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3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铁轨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战德国列车炮史话

[复制链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7 14:3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一战及二战时期,列车炮是陆地火炮系统中最具威力的类别。列车炮也称铁道炮,是安装在特制的铁路车辆上,由机车牵引在铁道上机动和发射的大口径火炮,通常由舰炮改装而成,也有专门设计的型号。列车炮的概念是在19世纪中期由俄国人首先提出的,最早的实战运用发生在美国内战时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列车炮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在一战的欧洲战场上各国都大量使用列车炮。随着航空兵的兴起和战争形式的变化,列车炮渐趋没落,但在二战战场上仍有不俗表现。在列车炮的设计制造和实战运用领域,德国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在一战时期善于造炮的德国人就打造了数量众多、性能出众的列车炮,到二战时期更将“重炮情结”升华到极致,在列车炮的历史上创造了诸多令别国仰视的记录。
■ 美国内战时期的列车炮,摄于1864年彼得斯堡围攻战期间。该炮由一门32磅舰炮和一台加装防护结构的铁路平板车构成,这是列车炮最初的原始形态。
■ 一战时期法军使用的320毫米列车炮。在一战的欧洲战场上,各交战国都大量装备和使用了列车炮。
兴衰沉浮
一战之前,德国拥有发达的铁路网,非常适于列车炮的运用,但由于德国已经发展了性能优良的重型野战炮,所以对于列车炮的需求并不强烈,在1914年一战爆发之前,除了少数设计方案外,德国人并未实际制造过列车炮。一战爆发后,特别是前线进入静态对峙状态后,为了弥补重型火炮的不足,德军将海军舰炮转用于陆战,并使用铁路运载平台解决重型舰炮在陆地的机动和射击问题,由此开始大量装备列车炮,而作为德国主要舰炮生产商的克虏伯公司自然承担了列车炮的设计和制造任务。在一战期间,克虏伯公司推出了多种型号的列车炮,其口径在150毫米到380毫米之间,它们利用铁路网在战线各处调动,为德军的进攻和防御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 1918年5月,在西线作战的德军38厘米SKL/45型“马克斯”列车炮。该炮是德军在一战时期装备的口径最大的列车炮,最大射程可达47.5公里,制造数量为8门。
德国列车炮的凶悍火力给协约国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1918年战争的最后几个月中,协约国军队在进攻中俘获了部分德国列车炮,全都就地拆解或解除射击能力。在德国投降后,协约国收缴了72门德国列车炮,法国强烈要求将其全部废弃,而英国否决了法国人的要求,允许德国保留24门列车炮用于海岸防御,但是在《凡尔赛和约》中严格禁止德国拥有、设计和生产坦克、重炮等重型武器,其中包括列车炮。
在和约的限制和战胜国的监控下,克虏伯公司的列车炮部门一度萎缩到仅有20人!根据和约规定允许德国保留的24门列车炮包括4门210毫米SKL/40、SKL/45型,12门240毫米SKL/40型和8门280毫米SKL/40型,此外,德国人还暗中藏匿了部分列车炮的组件,这些残存火炮和组件就成为日后德国列车炮复兴的基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对于列车炮的型号称谓最初为SKL,SK意为“速射炮”,L表示“长身管”,也有称为Kst的,即德语“岸炮”的缩写,后来统一用K(E)表示火炮种类,K为“火炮”,E为“铁路运载”。
■ 1918年时德军装备的28厘米SKL/40型“布鲁诺”列车炮。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保留了8门该型列车炮用于海岸防御。“布鲁诺”列车炮及其改进型号在二战期间继续参战,一直服役到1945年。
1933年纳粹党掌权后,废除《凡尔赛和约》,开始重新武装德国。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军方拟定了一项计划,重建列车炮部队。这项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首先是对现存的24门列车炮进行翻新和技术升级;其次是利用一战遗留的组件重新制造8门列车炮;最后是发展新一代的列车炮系统。具体实施上述计划的任务毫无意外地又落到了克虏伯公司头上,在摆脱了协约国的监控后,该公司的列车炮部门迅速膨胀,人数增加到2000人以上,由埃里希·米勒担任部门负责人。
■ 二战时期德军装备的15厘米K(E)型列车炮,该炮安装在旋转炮架上,可以自由调整射向。
