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0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过去的书桌上总会压一块玻璃?

[复制链接]

2263

主题

2379

帖子

802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00:4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玻璃越做越大,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什么夹层玻璃、防爆玻璃、钢化玻璃……新房子用上了落地窗。

时光倒回二三十年,那时的玻璃还是办公桌的必备搭档。

铺着大块玻璃的办公桌。来源/电视剧《我爱我家》截图

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爱在桌上摆块玻璃,尤其是办公桌。如果观察得更仔细些,你还会发现,桌面上的玻璃尺寸是不一样的:有的很大,覆盖了整张桌子;有的很小,只能放在桌子中间。甭管大小,玻璃和桌子这对搭档被锁得死死的。

铺着小块玻璃的办公桌。来源/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总爱在桌上摆块玻璃呢?

一切得先从打字技术说起。

从打字技术说起

现在的办公室职员,习惯于用电脑处理各种材料。每天清晨走进办公室,四面八方传来的噼里啪啦键盘声总能让你迅速切换到工作状态。但更早的时候,人们的办公情况可不是这样。

古代,人们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写毛笔字本就是一门艺术。不管内心有多着急,字也得一笔一划地写。如果你看过古代官员的奏折,也一定发出过同样赞叹,这字也太整齐了吧!简直就是在看印刷体啊!毛笔字想要写好,就写不了太快。好在古人的生活节奏也不快,因此毛笔很适合当时的工作状态。古人对毛笔制作很重视。为了提升书写质量,人们反复琢磨这支小小的毛笔,不放过任何一种动物毛。传说,王羲之曾将老鼠的胡须加入毛笔中!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毛笔更有韧性。

晚清军机大臣的奏折,字迹工整,宛如书法作品。来源/网络

同时代的欧洲,办公时处理材料也主要依靠手写。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更青睐羽毛笔。西方人对羽毛笔的制作同样讲究。为了让笔更有韧性,他们一般会选用禽类翅膀最外侧的五根羽毛。至于什么材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既可以选顶配的天鹅羽毛,也可以选稍差一些的乌鸦羽毛、火鸡羽毛。这些羽毛经过基本的去脂、硬化处理,就可以蘸上墨水开始书写了。

羽毛笔。摄影/Africa Studio。来源/图虫创意

时间过去了很久,19世纪的某天,手写办公的局面被打破了。随着发货清单、商务公函、报表需求的增多,传统的书写工具不再能满足办公室职员的需求。而那个时期的人们也正在快步走入机械时代。

工业革命的成就,很多都体现在各种“机”的发明中。书写领域也没有落下,新的机器正在酝酿。怎么才能快速输出文字——打字机应时而生。

那么谁发明了第一台打字机?故事的版本有很多。其中一个版本说,是爱情的力量催生了第一台实用打字机,主人公是美国人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当时,他的妻子在一家公司当办事员。妻子工作很忙碌,下班回到家也要处理文件。肖尔斯心疼妻子,就帮着她一起写材料。两个人常常为了写材料挑灯夜战,累得腰酸背痛。长此以往可不行啊!于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妻子,肖尔斯便开始潜心钻研打字机技术。他重新排列键盘顺序(即QWERTY排列法,这一排列法延续至今,不信看看自己的电脑键盘 ),使得在打字机上输入文字更加便利。1867年的冬天,第一台真正的打字机诞生了。

肖尔斯制作的木制打字机模型。来源/网络

19世纪中期,美国和欧洲涌现出了许多打字机专利。不过,那时的打字机只是在小范围使用。直到1895年,美国安德伍德公司推出了商用打字机后,打字机才在西方办公室真正推广开来。因为打字机方便、实用,不到20年间,每个美国白领办公桌上都有一台打字机。

这么好的技术,当时中国的办公室是不是也用上了呢?

