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光辉:南明弈诗的围棋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复制链接]

2515

主题

2698

帖子

89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2:4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吴光辉
  前 言
  弈诗就是围棋诗,是包含围棋内容的诗,有两类,一类是以围棋为题材、专门写围棋的诗,一是局部词语、句子涉及围棋的诗。林建超主编的《弈诗》一书,收集了中国历朝历代共3651首围棋诗词,其中生活于南明时期(1644-1683)的诗人所写的围棋诗词共有290首。本文所说的南明围棋诗,则指的是拥护南明政权的诗人写于南明时期的围棋诗(不包括词)。南明围棋诗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在围棋诗的发展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
  01
  南明围棋诗的产生背景
  (一)历史背景
  历史学界对南明时期有不同的划分,一般是指1644-1662这段时间,而我们根据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其子郑经、其孙克塽仍然奉永历为正朔,一直坚持到1683年八月施琅收复台湾为止,把南明时期延伸到1683年,这可以称之为广义南明时期。甲申之变后,虽然明朝在北京的政权已经不存在,但明朝的影响一直存在于遗民的思想和行为当中,尤其是文化领域,坚守中华正朔、保持民族气节,坚守自由平等、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一直没有泯灭。
  广义南明时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弘光时期(1644-1645)、隆武时期(1645-1646)、永历时期(1647-1662)、明郑时期(1662-1683)。从整体上看,它反映了南明势力不断消亡的过程。弘光朝还拥有包括江淮在内的大半个中国,隆武朝仍有福建、浙西、中南、西南等地,而永历时期是两广、滇、黔,还有闽浙沿海岛屿,到了明郑时期只有台湾一地了。
  这是一个各种矛盾尖锐对立的年代。满清政权入主北京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稳固其统治。既从军事上用屠城手段进行武力镇压,也兴起文字狱,从思想文化上进行钳制。同时,在政治上以汉制汉,采取怀柔政策,如推行科举、招纳人才,优抚降者,免除民众部分赋税等。在这样的举措之下逐渐压服收买人心,稳定其中央政权。而南明军民面对满清政权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的全面征服,进行了艰难持久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反抗,付出了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巨大代价;他们维护个人尊严、反抗民族压迫,坚守中华正朔,在文化思想领域进行探索创新,表现了崇高傲岸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拼死抗争精神。
  从整体上看,南明时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乱世。政权更替、对抗,纲常紊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颠沛流离。在这样的时代变化中,围棋棋手和诗人们迫于时势和生计而南下北上、东奔西走,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围棋活动的开展、思想文化的交流。人们在交流中眼界更加开阔,思想趋于活跃。这些都推动了围棋技术、理论和围棋诗歌艺术的创新发展。
  (二)南明时期的围棋界