在1936年到1939年间,克虏伯公司翻新和重造了32门基于一战设计的列车炮,包括150毫米炮4门、170毫米炮6门、240毫米炮9门、280毫米炮13门。这些列车炮有些是从协约国军事管制下残留的旧式火炮,有些是利用藏匿的组件重新组装的,还有的是使用库存的舰炮,结合旧组件和新造组件组装而成。通过上述方法,在二战爆发前,德军装备的列车炮数量得到了较大增长,但是这些火炮大多是一战时期的旧型火炮,技术性能已经不算先进,因此新成立的陆军武器局将列车炮复兴计划的重点置于发展新型的现代化列车炮,其中部分型号是按照传统设计思路,利用多余的海军舰炮加以改造,还有的型号则是全新设计的。
38厘米K(E)型
38厘米K(E)型列车炮是基于380毫米SKC/34型舰炮研发的,该型舰炮即著名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炮。除了供应俾斯麦级的舰炮外,克虏伯公司依据军方订单制造了更多数量的380毫米舰炮,但是战争爆发后,海军大型战舰的建造搁置,因此军方决定将多余的380毫米舰炮转用为岸炮或列车炮,其中改造为列车炮的有4门,即38厘米K(E)型列车炮,它们也被称为“齐格弗里德”,改造工作在1939年到1941年间完成。
■ 在“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舾装现场,一门380毫米SKC/34型舰炮正被吊装到舰上。后来,多余的380毫米舰炮被德军转用为岸炮和列车炮。
38厘米K(E)列车炮的火炮参数与SKC/34型舰炮大致相同,口径380毫米,炮身长度18.4米,约合48倍径。该型火炮采用与其他列车炮相仿的箱型梁炮架,在炮架前后各有一组16轮车架,炮车整体重量达286吨,全长为31.32米。火炮在炮架上无法左右转动,只能上下仰俯,最大仰角为52度,其射向由轨道指向赋予,或者借助环形轨道获得全向射界。38厘米K(E)型列车炮发射标准的海军弹药,主要弹种包括弹头引信榴弹,弹底引信榴弹和弹底引信穿甲弹,上述炮弹重量均为800公斤,炮口初速820米/秒,最大射程42公里。此外,该型列车炮还配有一种轻量型榴弹,在弹头和弹底均装有引信,炮弹重量495公斤,装有69公斤TNT,使用全装药射击时炮口初速达1050米/秒,最大射程为55.7公里。38厘米K(E)型列车炮仅能在0度角装填,在每次射击后都要将火炮放平。
■ 一门刚出厂的38厘米K(E)型“齐格弗里德”列车炮,火炮呈45度仰角。
除了380毫米舰炮外,德军还计划将406毫米SKC/34型舰炮也改造为列车炮,但这项计划没有具体实施。
20.3厘米K(E)型
与38厘米K(E)型列车炮的情况相仿,203毫米K(E)型列车炮是以203毫米SKC/34型舰炮为基础设计的,其使用的火炮源自克虏伯公司为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制造的主炮及其备份炮。在1940年到1942年间,克虏伯公司制造了8门20.3厘米K(E)型列车炮。
■ “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主炮塔特写,其使用的203毫米SKC/34型舰炮后来也衍生出列车炮型号。
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口径为203毫米,炮身长度为11.587米,约合60倍径,炮身重量20.7吨。该型列车的炮架设计参考了一战时期的210毫米SK“彼得·阿达尔贝特”型列车炮,但对部分结构进行了修改,在炮架前后各有一组8轮车架,炮车整体重量为86.1吨,全长为19.44米。除了铁路机动外,有历史照片显示,该型列车炮还可以使用两台12轮拖车进行公路运输。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炮身可以在炮架上做微小的左右偏转,但由于资料缺失,其水平射界范围并无定论,一说为2.4度,另有0度14分的说法。同德国其他型号的列车炮一样,该型火炮也可通过环形轨道实施全向射击。火炮射击仰角范围在+10度到+47度之间。20.3厘米K(E)型列车炮同样配用海军弹药,包括两种榴弹,一种重122公斤,另一种重124公斤,并装有弹底延迟引信,两种炮弹的初速均为925米/秒,最大射程37公里。与38厘米K(E)型列车炮一样,20.3厘米K(E)型列车炮也只能在水平位置装填,每次射击后均需要放平,影响了射击速率,大约2分钟才能完成一次射击,而在舰炮状态下203毫米炮的射速可达4~5发/分。
■ 德军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 这幅历史照片展示了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公路运输状态,铁路车架被更换为两台12轮拖车。
虽然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性能不差,但并不受德国陆军的欢迎,因为陆军火炮的口径序列中不存在203毫米口径,也无相应弹药供应。德国陆军曾希望克虏伯公司对203毫米列车炮做扩膛处理,使之能够使用陆军标准的210毫米炮弹,但研究结论是这样做很不经济,因而作罢。不过,陆军随后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8根210毫米备用炮管,准备在203毫米炮管磨损过度后将其替换,但这些炮管都没有派上用场,因为203毫米列车炮在用尽其身管寿命之前就大多在战斗中损失了。
