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80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振忠说徽州︱从撒帐书看徽州人闹洞房

[复制链接]

2437

主题

2633

帖子

90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10:3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撒帐是传统时代重要的一种婚礼习俗:洞房花烛之夜,夫妇二人就床对坐,由赞相礼仪者及嘉宾以金钱彩果散掷,称作撒帐。

近世徽州启蒙读物在描摹当地婚俗时这样写道:“接亲到,开轿门,参拜天地,吵新人,吃喜酒,撒帐贺房。”一般说来,供孩童阅读的启蒙读物,通常反映了一地人群日常生活的基本状况。所谓吵新人,亦作“闹房炒新郎”。对此,明末著名小说家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就提及:

徽人风俗,专要闹房炒新郎,凡亲戚朋友相识的,在住处所在,闻知娶亲,就携了酒榼前来称庆。说话之间,名为祝颂,实半带笑耍,把新郎灌得烂醉方以为乐。

凌氏所说的“闹房炒新郎”,亦即启蒙读物中提到的“吵新人”。在徽州,当地俗谚有“三朝无大小,姑娘小叔都能吵”,这也与全国各地“新婚三天无大小”的说法并无二致。之所以要强调“吵”,是因为徽州人认为,吵新人“不吵不发”,闹得愈厉害便愈吉利,而吵新人的核心内容就是撒帐。撒帐时所唱之歌称为“撒帐歌”(或曰“撒帐诗”),而民间记录撒帐歌的抄本,就叫做“撒帐书”(或“帐书”)。在徽州,撒帐书的遗存相当不少,目前已发现者就达百余种之多。


徽州撒帐书抄本(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十数年前,笔者在皖南收集到一册微型撒帐书,是迄今为止所见最小的一种撒帐书。该书长仅6厘米,宽不过5.5厘米,全册可以置于掌心。抄本除封面外,共计16页32面,每面4行,每行6字。书名叫“账书”(撒帐书的“帐”,民间通常也写成“账”),封面除书名外,有“洞方[房]花烛夜”字样,为民国四年(1915年)抄本。


迄今所见最小的微型撒帐书(抄本)

撒帐之俗相传源于汉武帝,而撒帐歌的内容通常见诸笔记、小说话本(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说郛》、《快嘴李翠莲》等),而迄今遗存下来的文书资料,比较早期的见于唐代的敦煌文书。至于目前发现的这册微型撒帐书,封面写有人名“潘正开”,书中逐字均有红笔朱点,并有以后添加内容的文字,据此推测,这应是民间实际使用过的撒帐书原件。

根据晚近的调查,在徽州,撒帐时,主持人站在亲朋好友中间,面向新人开始唱喝撒帐:

撒帐撒不来,拖拖扯扯叫俺来,俺又不曾撒帐过,今朝一定要塌台,推又推不嗒,只好试试看。恭喜新人,恭喜新郎,恩爱情长,哩呀哩啰练,啰啰哩练,啰哩哩啰练……

见此开场,众人则齐声应和:“好啊!啰哩哩啰练。”接着,撒帐人开始撒帐,其声调忽高忽低,时带拖腔,其内容则随机应变,间或还夹杂着滑稽嘻笑之语,逗人捧腹……

大凡是撒帐歌,除了琴瑟和谐的欢庆祝愿外,也总难免不了夹杂着一些“荤话”。明代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第44回《梦换心方成恶妇,听撒帐早是痴郎》,叙及狄希陈与素姐成婚,拜过天地,牵了红,引进洞房,宾相赞礼,坐床合卺。但见那宾相手里拿了个盒底,里面盛了五谷、栗子、枣儿、荔枝、圆眼,口里高喝低唱,其中有将五谷果子往上一撒,念道:“撒帐上,新人莫得妆模样。晚间上得合欢床,老僧就把钟来撞。”念毕,又把五谷果子往下撒,念道:“撒帐下,新人整顿蛟绡帕。须臾待得雨云收,武陵一树桃花谢。”这些颠鸾倒凤的性事描写,引起了烈燥的新媳妇之不满,顿时发作起来……虽然新人的家人也认为,如此低俗的撒帐诗,绝不应当在新人面前念叨,但从徽州民间发现的大批撒帐书来看,类似于此的内容并不罕见。譬如,上揭的《账书》中就有:

