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遗砀山 | 木版年画

[复制链接]

968

主题

1138

帖子

405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00:3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主要用于祈福迎新,反映了民间的风俗信仰,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和诉求,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
砀山年画主要发源流布于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及周边一带。砀山县位于皖、苏、鲁、豫4省交界处,属黄河故道区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梨都”之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使砀山县境内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砀山年画正是其中典型的民间艺术样式之一。砀山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兴桥介绍说:
砀山年画起源于清朝中叶,最开始不叫“年画”,叫“画片”,直到清道光年间(1821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便由此定名。清朝年间,砀山年画(主要)有《判官》《关公》《五子登科》,木版年画有《门神》《灶王》之类,皆有镇宅、忠孝节义、望子成龙之意,至民国时期,年画内容基本未变。
砀山年画表现形式多样,有传统、吉祥、喜庆、和谐、镇宅之分;品种齐全,有门画、灶画、墙画、中堂年画、独幅年画、对联年画等;内容丰富,有神像、神话传说、戏文故事、娃娃美人、风俗时事、山水花鸟等。现今,砀山年画还增添了现代题材。
20世纪60年代以前,砀山年画主要以木刻版印为主,以木质细腻、宜于雕刻的砀山梨木制作出母版,有两种印法,一种是半印半绘,即拓印黑版线条后绘色;二是四色套版印刷,即以黑、红、黄、蓝四色为主。20世纪60年代后,砀山年画开始以手绘为主,即用水彩纸打稿,用水彩、水粉颜料并辅以炭精粉擦拭面部和手的阴影部分,其表现形式讲究对称,手法夸张,富有气势,别具民间情趣,在我国年画制作领域独树一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砀山年画重获新生。20世纪70-90年代,砀山年画发展至巅峰时期,画年画的最多曾有60多人,砀山县文化馆每年都举办美术展览和年画培训班,推进年画创作。以孙宗禧、范凤岭、黄兴桥等为代表的十余位年画家逐渐成为砀山年画的领军人物,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热爱年画的青年人参与其中,使砀山年画的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砀山,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喜欢贴年画来驱邪避灾,迎新纳福。随着不断发展,砀山年画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砀山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兴桥介绍说: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砀山年画已打进全国年画市场,在全国年画界占有一席之地,有112幅年画作品在安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九省市自治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到全国各地,深受广大城乡人民喜爱。
图1为孙宗禧 范凤岭作品《莺歌燕舞花儿鲜》
图2为《人民日报》刊登孙宗禧作品《上完大学回乡》
图源:话说砀山
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受传统师带徒、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的制约,使得当下砀山年画的发展和传承也存在后继乏人、日渐式微的困难。砀山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兴桥介绍说:
砀山年画就处于这种濒危状态。砀山县原来画年画的艺人很多,现在都已改行了。唯有我年逾花甲的老师范凤岭(已故)和他的学生们仍坚守在年画这个脆弱的阵地上。但是去年,我的老师故去了。如今,传承和保护砀山年画这一民间文化遗产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的头上,传承和保护砀山年画真的是刻不容缓。
砀山年画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安徽及周边苏、鲁、豫等地区影响甚广,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深深植根于民间,与当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经过无数人的代代相传,传承下来的技艺和文化情感,存续至今,已不仅仅是一种印制技艺,也是当地民间审美的典型表现,更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状态、朴素价值准则及丰富文化情感的鲜活展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7 09:51 , Processed in 0.4482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