■ 处于战斗状态的20.3厘米K(E)型列车炮,该炮使用标准的海军弹药,而德国陆军希望能够更换炮管,使用陆军标准的210毫米炮弹。
21厘米K12(E)型
早在魏玛时代,克虏伯公司就暗中设计一种超远射程的列车炮,作为一战时期“巴黎大炮”的继承者,但直到纳粹上台后才获得资金支持,于1935年展开具体研发,这就是21厘米K12(E)型列车炮,正如该炮型号中的12所示,其设计目标是射程达到120公里。
K12(E)型的研发难点在于克服“巴黎大炮”炮管磨损过快的缺陷。根据作战记录,“巴黎大炮”的身管寿命仅有50发,而且炮弹的弹径逐渐增加,以适应因磨损而扩大的炮管直径,炮弹的发射必须严格遵循顺序,一旦发生错误就会导致炸膛事故。针对上述问题,克虏伯公司在设计K12(E)时重点改进了炮膛结构和弹体结构,将膛线减少到8条,并在弹体本身铸造与膛线配合的凸槽,以减轻磨损程度,延长身管寿命,还特意制造了一门105毫米试验炮对新设计进行验证,取得了成功。
■ 一战著名的“巴黎大炮”,德军研发该炮的目的是为了炮击法国首都,其射程可达130公里。二战时期的21厘米K(E)型列车炮被视为“巴黎大炮”的继承者。
K12(E)型列车炮的口径为210毫米,为了获得超远射程其炮身长度达33.3米,约合158倍径,为了防止炮管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弯曲,在炮管外加装了额外的支撑装置。细长的炮身被置于一个箱梁型钢制主炮架上,主炮架两端置于两个副炮架上,副炮架下装有行走机构,前部副炮架下有2组10轮车架,后部副炮架下有2组8轮车架。在主炮架和副炮架上均装有液压反后坐装置,将列车炮的后坐距离控制在98厘米。为了平衡炮身重量,火炮耳轴的安装位置尽量靠前,这使得火炮在进行大仰角射击时炮尾会降低到主炮架下方,并且非常接近地面,为了保证炮身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后坐运动,在副炮架上安装了液压升降机构,可以将主炮架升高1米,但是在这一状态下无法进行装填,所以每次射击后都要把主炮架降低到装填位置,这显然会影响射击速度。
■ 德军21厘米K12(E)型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克虏伯公司于1938年完成了K12(E)的首门原型炮,命名为K12V,其全重达302吨,全长41.3米,射击仰角为+25~+55度,发射的榴弹重量为107.5公斤,炮口初速为1500~1650米/秒,最大射程可达115公里,有效射程约45公里。K12V的试射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军方对于火炮射击时需要反复升降炮架的设计不甚满意,于是克虏伯公司做出改进,修改了炮架结构和反后坐装置。经过改良后的第二门炮于1940年夏季交付军方,命名为K12N,其全重增加到333吨,全长增至44.945米。K12(E)型列车炮在炮架上可以左右偏转0度25分,在特别设计的环形轨道上可以获得360度全向射界,此外与火炮配套的车厢上载有T形轨道附件,借助该附件可使火炮转向90度。
■ 处于运输状态下的K12(E)型列车炮,细长的炮管向前伸出。
■ 处于战斗状态的K12(E)型列车炮,其主炮架已经升高,在高仰角状态下炮尾降低到主炮架下方。
K12(E)型列车炮基本达成了设计目标,但仅制造2门,因为随着远程轰炸机的出现,德军已经不再需要这种超远程火炮进行战略威慑。2门K12(E)被编入第701列车炮连,部署在法国加莱地区,用于炮击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格兰南部。英军曾在肯特郡的查塔姆地区发现了K12(E)的炮弹碎片,弹着点距离法国海岸约88公里,但其实战意义也仅限于英国人的惊叹而已。
■ K12(E)型列车炮开火时的壮观场面。这幅著名照片曾被用作《信号》杂志的封面,因而广为流传,不过该型列车炮最大的作用大概就是宣传了。
28厘米K5(E)型
相比徒有射程的K12(E),由克虏伯与汉诺马格联合研发的28厘米K5(E)型列车炮具有更优良的实战效能,实际上K5(E)是德国在二战时期装备的最现代化和运用最广泛的列车炮武器系统。K5(E)的设计始于1934年,原型炮于1937年完成,德国陆军首批就订购了8门,于1940年完成。在战争期间,军方连续追加订货,使其最终产量达到25门,这也是德国列车炮中制造数量最多的型号。K5(E)型在服役后被德军昵称为“苗条的贝尔塔”。
■ 处于战斗状态的K5(E)型列车炮,该型列车炮是二战时期德军制造数量最多、性能最好的列车炮。
■ 处于运输状态的K5(E)型列车炮。
K5(E)型列车炮的实际口径为283毫米,炮身长度为21.5米,约合76倍径,炮身重量约85吨,炮管内有12道膛线。在早期生产的火炮上膛线深度为10毫米,但在使用中屡屡发生炮管开裂的情况,因此在后续制造的火炮上将膛线深度减少为7毫米。火炮被安装在一个坚固的箱形梁炮架上,在炮架前后各装有一组12轮铁路车架,构成行走机构,可在德国标准轨距的铁路上行驶。K5(E)型列车炮的全重为218吨,在运输状态下的全长为30米,战斗状态下为32米。火炮的水平射界仅有2度,但借助特制的环形轨道可实现全向射击。火炮的最大仰角为50度,在发射常规弹药时的初速为1120米/秒,最大射程可达64公里,射击速率可达3~5分/发。K5(E)型通常使用两种型号的榴弹,其中G35型重255公斤,装有30.5公斤TNT;Gr.39型重265公斤,装有44.5公斤TNT。
