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2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九大军长介绍,这些人在日本战国算怎样存在

[复制链接]

186

主题

192

帖子

75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19 11:5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一期文章对壬辰战争(即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本远征军九大军团长以及军团成分进行介绍,以及撇清国内大部分人对壬辰战争认知的误区。
下列是军团编制:
一番隊小西行长、宗义智、松浦镇信、有马晴信
二番隊
加藤清正、锅岛直茂
三番隊黑田长政、大友义统
四番隊毛利胜信(森吉成)、岛津义弘、岛津丰久、高桥元种、秋月种长、伊东祐兵五番隊福岛正则、长宗我部元亲六番隊小早川隆景、毛利辉元、小早川秀包、立花宗茂、高桥统增
七番隊宇喜多秀家(总大将)
八番隊浅野幸长、中川秀政、宮部長煕九番隊丰臣秀胜、细川忠兴、长谷川秀一
水軍九鬼嘉隆、藤堂高虎、胁坂安治、加藤嘉明
总大将:宇喜多秀家
总军监:黑田如水 总军目付:石田三成
总人数158,700人
(出自《小早川家文書》


丰臣秀吉侵韩九大军团军长

以上就是壬辰战争丰臣秀吉派出海外远征军主要将领名单,总共有九个番队(军团),每个番队平均1~3万人每个番队名字第一位都是该番队的军团长宇喜多秀家为侵韩军总大将,大多数大名封地都在九州,毕竟九州岛距离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最近,除了九州岛以外,剩下出兵的大名都是来自本州西部和四国岛。


九州、四国、本州岛西部为出征朝鲜主力

由于是海外远征,且丰臣秀吉本人未亲自出阵,所以每个军团独立性都非常强。虽然总人数为158,700人,但这只是纸面人数,实际上还有大名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携带原计划人数出海,比如岛津家由于发生内乱梅北一揆,所以岛津义弘只携带了2000人出战,纸面上报仍是1万人。由于一些大名实际出兵数量没那么多,全军总人数上下也在14万人左右。
然后说下国内的一个常见误区,国内书籍甚至是日本、韩国一些书籍把日本第七军军长记成毛利辉元实际上毛利辉元在小早川隆景率领的第六军里。而毛利辉元是第七军长这个说法出自《毛利家文书》。因为小早川隆景原本属于毛利家,但在九州国分后丰臣秀吉破格提拔小早川隆景为独立大名,而且在侵韩过程中让毛利辉元归小早川隆景调配。小早川隆景是昔日毛利家臣,管辖昔日主家,对毛利家而言有些说不过去,于是把毛利辉元改成第七军团长,而第七军团原本是总大将宇喜多秀家所率领日文维基百科已经更正这一错误但国内不少权威书籍仍未更正
关于丰臣秀吉的九大军团将领的质量国内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日本战国是顶流存在还有的认为这些人在日本战国只属于二三流水平。比如《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说这些人“成为了日本引以为豪的骄傲,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形象代言人。”而另一本国内的日本战国专题著作就认定这些人远谈不上精英级别,理由是真正的精英是武田信玄、上杉谦信这种。


