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2019 年贺岁档最热的电影,《流浪地球》已经刷屏了好几天。有人说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也有人对电影观感平平。但科幻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们经历本不能在有生之年经历的事情,游历那些我们的肉身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除了《流浪地球》以外,大刘还有这些科幻小说不容错过,一起来看: 虽然把《三体》三部曲写在第一个,但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这部小说了。2016 年这部小说成为首部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品之后,“大刘”和《三体》这两个名字也更为大家所熟知。 这部小说从一开始就抛出了很多悬念:世界各国的理论物理学家相继自杀,留下诸如“物理学不存在了”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遗言,科学界因为顶尖科学家的突然死亡陷入瓶颈,在调查他们死亡真相的过程中,另一个巨大的真相也被缓缓揭开:比人类更高级的外星文明——三体文明即将到达太阳系,人类正面临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小说在第一部就营造出紧张冲突的末世感,第二部更加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冲突和转折,故事精彩紧凑,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第二部里有很多让刚入门的科幻迷耳目一新的设定和假说,比如“射手和农场主”、“费米悖论”、“黑暗森林”等等,感觉不断收获新知,读起来畅快淋漓。 第三部就直接把故事拉到更深广的层面,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 这部小说因为太过经典,很多台词也被广泛用在现在的网络语境中。比如在探索外星文明的新闻下经常就会看到有人评论:“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再比如当讨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时一定会看到有人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要谈中国的科幻小说,《三体》是避不开的一环,虽然它饱受赞扬也饱受诟病(比如人物符号化、叙事扁平、有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但任何时候翻开这部小说,你还是会惊叹于它所呈现的那个虚构而又宏大的世界。如果是个科幻入门读者,那就先从这本开始吧。 我第一次被人推荐这本书的时候,那个人说:“这本书是三体前传。” 两本书之间确实有一些联系,虽然发生在同一宇宙,但它依然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这本书的篇幅大约只有《三体》的四分之一,比《三体》更“硬核”,书中关于宏原子与量子态等等物理概念的解释有很多,但读起来并不会感觉枯燥,即使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也并不影响对书里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除了宏大构思以外,这本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全书笼罩着一股惊悚诡异的气氛,看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很害怕闪电(据说看完的人都会这样)。 《三体》获奖以后,有不少人说大刘不懂爱情、不懂女性,是典型的“理工男”。 其实,我不太认同这样的刻板印象。《球状闪电》的结尾独白,关于死亡和爱情的表述就非常浪漫: “我猛地睁开双眼,就在书桌上的紫水晶花瓶上,出现了一朵蓝色的玫瑰,但玫瑰在我看到它的瞬间就消失了,只剩空花瓶静静地立在那里。但那朵玫瑰的每一个细节都印在我的脑海中,它充满了生机,透出一种冰雪的灵气。”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这是个短篇小说,名字出自论语中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 故事的设定是出现了一个“全知全能”的宇宙排险者,他可以解答人类科学界尚未得到证明的几乎所有的问题,但条件是知道真理后的科学家们会被立刻处死。 科学家的家人们在“真理祭坛”下守望,各国政要也劝服他们为了人类科学的进步从祭坛上走下来,最终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看这篇小说的时候,你会想起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破城的时候蹲在地上证明几何定律;会想起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说,你挡住我的阳光了;会想起无数人类历史上群星闪耀的名字,然后有那么一瞬间好像可以和他们在遥远时空中心灵相通。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篇非常短,短到 10 分钟就可以看完,但在我心目中它是大刘最温情的故事之一。 我曾经给一个没看过科幻小说的朋友推荐这篇文章,几分钟后她给我发来一连串流泪的表情。这篇小说笔触细腻温柔,完全不像大刘的风格,大刘在这篇小说里仿佛变成了他自己口中的“来自十八世纪的多愁善感的诗人”。 因为这篇实在太短了说多了都是剧透,总之,看完之后,当你再看到花草、流水,感受到微风,会感觉它们都变得更美好具体了一些。 这个故事设定在 1999 年,超新星爆发了强烈的辐射,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开始大量死亡。而 12 岁以下的孩子因为基因的自主修复幸免于难,也就是说——地球上 13 岁以上的人都将逐渐死去。 世界各国开展了长达一年的“大学习”,整个世界的大人们都拼命把自己毕生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教给这些还懵懵懂懂的孩子,这些孩子在 1 年后将要成为各国首脑、将要肩负起领导国家的使命。 那么,只剩下孩子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结局一定出乎你的意料。 看完这篇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怎样极致的诗意和浪漫,才能产生这样的脑洞和联想。 故事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写出超越李白的诗? 一种方法是:试遍所有的汉字组合,写出世界上所有的诗,那么超越李白的作品自然就包括在内。这样相当于直接终结了诗词艺术——直到宇宙毁灭,出现的任何一个诗人,不管他们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他的作品都能在一个巨大的存储器中被检索出来。 这个想法是挺好的,但制造这样一个存储器所需要的物质总量是多少呢——是整个太阳系。 有句歌词说“一整个宇宙换一颗红豆”,也不过如此吧。 这篇小说是大刘对中国古诗词的一种致敬,故事不长,读完会让人对技术和艺术二者的关系有点不一样的思考。 一个不受欢迎、穷病交加的乡村教师,坚持给孩子们上课,他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基础物理知识,无意间拯救了整个人类的文明。 这篇小说感人至深,其中有对知识的尊敬,对真理的追求,对教师的赞美,对无法享受更好教育、知识结构失衡的乡村学生的同情,整篇小说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 虽然你可能已经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但在最后还是想推荐大家读一下《流浪地球》的小说原著。电影和原著的重合度非常小,电影更多地是借了一个原著小说的背景设定,当你看完电影再看小说,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共鸣。 电影的主题是“希望”,与之对应的台词是:“希望是这个时代如钻石般珍贵的东西”——电影里人类迁移到地下城之后,课堂上班长念出了这句话;地球将要撞毁,韩朵朵在全球广播中请求支援时也说出了这句话。 其实原著里的表述更自然一些:“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小说中还有很多电影中未被呈现的故事:宇宙广阔、地球冰封,人性的扭曲和疯狂如何被放大、几乎导致整个流浪计划的失败等等。故事在转折之后还有转折,当你翻开这本小说,就和大刘一同站在了上帝视角,把人类的无知、无能、无力一览无遗。 当我们在谈论科幻小说的时候,往往是被那个在所有细节上都充满奇特脑洞的世界所吸引。在刘慈欣的世界里,他用理性和科学建构出框架,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填满了游刃有余的想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