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耳
最近,翰林兄的公号上刊出了吴竣先生撰写的《旷世棋才双枪将》连载文章,回顾了董文渊这位在象棋和围棋上都极具天份和才能的的棋坛前辈的故事。看过之后,让人既敬佩他的高超棋艺,又对他的人生际遇感叹唏嘘不已。
我早年在网上看过一个关于董文渊先生的精彩故事,原以为在文章里会提到,不料和翰林兄交流时他说没有,于是他鼓励我写出来。
我有点为难,本来这只是一个看来的故事,几句话就可以讲完,要写成一篇文章很是勉强。但这个故事着实有趣,简短但有很多看点,可以顺带介绍一些围棋的背景知识。我试着把几个有关联的故事写到一起,主题为“棋手的盘外招”。当然,压轴的也是最精彩的,是双枪将董文渊先生的一个故事。
棋手在对局过程中所采用的非棋艺因素的小动作,称之为“盘外招”。有的是棋手本身所为,有的是旁观者所为,或以言语“麻痹”对方,或以动作干扰对方。总之手段不光彩,“盘外招”是个贬义词。
曹薰铉哼歌
围棋是项高雅的活动,下棋时尊重对手是基本要求。棋手不管棋风如何凌厉,招法多么激烈,局势多么紧张,在棋盘前面正襟危坐、不动如山的表现是被赞许和推崇的,大部分的顶尖棋手在正式比赛时,也有这种大家风范。但也有一个反面例子,韩国的围棋皇帝曹薰铉。
曹薰铉会在比赛中唱歌,发出的噪声会影响到对手的思路。经典的一幕是在1994年第五届东洋证券杯决赛上,曹薰铉对阵依田纪基。曹薰铉一路哼歌使依田不堪其扰,当时的规则没有禁止选手不可以哼小曲,窝了一肚子火的依田,也只能戴上个厚厚的耳机来隔绝曹薰铉的噪音。
曹薰铉在围棋上的成就无可置疑,但是这个不好的习惯,被人认为是“盘外招”,多少折损到他的名声。
马晓春斗嘴
曹薰铉在比赛上的这种表现当然不合时宜。但如果不是正式的比赛,下棋时双方在言语上的交锋是家常便饭,职业棋手也不能免俗。
《体坛周报》在2001年出版过一本围棋杂志《棋道》,第一期刊载过作家吴启泰写的关于马晓春的一篇长文,《苛求天才》,下面这段摘自这篇文章:
“……他(马晓春)常跟她们(女棋手)下棋。不是一般地下,是玩,或称为玩味。例如,他与专业四段姚小敏打升降,硬是将她打到四个子。看上去不可想象,但他硬是做到了。他一边下一边唱。所谓唱是一种盘外招,就是不停地说,明明臭招,夸你高招;相反你下对了,硬说你臭手,“怎么,连这种棋也敢下?”就这样。三下二下把你懵得云山雾罩,最后不糊涂也湖涂了。小敏气得不行,最后把棋子拨拉开,索性不下了。
还有另一种玩法:让一方在棋盘上放17个子,看看能不能活一块棋。对专业棋手,让九子,然后在中间星位和三三再加八个子,任你有天大本领,也活不了棋,不信你们试试。一次,他与另一名女棋手(现为我国著名八段女棋手)玩起来,这可是一位杀力十足的女棋手,结果他硬是在对方铁打的江山中活了棋,不只一块,而是两块。气得对方目瞪口呆。他喜欢逗她们。尽管是逗,你不得不佩服他斗智的本领和棋力……”
我看到这段时开怀大笑。我一直认为,抬杠斗嘴是下棋的乐趣之一。原来,我膜拜的棋坛顶尖人物在非正式场合下棋时,也和我们业余爱好者一样啊。从这个角度看,高手低手,从围棋中得到的快乐有相同的地方,这也是围棋的本质之一?
前AI时代,谁能让职业高段四个子?