日文维基百科军团长数据

实际上诉两个观点都不客观,而且作者个人臆想成分严重。首先说《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对日本历史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比如他连名护屋名古屋都分不清楚,丰臣秀吉设置的司令部叫名护屋城,而名古屋城是德川家康执政以后才修筑的,而且两城距离远得很,当年明月还引用著名的日本野史论点“织田信长殴打明智光秀导致被报复,从而引发本能寺之变。”好比在描述三国历史时候把三国演义搬进去一样,总之《明事》这本书还有非常多的错误。
我负责说《明事》这本书本质上就是小说,和三国演义区别不大,其实这本书封面上写的上架建议就是“小说”,这门书适合新人入坑,若要了解明朝历史,建议看《明史》、《明实录》、《国榷》等正规史书。
再说第二个观点,也不客观。可以确定九大军团将领人物人气在日本是不低的,仅以名气不如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就证明这些人属于二三流人物那并不恰当。名气大有时候不代表厉害,就像关羽名气大,但不代表他的军事水平很高
如果九大军团将领水平不高,丰臣秀吉也不会放心让他们进行海外远征,能被派出去出国作战的将领一般都不会差。同理后面明朝派出去的将领如李如松、麻贵,很多人都基于名气不大而说他们是二三流人物,实际上在当时明国,李如松麻贵就是帝国最顶尖的将领
总而言之,丰臣秀吉派出去的日本九大军团将领和明军几个总指挥在当时中日两国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不能因为历史人物后世名气来定义他们的才能。
所以我专门抽一期文章介绍九大军团主将,一方面是介绍一些新人物,一方面就是让大家对以前介绍的一些人物加深印象,好让大家对他们才能有个自我判断。
我按照九大军团顺序依次介绍,但不会全部介绍,只挑选一些重要人物介绍。
首先第一军军长小西行长,小西行长出生于1558年,他是药商小西隆佐的义子,从小跟着父亲在卖药。
有一次他被父亲派去和中国(日本地区名)大名宇喜多直家贸易,宇喜多直家正是宇喜多秀家的生父。宇喜多直家是靠以下克上篡夺了主君三浦家的家业才上位,某天小西行长跟随宇喜多直家外出,三浦家残党雇佣了刺客袭击宇喜多直家,由于宇喜多直家当时没有携带护卫,眼看就要遇到危险,关键时刻小西行长挺身而出打退了这群刺客,保护了宇喜多直家安全,这里可以看出小西行长个人武力至少不差。


小西行长

因此宇喜多直家将小西行长从商人破格提拔为武士,要知道当时商人在日本地位并不高。在秀吉作为织田信长大将征伐中国期间,小西行长曾作为宇喜多直家的使者前去跟秀吉交涉,当时18岁的小西行长就展现出他惊人的口才,给秀吉留下极深印象。宇喜多直家后来归顺了秀吉,小西行长被秀吉安排为其麾下的水军将领,这时候起小西行长开始了他的指挥官生涯。
本能寺之变后,秀吉自立,但小西行长任务依然主要是掌管水军。1587年7月,肥后国人一揆爆发,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作为最后一波援军前去支援肥后,战后秀吉处死了肥后领主佐佐成政,并让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分别掌管肥后(今天熊本),小西行长因此跻身成为九州岛的大名。
小西行长在高山右近的劝说下皈依了天主教,1587年秀吉颁布限制天主教的伴天连驱逐令后,小西行长收留了不少天主教武士,所以他麾下最多有过一万多名信仰天主教的士兵。
不过小西行长在日本的名气真的不算高,但在今天中国和韩国名气非常响亮,韩国方面基于小西行长是壬辰战争中第一批杀到朝鲜半岛的日军将领,而且他在侵韩战争中表现不俗。在当时朝鲜人眼中小西行长加藤清正是最为厉害的两名日军将领。
而中国方面,皆因为《明朝那些事儿》书里壬辰倭乱情节对小西行长大写特写,当年明月直接断定小西行长为日军将领中最能打的。小西行长也是日军中第一批与入朝明军交战的将领,明军在朝鲜取得的第一场大胜平壤之战中击溃的日军部队正是小西行长所统领。而小西行长以外的其他八个军团军长皆被当年明月贬低得一文不值。
在国内不少日本战国爱好者眼中,小西行长放在日本战国根本排不上号,属于不入流的将领,更有甚者认定小西行长被秀吉派去朝鲜只是去充当外交家的角色,上面也说过小西行长在日本名气很小。
所以小西行长是九大军团主将中才能争议最大的一位,他到底是当年明月口中的“日本最能打的将领”,还是一些人口中的军事门外汉。先说后者,还是那句话,能够被秀吉指派统率海外出征的都绝非凡人。
当然我们也不矫正过往,但如果说小西很杰出确实也谈不上,熟知日本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许多日本国内关键事件中都缺乏小西行长的身影,比如秀吉夺取天下关键战役山崎之战、贱岳之战、小牧长久手他均未参加,在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征伐等大战小西行长虽然参阵,但并非作为主将,作用无足轻重,小西行长相比其他军长加藤清正、小早川隆景等人的战绩就显得颇为寒酸了。
可能有人会问小西行长在秀吉之前的日本国内征战中并未展现多大头脚,为何秀吉指派他为先锋,以及小西凭什么在后面征伐朝鲜时候能够长驱直入,皆因为小西军团中有一个叫宗义智的人,也是他的女婿。
宗义智上期介绍过,是对马岛岛主,由于长期和朝鲜交流对半岛地理和风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正因为小西行长是秀吉所信之人再凭借他跟宗义智的关系,才被委派为先锋,小西行长军队在朝鲜推进速度之快也不无原因。而比小西行长稍晚出发的第二军军长加藤清正在没有向导情况下,在朝鲜推进速度只略慢于小西。
总之小西行长算是一名合格的将领,另外当年明月说小西行长在名气不大是因为他在关原之战中参与西军败北所以日本没人吹捧他,石田三成真田昌幸父子也属于战败方的西军,但他们名气照样响亮,这证明当年明月的这个论点根本成立,同时暴露他的外国历史水平非常肤浅。
小西行长是第一军军长,第一军还有其他副将,我们抽几个介绍,比如上文说到的宗义智。肥前大名有马晴信也在第一军团,在冲田畷之战之前,有马晴信曾单独对抗比自己强大得多龙造寺家三年,有马晴信虽然年轻,但军事生涯来看绝对担得起远征军将领这一身份,值得一提是有马晴信在壬辰战争结束之后,还奉德川家康命令入侵过台湾,有马晴信小西行长一样也是一名天主教徒。
第二军团军长正是前面提到的加藤清正,了解日本战国历史的人对这位名字都不会陌生,加藤清正因为参与丰臣秀吉击败柴田胜家获得织田家全部地盘的贱岳之战,所以并列“贱岳七本枪”之一,而且排行老二。
秀吉还在给信长打低等工的时候,秀吉在织田阵营没得人脉,只能请家乡尾张的亲戚们来帮助自己,还有原配宁宁家族的人。如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这种战将都是秀吉或宁宁的远房亲戚,所以加藤清正是丰臣秀吉最为嫡系的将领之一。
加藤清正对歌艺毫无兴趣,也和茶道等东西绝缘,他认为参与艺术活动是可耻的,算是浪费时间行为,他呼吁武士应该握着长枪而死,加藤清正这种人则是天生的武士,换句话天生就是一台杀戮机器。


