速发展,让当时人们总想走出去看看,旅游也就成了一种时尚,为很多年轻人所追捧。
潘德明也有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头。




为了这个理想,作为上海一个小裁缝的潘德明跑到南京开了一家小西餐店。
其目的就是学习一下多门外语,更学得一手厨艺,以备将来旅行时半工半走。
当晚,他就用不到30元的价格转让了西餐店。




第二天,他就登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决定去追随步行团,哪怕为他们做务工,也要见识见识世界。
他经上海到杭州,总算追上了步行团,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只不过因为天热高温,每天步行劳累,已有两名团员退出。
理想是美好的,但过程是艰苦的,到了福建,步行团就剩下三个人。




从福建厦门出发,一路崎岖,风餐露宿,整整走了4个月,总算到达了广州。
潘德明和两名同伴办了护照,登船去往海外第一站越南,可是到了越南,步行团竟然解散了.....




02
一个人的旅行
到了越南之后,三人得到了当地华人华侨的热情款待,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捐助。
这笔钱数量惊人,足够他们花一辈子的了。
其他两人得到钱之后,再也不想受苦前行,潘德明这才明白,这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华侨的爱国之情,得到大笔捐款,最后名利双收。
他内心非常难受,这与他加入的初衷并不一样,于是他决定孤身继续前行。




他用分到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穿过东南亚,来到了新加坡。
他的到来,立刻引起当地的轰动。
当时这些东南亚处于英国殖民地,当地还没有形成国家概念,华人华侨都把中国当成自己的祖国。
见到了祖国来的人,就如同见到了亲人,潘德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当时南洋地区华侨领袖胡文虎与他会面。




胡文虎当时与陈嘉庚齐名,是唯一个拍过蒋介石肩膀的人,在南洋掌控庞大华人资讯和药业帝国,在海外具有极大影响力。
他与众多华侨一样,对中国充满着深情,渴望着中华之复兴,当一个中国人竟能成为第一个徒步环球的人,怎能不让他感到激动和骄傲呢。
他的报纸对潘德明进行了专门报道,称其行为是“国人之幸”,称其为“为国环球的人”。
他呼吁当地的华侨为潘捐助路费,并自己捐助了一大笔钱。




潘德明备受鼓舞,找人制作了一本《名人留墨集》。




他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自己的“自叙”: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胡文虎成了《名人留墨集》留言的第一人:“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自行车)的轮迹。”
后来,这本《名人留墨集》也留下当时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各国元首和名人的笔墨。




03
那些留过言的名人
从新加坡出来,潘德明来到了印度。
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他见到了泰戈尔。




泰戈尔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我们的快乐。”
也许,让潘德明想不到的是,80多年之后,泰戈尔的话已经实现。
在泰戈尔留言的下一页,就是圣雄甘地的照片和签名。
当时潘德明环球地球的壮举已经让他成为名人,于是他得以见到了正在病中的甘地。




甘地送给他一面自己编织的印度国旗,并留言: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
在印度,他还见到了日后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在于视野和接触的人群,此时潘德明早就不是两年前那个只想看看世界的小裁缝和小厨师了,他已经将为民族独立而崛起当作自己的责任,完成他从普通人到名人的蜕变。




于是,他写给家人说:“国人期望之殷,德明自当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耻。”
从印度出发西行,他穿过茫茫原始森林时,拿着一个锣,边走边敲,以吓退老虎野兽。
在经过土耳其的时候,在沙漠中他迷路了,又遇到了强盗,幸运的是强盗只抢了他的钱,对他的笔记、资料不感兴趣,并把他扔到了沙漠边上,他才因祸得福,离开沙漠。


最后,他来到了埃及,遇到了第一批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对他推崇备至,称之“为病夫雪耻辱,替民族增光荣”。




的确,当时潘德明的旅行照片和经历已经刊登在各国的报纸和杂志上,他的故事传遍全世界,欧洲在欢迎他。




当时欧洲各国政要、名人都以会见中国旅行家潘德明为一种时尚。
潘德明坐船穿越地中海,来到欧洲第一站——希腊。
当时中国因为缺钱没参加1932年的奥运会,他特意来到奥林匹亚时的古运动场遗址,用中文和英文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两行大字:“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他的行为引起希腊媒体的热议,希腊首相维尼各罗斯在接见潘德明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
潘德明在欧洲走遍了16国家,所到之处得到该国政要、名人的接见,什么英国首相、希腊首相、法国总统、瑞士总统、挪威国王、保加利亚国王等。
就连当时德国的希特勒都接见了他,进行了两天的长谈,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希特勒送给他自己画的一幅画。
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7月,他到达法国巴黎时,法国各报竞相报道。




法国总统莱伯朗、总理和外长第一时间就接见了潘德明,莱伯朗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才从爱舍丽宫出来,他就接到了民国驻法大使顾维钧的电话。
顾维钧告诉潘德明,张学良想见他。
此时,因为丢了东北的张学良,来到巴黎躲避,深居简出,甚是郁闷。
当他知道潘德明走遍世界,精神大为一振,便要与他见面。
一见面,张学良就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并在《名人留墨集》写下了“壮游”二字。




张学良勉励潘德明,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光。
几个月后,他们又在伦敦相遇,张学良送给他一张船票,让他去当时发达的美国,让那里的人看到中国的希望。
04
完不成的志向
潘德明的冒险精神恰好与美国崇尚的开拓进取相吻合,所以,他到美国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
美国报纸更是详细介绍了他的旅行经历,他也成为北美华人的英雄。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了潘德明,并赠送他一枚金牌,希望他留在美国。




1934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世博会”,主题是“一个世纪的进步”。
潘德明成为了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他看到了中国与当时科技水平距离之遥远。
他在参观福特汽车公司时,为美国汽车行业感叹,讲解员送给他一个小纸盒,里面装着制造12种生产汽车的原料。
他立下了远大志向,科学报国,考察青藏高原去探寻这些原料。




从美洲出来,经过澳洲,他最后从东南亚回国。
此时,他的《名人留墨集》世界上1200个团体和个人的题词和签名。
回来时候,他避开日本,以表达对日军侵华的愤怒。
1937年,他终于回到了上海,但因抗战爆发,他已经不能再去旅行考察。
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山河,他旅游时所立下的科学救国的志向破灭了。




他每夜痛哭,觉得没有完成路上千万华侨的希望。于是把华侨捐助10万美元路费,全部捐献抗日前线。
10万美元,这是当时美国中产一辈子也挣不到的财富,他完全可以过上富豪生活。
从此,他改名潘子明,淡出人们视野。
以后有南洋华侨找到他时,他只说一句,那个潘德明已经死了。
老年的潘德明以画宫灯养家糊口,朋友邻居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
1976年10月18日,他突发心肌梗塞,离开人世。
05
尾声
潘德明为什么可以徒步环游世界取得成功呢?
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还因为无论他在那里,都有一批热爱祖国的华人华侨无私帮助了他。




那时的中国,也的确需要一种精神,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潘德明的身上承载着当时无数中国人强盛中兴的希望。




如今,我们已不用这种环游地球的形式来证明我们的强大。
但是,百年以来的先辈为中华崛起的艰辛与奋进,我们不应该忘记。
不懂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淡忘英雄的民族是没有魂的。
潘德明这个名字,不应该被遗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19 14:01 , Processed in 0.2655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