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8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影里的安徽省立图书馆

[复制链接]

2708

主题

627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0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00:4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徽省立图书馆,民国二年(1913)创设于安徽省城安庆小南门内文昌宫旧址。之后几经停办、迁址,终于民国十年(1921)移址旧藩署(清代布政使司衙门),始稳定。后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馆址再未变动。
民国三年(1914),前清的旧藩署先是改为民国安徽财政厅署。民国十年(1921),省长聂宪藩以“图书馆为全省文化枢纽,非适中地点不足以壮观瞻,遂令以旧藩署正中新盖楼房及天柱阁花园等处”划为安徽省立图书馆馆址。幸有聂省长对于文化的重视,使得安徽省立图书馆获得了省城中心的办馆位置。
迁到旧藩署后的安徽省立图书馆馆舍,既有前清藩署遗留下来的老建筑,也有民国以后兴建的新式洋楼:馆舍正屋前后一连共四进,第一进中间为图书馆正门,门内有一石碑当庭而立,碑书“图书馆”三个篆字,为方丹石先生所书。第一进是新式的楼房,楼下设有传达室、发券处、行政展览室等,楼上五大间曾作为“历史文化陈列室”使用过两年(1933年11月至1935年底)。


第二进为紫薇堂,省立图书馆改其中堂为会客室,室内遍悬中外古今伟人照片,照片下附以各伟人传略。紫薇堂之东厢辟为儿童阅览室(图1),内有座位八十个。


西厢改为中学生阅览室(图2),是中等学生阅览图书及教员参考的地方,四壁挂着名人书画。


第三进原为布政使司旧屋五大间,20世纪30年代初,依其材料改建为楼房,且保留了二、三进之间的天井。改建后的第三进东为普通阅览室(图3),门上书写着“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十字篆书,其内有普通书库,楼上下各一间。


西为杂志阅览室(图4),其内挂有陶行知先生所书“书呆子莫来馆”横幅和梁漱溟先生“观书要能自出见解,处世无过善体人性”对联,内为杂志书库,楼上下各一间。第三进后又有一大天井,东厢辟为办公室。
第四进是藏书楼,上下各有五大间,除了珍藏善本书籍外,还庋藏有周秦汉魏碑帖以及舆图、字画。此楼建成于民国十年,前省长聂宪藩拟建为省长公署之用,建成后未用而拨予省立图书馆使用,因此该建筑甚好,直到今天这座将近一个世纪的老建筑依然矗立于安庆一中校园内,为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二、三进之间以及三、四进之间,各有一条甬道可通往西边的敬义斋(图5),原为布政使司内的花厅,1934年后这里改建成著名的寿县楚王墓出土古物陈列室,1936年更名历史博物部(图6)。
安徽省立图书馆的藏书,最初是以接收清末敬敷书院、高等学堂以及前清各衙署移存书籍为主。之后通过添购、接受捐赠和交换等各种方式增加了大批图书。随着藏书量的增加,图书馆建设的完善,社会教育功能的提升,来馆阅览、借书的人越来越多。据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回中国年鉴》记载:“安徽省立普通图书馆,每季阅书人九十。”那时一年的阅览人数应该不过三四百人,而1930年阅览人数则猛增到101746人,1931年为197180人,1932年为192170人,1933年为200193人,1934年为360940人,1935年为333325人。可见阅览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1930年是重要的转折点。
这与1930年2月陈东原继任馆长密切相关,陈东原先生是一位青年的教育学家,非常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他认为“图书馆的真正效用,并不是要养成几个书呆子,也不是要有人能利用他做一些纸上谈兵的研究,而是要使人感觉到生活的实质,在行为上发生变化,养成一种向上进取的良好风气”。在陈东原馆长的积极推动下,安徽省立图书馆的面貌焕然一新,阅览人数逐年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
20世纪30年代,随着安徽省立图书馆不断改革发展,图书丰富,兼收文物,吸引了大批学生、文化人、游客慕名前来,俨然成为安徽省城文化的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4 22:25 , Processed in 0.2159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