加藤清正

而当年明月对加藤清正的评价并不高,所以国内对于不了解日本战国史的人而言,加藤清正是被绝对低估了。首先根据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行长与清正皆日本骁将。这句话证明加藤清正对于朝鲜人的威胁程度至少不输小西行长。
其实后来明军对于加藤清正也不敢小觑,明军在平壤重创小西行长军团后,明军总司令李如松就问日本俘虏:“倭贼精兵在何处?咸镜道贼(加藤清正部队)数几许?”(出自《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这时明军还没跟加藤清正交战,总司令李如松就开始留意加藤清正动向,后来李如松率领的明军在碧蹄馆被日军击败后,一度还担心停留在朝鲜东北方的加藤清正率军反攻平壤,不惜只在开城留下少量兵力,将兵力集中用来镇守平壤。(出自《再造藩邦志》
加藤清正没有像小西行长那样有宗义智这样的向导,还能够在朝鲜长驱直入,活捉过两名朝鲜王子,甚至打到了女真境内,是日本古代征战范围最广阔的将领,明军入朝后,加藤清正在安康之战,两次蔚山之战中击败明军,足以说明其是一位骁将。
20世纪日本帝国殖民朝鲜半岛期间,为了震慑朝鲜人,日本在半岛修筑了大量加藤清正的雕像,并且当时日本国内广为宣传加藤清正入侵朝鲜的事迹,那时加藤清正在日本名气根本不输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之流,后来韩国独立后,由于日韩两国平常关系密切,很多方面都要合作,日本为了照顾邻国感情才不得不停止大肆宣传加藤清正。加藤清正就先简单介绍到这里,他很多事迹都会留到后面介绍到。
第二军副将则是锅岛直茂,加藤清正只率领1万人渡海,而锅岛直茂则带了1.2万人,比加藤带的士兵数量还多一些,锅岛直茂对这次入侵朝鲜非常积极,还向领地内的商人购买了6600斤烟硝。(出自《锅岛直茂谱考补》
看过之前立花系列文章的人都知道锅岛直茂是九州名将,而且年龄很大,跟丰臣秀吉年龄一样大,作战经验自然丰富,而且锅岛直茂的军队继承于龙造寺,龙造寺军队曾经以强军闻名于九州。
第三军团军长也是日本战国爱好者熟知的人物——黑田长政。黑田长政是丰臣秀吉首席军师黑田如水之子,后来他的才智不逊于其父,其实黑田家成为大大名都是要到黑田长政时期,虽然黑田长政在后面关原之战中表现最为耀眼,但到1592年壬辰战争开始这一年里,黑田长政24岁,军事经验以及各方面都不算很丰富,所以这场战争对于他而言是场很好的磨练。


