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3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度如何看待1962年惨败?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

[复制链接]

1360

主题

1526

帖子

56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1:1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印边境“对峙”持续一个月,双方在实地和外交层面的隔空对战不断升级。对于印度防长那句“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外交部的回应则是“没错,2017年的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了”。
对大部分国人来说,无论是调侃式的“三哥”,还是经常出现在网上的“摩托叠罗汉”、“悬挂坐火车”,都是邻邦印度的模糊形象。为什么印度人如此在意1962这个年份?他们又是如何看待那场印度的惨败的?曾在印度居住多年笔者今天给你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文 | 恒河沙
1962年到现在已过55年了。但印度人仍生活在那一年的阴影中,没有走出来。
1962年10月,中印战争爆发,印度惨败,这一年从此成为印度人心底永远难以解开的心结。印度喜马偕尔邦下达兰萨拉有一座战争纪念园,园中央竖立着几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印度独立以来历次战争中阵亡军人的名单,中印战争的名单最长。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印战争可能只是一场普通的边界战争,它没有朝鲜战争惨烈,也没有中越冲突持续的时间长,以至于不少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它。可它在印度人心中却是刻骨铭心,永远难以释怀。
1
跌落
中印战争打碎了印度的大国迷梦,使得印度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至今都没有缓过来。提到中国,印度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并不是玄奘、柯棣华之类让人温暖的符号,而是1962年的那场战争。
中印战争后,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印度舆论和精英一股脑地将责任推到了中国的头上,将中国塑造成了背信弃义的背后插刀者。
笔者刚到印度时,发现印度人常指责中国“不可信赖”,最初颇为疑惑,不知印度人从何说起。待久了,看多了,才明白这句话的由来。
以印度著名史学家比潘·钱德拉为代表的印度知识精英宣称,中印战争前,中国和印度关系很好,是好兄弟、好朋友,所以尼赫鲁没有料到中国会攻击印度。钱德拉的代表作之一《独立后的印度》一书中写道,“中国军队突然撤军,留下了印度这个老朋友在独自伤心”。
但其实,只要稍有常识就会明白,中印战争前,两国基本已无友谊可言。印度拒绝了中国一切的合情合理要求,强迫中国单方面接受自己的主张,这显然都不是待友之道。
常言道,谎言重复了一千遍就是真理。过去的55年里,以印度时报为首的印度报刊,不遗余力地向民众灌输“中国不可信”的谣言,使其深入印度人心,难以磨灭。中印之间缺乏信任不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太高了,印度社会对于中国的信任壁垒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
2
水平
由所谓的老朋友背后插刀又衍生出了第二个谎言:印度没有准备好,没打出水平,心里不服气。
印度多本介绍中印战争的书里都信心满满地声称,印度军队已在阿萨姆平原摆好阵仗,正准备跟中国军队决战,没想到中国军队先溜了,没给印军展示实力的机会。这可不是印式幽默,而是白纸黑字放进了书里。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战场上惨败的印度人为何反倒仍敢于咄咄逼人。或许在他们心里,自己当年就不该输。
历史不能假设,可是稍微假设一下有助于看出印度人这一心理的荒唐所在。1962年前的9年,中国军队以一己之力对抗实力世界一流的美军,百战成钢。而战时的印度,陆军总司令等人至印度独立时也不过位至旅团长,随后也没有经历过朝鲜战场上那样的恶战,跟中国军队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中印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没打出水平只不过是印度人的心理安慰。
这是当时的印度精英开脱责任的一个借口,奈何后来的印度人入戏太深,居然就信以为真了。
背后插刀遭背叛、没打出水平不服气,这就是印度对那场战争“三省吾身”后的心得,这一心得,也让印度从心理上完成了由寻衅滋事者向受害者的华丽转身。
3
让位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印学术或媒体交流会上,对于中国客人,印度人常常毫不客气,不管啥话题,最后总能拐到所谓的中国侵略上,根本没有交流的诚意,而真正的受害者中国人,却一直在躲闪、回避,显得理亏。
为了渲染悲情,印度人还炮制出了安理会让贤说——印度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让给了中国。
印度明星政治家兼作家沙希·塔罗尔就这样认为。他在自己的一本名为《尼赫鲁:印度的创造》一书中言之凿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曾提议将国民党当局占据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让给印度,遭到了尼赫鲁的拒绝,尼赫鲁主张应当让给新中国。
塔罗尔还煞有其事地宣称,多个印度外交官曾看到了相关的文件。塔罗尔曾是国大党的内阁部长,又是一名畅销书作家,还曾在联合国任职,现在则是一名国会议员兼网络大V。以前联合国高官之尊,拉上了印度外交官,为这一传言背书,更增加了它的可信性。因此,所谓的安理会让贤在中国鲜为人知,在印度却是广为流传。
印度人有时候“天真”得可爱。2014年底,印度知名智库德里政策集团举办了一场亚太安全研讨会,邀请了众多亚太地区现职或退休高官,其中包括一名中国退休外交官。提问环节时,一位头缠黑布身材瘦长的锡克小哥一脸严肃,语调低沉:“当年印度将安理会席位让给了中国,为何现在中国不支持印度入常?!”
老于江湖的这位中国外交官对付此类问题自然游刃有余,一番太极之后就推过去了。锡克小哥的目的或许不是为了讨个答案,而在于表明自己乃至如他一样的印度人愤懑的态度。
印度人走不出战争的阴影,总是在舔舐自己的伤口,不仅是为了激励自己“报仇雪耻”,还有更为深层次的考量——1962年,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的主要黏合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0