  南明时期的棋坛,并不因为社会的变乱而消停,反而走向了超越前人的繁荣和兴盛,这或许体现了围棋发展的复杂性,可谓“国运衰,棋运不一定衰”。
  单看专业棋界的发展,可以用“百龄南归,群雄纷起,龙虎争霸,星友追月”几句话来概括。明末时局变乱,颇有先见之明的过百龄在1644年甲申之变前提早南归,在江浙一带受到周览予等后辈的冲击,失去领袖地位。之后姚吁孺、李元兆等群雄纷起,各领风骚数年。到1659年杭州眉山大会,周东侯获得了优胜,暂时领先。不到十年,黄龙士迅速崛起,于1668年击败盛大有,随后战胜诸多强豪,被人尊为棋圣,其时唯有周东侯勉强抗衡,号为“黄龙周虎”。可惜天不假年,黄月天(即龙士)英年早逝。但在他的指导下,徐星友成为国手,后来终于击败周东侯而称雄。
  南明时期活跃着众多围棋国手。这一时期的大家有过百龄、周览予、周东侯、徐星友,还有被后人誉为十三段的十七世纪棋圣黄龙士。此外还有姚吁孺、李元兆、方渭津、盛大有、汪幼清、汪汉年、邹元焕等国手。更有女国手关夫人、准女国手郑卉等。南明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围棋史上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足以傲视古今。
  这个时期围棋技术水平实际上处在又一个高峰,众多棋手热心参与围棋活动,留下多次棋会的记录,例如过周大战、山阴唐九经组织的西湖大会、杭州眉山棋会等。
  围棋活动提高了棋手技艺,也使围棋理论得以升华与总结。棋手们完善了布局理论,摒弃倚盖、镇神头等旧套。注重中盘创新,穷形尽变,探索棋盘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尤其着意于残局及收官技术。
  在实战的基础上,国手们著书立说,介绍围棋技术,阐明自己的围棋理念。比如过百龄著书好几种,尤其是首创《官子谱》,而周览予、汪幼清、周东侯等都有自己的著述。黄龙士也在《黄龙士弈谱》中总结了自己的中盘战术。
  (三)南明围棋诗人
  南明围棋诗人大体有四类。
  第一类忠烈诗人,包括张煌言、徐孚远、曹学佺、王忠孝等。这一类人献身于抗清复明事业至死不谕,如张煌言,十九年流离海上不改气节,直到最后在杭州杀身成仁。再如徐孚远,组织“海外几社”,是海峡诗群宗主,为抗清复明事业,往返万里,奔走东南,最后在旅途中去世。还有江西人傅冠,被俘后只要剃发便可保全性命,他说吾乡但有断头丞相(指文天祥),没有断发丞相,遂从容就义。
  第二类遗民诗人,这一类最多,既有思想深刻的大思想家如王夫之、方以智、黄宗羲,也有慷慨为诗的归庄、屈大均、阮旻锡等,还有杜濬、冯班、钱曾、何绛等诗人。
  第三类失节诗人,即钱谦益,吴伟业这一类“贰臣”,出仕过清朝,但时间并不长,之后往往为失节而深切痛悔,暗中支持反清活动。钱谦益作为一代文宗,尤其重视围棋的表现,以其质量高、数量多的围棋诗作,在中国古典围棋诗艺术技巧方面成就很大。  
  第四类是身份较为特殊的诗僧释成鹫、丈雪,女性姚淑、顾若璞等。前者的诗作大多体现释家道理,而后者多有女性意识,视角独特。
  02
  南明弈诗的围棋文化内涵
  围棋诗是一类特殊的诗,以反映围棋内容作为其根本特点,从围棋的角度看,南明围棋诗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相关内容。
  (一)围棋国手
  围棋诗中的国手,有方渭津、过百龄、周东侯、邹元焕、汪幼清、周老、姚生、吕小隐,还有女国手关夫人、郑卉等。
  围棋诗中透露了不少国手的生平和行为,可资棋史佐证,丰富我们对国手的认知。这里列举五个人物过百龄、吕小隐、邹元焕、关夫人、郑卉作说明。
  先看过百龄。关于过百龄进入弈坛的年龄,钱谦益的诗《京口观棋六绝句》,说过百龄“八岁童牙上弈坛”说明过的棋龄其实很长。关于过百龄的生年问题,赵之云先生的《围棋词典》认为是在1586年左右,张如安先生据程正揆的序考证是1585年左右,相差不大。但从钱谦益的诗《京口观棋绝句六首》其三“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来看,则可以有另外的说法。“东山太傅”指的是叶向高,答应过百龄去京城的叶向高身份应该是宰相。据《明史》,叶向高初次入阁为大学士、承担宰相职务,是在1607年春。