很可惜,没有。不是我们不想,是打字机实在有点“水土不服”。诞生于西方的打字机很适合简单英文字母的输出,而汉字是方块字,不能直接拿来使用。不能直接用,那就改良吧。就这样,艰辛的打字机本土化之路开始了。民国时期,中国的许多发明家都尝试过制造中文打字机。比如,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就曾推出过一台中文打字机。只是它有点笨拙,不太好用。这款打字机用的是康熙字典的检字法,每次找字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同时,它的常用键盘里只有两千多个汉字,每次遇到不太常见的字,都要从备用键里找,十分麻烦。想要熟练使用这款中文打字机,还得做好小半年熟悉机器的准备。

打字机的高效极大地刺激了文字工作者的发明欲望。作家们也开始上手研究中文打字机,比如文学大家林语堂。1936年,林语堂来到美国。他惊叹西方的印刷工艺,他在自传中写道:

机器印刷已进步到这样程度,我们做梦也没梦到,感慨而又感慨。(《林语堂自传》)

因此,他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发明一台中文打字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钻研,林语堂发明了一款新式中文打字机——明快打字机。与之前的中文打字机相比,明快打印机确实有了很大进步。它是一个不需看键盘就可以打字的打字机。多好的发明啊!但可惜,因为国内战火正在蔓延,所以没有人愿意投资制造这台打字机。明快打印机也最终没能在中国推广。

那时的中国,办公室文员主要的输出工具还是笔。

林语堂与他发明的中文打字机。来源/网络

钢笔取代毛笔,玻璃成标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办公室的书写工具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钢笔取代了毛笔。

不用感到意外。钢笔与毛笔的大战,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其实,钢笔从发明到大规模使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诞生过程融合了许多发明者的智慧。最早的钢笔有漏墨的问题,所以用的人不多。但后来,1884年,路易斯·沃特曼(Lewis Waterman)对钢笔进行了改良,解决了这一问题,钢笔便迅速在办公领域流行。

路易斯·沃特曼申请了钢笔“槽形供墨”的专利。来源/网络

二十世纪初,粉笔、铅笔、钢笔开始陆续传入我国。因为钢笔书写流畅,设计时髦,所以它很快“侵占”了软笔在书写领域的地盘。民国时期,国人对硬笔越来越重视,“如果在现在时候学习写字仍和从前一样,只用软笔不用硬笔,实是一个大大的错误。”(《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试验结果》)与此同时,官方也接纳了这一技术的革新。民国时期,一些重要的外交、选举场合中,官员们在文件上签字也会使用钢笔。但客观地说,因为钢笔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所以大众对钢笔还是持保守态度。很长一段时间内,钢笔都是与毛笔并存使用的。

新中国后,因书写速度快、使用方便,钢笔被大众广泛接受。同时,钢笔的生产也呈现飞跃式发展。国产品牌“英雄”“永生”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国人喜爱钢笔品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干部和知识分子都喜欢在上衣袋口别一支钢笔。对那时的人来说,拥有一支钢笔,不仅是时尚的象征,也是身份的象征。

剧中刘一手当村长了,给自己别上钢笔。来源/电视剧《乡村名流》截图

钢笔普及后,它的搭档们也都跟着沾了光,稿纸、墨水的需求与日俱增。不过,想要写好钢笔字,光有墨水、稿纸还不够,还需要什么?没错,平整的桌面。

但在当时,想拥有一张平整的桌面也不那么容易。因为没有钢化膜和复合材料,制作桌子的原材料只能是木头,而木头桌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平整。那时候的木头桌子很脆弱,写字稍一用力,钢笔就会在桌面上留下划痕。不小心沾上一点水,木桌子就会有隆起。如果不对桌子加以保护,不到一年,保准你的木头桌子变得坑坑洼洼,着实令人头疼。不平整的桌面,不仅影响书写者的心情,也影响书写的质量。

这时,台面玻璃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在玻璃上,你可以毫无顾虑地练习硬笔书法。光滑的玻璃与流畅的硬笔书法,堪称绝配。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办公桌上铺玻璃的原因。

为什么更早以前的人不铺玻璃?

不过,都说桌子上铺玻璃是八九十年代人的集体回忆。为什么偏偏是那个年代?更早时的人们为什么不在桌子上铺玻璃呢?

