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光深处的旌歙古道

[复制链接]

2263

主题

2379

帖子

802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0:1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旌歙古道是徽(歙县)宁(宣州)古道的一段,旧时旌歙古道全程70公里,旌德境内47.5公里。主要路线从旌德县城沿旌(德)泾(县)驿道至蔡家桥折西而行,经新建、白地、高甲,越东箬岭至歙县许村。
今天的“旌歙古道”,特指从旌德白地镇高甲越东箬岭至歙县许村(茅舍),全长约25公里。因古道保存完好,风光秀美,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户外爱好者行走其中,被网络推为全国“十大古道”之一,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现代旅游意义上的“旌歙古道”起点在旌德县白地镇高甲村。这个村是以“高”姓命名的村,“甲”是“家”的讹传。高甲地处徽水河支流玉水的上游,三个小源头在这里汇为“上洪溪”。“上洪溪”也就成了“高甲”的别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在高甲建起了小三线旌旗机械厂,专用公路修到了古道路口。当年的厂房宿舍,今天还剩一副摇摇晃晃的残躯,倒是杂草和藤蔓给那些残败注入一些生机。如今,旅游公司在古道口建起了停车场和一个不大协调的道口建筑。
踏上旌歙古道那些溜光圆润的青石板,千年的历史风尘似乎顷刻间从睡梦中苏醒过来。那些花岗岩石板道宽1.6米至3米不等,蜿蜒而倔强地向密林峻岭中进发。
初入古道,一片茂林修竹拾阶相伴,左手旁是卵石突显的上洪溪,溪与道向着同一个方向指向东箬岭。阳光从高处照射下来,不管天气多热,经过枝叶剪裁之后,一块块光斑不仅没有蜇人的嚣张气焰,反而多了点凉爽的诗意。
“两里半一路亭,五里一茶亭”,既是古道的硬件搭配,又是古道的风情所在。那样的硬件写满了捐助者的仁爱之心,那种风情道出的更是岁月的艰辛。
第一个出来和游人见面的是“五里亭”,亭子原本像一道彩虹落在古道中央,那道“拱”,曲线无比流畅,只是维修者画蛇添足给它附加了一些不必要的累赘之物,成了现在这种生硬的模样,好在藤蔓善解人意,把那副生硬的嘴脸降低了几分。亭名“五里亭”,显然是距高甲村五里的意思。亭中一块石头上还能找到“正德七年”(1512)的字样,据此推算亭子的历史至少在500年以上。商人叶大泰捐银修建,花岗石垒砌,拱呈洞态,又称“五里洞”。
五里洞(方光华摄)
在古道上行走,洞、亭是最形象的里程碑。
过了“五里洞”,沿着山腰密林走两里地,靠壁洞在那里等着歇肩喝水的行人。“靠壁洞”因地取形,倚山而建,以势得名。“靠壁洞”洞壁正面凿着四个小字“当境土地”,不难想象当年过往行商,会在这里祭祀土地神,祈求平安。
荒郊野外,给人祈求平安的不仅有土地神,还有慰藉心灵的佛经。
过了靠壁洞,穿过一个小岭口,古道突然拐了一个直角弯,在直角弯尖的路边,竖着一根两米多高的石经柱。
石经柱,本名“如来佛柱”。为小型石雕建筑,有的基础为覆盆状石座,高约3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柱身青石,高150厘米左右,8面,有的每面顶端刻一佛龛,龛中莲花座图案上有一如来坐像,其下依次竖刻楷书:“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及立柱的时间。柱顶为三层莲花型毗罗檐盖,形状有点像唐僧戴的佛帽,柱身的字迹已经模模糊糊。
