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雅清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电影学院最早的表演专修班(又称明星班)。
在我的记忆里,北京电影学院似乎办过两次“明星班”。一次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85明星班——198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办了一个“表演干修班”,所招的学生,全都是在当时具有一定表演经验和影响力的“电影明星”,其中包括唐国强、宋春丽、郭凯敏、姜黎黎、宋晓英、肖雄、吴玉芳、张国民等23位青年演员。
但很多朋友所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1955年,北京电影学院就曾开办过一个“明星班”。而且这个班上的学生,数量更多,名气更大,影响力也更深远。他们后来大多都成为了电影表演艺术家。 那么这个“明星班”又都由哪些“明星”组成?他们在毕业后,又有着怎样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呢?
且听雅清,来为各位进行揭秘。 1955年,我国大力发展电影教育事业,不仅组织专人到前苏联进行考察学习,而且还聘请了前苏联电影教育专家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行讲学培养师资力量。这一年,北京电影学院以培养师资为重点共开办了导演、演员、摄影和制片四个专修班。学员全部都是来自各大电影厂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在职干部。
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表演专修班,因为所招收的33名学员,基本上都是在观众中有一定号召力的电影明星。 这33名学员,后来都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他们分别是——于洋、王健华、车毅、从连文、叶小珠、刘文华、阎增和、吐尔逊艾山、孙琤、买买提·克力木、沙莉、李晓功、李百万、陈强、阿部来、郑建民、杨洸、杨静、张延、张莹、张桂兰、胡朋、哈德、赵滋民、热依汗娜、凌之浩、徐迅行、恩和森、黄玲、于文仲、薛彦东、黎莉莉和蔺娜。 其中于洋当时只有25岁,在入学之前,已经出演过《桥》、《中华女儿》、《卫国保家》、《葡萄熟了的时候》、《山间铃响马帮来》等电影,已经是备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明星。
王健华作为长影厂的演员,也参演过《结婚》、《土地》、《夏天的故事》等电影,以扮演“老旦”为主。
车毅原名车淑兰,进入专修班之前曾参演过《卫国保家》、《保卫胜利果实》、《丰收》等电影,以扮演农村妇女为主。
叶小珠是童星出身。他是演员叶露茜的弟弟,7岁就开始演电影。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上影厂演员,曾在《女司机》、《淮上人家》等电影中出演过角色。
阎增和是北影厂的第一批电影演员,在进入专修班之前,曾在《吕梁英雄》、《儿女亲事》、《新儿女英雄传》、《赵小兰》、《土地》等多部影片中出演角色,塑造了不同的银幕形象。
沙莉在进入专修班之前,已经是一位非常成熟的演员,在《夫妇进行曲》、《宋景诗》等影片中,均有出色演绎。
李晓功来自长影厂,她在《六号门》中所扮演的胡二妻、在《结婚》中所扮演的福林媳妇、在《无穷的潜力》中所扮演的林静等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百万最令大家难忘的角色,是电影《白毛女》中的大春哥,他的表演朴实无华,和田华的配合也非常的默契。此外,他作为北影厂演员,还在《吕梁英雄》、《葡萄熟了的时候》等电影中出演角色。和于洋一样,都是当时北影厂重点培养的“银幕小生”。
陈强当年37岁,但已经称得上是妥妥的演技派。他在《白毛女》中所扮演的黄世仁,神形兼备。此外他在《桥》、《一件提案》等电影中扮演的老人形象,也是那么栩栩如生。
杨洸曾在表演艺术研究所表演一班学习,即将毕业时被借到东影厂拍摄电影《无穷的潜力》,在其中扮演青年女工小朱。此后,杨洸先是进入北影厂做演员,然后又考入留苏本科班,但这次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专修班,同样可以接受来自前苏联专家的教学,因此杨洸进入这个班,进行深造。
杨静是位美丽的蒙古族姑娘,蒙族名字叫德勒格尔玛。她是来自北影厂的演员,入学之前已经主演《卫国保家》、《一贯害人道》、《结婚》等电影。
张莹当时已经从长影厂调入北影厂做演员,并在《六号门》、《沙家店粮站》、《董存瑞》、《平原游击队》等电影中,都有出色的演绎。他是当时电影厂非常看好的一位实力派演员。但没想到他后来的发展,十分令人唏嘘。
张桂兰入学时,只有21岁,大概算是这个专修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位学员。她声音甜美,气质纯真,当时是长影厂最被看好的配音演员。
胡朋也是一位表演经验丰富的实力派演员,她在《钢铁战士》中所扮演的张母、在《白毛女》中所扮演的王大婶等人物,全都那么性格分明。
凌之浩是沙莉的丈夫,是来自上影厂的演员。他当时已经出演过《女司机》、《南征北战》、《斩断魔爪》等电影,已经是电影明星。但他显然更想成为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战线上的一份子,所以和妻子沙莉双双进入了这个班进行学习。
恩和森在进入这个专修班之前,他在《人民的战士》、《草原上的人们》、《猛河的黎明》等电影中所扮演的“硬汉”形象,已经非常深入人心。在更多影迷的心中,他是如假包换的一名性格演员。
