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 不论南北, 饮食上除了有本地时节里的作物, 也格外喜欢吃上一碗面。 安徽人悠久的吃面历史当然也吃出了各种的制作花样, 除了广为大家喜爱的牛羊肉面,甭管您是太和板面、涡阳干扣面、当涂大肉面还是手擀面... 安徽的吃货们总是张着大大的嘴巴,遇见不同味道。 那么咱安徽的面条 哪一碗才是你心中 Top 1 的面条? 阜阳格拉条 堪称阜阳人的意大利面 要说到阜阳,你想不到格拉条,我肯定不相信! 过阜阳的大街小巷,你看到格拉条店的概率绝对不会低于满好便利店。 格拉条,堪称阜阳人的意大利面,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 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é lā) , 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在夏天, 荆芥的清香和黄豆芽爽脆的口感与筋斗的粗面层次分明,再加上浓烈的芝麻酱,这一碗面真是妙不可言。 本地人通常吃格拉条的时候还会要一碗煮黄豆芽的汤。 老一辈阜阳人说,八十年代之前,在阜阳基本是没有格拉条店的,到九十年代才逐渐开遍大街小巷。 奈何关于格拉条的资料有限,到底怎么来的,现在也很难考究。 但, 格拉条是阜阳特有的美食,这一点毋庸置疑。 何必纠结太多,好吃就行! 太和板面 皖北板面在太和 “太和板面,面中之王,食太和板面,天下无面。” 这句话虽然略有夸张,但也能侧面印证太和板面究竟有多好吃。 太和板面发源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在太和县,最正宗的安徽板面应该用羊肉做浇头。 在农耕时代,牛作为重要的劳动驱动力,是不允许被轻易宰杀和食用的,即便到现在,太和县内依旧是羊肉板面的天下。 太和板面, 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 制作时,边摔边拉,板面由此而得名。 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 放上青菜,浇上汤料。 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汤料,使人食欲大增。 对于汲汲营营讨生活的人们来说, 一碗板面,有肉、有菜、有主食,是疲惫生活的力量源泉; 加鸡蛋、加豆干、加卤味,是对辛劳身心的自我犒赏。 近日,太和县旧县镇居民丁好财的太和板面店,在马来西亚挂牌营业。 这标志着太和板面首次以企业法人的方式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涡阳干扣面 不吃干扣面枉来老子故里 在这个淮北平原上稍嫌偏僻的县城, 不论是在人流滚滚的大街, 还是偏僻幽静的小巷,走上不远几步,就可以看到一家干扣面馆。 干扣面,顾名思义即沥干面将其反扣碗中,然后拌料食用。 它是一种极硬的面,盘面的过程较长,要揉搓万千力道进去,这样的面硬实且有韧劲儿。 压制出来的面条几近半干,在手腕上缠绕三圈不折。 一碗干扣面,一碗豆芽汤,两个淌黄的糖心鸡蛋,是很多人来必点的”标配“。 也许由于地域口味的限制,涡阳干扣面还没能走出家门。 对涡阳人来讲, 乡愁不是你在那头我在这头,而是那一碗热气腾腾放满辣椒油的干扣面… 淮北烫面 舌尖上的淮北风味 在淮北,烫面的历史也不过短短30年左右, 到巷口的小吃店来碗烫面, 早已经是淮北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烫面的面条是提早加工了的,属于熟面,有顾客来,把面条在汤锅里稍稍烫一下就可以捞出。 配上用骨头特制的汤水,配点浇头料,鲜香难忘。 烫面里有三大不可或缺的配料: 榨菜、辣椒酱和酱料。 榨菜是萝卜腌制,色泽红润,清润爽口; 辣椒酱有的偏香有的偏辣;酱料一般是猪肉末、碎木耳加上各家配料炒制,酱香浓郁。 淮北的烫面虽然名气不如其他几种面, 但不管它有没有获得外界的肯定, 喜欢吃的人肯定不在乎功与名,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吃。 淮南牛肉面 凭着一碗汤走遍全国 淮南是个好地方,但对于吃面这件事, 一定是被地球人都知道的淮南牛肉汤带偏了。 走在淮南大街上,牛肉汤的店比面条店多的多。面条反而显得没有什么特色了。 在淮南,每家老字号的牛肉汤店,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秘方: 有的加入牛棒骨,有的加上了牛杂,有的添加秘制佐料,一同熬煮3、4个小时。 熬好起锅,有的汤汁清澈不带杂质,有的汤汁浓厚香辣扑鼻。 在淮南,吃牛肉面的人也有很多, 面条选用的是全手工的碱水面, 面条劲道,煮得刚好,配上切好的牛腱子肉,百吃不厌。 