如来佛柱由佛教经幢建筑衍变而来,旧时立于河边、桥头、渡口、墓旁。古人认为如来佛柱有“能除一切罪孽魔障,能破一切秽恶……”的巨大法力。对于民众来说,这就是可利用的法宝。于是,这尊神就从寺观庙宇,搬到了河边野地,置身老百姓的生活圈中,担负起镇恶除邪、护境安民的重责来。走在这山野之中,旅人只要看到如来佛柱,心里自然就安宁许多了。
过了如来柱前行约两公里,忽然一堵石墙挡在眼前。墙由一块块石块垒砌而成,有数十米长,横亘在古道上。走近石墙,才发现是一座由石块砌成的四方形房舍,这里就是天竺庵遗址。建庵之前这里同样有一个洞亭,供人歇脚。洞边建庵,有点鸟枪换炮的意思。
清嘉庆《旌德县志》陈陛诚的《箬岭修途建庵记》中倒是可以看出原委:
箬岭为通徽孔道,途人所必经,高山上下有三十余里,杳无村庄,行寂寞无人之境,遇溽暑则汗流浃背,而无止息之所,遇祁寒则溯风栗烈,而有皲瘃之悲。江村江景淮心甚悯之,于中途建三山、笃祐、天竺三庵。夏施凉茶,而苦热者不吝琼浆也;冬施姜汤,而患寒者犹如挟纩也。复置田收息,令子若孙永为修路及庵中日用与冬夏茶汤之费。从此往来,行人如登周行坦途,君子履焉,小人视焉,其功岂浅鲜哉?宜乎邑人感其惠,四方之人颂其德也。
“天竺”,为印度古称,用作庵名是取“佛保平安”的意思。有了天竺庵之后,行人不仅可以喝到茶水,特殊情况借个宿,也不是什么问题。住店的人,有个闲情雅致,还能唱个小调下个棋什么的,那个石棋盘就是证据。
悠悠古道,缘溪而上(江建兴摄)
关于天竺庵,旌德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妇,丈夫从这条官道翻山越岭出外经商,一去多年未归。妻子盼夫心切,便卖掉房屋和田地,到这里开店等丈夫回来,同时向过往客人打听丈夫音讯。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终不见丈夫踪影。年轻少妇等成了白发老妪。老人怨自己命苦,前世未做善事。于是吃斋念佛,一心向善,广结善缘。因此,当地人习惯称这里为“老庵”。
对于天竺庵的幽静之美,前人留有这样四句诗:
天半钟声惊落叶,山中云影隐朝曦。
临风万竹摇清露,净我尘寰采玉芝。
幽静和凄惋,有时就像一对孪生姐妹。
过了老庵,翻过一道山梁,远远地就能看到坡高处有个石洞,走近一看,洞额上有“旺子洞”三个字。洞建于明万历年间,传说捐建者是位求子的妇女。按照大团圆的习俗,这位做好事的妇女一定实现了求子的愿望。关于“旺子洞”还有一个解释:“旺”与“望”谐音,说是父母思念久离家乡的儿子,到古道探望。“旺”字的“日”旁似“月”,有日日盼月月盼之意。洞亭题额上的文字如下:
斯洞始自□□间,江公辉宗府君正置,迄今数百年,倾颓已久。现值我族余庆堂修理箬岭崎岖之路,固善举也。余勉力重整此洞。岂曰敢希其踪,亦惟继祖志,少助行旅憩息耳。时在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仲月,元芝公派下裔□,逢仪字舜率□,懋理字燮斋重□,拙庵江山书。
碑文虽然没有直接解释“旺子”两字的含义,但“祖志少助”致力善行,对一个家族而言岂不是旺事?
现在的古道行走有的是季节不一的各样美景,从老庵到旺子洞最后到东箬岭岭头天星洞,冬日的雪景美仑美奂,那无疑是一个超可爱的童话世界。
天星洞的冰雪时光(方光华摄)
天星洞所在的地方称“东箬岭”,是相对于歙县境内箬岭而言的。这里海拔1009米,同样是旌德、绩溪、太平(黄山区)、歙县四县毗邻之地。
明代,这里曾经是个古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口废了以后,清代江村义士捐银修建了洞亭。因为洞壁常有行人点蜡烛、马灯照明,远处望灯,宛如挂在天边的星星,老百姓由此叫“天星洞”。当然文人的解释,是说“高天之远”,登高望远,站在这里远望的就是黄山诸峰了。明代诗人胡沛然有一首《度箬岭望黄山》诗:
千回鸟道萦青嶂,一啸鸾音落彩霞。
