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棋手的招式连起来,可以写一部武侠小说

[复制链接]

2435

主题

2631

帖子

906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9:3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中

《未来简史》中有这么一段话:「最早的种子算法或许由人类开发,但随着算法逐渐发展,就会走出自己的路,前往人类未曾踏足之地,而且人类也无力追寻」。

对于这种观点,人们常常会拿围棋来举例。比如阿法狗,在围棋比赛中打败李世石和柯洁这类数一数二的职业棋手,而在网络快棋赛更是以60连胜的惊人战绩横扫围棋圈。
有些人会判断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时代即将到来,这种恐慌有其合理性,但围棋是否能作为这一理论的支撑,其实还有待商榷。

毕竟,如果古时候的棋手看见这种情况,说不定会笑着说:「太认真你就输了」。

五百年来棋一局
现在我们所下的围棋,其实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日本规则上的,就连围棋的英文名Go,也是来源于日语。这就是说,中国作为围棋的起源,我们那流传千年的古老规则,其实一直被掩盖于尘埃深处。

围棋简单说是一种围地的游戏,整个棋盘共有361个交叉点,也称之为目。黑白双方轮流下子,一局终了所占目数多者为胜。

在古代中国,为了保证局面的平衡,一般开局前棋盘四角的星位交错放置黑白各两子。而在日本人看来,这种开局会限制布局的变化,因此直接将座子取消,给予黑子第一手「想下哪就下哪的自由」。


▲中国座子制(开局前先摆四子)

这样一来,开局时的变化确实变多了,然而问题也出现了。

日本人很快发现,在这种规则下先手的黑子有很大优势(其实不难理解,就如五子棋先手也有很大优势),于是他们发明了贴目,即作为先手的黑方,在对局结束后要减去一定的目数,以补偿后手白棋的劣势。

但自从贴目制发明以来,贴三目,三目半,四目,四目半,五目,五目半,六目半,七目半的都曾经存在过,说不清贴几目最合理,因此日本围棋的公平性就成了一个问题。

反观古时候的中国,座子制围棋,虽然开局没有现代这么复杂多变,但却提供了一个具有平衡美感的开局,更公平,也为中盘的变化扎下厚实的根基。

若采取辩证的眼光来看: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规则或许要弱于日本规则;但若是考虑围棋本身所带有的精神和内涵,中国则是遥遥领先的。

若去翻一翻围棋的古谱,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古谱,无论较之同时代的日本,抑或今日的棋局,都称得上是非常另类的。

日本的古谱,非常注重围棋技术,从计算入手,到计算出来;今日的棋谱,也是竭尽变化之能事,力求技术之深邃。于是乎,人工智能围棋,也就相应的充满了计算感。

但反观中国的古谱,则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比如围棋名嘴王元八段曾说,我们现在说一步棋下得好,就是一个「好」字加三个感叹号,而清代施襄夏评价某手好棋,则用了「虚灵妙甚」四字,可见聚焦点完全不同。

中国古谱,虽有计算的内容,但极少深入,反映出来的是对围棋理论的提炼,而且更常关注围棋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非常开阔。比如用围棋来演示天文地理,用围棋来揭露社会人伦,还有人通过围棋来进行对谈,古人称之为「手谈」。

所以在古人的眼里,围棋远没有今日那样的严肃、专业。

技术,历来只是中国古代围棋的一个分支,更多的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这一点,可以从围棋古谱的名称中看出些端倪,它们都有着好听的名字:

比如《忘忧清乐集》、《玄玄棋经》、《石室仙机》、《桃花泉弈谱》;


▲《桃花泉弈谱》

而里边的棋谱名称,也都颇具风雅,如遇仙图、醴泉图、倒垂莲,又如三江势、五车势、长生八俊势、云起成霞势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古代人下起棋来,应该是非常开心愉悦的。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虽然听上去很潇洒,但实际水平会不会很普通?  

就拿清朝康熙年间的围棋霸主黄龙士为例,当时他的棋谱流传到日本之后,日本棋家惊叹他的战斗力足有「十三段」的水平。(注:日本围棋最高段位为九段)

由此可见,除去开局的规则不同之外,中国古代棋手的实战能力也毫不逊色。而中国围棋史的巅峰之作,便是发生于1739年(即乾隆四年),著名国手施襄夏与范西屏在浙江平湖所下的「当湖十局」。

绝艺如君天下少

施襄夏和范西屏,二人是同乡同龄且同门,又恰好都是清朝最顶尖的棋手。

有诗曰:「范施驰誉在雍乾,如日中天月正圆。棋圣古今推第一,后无来者亦无前。」
范西屏出生较早,是浙江海宁人。史书记载3岁时便指着围棋“哑哑指划”,12岁时便与他的老师,也是山阴围棋大师的俞长侯不相上下,随后便开启了一生传奇的围棋生涯。

当时一些记载把范西屏的棋说得神乎其神,据说有一次他游历北京,在武庙与一位和尚对弈,一天晚上,和尚做了一个梦,梦见关公对他说,第二天对局,见棋盘上有光处落子即可。但第二天对局时,光突然不见。和尚拿棋子迟疑了很久,直至光重新出现才下子。结果,下成了和棋。当晚,和尚又梦见关公对他说:「范西屏太厉害了,幸而请来吕洞宾相助,否则就输定了。」


