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84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中书院:从吾二曲,允执厥中

[复制链接]

2772

主题

634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09:2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韦力/文)关中书院位于陕西西安市大南门内东侧书院门街,今为西安师范学校。
进入西安的老城门,再次从西安碑林博物馆门口经过,看到了文庙的影壁墙,转入一片老街区,这条老街显然做了整修,但依然保持着精致的古朴。今日一早又下起了雨,此程在西安三天时间,天天赶上下雨,近几年来到西安的几次都是这种天气,以至于李欣宇兄把我笑称为准雨神,但我觉得雨中的西安,空气也通透了许多,再加上雨水把很多游客都阻挡在了酒店的门内,这使得街上的游客减掉了一大半。走在这小街小巷之内,只有这种密度才能细细地体味蕴含在缝隙中的历史与文明。
雨水浇走了游客
李欣宇是带着我从后街穿行而过,在某个大户人家的门口看到了一些老的石刻,欣宇眼光独到,他说这是后仿。但我觉得即使如此,仿的也很到位,尤其一个石座下的神兽,在雨水的衬托下,果真显现出了活灵活现的懦弱。在一个丁字路口上看到了“书院门步行街”的字样,这几个字刻在一根古老的望柱上,我断定这个望柱是老东西,而欣宇对我的判断不置可否。虽然如此,他的这个态度一点儿都没有影响到我的心情,我仍然兴致勃勃观看着这里的一点一滴。
看到了书院门步行街的标牌
吓死宝宝了
西安的书院门街被当地人称之为北京的琉璃厂,这条老街是否能跟琉璃厂比肩,这个我不好下结论,尤其不好当着欣宇的面说出我的感观。但这里至少有两点与琉璃厂不同,一是街道的宽度比琉璃厂要大三分之一,第二是这条小街上摆满了售货棚,虽然这些小棚子格式统一,但还是增加了这条街的拥挤。前几次,我穿行此街时,这里的游客绝对构的上磨肩擦踵,而琉璃厂的街上却一直禁止门外摆摊,好在今天不是周六日,又赶上下雨,使得这条古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就更不用说游客了。街中的小亭一大半都没有开张,仅有几个商户依然很敬业地在摆放着旅游纪念品。
书院处在此街的中段
穿行到书院门街的中段,在街边就看到了关中书院的文保牌,而文保牌的侧边有一个小花坛,里面竖着一尊关中书院创始人冯从吾的雕像。冯从吾在西安当地也属大儒级的人物,他本就是西安人,在明万历十七年成为了进士,而后逐渐升到了工部尚书,他个人的学术取向是宋明理学,故而冯从吾被视之为关中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站在花丛中的冯从吾
冯从吾在朝中任职时,不顾身家性命,对万历皇帝直谏,《明史》本传中录有他劝皇帝的奏章,上面有这样的话:“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冯竟然说皇帝喝酒误事,这当然引得万历帝大为生气,于是传旨要对冯实行廷杖,而当时的大学士赵志皋竭力求情,同时又赶上太后寿辰,这才让冯躲过一劫。而后不久,冯就借口有病,辞职回到了长安。
看到一家特价书店!!
冯从吾回到长安后,就跟当地的学者萧茂才等人在宝庆寺办起了讲座。因为冯的名声很大,所以来此听讲的人越来越多,宝庆寺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的听众,到了万历三十七年,冯就在宝庆寺的东边另选了一处地方建起了一个书院,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关中书院。
直到今天,关中书院仍然做学校使用,不曾对外开放,想进学校参观,冒然闯入肯定不是个好办法。好在李欣宇兄在当地人脉极广,他已提前通过熟人跟这里打过了招呼。走到书院的入口处,一位管理者从收发室探出了头,欣宇马上冲着他说:“您是XXX先生吧?”此人一点头,欣宇接着说:“是XXX老师让我来找您的。”此人仍然没说话,只是冲我二人挥了挥手,以此示意放行。
石牌坊及谢绝参观告示
书院的入口处立着一个仿古的石牌坊,上书“关中书院”四个大字,而侧旁则挂着西安文理学院的匾额,入口处的侧旁摆放着一个告示牌,上面写着“谢绝参观”的字样。能在这个字样下走过,还是隐隐有着恶俗的优越感。穿过牌坊,前行三十米,在路的右侧看到了几个用作休息的石墩,每个石墩上贴着一个介绍牌,上面写着“文状元、探花、尚书、大学士”等字样。连休息时都需要排座次,可见讲次序、排尊卑,在中国人而言,到现在依然深入人心。
排座次
沿此继续前行,走到了第一进大门的前方,这里应当是当年书院的山门。山门两侧的墙上各嵌着一块新刻的高浮雕,不知有什么特殊寓意。穿过山门,进入了第一层院落,不知什么原因,这里异常安静,完全听不到朗朗的书声,而一面侧墙上则有冯从吾讲学的壁画。沿此继续前行,进行第二层院落,仍然是寂静异常。院落两侧的长廊,一边是新做的壁画,另一侧则为碑廊,碑廊的正中有一个半亭,里面陈列着一座新刻的功德碑,但功德碑的形式很像佛寺中常见的舍利塔。不知将功德碑刻成这种制式有什么特殊的讲究。
浮雕画
式样特别的功德碑
第二进院落的正房则是允执堂,此堂的台阶下立着一块介绍牌,上面写着“书院初建之时,中间讲堂六间曰‘允执堂’,取《尚书·大禹谟》‘允执厥中’一语,原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这里曾是关中书院的大讲堂,现为图书馆。”
允执堂
然而关于此堂为何名“允执”,书院的创始人冯从吾则另有说法,他在《关中书院记》中说:“……讲堂六楹,诸公扁曰允执,盖取关中‘中’字意也。左右各为屋四楹,皆南向若翼,东西号房各六楹,堂后假山一座,三峰耸翠,宛然小华岳也。堂前方塘半亩,览亭于中,彻石为桥,偏西南不数十武,掘井及泉,引水注塘,并覆以亭,二门四楹,大门两楹。”
雨中漫步的李欣宇先生
看来当年的讲堂确实是六间,但该堂叫允执,其实是为了用“允执厥中”这一词中的“中”字,但为什么要用这个“中”字呢?冯从吾在此记中接着说:“书院名关中,而扁其堂曰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夫‘中’之一字,自尧始发之,所谓尧得统于天下者,此也。然中与不中,虽见于事,实根于心,舜又恐人求中于事而不知求中于心,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旨微也。”
升格到了省级
冯从吾说因为此院名为关中,所以用“允执”暗含“中”字,以符合本院的名称,但他同时也说该堂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尚书·大禹谟》上的这十六字箴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2