如根据秦松龄《过百龄传》说过百龄“十一岁知弈”,不久即击败叶向高二品,则由1607倒推,过百龄当为1596年左右出生。比前两位学者的说法小了十岁。这倒符合钱谦益以“童牙”一词指称过百龄时的随意、如同对待小辈的口吻,因为过百龄如果是比钱小十四岁,在钱谦益面前算是小辈而不是同辈。再根据秦松龄《过百龄传》,说叶是“叶阁学”“台山先生”,而非赵之云先生说的“学台”,明清的“学台”,是对提督学道、学政的尊称,与“阁学”不同,“阁学”是一国宰相的身份。“阁学”说明叶当时的身份是宰相,据此过百龄当为1596年左右出生。钱谦益与过百龄、叶向高都当面交往过,差不多是同时人,叶向高担任过钱的主试官,曾想取钱为第一。钱谦益的说法应该更准确。
  再说邹元焕。阮旻锡有多首诗提到了他。其一,《送邹元焕回江南》:
  久作燕山客,春风几度花。
  橘中堪避世,壶內卽为家。
  朔雪沾春雁,吴天过暮鸦。
  扁舟归去好,相望赤城霞。
  可知邹本是吴人,即家在苏州一带,在北京作客待了很多年,看几度花开花落。他在围棋中躲避红尘俗事,同时,又悬壶济世,精于医道。在某年的早春,他终于要回家了。
  其二,《观棋六首》(周东侯邹元焕对局)第三首提到:
  邹子后來更用奇,侵边夺角腹双持。
  偏师雪夜平淮蔡,并许中原建鼓旗。
  诗中邹元焕展示了高超的弈术,出奇制胜,在中腹巧妙地做成双活,堪为周东侯敌手。而从屈大均的诗《题邹元焕荷锄小影》其二里,可以看出邹元焕如同棋仙,让诗人心向往之,几欲追随。
  还有吕小隐。钱谦益在1662年作的《后观棋六绝句》中,说他二十岁弈棋就闻名天下,七十岁更加老成持重,如同幽燕老将提携后辈。人生中曾获得高官赏识,但世易时移,对局时,妻子已经去世,自己也做了和尚,且有道行,证得初果。
  前面说过女子弈棋的情况。在南明围棋诗人的笔下,女子围棋水平也不低,甚至达到了国手水准。女诗人姚淑有一首《与关夫人对弈》:
  久闻国手在闺中,今日看来果不同。
  转觉机深参未破,被他一子满盘空。
  诗里的关夫人技艺高深,女国手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屈大均《赠仙苮》诗中,郑卉是一位娉婷少女,也是女棋师,她的技艺可以和当时的国手岑贤、陈稔相抗衡。更为难得的是她全面发展,还擅长丹青、书法,可谓才华出众。
  (二)围棋活动
  围棋文化史上有一篇奇特的文章——《弈律》,亦庄亦谐,被认为是围棋史上第一部“围棋法”,其作者是王思任,他酷爱围棋,据说避乱时也背负一个棋盘东奔西走。这是南明时期弈棋者围棋不辍的一个缩影。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当中抗清志士们仍下着围棋并且从中获取心理的安慰,忘忧清乐,的确是围棋的一个显著功能。
  且看徐孚远《戏赠陈文生,兼恼黄参军》:
  参军少踏长安陌,虚左迎来揖贵客。
  石枰看势有仙才,开元长史输一格。
  雅游已倦赋归来,早辟军府相追陪。
  对局矜无此手敌,衔杯始觉满怀开。
  黄参军棋才高过王积薪,对局下的是无敌高着,下完再喝上一杯,那是多么让人畅心快意。
  再看张煌言《杨芳生以徐闇公高弟浮海来晤于东瓯,爰赠一章》中的“杨生”:
  能酒复能棋,左手一枰、
  右手一卮,掀髯大噱夸兵机。
  虽然显得有点率性,但是抗清志士的那股豪气和自信仍很突出。
  遗民诗人归庄,善借围棋消忧,如《围棋》:
  愁极知无奈,还须自解之。
  孤灯照行影,两手自围棋。
  全局凝偏重,神谋有转移。
  南风诚已急,为报弈秋知。
  诗人左右互博,联想到危险的时局,急切希望高手能出来挽救危亡。
  杜濬的笔下出现赌棋现象,如《观棋行》:
  倪生周生居此屋,秋凉赌酒凭棋局。
  布子浸多胜负分,倪生黑子弥方幅。
  周生暗数色沮丧,细语微闻五十六。
  安排今夕周作东,溪蟹香醪入吾腹。
  俄顷局中忽大噪,喜者却惊愁者笑。
  地覆天翻一着差,可怜官着还难料。
  老夫睹此惆怅不能餐,棋乎棋乎何足叹。
  这里把对弈写得非常生动。两位对局者倪生和周生是谁已不可考,但两位对局者的神态和形象却非常鲜明。这是一场赌局,大家都很看重。眼看着双方的棋子越来越多,进入官子阶段,黑似乎要赢棋,却因一着棋的失误,使胜负颠倒。顿时有人大惊,有人大笑,而诗人也因为大出意料之外而发出浩叹。诗人把戏剧性的结果和各人的表现写得十分有趣。
  最吸引人的当然是专业棋手的对局了。如闽南诗人阮旻锡《观棋六首》(周东侯邹元焕对局):
