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领导人中有不少诗人 他们的作品脍炙人口,广泛流传 鲜为人知的是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其实也是位大诗人 他文学功底深厚,热爱写作 早年有感而发,写过一些诗歌 后因事务忙,就很少再写 现存的他的诗,十分罕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周总理的诗 仔细体会属于这位男人的才情 春日偶成(二首) · 周恩来 一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二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赏析:这是目前发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发在1914年10月《敬业》杂志创刊号上,当时他只有16岁。第一首颇有政治意味,似与当时的孙袁之争有关。“烟霾布正浓”,“霾”字有种穿越感,第二首最后一句出现了“相思”一词,不知这位民国美男,当时在思念着什么呢? 周恩来在写字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 · 周恩来 一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鳌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二 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 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 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三 同侪争疾走,居独著先鞭。 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 赏析:这首诗是1916年4月,周恩来以笔名“飞飞”发于《敬业》第四期的作品。诗中的蓬仙兄指张蓬仙,吉林人,是周恩来在南开学校的同学,当时他们发起了一个学生社团“敬业乐群会”,张任会长,周任副会长兼《敬业》主编。这三首律诗,已显示出了总理的文学功底。 周恩来在看报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 周恩来 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赏析:“皞如夫子”名张皞如,是南开学校教师。1916年张勋复辟,张皞如、周恩来写诗反对。 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 无题 ·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赏析:此诗作于1917年夏周恩来东渡日本时,是周最著名的诗,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掉头东”实用梁启超东渡诗“掉头不顾吾其东”。 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 雨后岚山 · 周恩来 一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 美观……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看,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 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以后“将何所恃”? 二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濛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姣妍。 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 · 周恩来 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 樱花杨柳,那个可爱? 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有人来问他。 四次游圆山公园 · 周恩来 四次来游,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 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 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 灯火熄,游人渐渐稀,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 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 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 赏析:在日本留学两年期间,周恩来共创作了四首诗,均刊登在觉悟社机关刊《觉悟》杂志上。 穿白色西装的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 周恩来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赏析:发表于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表达中共对“晥南事变”的抗议。很多人认为这只是题词,不是诗,因为不押韵,却不知叶、急属入声通押,实是四言诗。 一身皮衣的周恩来 死人的享福 · 周恩来 西北风呼呼响, 冬天到了。 出门雇辆人力车, 车夫身上穿件棉袍。 我穿着嫌冷, 他穿着却嫌累赘; 脱下来放在我的脚上, 我感谢他爱我, 他感谢我助他方便。 共同生活? 活人的劳动! 死人的享福! 赏析:“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以“伍豪”为笔名写了《死人的享福》发表于1920年1月20日出版的《觉悟》杂志上。 欢迎和悼念 · 周恩来 正值欢迎志愿军胜利归来兴奋之余,又临悼念前往阿富汗和阿联文化访问遇难烈士大会前夕,思潮起伏,长夜难眠。念及毛主席整风思想中忠于人民、提高风格、献身海外、战胜自然诸义,因成俚言四句。我不能诗,专此聊以寄怀。 粉身碎骨英雄气,百炼千锤斗士风。 走石飞沙留侠迹,上天入地建奇功。 一九五八年十月三十一日五时 赏析:这是一首传说中的周诗,作于1958年10月底。从小叙来看,是为了迎接志愿军归国和纪念不久前因飞机失事而罹难的郑振铎、蔡树藩等人。传说《人民日报》在打算发表此诗的前一天晚上,接到周的电话不让发,原因不明。此诗四句起首皆成语,单调空洞,已入老干体窠臼。且悼念人家飞机失事,用“上天入地”不免滑稽无聊,不伦不类。 周恩来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