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4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不完古镇传奇 道不尽庐州故事

[复制链接]

2370

主题

2565

帖子

88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10:1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庐州大地上遍布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大多具有数千年历史。其中还有不少已成为合肥的著名景点,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纷纷前去游玩、观赏。长时期的集市贸易繁荣与发展,形成了古镇独特的地域文化,今天,文艺君就带你来了解合肥别具特色的古镇文化。
历经千年铺陈出古镇风情画卷
肥西三河镇为古鹊渚镇所在,是中国最古老的古镇之一。三河镇历史悠久,建制和名称也在不断演变。最早为“鹊渚”,春秋为“鹊岸”之地,晋以前称“鹊尾渚”,至今至少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三河古镇的特色,一为水,二为古。今天的三河镇是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穿其间汇入巢湖而得名。而“古”的特色则是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自古就有的古河,从古代流淌到今天;古河上的古石桥,连接着记忆与梦想;走进古圩,则让我们感受到原始的自然风光;用青石板铺成的古街巷,保留着历史街区的肌理;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形成少见的晚清建筑群;古茶楼依堤傍水,荟萃了三河饮食文化的精华;曾经十分红火的古庙台,缭绕着昔日的沧桑云烟;太平军遗留下的两段城墙,给我们留下了古战场的战火痕迹。
三河镇由于水陆两路都是交通东西、融会南北咽喉孔道,所以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鹊岸之战”、“鹊尾之战”、“三河大捷”等众多典型战役战例记载。
三河古镇地灵人杰,春秋名将伍子胥,三国英豪周瑜、曹操,黄袍加身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北宋名臣包拯,南宋大词人姜夔,明末义军枭雄张献忠,直到近代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和湘军悍将李续宾,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尤其是清朝同光年间以来,三河作为淮军摇篮之一,涌现出以刘秉璋、潘鼎新、董履高为代表的数十位淮军将领群体。民国时期,国民党陆军上将、著名的抗日将领孙立人诞生于三河八扇巷,淮军将领董履高裔孙、著名爱国侨领董寅初也出生在三河古西街董氏老宅,与其相邻的有冯玉祥将军秘书、军阀韩复榘老师郑善甫故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也曾客居三河一人巷。千年古镇因人脉旺盛而更显得星光灿烂、璀璨夺目。
三河的民俗文化也极其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民间仍自发举办耍龙灯、闹旱船、河蚌舞等活动。端午节时,人们做粽子、玩龙舟。中秋节仍玩火把。婚丧娶嫁,仍抬花轿、请“良玩”,保存着淳厚的民风。三河还是环巢湖一带的标志性地方戏剧种——庐剧的发源地,庐剧的第一剧目——《小辞店》就是取材于三河古镇发生的缠绵纯洁的爱情故事。