黑田长政

黑田长政跟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一样都是第一批出海的先锋军将领,但黑田长政却不像加藤与小西那般争第一,他只要在侵韩战争中取得不俗成绩就行,后来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第三军团中配合黑田长政的副将则是丰后大名大友义统,看过立花系列文章都知道这位水平不但不怎么样,而且还贪生怕死,在征伐朝鲜前,战场上就有过两次当逃兵记录,第一次是耳川之战中和他爹大友宗麟一起逃跑,第二次是岛津军攻陷鹤贺城后,大友义统为了逃跑甚至都不管他老爹。可能是因为大友家是九州岛最早归顺丰臣政权的大名,所以秀吉对大友义统较为信得过所以指派他出征。
通过后续大友义统在朝鲜也有临阵溃逃情况来看,令大友义统出征朝鲜这是丰臣秀吉的错误决定
第四军团军长是毛利吉成,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岛津义弘,因为他不但在第四军团里,而且名气比毛利吉成大得多,除了《明事》还有许多国内历史科普读物都把第四军团军长算作岛津义弘了,理由还有岛津义弘是第四军团出兵数量最多的,根据文书记载岛津义弘携带1万士兵渡海,而毛利吉成只携带了2000人。
先说毛利吉成是谁,他虽然姓毛利但和毛利辉元的家族没有关系。毛利吉成是秀吉的嫡系将领,最早是秀吉的贴身侍卫。毛利吉成这个人名气不大,但他的儿子是大阪七将星之一的毛利胜永,在大阪夏之阵表现和真田幸村差不多好,九州国分后,毛利吉成成为丰前6万石大名,当时葡萄牙传教士弗洛伊斯评价他和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四个人是全军中最被秀吉信赖的四个将领,所以秀吉让毛利吉成去当军长在当时人看来一点也不奇怪。
再谈兵力问题,在丰臣秀吉原计划中,他还让萨摩原来的当主岛津龙伯领兵渡海作战,但岛津龙伯表现得非常消极,迟迟不肯动身,而且岛津也没有一个家臣愿意出兵响应,岛津兄弟的老二岛津义弘深怕这样会得罪丰臣秀吉,于是他急忙东拼西凑组成军团渡海征韩,所以岛津军数量不会有纸面出兵1万人那么多,人数应该和毛利吉成差不多,岛津军数量2000人左右较为靠谱,而且由于半天搞不到船只渡海,这使得岛津义弘行程推迟,跟他所属同一军团的将领毛利吉成早已渡海,甚至预计晚出发的军团也已经渡海。最终岛津义弘成为最晚抵达朝鲜的日本大名,岛津义弘也对这事引以为耻。(出自《旧记杂录后编》
而国内对岛津义弘的评价自然是高,就连《明朝那些事儿》都不得不承认岛津义弘的军事水平,毕竟明军在朝鲜伤亡最大的败仗泗川之战就是输给了岛津义弘。