■ 这幅彩绘展现了K5(E)型列车炮“利奥波德”准备射击时的状态,从总体看K5(E)型列车炮的设计相当简洁实用。
■ K5(E)型列车炮的开火瞬间,地面上的德军士兵纷纷捂住耳朵。该型列车炮的最大射程达64公里,使用火箭助推炮弹可达86公里。
■ 3名德军炮组成员与K5(E)型列车炮使用的283毫米炮弹合影,通过对比可见其炮弹尺寸不小,绝非人力所能搬动。
在战争期间,德军对K5(E)实施了一系列改进计划,为其配备新的炮管和新型弹药,以提升射程。德军为K5(E)开发了一种火箭助推增程弹,型号为R Gr 4351,炮弹全重为248公斤,装有14公斤炸药和20公斤双基火药推进剂,最大射程可达86公里,但相对常规弹药在精度上会有一定的损失。为了配合火箭增程弹的使用,K5(E)将更换新型炮管,其膛线数量增加到60条,膛线深度为7毫米。使用该型炮管及火箭增程弹的K5(E)被称为K5Vz。此外,K5(E)还有一个被称为K5 Glatt的改型,采用310毫米滑膛炮管,发射带有稳定翼的次口径箭形炮弹,其射程高达150公里。关于K5(E)最有趣的改进计划莫过于K5 ERF,这项计划是针对盟军飞机的威胁制定的,主要内容是改变火炮的行走机构,用多台虎王坦克底盘取代铁路车架,使其可以脱离铁路线进行越野机动,不过可以想见这种庞然大物的机动能力肯定相当低下。
■ 德军31厘米K5 Glatt型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 31厘米K5 Glatt型列车炮使用了箭形远程炮弹,射程可达15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K5(E)外,德国列车炮部队还装备了其他型号的280毫米列车炮,主要是一战时期遗留的旧式火炮,使用德国旧式战列舰上的40倍径280毫米舰炮,这些火炮被统称为“布鲁诺”。从1936年开始,德军对老旧的“布鲁诺”炮实施升级改造,为其换装新造的45倍径280毫米舰炮,经过改进后的火炮被称为“长布鲁诺”,完成数量为3门,仍使用40倍径炮管的列车炮则相应地称为“短布鲁诺”。在1938年,另一项改进计划开始实施,采用58倍径280毫米火炮,这一改进型号被称为“新布鲁诺”,在1940年至1941年间完成了3门。此外,德国还有2门使用42倍径280毫米岸炮改造而成的列车炮,被称为“重型布鲁诺”。
■ 德军28厘米“短布鲁诺”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 德军28厘米“新布鲁诺”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 德军28厘米“重型布鲁诺”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80厘米K(E)型
在所有德国列车炮项目中,最为野心勃勃,也最闻名遐迩的自然是80厘米K(E)型列车炮,在诞生之初就加冕为“炮中之王”,是人类战争史上重量体积最大,发射炮弹重量最大的陆地火炮。
80厘米K(E)型列车炮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克虏伯公司受军方委托,研究设计一款用于攻击法国马奇诺防线的超重型火炮。技术论证表明要达到军方要求火炮的口径将在700~1000毫米之间,重量在1000吨以上!考虑到如此巨大的火炮在进行机动和部署时存在很大的难度,军方暂时将这一计划搁置。1937年,希特勒在视察克虏伯公司时看到该型火炮的设计方案,对此极感兴趣。在最高领袖的支持下克虏伯公司开始了超级火炮的开发制造,预计在1940年完成,由于技术上的重重困难,研发进度大为拖延,首门炮直至1941年才交付。
■ 德军80厘米K(E)型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上为一号炮“古斯塔夫”,下为二号炮“多拉”。
80厘米K(E)型列车炮的口径为800毫米,炮管长度为32.5米,约合40.6倍径。火炮安装在特别设计的巨型炮架上,由8个10轮车架支撑,火炮的整体长度为47.3米,宽7.1米,高11.6米,全重达1350吨。由于体积过于宽大,80厘米K(E)型列车炮无法像其他列车炮那样在标准铁路轨道上机动和发射,需要分解后由铁路运输,并在前线进行组装后投入战斗,而且还需要临时铺设双轨铁路供其进出阵地,因此该型火炮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列车炮。80厘米K(E)型列车炮依靠环形轨道调整射向,最大仰角为48度,发射一发炮弹所需的时间为30~45分钟,甚至更长。该型火炮配用的炮弹有2种,包括穿甲弹和榴弹。穿甲弹重7.1吨,装药量250公斤,初速720米/秒,最大射程为38公里;榴弹重4.8吨,装药量700公斤,初速820米/秒,最大射程为47公里。
■ 本图通过等比例模型的对比展示了80厘米K(E)型列车炮的硕大,由上至下分别是80厘米K(E)型列车炮、28厘米K5(E)型列车炮和虎式坦克。
■ 组装完成的“古斯塔夫”列车炮,对于旁边的人群而言,这简直是一座山峰!
■ 1945年初,几名英军军官与缴获的800毫米炮弹及其发射药筒合影,可见炮弹尺寸之大,“古斯塔夫”的炮弹最重可达7吨!