肥西三河古镇
人文气息与时代脉动水乳交融
肥东八斗镇横贯江淮分水岭脊,历史悠久,地缘重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也孕育出明朝开国元勋吴复、民国甘肃督军付金荣等一批优秀人才。
八斗镇又称八斗岭,曾名鱼山。相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拥军数十万,攻打东吴,驰骋江淮平原,常有军马驻守鱼山。其子曹植,亦随军常驻于此,留下许多反战爱民的诗篇。南朝诗人谢灵运谈到其诗大为称赞:“天下文才一石,子建独占八斗”;又因此地居江淮分水岭之脊,遂称“八斗岭”。经考,八斗镇北侧,八斗中学西南百余米,有曹植墓(亦说衣冠冢),并有“魏陈思王子建之墓”墓碑,世称“八斗陵”;后人为纪念曹植,改“八斗岭”为“八斗陵”。时至今日仍称为“八斗岭”、“八斗陵”。
古镇八斗,豪气干云。走进大吴村国公祠,这种感觉愈加清晰。国公祠建于洪武十九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旌表开国元勋安陆侯吴复御赐的。相传吴复小时力大无穷,却不喜说笑,胆识倒是过人。有一天,十二岁的吴复从地里收割了六百斤黄豆,架在独轮车上,一个人推回家。走到半道,听见后面马蹄声响。回头一望,原来是元兵下乡征粮。吴复灵机一动,将独轮车端起,几步进了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得元兵远去,才从容离开。
吴复到家后,把粮食藏进了地窖中。刚喝了口水,就见数名元兵走了进来。吴复不慌不忙将碾场的石磙举了起来,轻轻放到元兵跟前,说道:“军爷请坐。”元兵面面相觑,不发一言,转头走了。公元1354年,吴复在梁县揭竿起义,后率众投奔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1383年,吴复由于金疮病发在普定去世。明太祖朱元璋闻讯后十分震痛,追封其为黔国公,世袭安陆侯。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给远在甘肃的督军老乡付金荣送了棵日本牡丹。付金荣接到后,命人小心施栽。翌年春初回乡建祠,又将牡丹迁了回去。一百年过去,如今的牡丹枝繁叶茂。一到花期,暗香浮动,碗口般大小的花朵,蕊黄瓣紫娇媚至极。远乡近邻不约而同纷至沓来,争相观赏。
古镇八斗历经沧桑变化,始终不改赤子丹心。漫步大街小巷,行走在乡野阡陌,总能发现历史流淌过的痕迹,感受到厚重的人文气息与时代的脉动水乳交融。
肥东县的响导乡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乡镇,据传,响导地名来历有二说,一曰:曹操发兵南下伐吴,进驻八斗岭,八斗至响导乃是曹操的驯马道,每日晨晚曹军训练兵马,大军过境马蹄哒哒,马铃叮当,不绝于耳,古道两侧居民闻声避道,故名“响道”,后来讹写成“响导”;二曰: 三国时孙权领兵伐魏,被魏将张辽击败于逍遥津,孙权连夜逃至响导一家姓向的刀铺,令其带路当响导,故名向(响)刀(导)铺。
而在响导乡当地,还流传着另一个传说。曹魏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广为流传,曹植曾于肥东一带有过军旅生活。相传曹植当年在响导乡附近巡游,困倦之时伏在当地一处石磙休息,恍惚之间见到梦中情人——甄宓翩然而来。曹植惊醒,想到与甄宓难以相伴,更觉心中翻腾。之后曹植作《感甄赋》,后被更名为《洛神赋》,其原型就是甄宓,该篇也成为传世名作。