▲范西屏(图片来源于《大国手》)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足见范西屏在当时的影响力。

而在范西屏12岁那一年,俞长侯又收了一名徒弟,就是施襄夏。仅过了一年,便能和范西屏分先对弈。

施襄夏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从小就读八股文,性格内敛稳重,所以他的棋虽然没有范西屏那么飘逸好看,却非常的细密厚实,算法深远。

所以两人下棋的时候,经常是施襄夏在那里冥思苦想,半天不落一子,而范西屏则落子如飞,无聊了便站起来四处嬉戏,不以为意。于是,两人就被人称为围棋界的「李白与杜甫」。

《秋堂对弈歌》序里面讲范西屏,说他「布局投子,初似草草,绝不经意。及合围讨劫,出死入生之际,一着落枰中,瓦砾虫沙变为风云霜雨,而全局遂大获全胜」。

放到今日,柯洁的棋风就有些范西屏的感觉。
而施襄夏的自题诗却是这样写道:「弗思而应诚多败,信手頻挥更鲜谋。不向静中参妙理,纵然颖悟也虚浮」。


▲施襄夏(图片来源于《大国手》)

一个是那么的谨慎,另一个又是那么的随性,而这两个人却都成为了国手,这本身也是一种启示。

棋罢不知人世换

那是围棋在中国最流行的时代。有人说,「围棋之于清,犹诗歌之于唐。」

在下「当湖十局」的时候,范32岁,施31岁,年力相当,棋力正旺。两人在浙江平湖张永年家对弈了半月有余,彼此都倾尽全力,每一盘都风云变幻、险象环生,妙手鬼手层出不穷。


▲当湖十局(图片来源于《大国手》)

两人这种亦敌亦友,相爱相杀的CP关系,也是一段佳话。

传说,对局的日子里,两人对局未开之时,男女老幼就早早地在门口排队等候,翘首以望,待到两人对局开始之时,众人遂站立两侧,但皆直视棋局,目不转睛,无一人发声。两人每下出一记妙手,众人旨烯嘘不已,两人每一次胜负转换,众人旨感同身受。每次对局结束,众人仍久久不愿散去,虽然过去几日,人们对棋局的进程仍然交口称赞,津津乐道。

那么,如此有名的「当湖十局」,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小编决定用人话简单为大家介绍一番:

如第一局棋时,施襄夏执白早早就吃住了范西屏左下角的一块黑棋,观战的人们都以为施襄夏胜券在握,能够先拔头筹了呢,哪知范西屏通过在别处的几手借用,让这块棋死灰复燃,最后逆转而胜。


▲范西屏左下角被包围(当湖十局·第一局)

在第六局中盘的关键时刻,施襄夏执黑苦思半个时辰,下出了看似随意的一手(第164手),但是仔细回味,棋中奥妙无穷,非常人所能想,由此奠定胜势。


▲施襄夏第164手靠(当湖十局·第六局)

第七局时,施襄夏在棋盘的左边筑起大空,阵地看似固若金汤,牢不可破。可是范西屏却执意深深地打入黑空,施展出腾挪的妙手,最终将黑空洗净,安然活出,体现出了范西屏极其精确的计算力。


▲范西屏第147手打入黑空(当湖十局·第七局)
第九局时,施襄夏下方的一块白棋已身陷绝境,众人都在苦思如何成活的时候,施襄夏却置之不顾,下出了深入敌阵的一手,声东击西最终化险为夷。


▲施襄夏第135手声东击西(当湖十局·第九局)

「局尽天将晓,残星数点明。」

当湖十局的结果,以双方各胜5局平手告终。这十局棋,是施、范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代表了清代围棋的巅峰水平。后人的评价是:「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

至此以后,二人再无交手。
此后数年之间,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小康人家, 皆以子女学习围棋为荣,均不惜花重金邀请高手教授围棋。江南的围棋氛围为之一新,江南棋坛高手迭出,新人后辈如雨后春笋,清代棋坛遂成倒海翻江之势。

回到今天,围棋却越来越像一种职业,棋手们不轻易露面,老百姓往往只能在电视或网络中看见,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或许在这个人工智能称霸围棋的时代,我们可以尝试用一种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围棋,不仅仅将它当作一种比拼计算的竞技,还要看到它可以回馈到日常生活中的营养。

围棋是一种游戏,游戏本身是为了让人快乐。比如欧洲的围棋嘉年华,从1956年创办至今,每年举办一次,内容包括:马拉松围棋赛、混双赛、午夜围棋、幽灵联棋、闪电赛等,几乎等同于围棋爱好者的狂欢节。


▲欧洲围棋嘉年华

毕竟所谓的人生如棋,绝不是指人生如现代围棋一样的充满算计,而更多的是像古人那样,通过布局去感受运筹帷幄带来的快感,通过黑白转换去磨练人性深处的胜负心,若有空闲,便将围棋入琴、入诗、入画、入禅、入酒。

这些是围棋古谱所蕴藏的乐趣,若能一一参详,书中自会传来古人清朗的笑声。

你曾在什么时候有想学棋的冲动?

撰文 | 花木僧@知中ZHI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7 07:15 , Processed in 0.2457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