德国陆军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2门80厘米K(E)型列车炮,首门炮于1941年9月交付,被命名为“重型古斯塔夫”;第二门炮交付时间不明,应在1942年,被命名为“多拉”。有资料称军方还订购了第三门炮,计划于1944年交付,该炮将采用520毫米口径的炮管,发射远程火箭助推榴弹,射程高达190公里,被命名为“长古斯塔夫”,但未能实现。虽然80厘米K(E)型列车炮创造了火炮史上的诸多记录,展现了德国人精湛的造炮工艺,却是所有德国列车炮中实战性能最差的一款,实际上在其诞生后仅进行了一次实战。尽管炮弹威力非常大,但是与其在制造、运输和部署时的巨大消耗相比,完全不成比例。随着以V-1、V-2为代表的导弹武器的出现,所有列车炮都只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 德军的V-2弹道导弹是一种跨时代的新型武器,在射程和威力上都优于列车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7 14:39:48 | 只看该作者
德国是在一战之后仍坚持发展新型列车炮的少数军事强国之一,同时也是在二战时期运用列车炮最多的国家。从1940年5月西欧战役打响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德军在各条战线上都投入了相当数量的列车炮,列车炮部队通常作为高级指挥机关直属的机动重炮力量从事要塞守备、海岸防御或特定战役的火力压制及攻坚任务,并且在个别战役中有抢眼表现。不过,与迅速壮大的航空兵和新生的火箭导弹武器相比,列车炮的作战效能其实相当低下,它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宣传和给敌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上,德国列车炮在二战战场上的表现也代表着这种武器在战争舞台上的谢幕演出。
■ 1941年,一门德军24厘米K(E)型“特奥多尔”列车炮在进行射击训练,该炮当时被部署在法国海岸地区,注意炮车尾部的吊杆正在提运弹药,这门火炮被置于环形轨道上。
作战编制
在二战时期,德国列车炮部队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列车炮连,但其编制构成与普通的炮兵连大不相同。根据装备的火炮类型,每个列车炮连通常配属2~4门炮及支援单位,也有全连仅有1门炮的情况。列车炮部队以连为单位进行独立作战,通常数个连编成一个列车炮营,负责实施特定的作战任务和战役行动,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组建列车炮团,下辖两个列车炮营。有资料显示,在二战时期,德军先后组建了45个列车炮连和9个列车炮营,其中大部分连属于德国陆军,少数连属于德国海军的岸防部队。
■ 一个装备4门15厘米K(E)型列车炮的德军列车炮连在一处铁路道口放列,如果装备更大口径的列车炮,一个连通常仅有1~2门炮。
德军列车炮连的编制依据装备情况会有所变化,但大体分为火炮和支援单位两部分。以一个装备2门28厘米K5(E)型列车炮的连为例,其编制人员为230人,包括5名军官、56名士官和169名士兵。连部下辖3个排,第1排为支援部队,编有1台机车和31节火车车厢,用于运载各类物资、设备、器材和补给品;第2、3排各自配备1门列车炮,此外每个排还配有1台机车和20节火车车厢,用于运载人员、弹药和相关设备。除了火炮和铁路车辆外,每个列车炮连还编有27辆各型汽车。
除了少数口径较小的列车炮安装在旋转炮架上,可以自由调整射向外,大多数列车炮都安装在固定炮架上,不能左右偏转或仅能偏转很小的角度,要获得较大的射界必须借助于环形轨道。德军大多数列车炮连都会装备一种被称为“弗格勒转盘”的环形轨道装置,该装置出现于一战时期,与铁路调车场使用的车辆转台相似,只是结构更加简单,便于拆装。弗格勒转盘由一条环形轨道和一部横跨在轨道上的旋转平台构成,平台上设有轨道,可与铁路轨道对接,列车炮沿轨道开上平台后,就可沿环形轨道旋转,获得360度全向射界。弗格勒转盘的构件由各连的铁路车厢运载,在进入阵地后只需48小时即可组装完毕,其最大承载重量为300吨,适用于德军大部分型号的列车炮。
■ 弗格勒转盘的历史照片,通过这套环形轨道装置,重型列车炮也能获得全向射界。
■ 这幅彩绘展示了1944年在法国,德军第721列车炮连的一门“短布鲁诺”列车炮使用福格勒转盘的状态。
西线首秀
在二战中,德军首次大规模集中运用列车炮部队是在1940年5月的西欧战役中,当时德军可以作战的列车炮部队有16个连,装备33门列车炮,其中17门为280毫米列车炮。在战役开始时,第720列车炮团被部署在亚琛地区,该团下辖2个营,共5个连,其任务是炮击比利时边界的防御堡垒。此外,还有数个列车炮连被部署在萨尔地区、孚日山区和阿尔萨斯,用于攻击马奇诺防线。不过,西欧战役的主角是天上呼啸而过的“斯图卡”和地上滚滚向前的坦克集群,列车炮只能算是一个小配角,没有太多亮点。
■ 1940年5月西欧战役打响后,德军的一门28厘米“短布鲁诺”列车炮在前线炮击比利时防御阵地,这次战役是二战时德军列车炮部队的首次大规模作战。
■ 三名德军士兵合力搬运一枚240毫米列车炮炮弹。虽然拥有不俗的威力和射程,但列车炮已经不适应高度机动化的战争,在西欧战役中表现并不突出。