岛津义弘

岛津义弘固然能打,但是在第一次入侵朝鲜战争中岛津义弘表现平平,岛津义弘的高光时刻皆在第二次入侵朝鲜。在这里我还要辟谣一件事情,关于岛津义弘的“露梁大捷”,很多人以为岛津义弘取得壬辰战争最后一役露梁海战的胜利,且还在撤退过程中击杀了韩国名将李舜臣和中国大将邓子龙,从而对岛津义弘的评价就更高了。
实际上露梁海战对岛津义弘算不上什么胜仗,比如岛津家史料《义弘公御谱中》说岛津军“不意有败绩”,“或遂战死,或被伤疵,所前定大半灭”,对岛津义弘逃跑更是直言不讳,“逃巨济海口”,“逃于南海之岛”
还根据岛津家臣川上久国晚年回忆,相较一起战斗的立花宗茂还能夺取朝鲜船只撤离,岛津义弘的军队损失极为惨烈,岛津军士兵几乎全军覆灭。(出自《久国杂话》
李舜臣和邓子龙两人也非岛津义弘部队所打死,比如日本《朝鲜征伐记》第9卷记载:后面(我军的)大船开炮,击中邓子龙乘坐的船,桅杆折断漂流在水上。小西(行长)迅速转移到那艘船上,将船上两百多名水兵全部杀害。李统制(李舜臣)目睹此状,为救邓子龙而冲锋在前,结果也被杀害了。《朝鲜征伐记》这里认定李舜臣是为同样参与海战的小西行长部队所害。
而朝鲜史料《乱中杂录》只记载李舜臣在露梁海战中弹牺牲,并未说明是日军哪个部队打的,今天还有韩国人猜测李舜臣是被国内反对派或则明国人忌惮而所害。
至于明国大将邓子龙也非岛津义弘所杀,岛津家臣五代秀尧撰写的《朝鲜役录》说:宗茂麾兵,趁机蹙之,斩子龙,其下歼焉。出自岛津的五代秀尧都认为是立花宗茂杀死了邓子龙而非岛津义弘
所以可以确定中韩两员大将李舜臣和邓子龙牺牲于露梁海战,邓子龙可以确认是立花军打死,而打死李舜臣的日军部队迄今为止难以查明。
有意思的是中国史料《明史》还记载明军在露梁海战中打死了岛津义弘,原文:石曼子(岛津义弘)西援行长,璘邀之半洋,击杀之,歼其徒三百余。
这里说岛津义弘企图救援小西行长却被明国海军将领陈璘击杀,部队也被歼灭了。虽然不符合事实,但足以反映当时岛津军损失之大。
所以岛津义弘能打没错,但并非取得露梁海战胜利,而且李舜臣都不可能是其打死,国内不少已经出版的历史书籍仍未对这一错误进行更正。
第四军将领还有岛津丰久、秋月种长、高桥元种三位年轻人,这三人当时平均年龄都未满24岁,岛津丰久是岛津义弘的侄子,他的父亲是岛津四兄弟里最有才干的岛津家久,秋月种长和高桥元种是兄弟,他们的父亲秋月种实,秋月种实没有参与侵韩,这三名年轻人军事水平都还可以,岛津丰久最甚。
第五军团军长是丰臣秀吉嫡系战将福岛正则,在上面介绍加藤清正时提到过,他是“贱岳七本枪”之首。而军团另一个将领则是四国名将长宗我部元亲。有人统计过长宗我部元亲在日本战国时代胜率排第二,曾经让丰臣秀吉集结10万大军才将其平定。


福岛正则

令人遗憾的是,福岛正则长宗我部元亲为首的第五军团在朝鲜行动的史料非常匮乏,以至于我们无法知道第五军团在朝鲜的表现,所以本系列文章中第五军团也不会过多叙述
第六军团的将领水平质量都非常高,军长是小早川隆景,小早川隆景是“谋神”毛利元就之子,在毛利元就时代小早川隆景就随其父南征北战,积攒了相当的多军事经验,1555年,当时23岁的小早川隆景参加了战国时代三大奇袭战之一的严岛之战,在此战中和他的父亲和兄长们击败了上一代“西国无双”陶晴贤。毛利元就西扩九州时候小早川隆景面对大友军也是屡战屡胜,只在多多良滨之战被大友军击败过,打败他的将领正是“雷神”立花道雪
毛利元就死后和二哥吉川元春共同辅佐家主毛利辉元,后来毛利家向东边扩张与织田信长发生冲突。小早川隆景和吉川元春还和织田信长以及其麾下羽柴秀吉斗了个有来有回,小早川隆景和秀吉结盟后的故事我已在立花系列说得非常详细了。