  其一
  皋城周子弈中禅,悟得个中一着先。
  我似烂柯山中客,人间又复见秋仙。
  其二
  浑然太极本涵三,低手徒从落子参。
  十九道中空界在,蜀山休听妇姑谈。
  其三
  邹子后來更用奇,侵边夺角腹双持。
  偏师雪夜平淮蔡,并许中原建鼓旗。
  其四
  半庭秋雨一帘寒,小角斜飞局未残。
  莫遣忙中松一子,纵教国手救应难。
  其五
  长日无心已息机,满枰翻覆是耶非。
  即今谁命东山驾,赌取张玄別墅归。
  其六
  扰扰干戈未得闲,六朝残照楚江山。
  当机胜负谁能决?只在傍观袖手间。
  这组诗写于阮旻锡旅居北京时期(按何丙仲先生看法,阮旻锡大约1669-1679年间与邹元焕交结。)
  两人对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开局是周东侯先行,并且一直保持着先手的优势,中盘邹元焕下出奇招,在边角和中腹进行争夺,巧妙地下出双活棋,从而在中原一带,立住脚跟把棋局引入后半盘。在残棋阶段,也看不出双方谁好谁坏,局面非常细微。直到一方下出松着,才分出胜负。诗中虽然没有明说是谁输了,但是根据诗意和周东侯的实力,当是邹元焕略输一筹。这首诗写出了棋局的翻复变化,精彩之极,同时又给人以丰富的启迪和审美的满足。
  (三)棋术棋观
  不用看棋谱,从围棋诗当中,我们也能知晓当时的一些围棋技术和理念。
  应该说南明时期的围棋技术相较以前是大大往前发展了,这也体现在围棋诗歌当中。诗人运用“侵分、脱骨、劫后棋、残棋、官着、填官”等术语,去描绘战局,揭示这些技术对胜负的显著影响。不少诗句体现了棋理。如“英雄无命古来悲,成败唯争半着棋。”(钱曾《观棋六绝句》)指出了胜负的关键在于细微之处,下棋必须惴惴小心以免失败。“毋失一先宁失子,昆阳国手果然高。”(陈瑚《观弈六绝》)是棋诀“弃子争先”的再现。“棋逢尽杀终须忌,误读孙吴二子书。”(许旭《观棋诗六首》)提醒人们不要赶尽杀绝,要留有余地。
  在围棋观念方面,阮旻锡“弈中禅”的提法很典型。阮旻锡称许周东侯悟得“弈中禅”,以“禅”命名,体现佛教禅宗的影响,但其内涵实际上融合了兵家、道家和释家的看法。阮旻锡把它首先表达为“悟得个中一着先”,即在下棋时时刻注意保持先手,先发制人,以取得领先优势。这是积极主动的兵家思想的体现。其次是领悟“太极涵三”的道理——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要知道太极(即“天元”,世界本源)本身看似简单,但并非空无而是包容万物,所以弈棋高手往往“意在棋先”,在未落子之前就考虑周全,把能想到的变化都算出来,棋力越高在落子之前就想得越深越多,如此下错棋的机率越来越少。这是以道家观念对落子态度进行的解释。第三,是要认识到棋中“空”(kong,第一声而非去声)的界限的存在,突破妇姑之言的限制(即她们认为世人只可学寻常着法,难于理解更高的弈术,这种更高的弈术就是常人无知的部分--“空”的部分),从而迈向更高的境界。最后,悟出下棋本身是向无心、息机回归的过程,世界万物最后都复归于无,哪里分得出是非成败,所以“空无”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与归宿。这又是释家的看法。
  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围棋观念非常独特,别具一格。
  他提出“不争先”的观点。如“着着不争先”、“(早梅)春前开亦随春落,先手何心百转争?”都表达了“不争先手”的意思。
  他还不以自己棋品“最劣”为意,终日欣然对局不倦,自得其乐以至于自命为最上国手。这些反常的、目空一切的言行显得颇为狷狂不羁,它表现了诗人悟得围棋真谛后的强烈自负,从社会因素来看,带有南明文人面对家国巨变无力回天而变得愤世嫉俗的反抗性质。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诗人对围棋的独特认识:围棋不过是游戏而已,围棋的乐趣存在于自我对围棋的感受和领悟,与技术、品级的优劣关系其实并不大。
  03
  南明弈诗的艺术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围棋语言的类型多、数量多。
  所谓的围棋语言,既包括指示围技、棋理的专业术语,也包括和围棋有关的一些典故、人名和常用词语。南明围棋诗当中这些语言类型都可见。