尽管在战场上表现不彰,但德国战列车炮部队在西欧战役中却赢了一个大彩头,通过缴获法国和比利时的列车炮大幅扩充了部队实力。在二战时,法国也是一个列车炮大国,在1940年动员时法军可以作战的列车炮数量达到了106门,几乎三倍于德国,但是面对高度机动化的战争样式,这些重炮没有发挥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德军的战利品。据统计在法国战役结束后,有58门缴获的法制列车炮被编入德军部队继续服役。此外,德军还俘获了比利时军队装备的5门列车炮,包括4门280毫米列车炮和1门240毫米列车炮。有趣的是,这些列车炮其实是一战时期的德国列车炮,它们或在战场被缴获,或在战后作为战争赔偿移交比利时。在时隔20多年后,它们又重新回到了德国人手中,而且立即调转炮口,投入作战。
■ 图为2门在法国战役中被德军缴获的法制列车炮,左为340毫米列车炮,右为320毫米列车炮。在西欧战役中,德军缴获了数十门法国和比利时的列车炮,大幅扩充了实力。
在西欧战役结束后,德军将大部分列车炮连部署在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法国和比利时海岸地区,在距离英国最近的加莱地区尤为密集,以便为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提供火力支援。对于海峡对岸的英军岸炮和英军飞机而言,列车炮是一个明显又易于攻击的目标。通常情况下列车炮会借助铁路隧道躲避攻击,但在加莱地区缺少隧道,于是德军工程部队修筑了一种被称为“教堂”的大型混凝土掩体,形如加长的飞机机堡,内部铺设轨道,可以承受航空炸弹的直接打击,为隐蔽其中的列车炮提供保护。
■ 1941年在法国加莱地区的火炮阵地上,一门K5(E)型列车炮从“教堂”掩体内驶出,这是德军为了防备盟军的空袭和炮击而特别设计的列车炮掩体。
转战东线
1941年5月,为了准备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军列车炮部队再次进行了远程调动和集结。到1941年6月,德军列车炮部队已经编成3个团6个营,共计20个连,其中9个连部署在西线,1个连在巴尔干,1个连在德国国内整备,有9个连参加“巴巴罗萨”行动——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各配属2个连,中央集团军群配属5个连。虽然德军将近半数的列车炮部队投入东部前线,但在苏德战争初期,这些列车炮除了参与边境地区的火力急袭外,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原因有二:一是苏联铁路的轨距和德国铁路不同,因此德军列车炮最初无法进入苏联境内;二是列车炮的机动和部署速度远远跟不上德军的推进步伐。直到战线趋于稳定,且铁路轨距得到修改后,列车炮部队才可能开赴前沿。
■ 一门正在装填弹药的“短布鲁诺”列车炮。在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投入了近半数的列车炮用于火力支援。
在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列车炮部队最主要的作战行动发生在列宁格勒前线。在1941年秋季,由第679特别列车炮团指挥的数个连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加入到对这座城市的围困中。列车炮的任务是炮击城市,摧毁苏军的防御设施,打击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它们有时也会调转炮口支援列宁格勒以南沃尔霍夫河前线的攻防作战。德军列车炮部队在列宁格勒前线停留了两年有余,直到1944年1月苏军发起大规模反攻,打破了德军的包围才被迫后撤。
■ 这幅画作描绘了苏德战争期间,部署在列宁格勒前线的德军K5(E)列车炮向苏军目标开火的场面。
除了对列宁格勒的漫长围困外,德军列车炮部队在苏德战场上的另一次重要作战是1942年夏季的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此次作战因为800毫米“古斯塔夫”列车炮的首次登场亮相而备受瞩目。这门超级重炮配属于第672重炮营,编制员额达1420人。该炮被拆解后由铁路运往克里米亚前线,为此动用了超过20列火车,而阵地的修筑在战役打响前两个月就开始了。“古斯塔夫”的发射阵地设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以北16公里处,需要特别修建一条铁路支线及用于火炮机动的双轨铁路,相关工程动用了1500名苏联劳工、1000名托特组织的德国工人以及60名来自德国国内的铁路工程师,作战准备于1942年6月1日完成。
■ 这幅珍贵的航拍照片展示了1942年6月位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以北的“古斯塔夫”列车炮的射击阵地,可见火炮已经进入发射位置。
“古斯塔夫”于1942年6月5日首次开火,向三个苏军目标发射了15发炮弹,尽管引发了惊天动地的爆炸,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弹着点平均偏离目标达300米。次日,“古斯塔夫”又向莫洛托夫堡垒发射了7发炮弹,虽然射击偏差减少到235米,但未能摧毁目标。在不到两周时间里,“古斯塔夫”陆续发射了48发炮弹,将弹药储备全部耗尽。德军宣称该炮摧毁了多处苏军坚固目标,包括一处大型弹药库,但根据苏联方面的记录,该炮并未造成任何实质性的破坏。尽管800毫米列车炮射击的声势非常震撼,但其弹药投射量占整个作战德军炮兵投射量的比例非常微小:该炮总共发射了48发炮弹,约360吨,而德军炮兵在战役中向要塞发射了563000发炮弹,重量高达26300吨!除了“古斯塔夫”外,第688列车炮连的3门280毫米“长布鲁诺”列车炮也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它们累计发射炮弹897发,约合475吨。
