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4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韦力觅词记④:寄托细腻的况周颐

[复制链接]

2742

主题

631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0 12:3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总结出一套填词的理论
况周颐(1859-1926)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以年龄论,他是四大词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但他开始填词的年龄却是最早,十二岁就开始填词,十九岁就有了自己的词集《存悔词》,并一直填了五十余年词,仅凭这一点,就可说明他是四大词人中填词历史最长的一位。
不过,虽然他从小喜欢填词,但只是基本上讲求平仄,并不能在词意上也做到特别的精准,只有来到北京之后,整天伴在王鹏运身边,王对他多有规劝。当时王正在刻宋元人的词集,命况周颐做校对,这个过程使得况领会到了填词的门径,也就是王鹏运所主张的重、拙、大。自此之后,况周颐的填词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词风也为之一变。
同时,况周颐所处的晚清,正是中国社会的巨变期,比如甲午年中日海战,北洋舰队覆灭,那时他正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地愤慨,写了首《水龙吟·二月二十八日大雪中作》:
闻说东皇瘦损,算春人也应憔悴。冻云休卷,晚来怕见,欃枪东指。嘶骑还骄,栖鸦难稳,白茫茫地。正酒香羔熟,玉关消息,说将军醉。
况周颐在这首诗中,讲到了北洋水师官兵作战的勇猛,以及战争的惨烈。甲午战争后的一年,他又写了一首《水龙吟》,那时他常常整夜听到警报之声,这种紧张气氛当然会影响到他的心境,于是他就将这个时段的心情融入了词中:
声声只在街南,夜深不管人憔悴。凄凉和并,更长漏短,彀人无寐。灯灺花残,香消篆冷,悄然惊起。出帘栊试望,半珪残月,更堪在,烟林外!
愁入阵云天末,费商音、无端凄戾。鬓丝搔短,壮怀空付,龙沙万里。莫谩伤心,家山更在,杜鹃声里。有啼乌见我,空阶独立,下青衫泪。
总体而言,况周颐早期的词作,年轻阅历少,是作者最为春风得意的一个阶段;而入京之后,词风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到晚年,饱经风霜之后,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
叶恭绰在《广箧中词》卷二中拿况周颐跟王鹏运进行了比较:就词作的贡献而言,可谓旗鼓相当,然而两人在风格上还是有所区别:王鹏运气势宏大,况周颐的词作寄托细腻。但他觉得词的高妙,除了寄托,还有另外的成分在,强调要讲求“何为寄托”,以及“如何来寄托”等问题,他觉得“寄托”是词人本身性灵所在,而不能为寄托而强作。
《蕙风词话》1925年刻惜荫堂丛书本
既然如此,那应当怎样来填词呢?他认为,学词要先从基本框架学起,先要做到符合规范,而后再进一步要求文字上的雅致与格调上的沉稳。想要填出好词,平时就要多读书,有了内在的涵养,才能写出妙词——妙词不是靠雕琢出来的,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直抒胸臆。他在《蕙风词话》卷一中做了进一步解释:
初学作词,只能道第一义,后渐深入。意不晦,语不琢,始称合作。至不求深而自深,信手拈来,令人神味俱厚。规模两宋,庶乎近焉。
两宋人词宜多读、多看,潜心体会。某家某某等处,或当学,或不当学,默识吾心目中。尤必印证于良师友,庶收取精用闳之益。洎乎功力既深,渐近成就,自视所作于宋词近谁氏,取其全帙研贯而折衷之,如临镜然。一肌一容、宜淡宜浓,一经侔色揣称,灼然于彼之所长、吾之所短安在,因而知变化之所当亟。
综上可知,况周颐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仅是写出了一些词作,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能通过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填词的理论。而且,他的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这对爱好词的人来说,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况周颐的故居确实是找不到什么痕迹了
同王鹏运一样,况周颐也是桂林人,然而他在桂林的遗迹却难以寻得,幸亏得到了徐俊霞老师的帮助,这才使我找到了况周颐故居遗址。前往桂林之前的几天,我把自己的寻访目录发给了徐老师,而后她帮我一一落实,当我们见面时,她拿给了我几份打印资料,其中一页就是“况周颐故居遗址——老桂林说缘由”。
这份资料是以问答的形式成文的,问者简称为“主”,我想这是主持人的意思;而答者则为“姚”,徐老师告诉我,这指的是姚古老先生。她说老先生已经上了年纪,之前她本欲通过人向老先生了解进一步的细节,后因姚古先生已经听不清别人的问话,于是只好作罢。在这份访谈录中,有如下的一段问答:
主:听讲古时候有个大文人就住在天柱石下的啵。
姚:对啊,那个大文人就是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嘞嘛。他的故居就在天柱石旁边,他们那一大家子尽是文人来的,祖父况祥麟、祖母朱镇、老盖况澄、伯父况澍,个个都是诗人学者,著作等身。所以评论讲“地因人宏,山自人显”呢。况周颐常年在北京、上海活动,他写诗填词最喜欢用的一枚小印章就是“天柱峰下人家”。