  围棋术语的数量多且更常见。比如“飞角、侵分、官着、残局,斜飞、冲关、雁行、争先、先手、双持,刺眼、劫后棋”等,术语的应用不仅准确表达了棋局内容,也体现了南明时期围棋技术的丰富和诗人的围棋素养普遍的提高,这是围棋文化发展的表现。
  和围棋有关的典故、人名,有“烂柯、赌墅、秋仙、南风不竞、重瞳、独目,尧、箕子、弈秋、王质、谢安、谢玄”等等。这些词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容,使围棋诗的语言意蕴更加丰厚质实。
  和围棋有关的日常词语,最为普遍的是“劫、劫灰、残棋、棋布、结局、终局”等。这些词语透露出浓重的明清鼎革的时代特点,染上天翻地覆、动荡变幻的历史底色。
  (二)技巧丰富,以棋为喻的手法纯熟。
  南明围棋诗使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有对比、衬托、有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睹物思人、夹叙夹议,最突出的是以棋为喻的手法。
  对比,如吴伟业《观棋六首·其一》:“康猧乱局君王笑,一道歌舒布算迟。”唐玄宗对贵妃与哥舒翰的反应判然不同,一“笑”一“迟”,形成对比,讽刺玄宗惑于内宠而昧于谋算,焉能不亡国。
  衬托,如何绛《横塘曲为泽远弟池园作·其三》:“满壁秋灯摇竹影,落花声里有敲棋。”写竹影摇壁的优美环境下,安静得能听见花落声,以此衬托出棋声的清越,把人们带入宁静幽深的围棋境界。
  虚实结合,如冯班的《有赠》:“隔岸吹唇日沸天,羽书惟道欲投鞭,八公山色还苍翠,虚对围棋忆谢玄。”把现实景象与历史情境、今物与古人连接起来,感慨南明福王政权四镇离心,没有谢玄那样的良将力挽狂澜以致覆亡的悲剧,也流露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悲凉之感。
  寓情于景,如王夫之的诗:“看局如暝烟,下子如流水。着着不争先,枫林一片紫。”末句表现悟理之后的喜悦和自得,不直接写而直接以眼前景观道出,自然含蓄而富有韵味。
  睹物思人,如傅山的《顶针诗十四首·其八》:“小楼尘土暗窗纱,不见楼头解语花。棋冷文楸香冷篆,床头横着旧琵琶。”诗人目睹旧物,心念旧主人——那位遇人不淑、不幸抑郁而死的才女秀云,表现了哀伤怜惜之情,令人心恻。
  夹叙夹议,如吴伟业《观棋六首·其六》:“莫将绝艺向人夸,新势斜飞一角差。局罢儿童闲数子,不知胜负落谁家?”在叙事当中插入个人的看法,诗意显豁,笔法灵活简约。
  以棋为喻,就是诗经中“比”的手法运用。
  “比”的手法是中国诗歌艺术传统。围棋至汉代入诗,从六朝到唐宋元明围棋诗络绎不绝,围棋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象征物。因为古代文人琴棋书画是基本的素养,棋作为文人最熟悉的事物,入诗更容易获得读者理解;同时对弈是手谈,实际上是一种交流和对话,可以更贴切地对应社会内容,从而表现更丰富的世界。
  以棋为喻的典型是钱谦益的十三叠拟杜《秋兴》诗。在这些诗中,围棋是一个集中的意象,多次出现,所谓“全棋、残棋、败棋、未了棋,御制棋、帝台棋,夜赌棋、覆较棋、四度棋”,都是深有寄托者。钱谦益于此种手法,极为纯熟。因为他曾自诩为东山太傅,知兵知弈,又常接触当时国手,组织棋、诗雅集活动,再加上杜甫有许多写围棋的诗、句,因为学杜,这种以棋为喻的手法便被自然而然继承下来。
  (三)诗体繁丰宏大
  从宏观上审视南明的围棋诗,我们发现它还有如下特色。
  一是体裁多样。既有四言诗,也有五言、七言诗,还有杂言诗。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近体式,也有五古、七古、歌行等古体诗。
  二是结体宏大。这是指有的诗人的围棋诗规模比较大,数量多,用若干首组诗和叠诗的形式进行表现。例如钱谦益做了五组观棋诗,每组六首;还写了十三叠模仿杜甫《秋兴》的诗,每一叠诗由八首诗构成,其中的第四首都是围棋诗,本身构成了一个系列。这种宏大的叠诗形式可以说是他的创造。在钱的时代有不少诗人也以组诗的形式写观棋诗,例如吴伟业、钱曾、许旭、陈瑚、顾湄、阮旻锡等,成为一时风尚。
  结论