主题

634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09:24:58 | 只看该作者
这里既然改成了图书馆,而看到“图书”二字就会让我食指大动,于是上前敲了敲门,里面无人回应,掀开那别致的门帘,方看到里面挂着锁。看来今天没有参观图书馆的运气,于是继续前行。穿行到了第三进院落,此院落与前两进不同,刚刚走进,就听到正堂里有着隐隐约约的响动声。
到其门而不得入
走到正堂门口,在门廊的地上看到了十几把花伞,而在门口还摆放着几十双花花绿绿的各式鞋,从颜色和样式看,应当都是坤用。轻轻地推开门,里面看到了几十位女士在做排练,我的推门吓他们一跳,所有的人凝固了原有的姿态,而后愣愣地看着我。这种场景搞的我颇觉尴尬,于是说:“对不起,我是来参观,你们继续。”说完后,我轻轻地掩上门。欣宇见此况哈哈大笑,但直到我们离开,里面还是没有一丝声响。
地上的坤鞋
冯从吾回到长安后一些年,而后又被诏回了朝廷,他在京城与邹元标等人创建了首善书院,而后他受到了阉党的迫害,首善书院被查封,冯从吾又再次回到了长安。这个阶段,他每月的初一、十一和二十一,定期在关中书院讲学,因为他的经历使得他明白政治的风险。冯当年在宝庆寺讲学时就写过一篇《宝庆寺学会约》,此约的第二条为:“会期讲论,勿及朝廷利害、边报差除及官长贤否、政事得失,毋及各人家门私事与众人所作过失,及词讼请托等事,亵狎戏谑等语。其言当以纲常伦理为主,其书当以四书五经、《性理》、《通鉴》、《小学》、《近思录》为主,其相与当以崇真尚简为主。”
关中书院文保牌
冯从吾远避政治,他要求众人在集会时莫谈国事,只学习儒家经典。而有意思的是,冯还在此约中规定:“毋借人书籍不还及致损污。毋到人书房窥看私书簿籍及称夸文房器具。”借书要还,并且保证完好,这一条可以理解,但他同时又规定不许到别人的书房去偷看书,也不许夸赞自己的文房四宝是何等的名贵,这一点倒是很特别。
墙上站着冯从吾
虽然说书房是私人领地,但似乎到别人书房去看书倒并不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以冯从吾的正统,他当然劝弟子们不要看禁书,然而他所要求的禁书却很特别,且看《学会约》中的其中一条:“毋看《水浒传》及笑资戏文诸凡无益之书。”为什么单独要点明不能看《水浒传》?似乎这本书倒没有那么的诲淫诲盗,不知冯从吾是从哪个角度把《水浒传》视作了洪水猛兽。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里的学生有一定量的藏书,否则的话,冯从吾不会强调哪些书不可读。
座右铭
对于关中书院的藏书,赵连稳在《中国书院藏书》一书中称:“书院的藏书楼名‘中天阁’。由于史料的缺乏,关中书院藏书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知晓,只能窥视到蛛丝马迹。乾隆皇帝亦很重视书院藏书。乾隆元年礼部覆准:各省会城,设有书院,乃一省人材聚集之地,宜多贮书籍,有益治道。今各督抚可以动用公家银两,购买《十三经》、《二十一史》,发给书院教官接管收藏,令士子熟习讲贯。关中书院作为西北的著名书院,又是陕西的省级书院,毫无疑问应该得到政府出资购买的《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
一个大八卦
这段话中提到关中书院的藏书楼名叫中天阁,我在书院内围了一圈,却没能找到这个地方。而对于中天阁的藏书,赵连稳也没能给出具体的目录,他在此文中只是说:“光绪年间,按察使黄彭年和布政使曾和在为书院新建斋舍的同时,还为书院购置了一批珍贵书籍,供师生学习。民国时期的曹仲谦担任长安县志的纂写,阅读了关中书院的大量藏书。曹仲谦在担任县志分纂期间,有机会参观浏览诸如关中书院等前清旧学的丰富藏书。”