姚古在此明确地称,况周颐的故居就在天柱石的旁边,并且以况周颐喜欢钤的印章为证,看来这位老先生果真了解细节。我向徐俊霞请教这份访谈资料的来由,她在手机上给我做了展示,由此得知,这个访谈于2012年2月7日发在“桂林生活网”上。既然如此,此地就成了我探访况周颐遗迹的唯一目标。
此程桂林寻访的第三天,在汤文辉总编的安排下,由鲁朝阳和马艳超两位编辑,协同徐俊霞老师,一并带我寻访。徐老师告诉我,天柱石处在七星公园内,但她同时又称,在七星公园的另一侧,是桂林碑林博物馆,那里面有一块碑跟我的另一个寻访点有关系,她建议由碑林进入,而后穿到七星公园内。马艳超称碑林内有他的朋友,于是他给朋友打电话,对方称正在忙着拓碑,但会安排他人来接应。
桂林碑林博物馆
来到博物馆门前,看到侧旁的刻石上写着“桂海碑林”四个大字,在门口见到了等候在那里的一位女士,她把我等带入了检票处,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带参观。看惯了北方的碑林,也习惯了北方刻石的风格,在这里见到的,果真有当地特色,其中我看到一个神兽,像完全无脑的样子,不知当年本地的古人为何有着这样的偏好。
无脑之兽
可能是近期多雨的原因,这里的地面颇为湿滑,虽然早已进入冬季,但地面上却有一层薄薄的青苔,我小心地在上面行走,但依然时不时地能够感觉到脚步不稳。
石仲翁
鲁朝阳对这里颇为熟悉,他向我讲解着此处的一些名刻,尤其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些石仲翁,鲁朝阳说:这些就是从靖江王陵上搬来的。
曲水流觞
这里还有一个小亭,里面摆放的是体量不小的“曲水流觞”,鲁朝阳说:这是某次城市改造中,无意间挖出来的。桂林当年虽然是偏邑,但文雅之风却颇为盛行,竟然能有这样大型的石刻得以留存。
穿过这片区域,就来到了山底。虽然桂林来过多次,其实我并未在此做过游山玩水的举措,此次因为寻访,方看到这里的美丽之处乃是在城区之内,时不时地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这真是上帝的惠赐。而公园内的这座山峰也有一个大洞,洞内的墙壁上刊刻了不少历代的题咏。
龙隐岩
看到这些刻石,徐俊霞马上想起,来此本是要让我看一块特别的石刻,于是调头回返,又来到了山下的一个大洞之前。此处的崖壁上,刊刻了更多的古代刻石,这种情形让人一望就喜欢,其中一块刻石上写着“龙隐岩”,这应当是此处的名称。
在这里我依然惦记着况周颐故居遗址之事。三位老师告诉我,这个故居遗址在公园的另一侧,而前往此侧,则需要绕过眼前的这座山,具体怎样绕行,仍然需要打听。巧合的是,刚才带我等四人进入碑林的那位工作人员,又从旁边路过,我等马上上前问她,何以能穿越到天柱石下。她称,还是翻山最近,十五分钟就可走到,若从下面绕行,则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
这么大的差异,我当然还是觉得翻山比较节约时间,而此时天空时断时续地下着小雨,三位老师担心我翻山会有问题,还是建议从下面绕行。但我觉得雨量不大,更何况登山有台阶,于是坚持由此翻过去。
在我的坚持下,我等一行四人开始沿着台阶向上攀登。走出没多远,我就感觉到了腿软。其实医生一直建议我要多锻炼,但我以每日写文章为借口,很少有这样强度的锻炼,念及这一层,我倒觉得这样的寻访倒是我借机锻炼身体的好时段。
看来心情很重要,果真,在这种心态之下,没费多大事就登到了山麓的最高处,而往下走时,就体会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虽然下山也有石阶,但在雨的作用下,使得带有青苔的石阶变得更加湿滑。而马艳超不但帮我打着伞,同时还用力地攥着我的胳膊,防止我不小心滑倒。
天柱石
虽然如此,我等没有放慢步伐,果真没用多长时间就下到了山底,此时,我才感到双腿的酸胀与疲软,好在接下来的路是平地,前行不远,就来到了天柱石下。
侧方是一条河道
这个迷你形的小山峰,果真像天柱一样立在一块平地上,虽然不高,但因为四围平坦如砥,尤其他的侧方是一条河道,更加显得这座山峰挺拔秀丽。我围着这座小山峰四处探看,寻找着此峰上的刻字,然而我在上面却看到了“芙蓉石”三个字。徐俊霞告诉我,这是后来起的名称,此峰确实是天柱石无疑。而后我又转到了另一侧,上面却刻着“毛泽东思想万岁”几个大字,这显然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我围着这块突兀而起的巨石,四处寻找着可拍之处,而后在附近探看,基本看不到有什么历史建筑的痕迹了。
猛然间想起我在网上查得的资料,上面称况周颐的故居遗址还有一处,在七星公园内的月牙楼绿漪堂前,于是问三位老师月牙楼在哪里。众人告诉我,在公园的另一个方向。我决定前往探看。
月牙楼
月牙楼处在公园的一个广场后方,从外观看,这个楼是近年建起的仿古建筑,旁边的说明牌上介绍说,郭沫若曾在月牙楼内就餐,并且在此赋诗一首,可惜没有提到况周颐跟此楼的关系,说不定这月牙楼就是在况周颐故居遗址之上翻建而成者。
田汉雕像
月牙楼的前方是大片的草地,我无意间注意到这草地间有一座雕像,于是立即走近观看,原来是戏曲家田汉,而旁边的说明牌则写着“抗战时期田汉桂林住所旧址”。展眼望去,眼前除了一片树林,没有任何建筑物。抗战时期距今没有多少年,他的故居已经荡然到了寥无痕迹,更何况,况周颐所处时代要在田汉之前,如此推论起来,在公园内找不到况周颐故居遗址,倒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但我多少还是不死心,又转到了月牙楼的侧边,右侧有上山的台阶,这一带也有一些建筑物,但没有一座是老建筑。到这种地步,我也只能承认,况周颐的故居确实是找不到什么痕迹了,于是拍照过后,跟随另外两位老师,走入一段长长的廊桥,站在廊桥之内避雨,而后仰望着刚才翻越过的山峰,看来,只要能够咬牙坚持,有些事情到如今依然能够办得到。
站在廊桥之上眺望自己曾经的脚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2 11:26 , Processed in 0.2571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