■ 1942年6月,在塞瓦斯托波尔前线,已经就位古斯塔夫列车炮高高仰起炮管,等待射击命令,注意其移动需要使用双轨铁路。
在1942年秋季,德军计划将第二门800毫米列车炮“多拉”部署到列宁格勒前线,据说阵地构筑已经完成,火炮也组装完毕,但不知为何该炮一弹未发就撤回后方。
逞威地中海
德军在地中海战区部署列车炮的第一个计划是1942年进攻马耳他的“海格力斯”行动,当时德军准备将第701列车炮连的2门210毫米K12(E)列车炮派往西西里岛南部,对马耳他岛实施跨海远程炮击,射击阵地距离目标约110公里,为此还特意定制了160发远程炮弹,但是这项作战计划最终没有实施。
1943年7月,为了应对盟军对西西里岛的两栖登陆,德军将3个列车炮连从法国加莱调往意大利,但调动过程非常拖沓,当它们在9月间抵达意大利时,不仅西西里岛早已丢失,盟军已经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同月,意大利投降,德军奉命解除意大利军队的武装,并在罗马附近的仓库中发现了2门法制240毫米列车炮,它们是1940年意大利人从德国人手里瓜分的战利品。德军以这两门炮为基础组建了“埃尔哈特”列车炮连,准备用于抗击盟军的进攻。由于缺乏配件,该连直到数月后才具备作战能力。
■ 法国制造的240毫米列车炮。在1943年9月,德军解除意大利军队武装时缴获了2门法制240毫米列车炮,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埃尔哈特”列车炮连。
1944年1月,盟军登陆安齐奥,德军反应迅速,调集重兵将登陆场围困,同时将列车炮部队部署到罗马以南地区,对盟军桥头堡阵地实施远程炮击,但是列车炮的调动遇到了很大困难,因为战区附近的铁路线和桥梁都遭到盟军飞机的持续破坏。“埃尔哈特”连的2门列车炮于1月26日抵达距离盟军战线18公里的射击阵地,并开始炮击。2月5日,来自第712列车炮连的1门绰号“罗伯特”的280毫米K5(E)列车炮也抵达安齐奥前线,在距离滩头约40公里的一处铁路编组站利用福格勒转盘对盟军阵地展开射击。次日,第725列车炮连第2排的1门280毫米K5(E)列车炮“利奥波特”也加入了炮击。
■ 1944年3月在意大利北部,一门K5(E)型列车炮在一处铁路隧道出口处清理炮管。
■ 这幅彩绘表现了1944年春季,德军“利奥波德”列车炮在安齐奥前线作战时的状态,可见该炮位于一个铁路隧道附近。
当时,盟军已经掌握了安齐奥战场的制空权,德军飞机很难侵袭滩头,靠近滩头的德军炮兵阵地也都受到盟军海空火力的压制,可是K5(E)可以在盟军舰炮火力范围之外从容射击,这些不时落下的重磅炮弹虽然造成的破坏并不大,但是严重挫伤了美军的士气,令其不胜其烦,美军士兵称德军列车炮为“安齐奥安妮”。为了消除德军列车炮的威胁,盟军派出侦察机寻找其阵地,一旦锁定立即召唤战斗轰炸机前往摧毁。可是德军十分警觉,应对有道,总能及时将火炮隐蔽到隧道或掩体中,德军利用铁路线时常转移阵地,还用铁路平板车制造假炮诱骗盟军飞机。“埃尔哈特”连在4月中旬耗尽弹药后退出战斗。德军列车炮对安齐奥滩头的轰击持续到4月底,其间“罗伯特”射击278发,“利奥波德”射击251发,共计529发。在5月间,2门K5(E)又实施了零星炮击行动,它们在地中海战区作战期间大约消耗了700~800发炮弹。“罗伯特”和“利奥波德”先后在战斗中损失,其中“利奥波特”于6月初被美军缴获,后被运回美国,收藏在陆军武器博物馆中。
■ 这幅画作表现了“利奥波德”列车炮利用福格勒转盘向安齐奥滩头射击的场面,它的炮击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获得了“安齐奥安妮”的绰号。
■ 1944年夏季在意大利北部被盟军缴获的1门K5(E)型列车炮,可能是著名的“利奥波德”列车炮。
大西洋壁垒
在“巴巴罗萨”行动后,德军将大部分派往东线的列车炮部队重新调回西欧,整合到不断强化的“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中,担负海岸防御任务。在西线德军列车炮部署最为集中的地区是由德军第15集团军驻守的法国加莱及比利时沿海地区,在1941年时,该集团军防区内部署了3个列车炮团共计11个连。最初,德军试图使用列车炮攻击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军目标,但是大多数旧式列车炮的射程都无法跨越海峡,即便是新型列车炮也只能在海峡最窄段实施远程炮击。由于射程过远,超出德军炮兵的观测范围,无法保证射击精度。随后,德军放弃这种没有意义的炮击行动,转而使用列车炮攻击海峡内航行的英军舰船,封锁海峡航道。据统计,从1940年到1944年间,部署在加莱地区的德军列车炮部队总共发射炮弹864发,其中362发是在1940年“海狮”行动的准备阶段发射的。
■ 图为部署在比利时海岸的一门“短布鲁诺”列车炮,德军将大部分列车炮都部署在大西洋壁垒上。
1943年,德军拟定了一项计划,将包括2门800毫米列车炮在内的大批列车炮部署在加莱地区,对海峡对岸英格兰南部地区实施远程炮击,以报复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的轰炸。实际上,针对英国的报复行动是以正在研发的V-1、V-2远程导弹为核心,而列车炮在此项计划中扮演了次要角色。除了800毫米列车炮外,K5(E)和K12(E)列车炮也将参加作战,它们将使用新型炮弹以延伸射程。然而,研究表明,列车炮即便是能够打到海峡对岸,造成的破坏也非常微弱,因为新型远程炮弹为提高射程而牺牲了威力,装药量非常少。以310毫米K5 Glatt型列车炮使用的箭形远程炮弹为例,其射程可达150公里,但重量只有136公斤,装药量仅为25公斤。相比之下,V-1、V-2导弹可以携带重达1吨的弹头,无论从威力上,还是从心理震撼上都远胜列车炮。因此,德军最终取消了列车炮的报复炮击行动。