这故事也是一位棋友告诉我的,我们都见过这位职业棋手。这个倒算是真的盘外招了,而且是有点罕见的盘外招。
这位棋手有职业高段位,但爱下赌棋。赌彩棋局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金额一大就可能涉及违法,棋手特别是职业棋手都比较忌讳。不过他老兄已淡出职业棋坛多年,对此已不在乎,常参与到各种层次的赌棋中。对子棋和让子棋都下,有时还有外围的观众投注押边。注意这是前网络时代就开始的事,不是现在我们熟悉的虚拟压分,是真实地用现金押边。
据说有一次,大约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老兄跑到一个小地方找人下棋。那时由于擂台赛对围棋的普及作用,小地方也有很多爱好者。这地方没人认识这位棋手,他就和当地的高手下起了赌棋。不过他是装出一幅下手的姿态,让人觉得他水平很差,对方让他到了四个子。然后在对局中他继续演戏,每次算好只赢一点点,让对方不服觉得有胜机继续下……
就我的感觉,下这样的棋更困难。因为要琢磨怎样去犯和扮演的角色水平相当的错误。既要让对方看不出破绽,又要保证只赢一点点,继续钓鱼,需要的是同样强大的计算力和更为强大的心理素质。
我朋友跟我讲这件事是在2000年,当时李昌镐如日中天。按真实水平来讲,李昌镐对这位棋手,大概也只能让上一先。他能蒙人让他四子,真是盘外招玩到家了。
小董的火眼金睛
压轴的故事是关于董文渊的。
吴峻先生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董文渊这位双枪将奇才。由于董先生身上的争议,过去关于董先生的文章,多是带着贬损味道的。比如下面这段,摘自安徽省围棋协会网站论坛上的一篇文章,说的是董文渊爱使“盘外招”来赢棋的状况:
“董文渊1948年执黑与过惕生对弈,四战皆捷,名声大噪。到解放初,已可与国手刘棣怀、王幼宸等分庭抗礼。其不仅对子棋有实力,还擅长让子,一直以赌彩为主要收入。他为人狂妄自大,如果顾水如、刘棣怀能让某人四子,他必更多让人一二子,以显其能。其实,有时也并不能让这么多,对弈时只能靠一些"盘外招",或嘴里嘲弄、诱骗、恫吓之辞滚滚而来,或大唱京剧,手指直戳对方鼻眼,或猛吸香烟,将烟雾喷向对方脸面,施展出十八番武艺,以干扰对方思路。于是原来论实力只能让四子的,往往被他让六子也赢了去。”
我们先抛开文章中和赞美或贬损有关的文字,就事实部分来看看马晓春老师和董文渊先生使用“盘外招”的相同点:
1). 都是上手对下手,设置了超出上手能取胜的公平标准(让实力不相符的子数)。
2). 因为让子过多,靠正常实力无法取胜,于是使出“盘外招”,用语言干扰刺激对方,诱骗对方出错。董文渊是江湖人士,在江湖场合,手段更恶劣一些,比如向对方喷烟雾。
但是这二位在棋坛内外的地位可不能同日而语,那么同样是用“盘外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目的不同:
1). 马晓春和女棋手下,是切磋指导棋艺或纯属娱乐放松,“盘外招”被传为棋艺高超、心理战应用得当的美谈。
2). 董文渊和棋友们下让子棋,是为了赢钱糊口,为达目的采取不光彩的手段,也引来对人品的指责。
因此,现在的职业高手是棋友们尊敬的对象;此外,也由于个人原因,在他那个时代也达到了国手水平的董文渊,常常是当时棋友们调侃的对象。
有一次,一个棋友拿了一张棋谱,说是自己和朋友下的,请小董点评一下。(据记载,很多人对董文渊的称呼都是“小董”,到他年纪很大时仍然如此,这反映出他随和的一面)。
小董同意了,让棋友一边打谱,他一边评论。言语中不免像下棋时一样,对下手的招数进行贬斥。布局过后,小董仍在批评下得臭,但话渐渐少了下来。摆到50、60手,小董一声叫停,眼睛一瞪:“滚蛋,这棋能是你下的?”
原来,小董平时对棋友们的水平多有贬损。这位棋友找了一份日本当时最强的两位棋手,坂田荣男和桥本宇太郎的对局棋谱,目的就是想戏弄一下小董。
对会下围棋的朋友来说,文章到这里就该结束了,相信很多人不是莞尔一笑,而是开怀大笑。但考虑到读者中有不会下棋的朋友,个中细节容我解释一下。
围棋在布局阶段,走的多是已有定论互不吃亏的定式,以及双方都能接受的布局套路。下手可以模仿上手的招法,走完20、30手棋后看不出水平高低来。我们过去常常打趣到,两个人上来啪啪地按高手棋谱下,前20手双方都是职业九段水平,往后每下一手降一段,一直降到相应的水平,然后就稳定了。这个阶段的招法,小董在没毛病的地方批评挑刺,就是惯性的盘外招做法。
到了序盘和中盘阶段,棋盘上的价值判断渐渐明朗,很多选点变得范围很小。如果发生激烈的搏杀,双方的招法会变得唯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时候的棋,下手可能看得云里雾里;但对高手来说,个中玄机却是清清楚楚,关键的招法,有必然性。小董是一流棋手,自然能分辨清楚。立刻明白棋友是在戏弄于他。
董文渊是一位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人,他的短板也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放在今天,大概也会让他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不能走到太远。他为此也付出了代价,我也无意为他开脱。可惜的是在那个不太宽容的年代,他的优点,在棋上的才华未能给他带来一个像样的生活,取得的成绩也没能得到应有的承认。
感谢吴竣先生和翰林兄,给我们发掘整理出一个更完整的小董,罕见的一代棋才。朋友们读到了一些精彩的故事。懂棋的朋友,更可在文章里整理出的小董的棋谱中,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位棋坛前辈的杰出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