撒帐撒四方,华堂花烛喜洋洋,挂灯结彩凤,今日鸳鸯彩凤接同房,吉日吉时同共枕,半推半就上牙床,云雨合欢谁不乐,如鱼得水笑洋洋,……今满二人花烛夜,生下海而状元郎。


微型撒帐歌(之二)

文中的“今满”当为徽州方音,亦即今晚之意。而“生下海而状元郎”之“海而”,其实应当写作“孩儿”。这些,都说明撒帐书的创作或抄写者,并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准。事实上,《醒世姻缘传》和《账书》中的这些撒帐歌,还算是比较文雅的。就目前发现的百余种撒帐书来看,其中不乏更为露骨的性事描写,个中的原因在于——撒帐歌虽然源远流长,有着比较固定的格式,但在民间社会,喝唱撒帐歌的人往往是即兴而为,众声喧哗的闹房之际,添油加醋的插科打诨极为常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除了“压箱底”之外,撒帐歌亦是新婚夫妇接受男欢女爱性事启蒙的一种形式,故此,对于宾相和亲友的祝福狂欢乃至撒泼笑耍,婚家一般也并不以此为忤。这也使得撒帐歌的内容五花八门,甚至有模仿下流小曲《十八摸》、题作“新人十八景”的撒帐书存在。也正因为如此,有些撒帐书也叫“风流书”。


以日常生活隐喻启蒙新婚的撒帐书

另外,主持撒帐仪式者,并不一定都是专业的礼生或司仪,可能更多的只是乡邻间口齿伶俐的那些人,他们能说会道,以油腔滑调逗人笑乐,所以有的撒帐书之封面,就直接题作“开心书”。为了添加笑乐,撒帐书中也时常杂抄了“打花鼓”、“四季想郎”等当时的新鲜时调,这大概就像现在年轻人在婚宴上引吭高歌的流行歌曲,也是古老习俗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通常,主持此类仪式应当并无多少正式的报酬,故而有的撒帐书也叫“骗糕吃书”,意思是其人仅藉撒帐之唱念,在婚宴上赚一顿吃喝而已。


《骗糕吃书》——撒帐书抄本


杂抄撒帐歌与民间小曲的撒帐书

撒帐“闹新房”是乡土中国的一种习俗,曾为民间喜闻乐见。在日常缺少娱乐的乡间,“吵新人”提供了难得的娱乐机会,“新人不笑,吵到鸡叫”,有的地方甚至认为“不吵不发”,故而在婚礼的整个过程中,各种搞怪、吵闹乃至恶作剧层出不穷,人们亦习以为常。不过,随着人群的移居以及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此类现象逐渐凸显出它的原始与粗鄙。这不仅是当代人的观感,其实早在清代就已出现过类似的看法。明清时期,江苏淮安河下镇一带,因两淮盐业的繁盛,曾是徽商麇集鳞聚的徽人社区,当地的许多风俗都源自徽州。乾隆时人阮葵生曾指出:“吾淮缙绅之家皆守礼法,无背情逆理之举,后因山右、新安贾人担筴至淮,占籍牟利,未与士大夫之列,往往行其乡俗。”这里的“新安贾人担筴至淮”,指的就是徽州盐商卜居于淮安,由于徽州移民人数众多且移民过程持续不断,故而徽州风俗也在当地盛行不衰,这当然也包括“吵新人”的闹房风俗。大概是这些来自皖南山乡的暴富财佬在婚礼上闹得太过分了,以至于乾隆《淮安府志》的编者忍无可忍,愤怒地指斥此类“闹房喧谑,恶俗不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3 12:03 , Processed in 0.2075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