■ 1941年,部署在加莱地区的1门K5(E)列车炮向海峡对面的英国海岸展开射击,该炮隶属于第710列车炮连。
■ 这幅罕见的战地照片展示了位于多佛海岸的英军雷达站遭受德军炮击的场面,当时能够打到海峡对面的德军火炮只有少数大口径岸炮和列车炮。
从D日到末日
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霸王”行动时,负责诺曼底及布列塔尼地区防务的德军第7集团军配属有8个列车炮连,但是它们的部署位置大多远离盟军登陆海岸,没有在第一时间向滩头阵地实施火力压制,实际上仅有少数列车炮参与了诺曼底战役。1944年7月底,第688列车炮连的K5(E)型列车炮曾向“朱诺”海滩和“黄金”海滩实施了炮击,该连在8月间还向卡昂附近的盟军目标进行了射击。第765列车炮连的K5(E)在8月间投入战斗,在马洛奈附近炮击盟军部队,后在8月底转移到鲁昂以西,试图以炮火阻止盟军的推进。驻守在科唐坦半岛的2个列车炮连在1944年6月间参与了防守瑟堡的战斗,与美军第1集团军的部队有过交锋。部署在布列塔尼半岛的4个列车炮连于8、9月间在布雷斯特地区同美军交战。随着盟军的快速推进,部署在法国北部的德军列车炮部队大多被歼,仅有少数部队撤回德国国内,装备和人员损失很大。
■ 1944年6月在瑟堡附近被盟军空袭摧毁的一门20.3厘米K(E)型列车炮,背景中可见另一门同型火炮。
■ 一名美军士兵在查看一门德军24厘米“特奥多尔·布鲁诺”列车炮的炮口,摄于1944年8月法国北部某地,该炮隶属于第722列车炮连。
■ 1944年9月,一门隶属于第701列车炮连的K12(E)型列车炮被遗弃在荷兰境内,可见后部副炮架已经与主炮架分离。
在1944年负责防守法国比斯开湾沿岸的德军第1集团军的编成内有4个列车炮连,它们被集中部署在靠近法西边界的比里亚茨地区和吉伦特河口地区。盟军没有在比斯开湾沿岸地区实施两栖登陆,所以上述4个连在1944年没有经历战斗。1944年8月15日,盟军发动“龙骑兵”行动,登陆法国南部。第1集团军所辖的列车炮部队在后路被切断前都撤回了德国本土。
当“龙骑兵”行动开始时,驻守法国南部的德军第19集团军拥有3个列车炮连,部署在马赛附近的罗纳河口。此外,还有1个装备150毫米列车炮的海军列车炮连也部署在地中海沿岸,但在盟军登陆前该连被撤走了。德军兵力薄弱,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很快就向北撤退,而3个陆军列车炮连在沿着罗纳河谷北撤途中均被快速前进的盟军部队超过,从而遭到歼灭。到1944年夏末,德军在西线战场上已经有21个列车炮连被消灭,损失了58门列车炮,这是德国列车炮部队在战争中遭受的最为沉重的打击。
■ 1944年8月底在罗纳河谷被美军俘获的一门K5(E)型列车炮,该炮隶属于德军第749列车炮连。
■ 同样在罗纳河谷口袋中迎来末日的另一门德军列车炮,这是隶属于第698列车炮连的一门38厘米K(E)“齐格弗里德”列车炮。
在1944年的最后几个月中,残余的德军列车炮部队继续在西线实施防御作战。1944年9月,美军第1集团军在向亚琛展开进攻时遭到第674列车炮连的240毫米列车炮的阻拦射击。在洛林前线,德军第1集团军的防御得到了第640列车炮营的支援,该营下辖2个K5(E)列车炮连。德军列车炮充分利用山区的铁路隧道躲避盟军的空袭和反炮击。1944年10月初,美军第20军发现了德军列车炮的射击阵地,并组织炮兵部队实施了一次反击。10月8日星期六,美军动用203毫米榴弹炮和1门绰号“黑龙”的M1型240毫米榴弹炮向德军列车炮所在的地区实施了火力覆盖,导致德军列车炮严重受损,被迫撤回后方维修。在南锡附近,1门K5(E)列车炮给美军制造了不少麻烦,被美军士兵称为“南锡大炮”,但它最终因为空袭而丧失战斗力。
■ 绰号“黑龙”的美军240毫米M1型榴弹炮,该炮是二战时期美军装备的最大口径的野战炮,最大射程23.1公里。在1944年10月,该炮曾与德军列车炮进行过一场对决。
德军列车炮部队在战争中最后一次集中作战是在1944年12月的阿登攻势中,第725、780列车炮营下辖的8个连参与了战役初期的炮火准备及随后的支援行动,其中3个连已经换装了310毫米K5 Glatt型列车炮,负责对远离前线的比利时及荷兰城镇实施深远打击,它们向盟军战线后方发射了90发远程炮弹。在阿登战役期间,德军列车炮部队总共发射炮弹2492发,但是依然无法挽救德军的失败。
■ 这是一幅非常著名的战地照片,1945年4月,一群美军士兵站在一门缴获的德军列车炮的炮管上合影,不过这是一门法制274毫米列车炮,是德军在1940年缴获的战利品。
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中,面对盟军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德军列车炮部队已经难以实施有效的战斗,陷入物资匮乏、人员不足的困境。在1945年初,德军列车炮部队仅参与了少数小规模战斗,比如1945年3月炮击被美军夺取的雷马根桥。当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时,残存的德军列车炮要么被德军自行破坏,要么沦为盟军的战利品,它们中的少数幸运者作为博物馆的藏品被保存至今,比如美国弗吉尼亚州李堡的陆军武器博物馆和法国北部欧丹冈的托特炮台博物馆就各自收藏了一门280毫米K5(E)型列车炮。
■ 今日陈列在弗吉尼亚州李堡的陆军武器博物馆的K5(E)型列车炮,也就是著名的“利奥波德”列车炮。
■ 收藏于法国北部托特炮台博物馆内的K(E)型列车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7 07:13 , Processed in 0.2120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