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7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总书记点赞党史上的安徽② | 淮河“定盘星”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843

主题

1050

帖子

36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4:3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淮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当你知道淮河的水患历史,用“世界上”这一限定词,一点儿不为过。
  提起淮河,不得不说的另一个名字——王家坝。每当淮河出现洪涝灾害,这里便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它是千里淮河的“第一闸”、“定盘星”。
  有人说,“王家坝”三个字在网络时代几乎“自带流量”。
  为何王家坝会如此出名?王家坝见证着哪些治淮历史和动人故事?
  1
  苦难
  肆虐的水患,曾给沿淮人民带来许多苦难。
  两头翘、中间洼、难治理。新中国成立之前,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堤防低矮,洪、涝、旱、渍灾害频繁发生,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1950年夏季淮河流域突降暴雨,洪水在淮河两岸肆虐,1300多万人受灾,4300余万亩土地被淹。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翻开了淮河治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
  1950年11月之后委员会成立。图为治淮委员会主任曾山在第一次治淮会议上报告治淮方案(新华社稿)
  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
  1951年5月中央治淮慰问团在板桥水库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万民欢腾的场面。(新华社稿)
  1951年11月2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大力推进下,艰苦卓绝的治淮工程拉开序幕。超过50万人投入治淮工程,在没有机械工具的条件下,1.83亿立方米的土方在六个月内被移走——即每人每月挑运150吨泥土。图片来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
  195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九兵团98师改编的解放军水利二师开赴薄山水库。(《治淮图片集》图片)
  2
  建闸
  王家坝闸始建于1953年,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处河南、安徽省以及淮河、洪河、白露河的交汇处,也是淮河中上游分界点。
  王家坝闸
  王家坝闸是淮河上唯一一座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的大闸。当洪水来临,超过保证水位29.3米时,为了削减淮河洪峰,缓解上游抗洪压力,国家防总如下达蓄洪命令,就要开启王家坝闸。
  为上游减压,为中游缓险,保下游平安,是它最大的功能。
  王家坝水位也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风向标”。
  历史上,王家坝闸连续16次开闸蓄洪:1954年7月6日,连降暴雨1034毫米,洪、淮二河出现4次洪峰,王家坝水位达28.64米,开闸蓄洪;1956年6月9日,连降暴雨成灾,王家坝水位达28.65米,开闸蓄洪;1968年7月15日,连降暴雨632.3毫米,淮、洪堤防多处决口,当晚王家坝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991年6月15日、7月7日同一年两次开闸蓄洪,当时王家坝水位分别高达29.31米、29.25米;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最高水位29.75米,超过保证水位0.45米,当天上午8时31分第16次开闸蓄洪……
  2003年,王家坝闸两次开闸蓄洪。图为管理人员开闸情景。摄影 李影
  3
  蓄洪
  每次开闸, 巨浪翻滚的洪水倾泻而出,像脱缰的野马冲向闸后的蒙洼行蓄洪区,使其成为一片泽国。
  2020年7月20日8时31分,淮河干流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滚滚淮河水流向蒙洼蓄洪区。摄影 李博
  蒙洼蓄洪区,兴建于1951年,是淮河流域第一个蓄洪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效果最好的国家蓄洪区之一。自建立以来,一共有13个年份16次蓄洪。
  一旦蓄洪,老百姓到哪住?以前每次开闸蓄洪,政府要对里面居住的群众行迁移安置,如今,当地政府在蓄洪区内建设了131个安全庄台和6个保庄圩,作为避洪设施。
  2020年7月19日晚21时,一场紧急动员撤离在阜南县蒙洼地区展开。摄影 李博
  保庄圩像一个正放着的碗,人住在碗底里;庄台则是倒扣的碗,人住在碗底上。
  庄台和保庄圩内配套建设了水塔、公厕、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路断了,日子没有断,庄台犹如“水中孤岛”,但生活在上面的群众并不孤独。
  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开闸蓄洪。在当地政府的有序组织下,2000多名群众一个不剩的安全撤离,庄台上的群众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