肥东八斗镇的曹植像


肥东响导乡的洛神雕像


肥东响导乡美丽的洛神传说
古老土地续写5000年合肥神话
在蜀山区的小庙镇、南岗镇,有着“有巢氏”血脉的塘岗遗址正静静诉说着5000年前的合肥故事,将合肥之源引入蜀山;三国时期曹操修建的古运河,历经千年仍在此地奔腾流淌;将军岭、凤凰墩古迹,诉说千百年来合肥先辈金戈铁马、开河疏浚的壮烈神话……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当下依旧散发着魅力,名胜古迹数之不绝,古典故事道之不尽。
“择丘陵而处”“逐水而居”,这是古代人类择居和劳动生息的最大特征。而在蜀山脚下的塘岗遗址处,考古专家们发现了5000年前的古村落。它位于蜀山区南岗镇鸡鸣村牌坊自然村北,南淝河南岸的岛形岗地上。这个古村落东北两面被董铺水库上游水域呈半月形包围。总面积约35900平方米,西部约500米有一商周时期的遗址,具有新石器和商、周时代文化并存的特征。这个发现极具有巢氏血脉的典型性,续写了“巢文化”的壮丽篇章,而这也将合肥的历史大大提前,印证了自5000年前,蜀山脚下就有人类的活动。
翻开安徽的地形图,便可清楚看到,流入巢湖(再入长江)的南淝河,与流入淮河的东淝河发源于合肥西北的江淮分水岭两侧。而在蜀山区小庙镇将军岭处,两河支流非常接近。这很容易使人想到:如在此间开凿一条河,便可把两条淝水连接起来,沟通江淮水系,其分洪、灌溉、航运的价值是极大的。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我们的先人也有这样的思考。当时曹操将合肥设为魏国重镇,淝水成为沟通江淮的重要通道。曹操是安徽亳州人,想从老家调运兵马来合肥,最方便的运输方式便是航运。那时,曹操就萌生了在巢湖(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的想法。但此河最终未能修通,负责施工的将军又死在了岭上,此后这里便被百姓称为“将军岭”,又因河是曹操所修,百姓们习惯称之为“曹操河”,并流传至今。
今经专家考证,“曹操河”全程西起东淝河支流至王桥小河源头处的东岳庙附近,经皂角树郢、小油坊郢,紧贴将军岭街南而过,在凤凰墩处越过江淮分水岭,经“二龙戏珠”到四十坎止。如今,将军岭、凤凰墩皆成为曹操河附近的景点。
古江淮运河还有一景,便是“鸡鸣坝”。它位于鸡鸣山北麓,在将军岭东5公里,高程63米。将军岭顺曹操河流下来的水由此汇入南淝河。“鸡鸣坝”,附近人称“大岭”,传说是曹操所修,当年蓄水面可达到将军岭,曹操还在此练兵。
据考证,现在所称的古江淮运河遗址的全貌,则是包含曹操河、鸡鸣坝、大陂、小陂,所有这些工程自西向东排成一线,正好把两条淝水的源头连接起来,总长为7公里。