Tip:更早的时候,主要是说钢笔开始普及之后。古代的毛笔是软笔,毛笔对桌面的平整、坚硬度要求相对不高。写毛笔字需要垫毛毡。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玻璃的制作工艺了。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技艺,对上一辈人来说可能是花了很久才取得突破的技术。

玻璃就是这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参观过70年代以前建造的老房子?如果留心观察老房子的窗户会发现,虽然那时家中的窗换成了玻璃窗,但上面铺的却不是整块大玻璃。老房子的玻璃窗中间被木框分隔开。

这是为什么呢?是那时候的人更偏好小格子的窗吗?其实,这与当时的玻璃技术有一定关系。那个年代,玻璃厂制造的玻璃都是普通玻璃,容易碎,为了方便运输,尺寸也不会做的很大。家里如果要装玻璃窗,一般都是先请师傅做好门框,然后自己量好框尺寸,再到店里去配玻璃。

格子窗。摄影/王吉鹏,来源/图虫创意

那时候,对普通家庭来说,大尺寸的坚硬玻璃,并不容易得到。

早期,玻璃是吹出来的,平板玻璃甩出来或压出来的。技师们研究了许多平板玻璃制造技术,如冕法、吹筒法、压铸玻璃等。冕法是趁玻璃还柔软时,将其弄成扁平状,附着在铁杆上,通过快速旋转将玻璃甩成平面。吹筒法则是将玻璃先吹成圆柱体,切割后再生产出平板玻璃。1918年,Max Bicheroux改良了平板玻璃技术,他将玻璃熔液,经过两只滚筒压碾成平板玻璃。虽然技术有进步,但是平板玻璃的尺寸仍不是做的很大,产量也不够高。

用吹筒法制作玻璃。来源/网络

用冕法制作玻璃。来源/网络

人们能做出更结实、更平整的大尺寸玻璃,要到20世纪50年代。1958年,英国人皮尔金顿(Alastair Pilkington)发明了浮法玻璃技术,这可以看作是平板玻璃史上的一次革命。玻璃液倒进熔化锡池后,因为重力原因,没有凝固的玻璃会浮在锡池表面,浮起的这层玻璃就是浮法玻璃。听着不难,但实践起来却很不容易。六十年代,我国曾派专家组前往英国,与玻璃公司协商,希望引进浮法玻璃技术,但他们却搞起“技术封锁”。没办法,只能自己动手。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1971年,“洛阳浮法工艺技术”在洛玻诞生。这一技术也开创了我们民族玻璃工业的新纪元。此后,平板玻璃的产量大大提升。与之前的平板玻璃相比,浮法玻璃更平整,更结实,更好切割,也不容易变形。

洛阳浮法工艺技术。来源/网络

洛阳浮法工艺技术登上邮票。来源/网络

正是因为前辈们对玻璃技术努力钻研,平整结实的大尺寸玻璃才有机会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台面玻璃。渐渐的,台面玻璃被开发出了更多功能。很多人发现,把桌上玻璃当作“大相框”似乎也不错嘛!于是,人们开始在玻璃下夹入照片。再后来,人们又夹入了票据、名片。那个年代还是凭票生活的年代,饭票、菜票、油票、布票……把票压大玻璃下,不容易丢,也不会容易有褶皱。现在如果你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家里,还能看到他们有这个习惯。玻璃下面珍藏着的,是数不清的回忆。

票据。摄影/民俗村,摄影/图虫创意

此外,在桌上铺上玻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保护桌子。那个年代的人,格外珍惜新家具,即使只是一个桌子,大家也希望能用上一辈子。因此,很多人把整张桌子都铺上了玻璃。有了玻璃的保护,桌子就不容易受到磨损了。

现在,我们的办公桌上不再常见到玻璃了。我们有更多的台面材料可以选择,比如刨花板、不锈钢、塑料等等。即便想用实木桌,人们也会选用更好、更坚硬的木材。新材质做成的台面与曾经的玻璃一样,光滑、平整、耐磨,因此也就不需要在每个办公桌上铺玻璃了。如果想要保护桌子,还可以选择PVC塑料桌布、棉麻桌布、绸缎桌布,玻璃桌面不再是家家户户的必选项。

八九十年代的人们,在玻璃台面上尽情创作,认真工作,也在玻璃台面下珍藏了美好的回忆。看似平常的玻璃,透出的是那个年代平凡朴素而又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桌上铺玻璃,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一份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国平板玻璃发展趣史》,网址:https://www.sohu.com/a/221266573_470498

2王申:《传统与变革:20世纪初的钢笔与毛笔之战——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现代上海研究论丛 第11辑》,2014年,第22-35页。

3AssBook设计食堂:《机智的玻璃窗进化简史》,

网址:http://culture.ifeng.com/c/7xmqI8bEwNk

4《太太侧影的启示——肖尔斯改进打字机》 ,陈仁政主编:《科学偶然故事》,北京出版社, 2016。

作者丨孟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0 20:01 , Processed in 0.2627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