  2020年7月22日,阜南民兵往来于王家坝镇蓄洪区和保庄圩之间,为村民出行购物、就医提供交通服务。摄影 吴文兵
  4
  “利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重大水利工程,成为防洪战汛的“利器”。
  1950年起开始大规模治淮建设,到1991年淮河大水后兴建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再到2011年启动实施的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淮河基本形成了由堤防、行蓄洪区、水库、分洪河道、枢纽控制工程和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淮河中游防洪保安体系。
  蒙洼人开展灾后重建。摄影 郭海洋
  一项项治淮水利工程,构筑了防洪战汛的“铜墙铁壁”,经受住了历次大洪水的检验。
  2020年,淮河出现2007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发生了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70余年治淮工程在应对洪水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比如上游水库拦洪削峰,响洪甸、鲇鱼山、梅山、佛子岭等上游水库最大拦蓄洪量约21亿立方米,鲇鱼山、梅山、响洪甸水库削峰率近80%,板桥、薄山水库几乎拦蓄上游全部洪水;淮北大堤等安全挡水,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在超保证水位、持续高水位的情况下能够安全挡水、运行平稳,保障了淮北大堤防洪保护区的安全;中游行蓄洪区蓄滞洪水,启用了蒙洼等8个行蓄洪区,总蓄滞洪量约20.5亿立方米,降低了淮河干流王家坝至蚌埠河段洪峰水位约0.2-0.4米。
  2020年6月23日,佛子岭水库正在泄洪。
  5
  笑容
  如今,当你行走在蒙洼地区,写在当地老百姓的脸上的,更多的是乐观的笑容。
  近年来,随着庄台整治与居民迁建,蒙洼行蓄洪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鲜花掩映中的阜南县王家坝镇郎湾庄台。摄影 徐旻昊
  “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你看,绿化漂亮、房子宽敞,利落得很,就俩字‘得劲’!”88岁的王兆登老人坐在王家坝安置小区的凉亭里和大家“侃大山”。
  去年底,王兆登老人一家4口人从庄台上搬到安置小区,从拥挤不堪、环境脏乱的庄台,到窗明几净的120平方米的大房子,用他的话来说是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这几年,越来越多像王兆登这样的村民陆续搬离庄台,住上了宽敞的新房。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阜南时指出,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阜南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和民心至上的原则,实施居民迁建安置,力争让迁出的百姓日子过得比原先在庄台上更好,让仍留在庄台上的百姓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
  搬走的,在住的,大家都感恩党的政策,感恩这美好的时代。
  阜南县王家坝镇刘郢庄台孩子们在改造后优美环境中玩耍。摄影 吕乃明
  当地流传一个“拐弯树”的故事——
  40年前,在阜南县王家坝镇陈郢庄台,有村民在拥挤狭窄的院里栽下一棵椿树,20年后,椿树长大了,因庄台人均面积太小,为防止挡住别人家的房子,该村民只能锯掉树头,用留下的树干捆上铁丝绑上砖头当梯子用,每次上房顶晾晒,都要爬树上去。
  谁知道,这棵被砍头的“梯子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拐了个弯”后绕过房檐继续生长,像个胜利的“V”字。
  如今,庄台整治后,许多老房子被拆了,环境宽敞了,这棵树却被保留,当地人将这个“拐弯树的故事”写到墙上,以纪念这棵“树坚强”。
  屡遭苦难,却坚韧不拔。当地人打趣地说,这棵王家坝的树有股王家坝人的“劲儿”。
  王家坝镇陈郢庄台的“拐弯树”。
  70年来,安徽先后战胜了1954年流域性特大洪水、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以及历次干旱灾害。沿淮地区实现了由“小水大灾”到“大水小灾”的转变,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淮河
  成为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对于安徽人来说,
  王家坝,
  不仅仅是一个地名,
  一个闸名,
  一个水利工程名,
  更是70年治淮的一个关键节点,
  它见证了曾经的伤痛苦难与流离失所,
  见证了一次次防汛抗洪的重大胜利,
  见证了强大的祖国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搭建的坚强护盾。
  苦难,伤痛,安居,安澜,
  淮河大堤上,
  那“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谣,
  似乎仍在耳畔回响……
  出品:安徽日报东篱工作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 16:27 , Processed in 0.2006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