蜀山区南岗镇塘岗遗址
古村落呈现独特地域文化风貌
入选安徽省首批千年古村落的黄屯是一个古老的集镇,属庐江县。黄屯是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名称起源于东汉末年黄穰在此屯兵的掌故。黄穰是东汉末年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黄屯人,他在这里首先点燃了反抗东汉封建统治者的烈火。黄穰起义距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但黄屯保留了大量有关黄穰的遗迹,流传着许多有关黄穰起义的美好传说。
黄屯老街形成于汉代,唐宋时期达到繁荣,有文字记载是在明代。据二十世纪70年代黄屯境内出土的“马氏碑”记载: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黄屯街道是东西向,明末清初形成半边街,当时有人口1200多人。
黄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黄屯的母亲河:黄屯河。黄屯老街在黄屯山区的北面,背靠黄屯山区,面临圩畈,依傍着黄屯河,既是交通枢纽,又是山里和山外物资交换的最佳场所,因此,黄屯老街是那一片区域十分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山外的物资及圩区的稻米通过长江、西河,再经黄屯河到达黄屯老街,销往山区。而黄屯山区特有的资源,如竹器、木器、木材、山货、茶叶、药材等,也在黄屯老街囤积,再经过黄屯河销往各大城市及圩区,满足人们所需。
黄屯竹器驰名一方,江北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一句古话:“本钱轻,上黄屯。”指的是黄屯的篾器。黄屯山区毛竹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号称万亩竹海,为黄屯竹制品加工提供了充足的来源。黄屯的篾器远销南京、芜湖、庐州、三河等地,有小商贩肩挑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叫卖。长时期的集市贸易繁荣与发展,形成了黄屯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文艺娱乐文化、寺庙文化等。
现在的黄屯老街依然古韵犹存,保存有大量的古民居,有明代建筑三间,清代建筑共108间。黄屯大饼、黄屯大饺子为庐江知名小吃,享誉大江南北。黄屯龙灯最有名气,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场面宏大。
黄屯山川秀美,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如美女峰、流水石瀑布、凤凰山、寨基山、祖师洞、牛鼻峰、衣褂峰、钟山、花山、马山、马鞭山、金山水库等。有许多人文景观,如汪氏宗祠、张英舅父墓、望湖石碑、青帘渔火、出木井、庞井、状元读书台、张哲舆故居(郎山学社遗址)、张佛千故居、孝女贞节牌坊、黄姑塘、铁炉墩、演兵场、光明寺金刚宝塔等。还有黄屯龙灯、李院戏班子、李院的龙舟队、汪冲的狮子灯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场面宏大的庐江黄屯龙灯
古街古巷书写庐州动人文明史
在合肥的巢湖市,有一座繁华了3000年的江淮名镇,这里曾以“矤叴(shè qiú)”之名刻记楚简并以“橐皋(tuó gāo )”之名载入《春秋》,这里,就是柘皋古镇。江南的古镇,大多婉约精致,而柘皋古镇,却给人古朴、大气的感觉。徽派建筑古典恢弘,传统老手艺、老街、老井,无不彰显出古典的美感。
柘皋名胜古迹众多,柘皋八景蜚声方圆数百里,其中“峏山白龙洞”有着神话般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在峏山主峰——龙洞内修炼。久之,白蛇得道变成白龙飞天后留此白龙洞,洞口约10平方米,洞深数里,其间布满石乳、石笋,且闻泉水叮咚响。王维曾著诗《白龙洞》:“老龙出入此为家,云雾盈盈日夜遮。划地一声鸣鹤过,天风吹下碧桃花。”
“玉栏古桥”更有其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相传元末朱元璋起义,遇元兵追杀,至柘皋河边,进退维谷,危难之际,一老丈从苇丛中推出一只小船,轻点竹篙,将朱元璋渡过河去。后明朝立,朱元璋在柘皋河上修一石桥,取名“遇难桥”,以报老丈当日救命之恩。后人见“遇难”二字不祥,遂改为谐音“玉栏桥”,相传至今。
近400年历史的北闸老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未开发的老街所保留的原始气息。明末清初建筑,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古镇的繁华。老街的建筑色彩淡雅古朴,石板街路面、屋顶小青瓦、青砖马头墙,有意思的是,很多房屋的门还是过去店铺常用的“槽门”。一位当地的老人说,过去,一早就能听见商铺伙计下门板的声音。每个门板都有编号。这些门板下下来后,还被用作“板凳”招呼客人坐歇,或者是用来摆“摊子”放货物。此外,四方天井朝天开,大到门楼、小到墙壁上凿出的拴马桩,遍布整个建筑的精美砖雕,无不展现了鲜明的徽派建筑风格及精致的工艺。
在历史上,柘皋古镇曾经上演过不少流传百世的故事:大禹治水,开凿了柘皋河的前身——石梁河;吴王夫差曾在此大会诸侯;这里还是曹操屯兵之地,中国水井最密集的古迹遗留地;南宋抗金战争中重要战役——柘皋之战……这里,有着东周村落遗址和孔子五遗址晒书墩、孔探桥、月亮地、听书港、洗砚池。在200多米长的北闸老街里还藏着一个号称“天下第一铺”的李鸿章当铺,是李氏当铺的仓库和港口运输货物集散地之一,建于同治和光绪年间。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精致的砖木雕刻,当铺古朴中透着大气,不愧“天下第一铺”的美称。
柘皋古镇的人会生活,做的早点十分美味。柘皋与很多古镇一样,依水而建,跨越“黄金水道”柘皋河,沿河两岸密布商铺,而引人注目的是一家家早点店铺。过去,一大早,青石板铺成的长街上,就人来人往,有本地居民,更有来往客商,跑码头的,走船运货的……如今,柘皋古镇的早点仍然是吸引人们的一大特色,清晨顾客络绎不绝,有的人甚至一大早从巢湖、合肥赶到,只为一品柘皋早点。
这里,每年还举行独特的夏至节民俗活动。夏至节文化是巢北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尊重苍生万物、敬畏自然的民俗表现,是巢湖文化的烙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5 17:23 , Processed in 0.23292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