小早川隆景

小早川隆景出生于1533年,比织田信长还大一岁,当时九大军长中小早川隆景年龄是最大的一个。当年明月对小早川隆景评价不高,理由就是他输给朝鲜义军。当年明月有个很搞笑的排法,就是说小西行长没被朝鲜义军击败过,而其他军长都在朝鲜义军那里吃过亏,以此证明小西行长强于其他军长。
就按照当年明月自己的逻辑,小西行长输给明军次数比其他大部分军长都多,难道小西行长就差于其他军长?而且朝鲜义军属于游击队性质,日军和朝鲜义军的战争算是治安战,治安战失利再正常不过,当年明月用围剿义军来定义九大军长的水平,难道他想表达光靠朝鲜义军就可以反攻日军不成
当小西行长在平壤之战惨败给李如松率领的明军后,大多数日军将领提出将战线收缩至釜山,在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提议下才固守汉城,众人并推举小早川隆景为联军统帅领导大家对抗明军,最终小早川隆景不负众望在碧蹄馆挫败明将李如松的进攻,是为碧蹄馆之战
也许当年明月自己都察觉到先前把小西行长吹得太过,把其他军长贬得一文不值,明军大将李如松在碧蹄馆被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这种“废物”击败就说不过去了,当年明月为了圆清自己说法就讲碧蹄馆之战只是一次小战斗失败,甚至营造出给人是一种“明军胜利”的错觉,这样一来当年明月自己的理论就能说得通了,事实上碧蹄馆仅是小失利吗。
先看《明史》记载:午,李如松进攻王京,遇倭于碧蹄馆,败绩。《明史》是明确李如松在碧蹄馆被日军击败。而当年明月说《明史》由于是清朝编纂的所以不可信。这里说下《明史》是公认《二十四史》最可信度最高的一部正史。
好,就按照当年明月所说的《明史》不可信,就看明朝人自己写的《东西洋考》记载:(李如松)我师追讨遇伏发战碧蹄馆师遂少挫自是连战不利,大司马石星度内阁有厌兵意力主和议。
《东西洋考》不但说李如松在碧蹄馆败北,还说此战后明国国防部长级别人物石星都有跟日本人议和的想法了。
其他明朝人沈德符写的《万历野获编》记载:会如松奉征倭之命,先胜于平壤道,后败于碧蹄馆,久戍朝鲜,而封贡议起。如松颇附会文帅宋应昌,及本兵石星,速成其事,以结东征之局,此实情也。一时抑和主战者,议不得伸,渐谓军中行贿媚倭,至甲午四月,且有和亲结好之说。龙光遂借以倾李氏,上急变告如松私许日本与天朝和亲。
沈德符观点和上面《东西洋考》内容差不多,大意是李如松在碧蹄馆败北后不但斗志消沉,而且还和石星一起想办法跟日本议和,不惜隐瞒朝廷许诺日本把明国公主出嫁和亲。
明朝人万斯同的《明史稿·李如松传》中:初,官军捷平壤,锋锐甚;转战开城,势如破竹,不复问封贡事。及碧蹄败衄,如松气大索。顿兵绝域,师老财匮,海气郁蒸,疫痢甚作。应昌、如松急图休息。
上面都是明朝人自己写的史料,可见当时明朝人眼里碧蹄馆是个不折不扣的败仗,绝非当年明月口中的“小失利”。
而朝鲜史书《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八》记载:李如松率十万兵。屯开城府。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毛利元康败之。
虽然朝鲜史书说法夸张,李如松不可能带十万大军,当时入韩明军数量就五万多,但这说明碧蹄馆在朝鲜人眼中也是一场败仗。
好,就算史书白纸黑字可以骗人,但是人的行动是无法骗人的,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一方面对外声称自己在碧蹄馆取得“大捷”,并说自己只是去探路的,而且只战死了两百多人,此战后朝鲜国防部长柳成龙催促李如松继续南下打日军,但李如松却以各种借口拒绝出兵,甚至李如松后面还将朝鲜义军收复汉城的功劳占为己有。
对于壬辰战争中明军的败仗,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碧蹄馆“大事化小”,对于泗川之战、顺天倭城、蔚山之战等明军失败战斗直接一笔带过,当年明月这样非常不客观。历史的意义就是教育后人,要起到警示作用,自自欺人只会重蹈复责。而本系列文章立场不偏袒中日韩三国任何一国采取绝对客观态度
但我觉得小早川隆景也算不上侵韩日军中将领表现最好的,虽然在他指挥下日军取得碧蹄馆之战胜利,但并未化作日军在朝鲜半岛反攻明军的动力,更别提杀入中国大陆。而且在碧蹄馆之战前,小早川隆景因见自己一支部队被李如松击溃,从而畏惧明军,转而放弃已经占领的开城让部队退守汉城。主动放弃地盘算是小早川隆景在壬辰战争中的败笔。
上面我就说本系列采取绝对客观态度,比如日本、明国、朝鲜将领的过失我都会讲得一清二楚。
而第六军的将领都清一色和小早川隆景有关系,如毛利辉元、小早川秀包、立花宗茂毛利辉元是小早川隆景的侄子不必多说,此次出兵朝鲜毛利辉元也非常积极。
小早川秀包和立花宗茂都是小早川隆景的义子,小早川秀包也是小早川隆景的弟弟,但两个人相差三十余岁,被过继给小早川隆景当义子有其因。
立花宗茂的事迹我已经专门写了一个系列不必多介绍,立花宗茂在朝鲜的表现异常出色,其实立花宗茂在国内名气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在碧蹄馆之战中激战李如松部队,立花宗茂在此战中作用确实关键,若没有立花部队充当先锋,只凭小早川隆景的战略也难以战胜李如松。