黄玲是长影厂最早的电影演员,在《白衣战士》、《赵一曼》、《光荣人家》、《结婚》、《土地》等电影中,都有出色演绎。
黎莉莉是这个班上最早出名的电影明星,她早在30年代就已经主演过多部电影,并以纯真、美丽、健康的形象,而成为万千影迷心中的“银幕佳人”。新中国成立后又参演了《智取华山》等电影。
蔺娜曾是长影厂最早的“银幕花旦”,外形俏丽,端庄秀美。曾在《桥》、《人民的战士》、《葡萄熟了的时候》等电影中出演年轻姑娘的形象。
以上这些学员,在进入专修班之前,就已经是影迷所熟悉的电影演员,他们所塑造的银幕形象深植于观众的脑海。 然而在结业后,他们的发展却各不一样,人生命运,也是大相径庭。 其中黎莉莉和于文仲在结业后留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黎莉莉1963年担任过电影《汾水长流》的副导演,1991年曾在张曼玉担任主演的电影《阮玲玉》中出演自己。2005年8月7日因心肌梗塞而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于文仲结业后曾在电影《女社长》中出演刘寿生。他早年参演的电影并不多。但步入晚年之后却老骥伏枥,凭借多个角色出圈,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等。他所呈现的仙风道骨令无数年轻剧迷赞叹不已。
胡朋和车毅毕业后都进入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话剧团。胡朋担任艺术指导,并被授予上校军衔。她在《深山里的菊花》、《战上海》、《回民支队》、《槐树庄》、《烈火中永生》等影片中所塑造的“革命母亲”,十分深入人心,是观众最为喜爱的“银幕老大娘”之一。2004年12月28日,胡朋因病去世,享年88岁。
车毅历任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编导主任、业务副团长等职。曾在《深山里的菊花》、《一天一夜》、《槐树庄》、《自有后来人》、《猎字99》等影片中出演角色,也以扮演老太太为主。2022年9月,车毅离世,享年102岁。
王健华、张延、李晓功、赵滋民、黄玲、蔺娜、张桂兰、恩和森、杨洸、薛彦东、刘文华、从连文、徐迅行在结业后都回到了长影厂做演员。 王健华成了长影厂著名的“银幕老太”,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铁道卫士》、《甲午风云》、《两家人》、《三进山城》、《艳阳天》、《创业》等电影中都有精彩表现。不过她早在1976年5月10日就去世了,年仅52岁。
张延成为了长影厂“老生专业户”,在《红孩子》、《黎明的河边》、《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七天七夜》、《杜十娘》等影片中出演了不同的老人形象。1995年去世,享年74岁。
李晓功回到长影厂后,出演《心连心》、《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草原晨曲》、《云雾山中》、《炉火正红》、《苦难的心》、《大虎》等电影,1981年和丈夫郭振清回到老家天津,1988年离休。她晚年卧病在床,饱受病痛折磨。2013年去世。
赵滋民回到长影厂后,先是在《雪海银山》、《红孩子》、《列兵邓志高》、《黎明的河边》等电影中出演角色。然后于60年代初调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做演员,后做导演,参与创作了《巴山红浪》、《永恒的友谊》、《白桦林中的哨所》、《水镇丝情》等电影,
黄玲后来曾被很多影迷误认为是演员陈强的妻子,我想主要的原因,是他俩在晚年合作过多部作品,如《瞧这一家子》、《二子开店》、《父子老爷车》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黄玲和陈强的创作友谊始于1949年,两人在合作《白衣战士》时就成了好朋友。1955年又一同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成为同学。此后虽然黄玲回到长影厂,陈强在北影厂,但却从未断了联系。
黄玲在1980年从长影厂调入到了广西厂做演员,后又进入云南厂做演员,出演了众多影视作品,是演技精湛的艺术家。她2002年病逝,享年77岁。
蔺娜结业后回到长影厂,又出演过《换了人间》、《锡城的故事》、《羌笛颂》、《特别快车》、《解放》等影片。她后来主要从事幕后创作工作,直到1986年离休。
张桂兰主要从事配音工作,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角色,都是由她担任配音,如《五朵金花》中的金花、《刘三姐》中的刘三姐、《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阿信》中的阿信等。此外,她还有在《生活的浪花》、《红日》等电影中出演角色。
她于1963年调入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解说组副组长。1973年调入北影任译制片导演。1982年担任童影厂导演室副组长。2001年7月7日去世,享年67岁。
恩和森后来又在银幕上塑造了多个脍炙人口的角色,如《草原晨曲》中的胡合、《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尼亚孜、《沙漠的春天》中的拉格瓦、《重归锡尼河》中的敦德布等。他1989年12月18日离世,享年64岁。
杨洸原本是一位非常有潜力的“银幕花旦”,要形象有形象,要演技有演技,在《长空比翼》、《冰上姐妹》、《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烽火列车》等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全都那么令人难忘。只可惜她后来因患上眼疾,无法再出现在镜头前。再后来又多年患病,常年卧床,所以始终未与影迷见面。所幸她的丈夫庞学勤对她始终不离不弃。2004年6月15日,杨洸病逝,享年72岁。
