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祖宗留下这些“宝贝” 安徽人这样精心呵护

[复制链接]

955

主题

1125

帖子

40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型古装泗州戏《樊梨花诉堂》演出场景。

  10月22日,刘靖为中国科大附中纸笺工坊师生授课。

  省级非遗徽帮裁缝技艺传承人王俊。

  怎样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怎样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10月23日,安徽省非遗研究会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安徽是非遗资源大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省级626项、市县级602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9人、省级792人、市县级7827人,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7个项目入选了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非遗的生命 在于传承创新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这是采访中众多非遗传承人的普遍共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笺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靖,1972年出生于巢湖之畔,7岁随父迁往合肥。自1989年母亲与他人合作创办纸笺加工作坊起,便与纸笺结下了不解之缘。1995年,当同龄人纷纷涌向都市时,刘靖却毅然选择了回归故土——巢湖黄麓镇杨岗村,投身于传统纸笺加工的劳作中。

  近30载春秋更迭,他以坚守与努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相继恢复并发展了粉蜡笺、泥金笺、金银印花笺、绢本宣、流沙笺、羊脑笺、草木染色笺等近于失传的传统纸笺加工技艺。又建立非遗园区,让这些技艺在他的手中重获新生,绽放出超越时光的魅力。

  刘靖还将纸笺加工技艺带入到大、中、小学课堂以及同行业人员的培养中。他先后向央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6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传授技艺,并担任了教育部、人社部、文旅部主办的多期中国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与发展研修班的导师,向来自全国的260余名学员传授了纸笺加工的精髓。此外,他还深入合肥市的中小学,为200多名美术教师授艺等。在他的课堂上,不仅有技艺的传授,更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他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

  刘靖的经历只是众多安徽非遗传承人的缩影:收徒传艺,培育传承人,协助各类科研院所等院校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助力非遗事业后继有人。

  安徽非遗 走向场景体验

  “我们期待更多青少年走进安徽黄山,走进太平猴魁,参加研学体验活动,品尝一杯用猴坑的水泡一杯太平猴魁”,国家级非遗项目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代表性传承人方继凡说出了他的计划,就是把名茶与大黄山IP深度绑定。

  泗州戏国家级传承人周斌告诉记者,他们的院团在蚌埠,一直坚持整理传统经典剧目,也在排练新戏,经常送戏下乡。从去年至今,剧团已演出200多场。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地方传统戏剧。2006年5月,泗州戏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众多艺术家的通力合作,2023年4月底,泗州戏的传统经典剧目《樊梨花诉堂》由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复排成功,并在蚌埠大剧院举行首演。今年10月16日晚,泗州戏传统经典剧目《樊梨花诉堂》在安徽大剧院隆重推出,受到不少戏迷好评。

  随着“国潮热”“国风热”的兴起,非遗不断“破圈”“出圈”。熟悉了解非遗的人越来越多,学习体验非遗的项目越来越热,非遗生存发展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借助安徽非遗购物节、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契机,我省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常态举办展示展演、讲座论坛等活动,在亲近大众、惠及群众中不断扩大非遗影响力。

  非遗面孔 被多元化传播

  “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我不怎么注重吆喝,总想着埋头设计好旗袍,制作出精美的盘扣,尽力展现东方风韵,但后来我转变了观念。”安徽省级非遗徽帮裁缝技艺非遗技艺传承人王俊告诉记者,“前不久,我把12生肖中的虎设计到旗袍的盘扣,还附加了一些非遗元素,赠送澳门的何超琼女士,她十分喜爱这件安徽礼物上闪耀的非遗文化元素!我期望安徽非遗能成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徽帮裁缝技艺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在长年累月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一套“四功、六针、九法、十六诀”的成熟技艺体系。作为徽帮裁缝技艺的传承人,王俊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耐心打磨缝制技艺,深入了解刺绣文化,并且不断地对徽派服装的造型设计、现代工艺流程加以改良创新。他的作品古朴时尚,深受女性朋友追捧。近期,他开通了“旗袍大叔王俊”的新媒体号,推介自己的旗袍作品。

  “安徽省徽京剧院”“再芬黄梅”“庐剧牛静”……今天,当大家打开新媒体平台时,会看到众多的安徽非遗面孔。非遗传承人通过抖音、快手、美篇、小红书、微视频、微短剧、微电影等生活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讲述安徽或中国非遗故事、展示传统非遗技艺,吸引更多人探寻非遗之根、领略非遗之美、感受非遗之韵。

  同时,我省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RCEP成员国地方政府文旅合作恳谈会、长三角文博会等展会活动,推介安徽精彩独到的传统技艺、多姿多彩的舞蹈曲艺、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徽风皖韵的风采魅力。

  非遗绝活 成为“国礼”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洪滨曾将精心制作的“国礼”洪滨丝画《德国总理默克尔肖像》赠送给来访的默克尔女士,在场嘉宾无不为大国工匠精湛的技艺和神奇的手工所震撼。

  “洪滨丝画”是用中国古老的丝和现代的手工技艺,一丝丝、一缕缕地贴绘出来的。更神奇的是:不用任何粘胶剂,凭手工摩擦产生的静电和自然的附着力贴绘而成。它的制作工艺在世界上都是一个独创,曾在欧洲第54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特别金奖。

  袁洪滨从事丝绵画制作48年,用一把剪刀、一把镊子,凭着高超的手工技艺,将传统原始的手工劳作通过搓、拉、连、剪的万般变化,将丝绵肌理的自然美和浅浮雕的层次美以及对造型、色彩的控制与表现,创造出独具特色魅力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享有“东方一绝”之美誉。其作品“乾隆大阅图”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近年来,我省推动古老非遗连接现代生活,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让文化“遗产”变为文化“财产”,让非遗助力开发文创产品,充分挖掘非遗项目文化内核、创意价值,推出一批承载文化记忆、融入现代生活的“徽字号”非遗文创产品,不断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今后,我省将着力盘活释放非遗价值,推出非遗纪念品、非遗展演、非遗市集、非遗研学等新场景、新业态、新服务,打造层出不穷的新潮玩法、独特多样的非遗体验,切实让非遗“活起来”、文旅“火起来”。(记者 戴小花 刘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0-28 11:25 , Processed in 0.2432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