第二进院落
中天阁没有书目留下来,于今而言,这是个大遗憾,但好在书院的一些资料中,能够从间接的角度反应出本院的藏书情况。清初李颙曾执教关中书院,他在康熙年间写过一篇《关中书院学程》,此学程中的第三条,前半部分为:“饭后看‘四书’数章,须看白文,勿先观注;白文不契,然后阅注及大全。凡阅一章,即思此一章。”此条规定了早饭后,要读白文四书。
第三进院落
而第四条则称:“中午焚香默坐,屏缘息虑,以续夜气。饭后读《大学衍义》及《衍义补》,此穷理致知之要也。”这是中午读书的规定。到了下午,又要求学生们:“申酉之交,遇精神懒散,择诗文之痛快醒发者,如汉魏《古风》、《出师表》、《归去来辞》、《正气歌》、《却聘书》,从容朗诵,以鼓昏惰。”读了这么多还不够,到了晚上则进一步要求:“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纲目》或濂洛关闽及河会姚泾语录。”
正在打点滴的盆景
除此之外,《关中书院学程》的最后一条又称:“会中所讲之书,如《康斋日录》、《泾野语录》、《文清读书条》,此数种,明白正大,最便后学。”仅由这些即可看出,这一天之内,每一位学生都要涉及大量的书,而若每人都要背如此数量众多之书,似乎可能性也不大。以此推论,关中书院应该藏有数量不小的书籍。
钟楼仍在
李颙也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大儒,他的治学方式颇为特别,比如他曾说过“君子为学,贵博不贵杂”,这种说法异于常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博、杂是一回事,而李颙却觉得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他认为“博”是:“洞修己治人之机,达开物成务之略,如古之伊传周召、宋之韩范富马,推其有足于辅世而泽民,而其流风余韵犹师范来哲于无穷,此博学也。”而“杂”则为:“名物象数,无賾不探,典故源流,纤微必察,如晋之张华、陆澄,明之升庵、弇山,叩之而不竭,测之而益深,见闻虽富,致远则乖,此杂学也。”
现代壁画长廊
李颙也说,大多数人将博与杂分不清楚,而这正是人们的问题所在。李颙对博和杂的解释出自他所作的《富平答问》,他在该文中有这样的总结:“士之翻故纸泛穷素者,便移然以博学自命,人亦翕然以博学归之。殊不知役有用之精神,亲无用之琐务,内不足以明道存心,外不足以经世宰物,亦只见其徒劳而已矣。”
没有找到藏书楼……
李颙虽然是大儒,但他并不排斥佛教和道教,他在《答顾宁人先生》一文中说:“今无论出于佛书儒书,但论其何体何用,如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则体为真体,用为实用。此二字出于儒书固可,即出于佛书亦无不可。苟内不足以明道存心,外不足以经世宰物,则体为虚体,用为无用。此二字出于佛书固不可,出于儒书亦岂可乎?”由这些观念可知,李颙特别强调读书要博,而做到这个博,则自然需要数量众多的藏书,如此反推起来,无论他个人还是关中书院,当年都应该藏有很大数量的典籍。
有创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0 11:45 , Processed in 0.8105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