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山川锦绣 秀甲江南
天开神秀九芙蓉
仁河摄
唐朝李白在其诗《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中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九华山天开神秀,清丽脱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景区内处处有清溪幽潭、飞瀑流泉,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入山中,可观云海、日出、雾凇等自然奇观,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誉。
图源: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去九华山,一定要登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第三高峰,海拔1300 多米。民间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
图源: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在天台峰上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在天台峰上看日出,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人文与自然荟萃
仁河摄
山川锦绣。九华山的文化底蕴也是深厚绵长。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杜牧、苏辙、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至此,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而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画坛巨匠也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其中,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山,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
苏辙的“忽惊九华峰,高拱立我前。萧然九仙人,缥缈凌云烟”之句,则将九华的雄峻秀丽尽展世人眼前。
仁河摄
而宋朝诗人陈岩的“笑闯黄冠高切云,前携后掖互相亲。我来历历披云看,试问肩随是几人”,描述了千百年前的九华盛景。
九华山现存文物 2000 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 500 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
九华山历史文化丰厚,历史上文人雅士除了以诗文赞美,还留有数百处摩崖石刻,分布于全山各景点。这些摩崖石刻,笔力苍劲,字体秀美,具有名家风范。署款的有军人,有名士,还有普通游客。石刻气势磅礴,文采飞扬。
九华山生态环境极佳,森林覆盖率达 90% 以上。茂密的森林植被系统起着涵养水资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使九华山成为天然氧吧和动植物基因宝库。目前山中有 1460 多种植物和 216 种珍稀野生动物。行走山中,珍稀树木、奇异花草、珍禽异兽等皆可遇到。
九华山的后山同样秀美绮丽,已经开发了莲峰云海景区,距青阳县城西南 8 千米,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峰莲花峰海拔高1048米,在相连几座山峰的簇拥下,远观如盛开的莲花吐蕊展瓣,亭亭玉立于群山之中。每当云雾弥漫山谷之际,群峰时隐时现,宛如出水芙蓉,又似烟波浩渺的海上浮动着的蓬莱仙岛。
淮河(安徽段):淮水东流千古事
淮水风情无限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据传说,三千年前,一条大河在山间流淌,一种叫“隹”的短尾鸟栖息在河边,“淮水”因此而得名,这就是淮河。
淮河是中国的七大水系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山区,流经河南、安徽,全长约 1000 千米。安徽境内,它流经阜阳、六安、淮南、蚌埠,向东注入江苏洪泽湖,长400多千米,主要支流有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史河、淠河等。皖北六市亳州、阜阳、宿州、淮北、蚌埠、淮南都在淮河流域范围内。
历史上,淮河水利失修,水灾不断。20世纪50 年代,党和国家重视淮河建设,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水库以及淠史杭灌区、苏北灌溉总 渠、茨淮新河、三河闸等工程,从而减轻了灾害的影响。干流自河南固始县三河尖以下可通航,是安徽北部地区重要水上运输通道。千里淮河安澜,终被造就成美丽之河。
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的神话传说。
著名的“淮河三峡”,即硖山、荆山峡、浮山峡。
八公山下的硖山,水流在这里转向北流,两岸危石耸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淮水出硖山口改为向东,流经怀远县荆山、涂山。浮山峡水流平缓如镜,展现了另一种风姿。淮河和浍河、漴河、潼河、沱河五水汇聚,浩浩荡荡奔流向东,五水在安徽汇聚处得名五河县,沱河似乎对这里特别留恋,盘桓逡巡不肯离去,形成 7 万多亩水面的沱湖。泛舟湖上,湖水清澈见底,摇曳的水草、穿行在水草间的鱼儿、横行的螃蟹、透明的青虾,清晰可见。
淮河以北的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稻麦两熟,丰收时节,田野金黄,河上渔船鸬鹚眺望,鹭鸟嬉戏,凌空起舞,残阳一道铺水中,淮水风情醉游人。
悠久的历史文化
淮河沿途风光明媚,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古八公山战场“风声鹤唳”,禹王庙纪念“大禹治水”,明皇陵“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中都城记录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丰功伟绩。
蚌埠,古乃采珠之地,美誉珠城。淮河穿城而过。蚌埠双墩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双墩陶器刻符在考究文字起源上意义重大。
蚌埠 来源:珠城文旅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渴望安宁,老子、庄子无为逍遥的道家学说,倡导天地人和,以期救民于水火;管仲则提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滔滔淮河水一年又一年奔流不息,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淮河,见证深厚的秦楚历史文化。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铸客大鼎”是仅次于商代“后母戊鼎”的中国第二大青铜器,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淮河流域继五代十国后再次成为南宋与金鏖兵的前线,淮南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也是历史人文的真实记录。
淮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着先民们的悲欢离合,奔流不息只向东去,它将辉煌的过往留给后人咀嚼,平静的河水警示人们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煤城淮南,淮河穿城而过。黑的煤、绿的水、白的鱼,这座城多姿多彩。
淮南
淮河两岸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稻麦菽黍、鱼鳖虾蟹养育着千千万万的淮河儿女。诗人白居易说:“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淮水东流入海,留下千古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