立花宗茂

当时日本连成建制骑兵部队都没发展出来,而且火器等设备远落后于明军情况下,立花宗茂率部能在野战中战胜李如松率领的明军精锐实属难得可贵,此战立花家的重要家臣小野镇幸、十时连贞、安田国继等人都参与了,小野镇幸更是凭借此战战功被丰臣秀吉亲自封为“日本七柱枪”之首,日本七柱枪意味着日本最擅长使用枪七个
在介绍第四军将领岛津义弘时,我提到在露梁海战中立花宗茂相比岛津义弘表现更好,能在败境中还能反夺敌方战船。当然立花宗茂在朝鲜耀眼表现不止于此,本系列后面都会讲明。
人们常比较日本战国名将如何厉害,但我觉得这些战国名将仅凭借在他们国内的表现难以看出,反而在海外征战更能检验出这些名将的水平。我觉得立花宗茂、加藤清正、岛津义弘三人是侵韩日军将领里表现最好的三位。
上面提到国内通常以为第七军军长是毛利辉元,其实第七军军长是丰臣秀吉的义子宇喜多秀家,因为宇喜多秀家是侵韩日军总大将,所以出征时间也靠后。丰臣秀吉最依赖的两个家臣石田三成黑田如水在九大军团渡海完毕后才来到朝鲜,石田三成和黑田如水两人抵达朝鲜后一方面替秀吉监督在朝鲜作战的各个大名,平常也被编入第七军进行作战,可以说第七军是秀吉最为嫡系的一支部队。


宇喜多秀家

而第八军和第九军将领基本都是丰臣秀吉的嫡系家臣,渡海时间是最晚一批,来到朝鲜时候南方大部分已经被日军占据,前七个军团负责各自在朝鲜开辟新战线,第七军则是在朝鲜做好统战七个军团工作,最后两个军团则是起到增援和辅佐其他军团的作用,由于任务不是很大,戏份也并不多这里,所以不多做介绍。
至于丰臣水军我在之前立花宗茂系列文章简单介绍过,此次出征朝鲜由九鬼嘉隆担任水军司令,胁坂安治、加藤嘉明、藤堂高虎作为主将。由于本文篇幅已经很长了,水军将领就留在后面有机会详细介绍。



总体来看,丰臣秀吉派遣入侵朝鲜的将领,加藤清正、立花宗茂、岛津义弘三个人最能打,其余将领表现层次不齐。最后很多人说丰臣秀吉举国之力入侵朝鲜和挑战明国,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了。丰臣秀吉派遣到朝鲜的远征军总数量最多为15万人(实际投入兵力略少些),熟知日本战国历史的都知道这个军队数量放在日本国内战争也不算最多,讨伐岛津家的九州征伐丰臣秀吉动员27万人大军,讨伐北条家的小田原之阵丰臣秀吉动员24万人大军,消灭丰臣家的大阪夏之阵德川家康集结20万人大军。当时,日本以田粮多少作为征兵的条件,丰臣秀吉核定的全国田粮为2253万石,每万石出兵250人,以此推算日本全国可动员兵力至少达56万3千余人,当时西日本可动员总兵力达33万余。(出自《明代倭寇史略》
丰臣秀吉幻想征服亚洲,他出身岛国,能有如此大的抱负实属罕见。即便是大陆上的人也未必有如此雄心壮志。但是,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东海过于宽阔,日本的造船技术尚不发达,没有西班牙和英国那样强大的海军,丰臣秀吉的宏伟蓝图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也令他未能集中军力投入到和朝鲜及明国战争中。(出自《早稻田大学日本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2 23:55 , Processed in 0.2065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