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起汉朝之后,开会研讨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
一个是秦始皇没有早早立太子,
导致长子扶苏被杀,傻儿子胡亥继承了皇位;
另外一个是秦始皇没有把自己的儿子分封为王
,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就没有秦始皇子孙站出来匡扶皇室!
为此,刘邦称帝的时候,立刻就把自己的嫡长子刘恒立为太子。并在此后余生,都大力干一件事情,那就是剪除韩信等异姓王,为自己的儿孙铺设坦荡大路。不仅如此,还大肆分封刘家子弟为藩王,并立下了一个规矩:
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诛之。
这一下子就扼杀了天下人称王的念想。
刘邦把国家设计得挺好,就是漏了一点,自己的媳妇儿吕雉。刘盈这孩子是个老实人,仁慈。各方势力都可以在汉惠帝刘盈这里找到平衡点。
刘邦剧照
这种平衡,随后就被强势的吕太后打破了。刘恒23岁就死了,孩子很小,很适合吕太后拿捏。其中一个孩子被称为前少帝,很快就被吕太后杀掉了;另一个孩子被称为后少帝,吕太后死后,被自己的叔叔汉文帝干掉了。
汉文帝作为第一个进京当皇帝的藩王,也是第一个成功当皇帝的藩王,给后世树立了教科书级别的标杆。藩王进京,面临着很多未知的风险。朝局朴树迷离,藩王没有根基,各方势力意图不明,是否有陷阱?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汉文帝怎么做的呢?
汉文帝剧照
一是韬光养晦。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八岁被刘邦封为代王,小小年纪就到了封地。这也让刘恒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斗争,成为不参与各方势力的中立派。正因为这个,被周勃、陈平等人相中,立为皇帝。
刘恒能有这样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老母亲薄太后,这老太后可是很懂时局和政治的人,非常懂得保护自己,也叫韬光养晦,因此躲过了吕后的追杀。相比之下,刘邦另一个儿子刘如意和他的母亲戚夫人下场就非常凄惨。
二是顺应天意。
什么叫顺应天意?刘恒在接到让自己当皇帝的消息后,并没有立刻表明态度,而是和心腹大臣商讨对策。代国郎中令张武极力反对刘恒当皇帝,认为会有生命危险。以宋昌为代表的一派,分析时局,说天下已定,没有风险。刘恒自己呢,肯定相当这个皇帝,但必须要有一个众人无法反对的借口。于是,就开始了屡试不爽的老套路“占卜”。占卜结果肯定是大吉。刘恒就这样“顺应天意”了。
三是步步为营。
刘恒在京城肯定没有什么重要的眼线,所以他不得不提前派出了自己的亲舅舅薄昭,赶到长安了解内幕消息,试探一下当皇帝这个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等到刘恒得到舅舅的肯定答复后,他才向长安方向快速进发。
在距离长安城50里的时候,刘恒又停了下来。让心腹宋昌去长安报信和探路,看看有没有陷阱、埋伏啥的。直到周勃、陈平等人出来迎接,刘恒才慢慢悠悠走到了渭桥。
不得不说,刘恒这小心眼真的很多,不过事关性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长安城
四是下马立威。
当时的朝局肯定都已经分析得非常透彻,所以刘恒才敢第一天就直面有“拥立之功”的老臣。当然,这种事情只需要手下人背锅就行。刘恒和群臣对拜之后,周勃竟然提出了非分之想,说“想占用两分钟,和代王私下说说”。这个时候,宋昌就出场了,说:如果你说的是公事,那就大家可以一块听;如果是私事呢,大王是无私的。
这一通揶揄把周勃弄得面红耳赤。周勃只好跪拜,送上天子印信。
五是欲擒故纵。
周勃送来了玉玺,让我们看看刘恒怎么表演的。刘恒坚决不接受,说等到了城里我的代王府再说。注意:刘恒表达了两点,一是再议,二是去代王府而不是皇宫。这就流露出我并不是贪恋皇权的人,同时我要当皇帝也要搞个大仪式昭告天下,不能这样悄无声息。
进入了代王府,刘恒又开始了表演。《史记》记载:刘恒先是面向西辞让了2次,接着又面向南辞让了3次,一共5次,叫五让天下。
就是说,刘恒被大家追着赶着当皇帝,刘恒踱来踱去,实在躲不过,才“被迫”当皇帝。这是你们让我当的,你们既然让我当,就要听我的。
六是掌控军权。
军队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刘恒当上皇帝,除了要对有“拥立之功”的大臣进行封赏,还有一件大事必须要做。他在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当卫将军;让张武领衔禁军,保卫皇宫。同时,派出了杀手,诛杀前任后少帝和他的三个弟弟。到这里,刘恒的哥哥刘盈的儿子们被刘恒赶尽杀绝了,正统回到了刘恒这一支。
吕太后剧照
刘恒的这六大举措或计谋,为他顺利当上皇帝铺平了道路,尤其是“五让天下”教科书级别表演,堪称为后世立下了标杆。但是,他的后代刘贺却没有这样的本领,仅仅当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赶下了台。
所以说,刘恒的成功是贴合时局,步步为营,才最终稳住脚跟,开创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因为当时拥立刘恒的老臣周勃、陈平等还是力挺刘家的,没有专权或者把持朝政的野心,他们只是想保存自己势力。
即便如此,没有手腕也不能当皇帝,毕竟皇帝才是天底下第一风险的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