主题

1526

帖子

56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8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1:17:40 | 只看该作者
4
黏合
历史上,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它的内部四分五裂、矛盾对立突出。一涉及到内政,马上就会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高种姓和低种姓、北方人和泰米尔人、印度人和东北人等区分,利益难以统一。只有涉及到1962年、中国或者巴基斯坦时,印度人才能从他们的分歧中稍稍摆脱出来,凝结在一起。
《独立后的印度》一书提到,民族团结曾是印度独立之初最为严峻的问题。这一问题,却因为1962年的中印战争得到了缓解。
澳大利亚记者马克斯韦尔在中印战争期间是一名常驻印度的记者。他在《印度的中国战争》一书中写到,战时印度空前团结,以至于印度政府推迟成立了原本用于推动民族融合的委员会,它认为中印战争已帮自己实现了民族融合。无可取代的民族融合剂的神奇效果,也使得印度精英不仅不愿意忘记1962年,反而一直在渲染并不停制造新的仇恨和对立。
所以,在印度历史上,1962年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它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印度人民族荣辱感的激发点。常有中国人为了照顾印度人的感情,不愿意提起1962。殊不知,回避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更没法消灭问题。正视和重新认识1962年,以此为基础来与印度人打交道,才能真正摸清印度人的心理。
印度网友回应“抵制中国货”:“我想买不是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和电子产品,那么,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品牌名字吗?”
拓展阅读
印度人反思中印战争惨败原因
1962年10月,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正当中国军队所向披靡时,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中国遣返了全部战俘。但印度政府却未能理解中国的善意。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也说成是政治阴谋。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并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反而指使其军队重新占领被中国军队赶出去又后撤的全部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图为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战争期间检阅童子军
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的五十五年里,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图为正在阿萨姆邦泰兹普尔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地方志愿军
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 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 India lost the 1962 border war?)的文章,他认为正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导致了本国的失败,总理尼赫鲁和国防部长梅农过于自信,自认为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们相信即使推行“前进政策”,中国也不会敢于攻击印度。帕特尔还认为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B·N Mullick)也应该为此负责。
图为正在接受训练的印度地方志愿军
印度人看来,当年印军装备不佳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这确实接近事实,与中国完成换装“五六”系列步兵自动武器相比,印度军队主要装备一战时的“李·恩菲尔德”老式步枪。
图为为对抗红色中国而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妇女
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 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在1962年就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政治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事实上印度从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
图为西线克什米尔地区与阿克赛钦相邻的拉达克地区正在接受训练的印军士兵
1992年,印度政府又发布了由国防部编写的官方历史《1962年与中国的冲突》(The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1962)。作家帕特尔认为,这两份报告都指出一支装备不良、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印度军队被迫与强大的中国进行较量。
图为印度阿萨姆邦泰普兹普尔正在接受军事训练的妇女
作家帕特尔引用了官方发布的历史,证明部分军官反对尼赫鲁政府的政策,因为他们意识到本国尚未做好面对边境上中国军队的准备。例如,官方历史指出,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 Thorat)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
图中是被征集正在奔赴前线的准军事部队阿萨姆步枪队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
图为印军一处兵站中的运输队
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作家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
图为印军东线最高指挥官、第4军军长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右)与森中将交谈,考尔中将在印军中有“裙带将军”的绰号,因与尼赫鲁的关系而步步高升
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例如内政部长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在1962年2月4日就宣称如果中国人不撤出争议地区,印度将会采取行动将中国人赶出去;在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前一周,尼赫鲁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
图为印度通过简易公路向前线运送军事物资
情报系统的失误也是造成印度失败的原因。印度对于中国军队的力量,机动能力以及战术缺乏了解。作家帕特尔还引用了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的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中的观点,指出印度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情况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们依赖中情局的简报、报纸报道以及印度驻华使馆所提供的信息,而这些关于中国国内经济危机、中苏关系以及台湾局势的报告使得印度相信中国不会对“前进政策”做出强烈回应。
图为拉达克地区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的一处印军哨所,一位印军士兵正在放哨
不使用印度空军的决策也是争议的焦点。在1962年的战争中,印度空军没有发动任何进攻行动,仅仅被用于向前线的军队空投补给。尼赫鲁亦曾一度将希望寄托于天空,他曾写了两封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美国空军提供支援。这两封分别于1962年11月15日和20日寄出的信件仍然处于保密状态,不过《尼赫鲁传》的作者戈帕尔(S·Gopal)在他的书中透露了信件的内容:尼赫鲁认为局势相当绝望,请求美国立即支援最少12个中队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以及建立雷达通信系统,并且在印度人员完成训练之前,由美方操作这些战斗机和装备,他甚至还寻求获得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以用来打击中国的基地和机场。
图为印度某机场正在卸货的美国军事援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2 22:31 , Processed in 0.2518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