薛彦东其实挺有才华的,经过学习之后,他摩拳擦掌,想在事业发展有更大突破,于是他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青春的脚步》,但没想到这部电影由长影厂拍摄完成后,却被打为“毒草”。他自然受到牵连,屡次成为被批斗的对象。所幸他很坚强,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后来成为导演,执导了《红牡丹》、《春归红楼》、《流泪的红蜡烛》、《黑盗》、《女警官》等多部影视作品。2021年12月30日因病去世。
刘文华结业后回到长影厂,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参与执导了《笑逐颜开》、《甲午风云》、《我们村里的年轻》(续集)、《英雄儿女》、《白山新歌》等电影。不过他也比较早就去世了。1977年,刘文华因病去世,年仅45岁。
从连文回到长影厂后,曾在电影《服务员》中出演过角色,然后开始尝试做导演。他后来被调往峨影厂,执导了《法庭内外》、《我在他们中间》、《小巷名流》等电影。2006年4月1日因病去世。
徐迅行先是在表演艺术研究所表演二班学习,后又进入专修班,毕业后进入长影厂,参加了《土地》、《朝霞》、《太阳刚刚出山》、《草原晨曲》影片的拍摄,后来成为导演,和丈夫白德彰携手,共同创作了《但愿人长久》、《远离人群的地方》、《现代角斗士》、《关东大侠》等影片。
凌之浩、沙莉、孙琤、郑建民、叶小珠结业后都回到了上影厂。 凌之浩、孙琤为培养电影人才做出了贡献。他们都曾在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担任表演老师,教出了达式常、杜熊文、朱曼芳、姚锡娟、丁铁宝等电影明星。孙琤后来于1963年调入北京电影学院担任教授,又培养出了周里京、方舒、张丰毅、刘佳等著名演员。只可惜这位老艺术家连张公开的照片都没有。
凌之浩和沙莉这对夫妻,始终夫唱妇随,恩爱不离。沙莉又出演过《战斗的山村》、《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催桃李》、《年青的一代》、《娃娃餐厅》等电影,凌之浩也执导了《年青的一代》、《心弦》、《长夜行》等作品。2009年1月25日,沙莉去世,几年之后的2014年4月19日,凌之浩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叶小珠结业后回到上影厂,担任过《英雄小八路》、《香飘万里》等影片助理导演,后来进入广东话剧团任导演,80年代参与制作过《金色的梦》、《秘密采访》等影片,然后便移民去了澳大利亚。
郑建民、阎增和、李百万、陈强、张莹、于洋、杨静后来都进入了北影厂。 郑建民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原名叫郑盛玉,曾在《一天一夜》中扮演周以德,在《粮食》中扮演杜心汉,还曾执导《扶我上战马的人》、《9600万双眼睛》等作品,还曾在《雍正王朝》中扮演陈文盛。
阎增和后来以演朴实憨厚的农民形象为主,在《山里的人》、《水库上的歌声》、《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海霞》、《孔雀飞来阿佤山》、《柳暗花明》等电影中出演角色。但演完《柳暗花明》他就去世了,也属于英年早逝。
李百万在五六十年代,曾主演《英雄岛》、《暴风骤雨》、《红色邮路》、《碧海丹心》等电影,70年代开始担任制片主任,并曾任北影厂纪委书记。他2010年去世,享年84岁。
陈强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他如虎添翼,在演艺之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在《红色娘子军》、《魔术师的奇遇》、《瞧这一家子》、《二子开店》等影片中都呈现了生动鲜活的演绎。作为“22大明星”之一,他是当之无愧的表演艺术家。2012年6月26日去世,享年94岁。
张莹原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但他性格刚烈直爽,在1957年因为敢说真话,而被错划成“右派”,被安排到北大荒进行劳动改造。这使他的演艺生涯一度中断。后来几经波折才重新回到银幕上,又在《小兵张嘎》、《青年鲁班》等电影中,出演了角色。但正当他准备再展宏图之时,他又被查出患上癌症,结果1969年6月3日就病逝了,年仅45岁。
相比之下,于洋和杨静的事业发展更为平顺一些。尤其是于洋,从青年到老年,几乎一直都在电影中担当着男一号。他留给我们的经典银幕形象实在太多,数不胜数。晚年又和妻子杨静一起执导了《大海在呼唤》、《骑士的荣誉》等多部作品。
而且两人始终恩爱如此。只是他们的儿子于晓阳英年早逝,对老两口的打击非常大。如今这对夫妻,于洋93岁,杨静94岁,从近照来看,依然精神矍铄。
这个班上,还有几位少数民族的学生,主要来自新疆,他们分别是——吐尔逊艾山、买买提·克力木、阿部来、哈德和热依汗娜。1955年,上影厂曾拍摄过一部影片,叫《哈森与加米拉》,其中的男主角哈森的扮演者,就是阿部来。可惜网络上对这几位演员的介绍不多,所以我们不知他们的近况如何。
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是否唤起了各位久违的记忆?感谢他们在过去的岁月里,通过光影,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慰藉。祝福健在的老艺术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