不论在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亦或其他地域的边远县城,穿行于大街小巷。 挂着“淮南牛肉汤”招牌的店面,不经意间便跃入眼帘,吃过淮南牛肉汤,也别忘了尝一尝淮南牛肉面! 芜湖虾籽面 芜湖人念念不忘的“奢侈品” 芜湖的虾籽面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曾是安徽芜湖当地人最念念不忘的“奢侈品”,甚至只能在生病、生日时才能吃到。 而如今,却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平价享受”。 虾籽面是采用长江中青虾的籽,配以多种佐料,制成膏汤,再加手工揉制的小刀面,煮制而成。 面有韧性,味极鲜美,营养价值高。 一碗鲜美无比的虾籽面,选用每年春季的上好河虾。 一只虾上面就那么一点虾籽, 一碗虾籽面起码需要二十只以上虾的虾籽。 一只虾中最绝妙、也是最难料理之处,无疑是虾籽。处理得好,就算是上好的虾肉虾黄也无法匹敌。 所以虾籽入面,有时候真能吃到面中极品。 一碗虾籽面,是异乡人眼中的“舌尖上的中国”,而这只是芜湖人,最日常的早晨。 当涂大肉面 坐落在国道边上的招牌美食 当涂大肉面,又称205大肉面,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落户于205国道当涂段。 客人主要是路上跑车人,大肉面汁浓味醇、肥而不腻,名声渐渐传开,也因而得名"205大肉面"、"当涂大肉面"。 在当涂,人们的早餐只有两种: 大肉面和除大肉面以外的早餐。 如果说重庆人的一天从一碗小面开始,那么,大多数当涂人的一天就是从一碗大肉面开始的。 几乎在当涂的每条街道上,你都能找到大肉面的身影。 从早上六七点开始,面条店就开始人挤人没座位的状态,能一直热闹到晚上。 大肉面,大肉面,大肉当然是重中之重! 新鲜的猪肉经过洗、卤等工序,再加上秘制的配料,汁浓味醇、肥而不腻。 面汤更是用二十几味中草药熬制的卤料! 肥嘟嘟的大肉片吃在嘴里一点也不腻,汁浓味醇的面汤喝到肚里真叫一个爽快。 离开了当涂的205大肉面, 就像丢了“魂”。 在外地没有稳定庞大的客户群,成熟的产业链的支持下,很难吃到便宜又好吃的大肉面。 所以在离开当涂的人心里,大肉面是一碗绵绵的乡情! 炉桥手擀面 千年古镇的名片和代表 历史上的炉桥是一座有着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古镇。 大约一百年前吧,商贾云集如过江之卿。富过的地方,自然在吃上面颇有些讲究。 流传下来的热门吃食是一种面, 当地人叫鸡丝小刀面。 辗转到了外地,统一改称为:炉桥手擀面。 炉桥手擀面是鸡汤面,鸡汤味道浓郁纯正, 汤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香气扑鼻。 不能过于油腻,也不能过于寡淡。 那种在汤里猛加味精的店家,吃过口干舌燥的,即使冠上“炉桥”的名号,也绝不正宗。 炉桥手擀面味道爽滑耐嚼, 已成为炉桥人引以骄傲的美食,成为千年古镇炉桥的名片和代表。 安庆炒面 安庆人牵肠挂肚的“酱油味儿” 在安庆人眼中,面条从来都不是正餐饭吃的, 北方人民的主食,在安庆摇身一变,成了早点的选择之一。 安庆专门的炒面店往往只有早上才有。 这也更加稳定了它在早点界的地位。 要想吃上炒面,你就得早起。 起不来,你就在家想的抓心挠肝吧。 在安庆, 炒面是个技术活,安庆的炒面师傅基本上都会过火。 舀一勺的油淋上去一浇,一瞬间火苗窜天,炒面也变得特别的入味软烂,面条还带着点爽滑和嚼劲。 每一份炒面里面都加入了爽脆水灵灵的豆芽、青菜还有其他配料。 如果想吃荤的,还可以加入牛肉肉丝等, 浓墨重彩的口味让人爱不释口。 炒面在安庆人的心中,不可谓分量不重。 它没有任何魔法,却能让你不论走到哪儿,心里都牵挂着它。 合肥扬米面 温暖着合肥人的心和胃 在合肥的肥西、庐江、三河一带,主食比较偏南方,以大米为主。 即使做成面食也要以大米作为原料,这种扬米面在南方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河粉”。 在合肥,扬米面最常见的吃法是用当地的农家散养的母鸡熬制的汤底。 加上鸡蛋丝、青菜、香菇等配料,不仅味道鲜美、还有着很高的营养。 在当地, 米面多作为老人、孕妇、坐月子和宝宝辅食来用,是真正无污染,零添加的绿色保健食品。 看似简单地米面,其实凝结着辛苦的劳动,不少合肥人从小到大都有着对于米面的记忆。 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面,暖心也暖胃,饱口又补身。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家乡味 有时候靠着一挑面, 能缓解忍了一年的思。 想家了吗?吃碗面缓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