  以上我们分别从产生背景、围棋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等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明围棋诗。它产生于天崩地裂、劫火洞烧的16世纪中后期明清易代之际,包含丰富的围棋文化内容,在语言、技巧、诗体等方面有突出的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较为完备充分。
  这些情况说明,南明时期中国古典围棋诗歌艺术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它和其他年代的围棋诗一起为后代围棋诗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参考书目
  [1] 张昭焚。历代棋声诗韵选集·明代篇[M]。台中:因材施教文教事业有限公司,2010。
  [2] 陈庆元。 晚明闽海文献梳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何丙仲。何丙仲学术文集[M]。 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厦门:鹭江出版社,2018。   
  [4] 郑经。 泉州文库·延平二王遗集:(外二种)·东壁楼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 王忠孝。泉州文库·王忠孝公集[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6] 潘承玉。南明文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7] 蔡中民。《围棋文化诗词选》[M]。 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89。
  [8] 林建超。《弈诗》[M]。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2015。
  [9] 姜明翰。《中国古代围棋艺文研究》[M]。台北: 花木兰出版社,2015。
  [10] 刘善承。《中国围棋》[M]。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
  [11] 张如安。《中国围棋史》[M]。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12] 刘善承。《中国围棋史》[M]。 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13] 徐孚远。《钓璜堂存稿》[M]。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2。
  [14] 张煌言。《张苍水全集》[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15] 归庄。《归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6] 何丙仲校注,阮旻锡。夕阳寮诗稿[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7] 钱谦益。《钱谦益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 吴伟业。《吴梅村全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8] 屈大均。《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19]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0] 赵之云。《围棋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6 10:49 , Processed in 0.2302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