山气出云浑作雨,泉声佛树半成花。
到来丘壑酬心赏,别去风尘上鬓华。
三十六峰看咫尺,欲从轩后问丹砂。
山间的动与静,云与泉,近与远的互动关系,诗人都给说明白了,想象中就是一连串的美景图。
过天星洞之后,古道沿着山脊蜿蜒前行。在莽莽群山穿梭两个小时才能到箬岭关。
02
箬岭关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歙县、绩溪、黄山区(太平)、旌德四县交界,民间形象地说是“一脚踩四县”。箬岭关口(俗称关洞)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0°08′48″,东经118°31′97″。这也让箬岭关洞成了古徽州在北纬30°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箬岭关(江建兴摄)
清顺治四年(1647)设关,关洞海拔1002米。关洞额头上“天险重开”四个隶书大字,苍劲雄浑。关墙高5.02米,关门宽1.6米,高3米,门洞深1.33米。洞西壁距北侧门口2.9米处开有0.75米的曲尺形楼梯,沿着西上南折的石砌台阶可登上关顶。站在关顶,环顾四面,一目了然。箬岭关往东、北两侧是通往旌德、泾县和太平县青阳县方向的色岭和梅花岭。
对于箬岭关隘的维修,历代徽州官府都十分重视。
崇祯七年(1634)至十二年间,歙县知县傅岩为方便守关,在箬岭和乌泥岭各建关门一道,并增设石仓,修备火器。傅岩在其编撰的《歙记·事迹》中这样记载:
县境四塞,东南水陆路通浙省,有街口、王干两巡司扼其要,严督弓兵辽缉查比,各有责成。西南通江右,东北达金陵、宁、太,休、绩为外蔽。惟正北箬岭羊肠鸟道,姑苏、芜关货值所来,向多啸聚,剽窃行旅,且民极被其毒。前委巡哨官统操弓兵守之,因无栖息关隘,难以屯守。乃亲诣相度,并西北乌泥岭樵径亦为间道,乃集诸乡绅士民会议,捐赀三百金,倡工于岭半各建关门,置缮石仓,修备火器。绅士翕然捐助,工用告成,以固锁钥。
咸丰八年(1858),歙人宋修坤奉县令领款,并资助重修箬岭头关隘。
箬岭设关以前,关口的作用就已经显现。最早的镇守者就是古道的始拓者“徽州第一伟人”汪华。
汪华(586—649),歙县登源(今绩溪瀛洲汪村)人。因驻守箬岭关,平婺源,拓箬岭至宁国府、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隋末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六州赖以平安十多年。徽州人视汪华为地方神,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宋政和四年(1114)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明洪武年间,歙州建汪公总庙于箬岭关东20米处。总庙一进,坐北朝南,宽8.85米,深8.55米,面积为75.7平方米。四周墙壁为花岗岩石块砌成,顶盖大青瓦。八字门,青石门楣上刻“忠烈庙”三字。庙内神龛上方挂一横匾,上书“六州屏翰”;两侧悬挂的对联为:“自昔州闾资圣户,于今稼穑沐神功。”
今天,许村两兄弟捐资百万元重建了忠烈庙。昔日,悠悠古道的维修大多是凭借民间力量进行的。
明万历前,许村的许洪寿、许社鉴、许世积等多位富商捐资,筑路修亭,盛况一时。嘉庆年间程光国捐资重修。许承尧在《歙事闲谭·程光国修箬岭路》中介绍说:
岭界宣、歙间,为歙、休宁(应为绩溪)、太平、旌德要道。其高径二十里,逶迤倍之,险涩道南北合百里,丛莽涧水,荦石碍路,穴蛇虺狼虎,伏贼盗,一岁中颠而踣及遭噬攫、利刃、白棓毙者常接踵,人视为畏途,然舍是无他道。
程君光国,自为诸生时,由歙赴会城乡试,常出此。程贫甚,一囊一伞,恒自负戴,盖自上岭以至平地,凡数百休乃得达。闵行者之劳,奋然立志,修岭上下道。后五举不第,遂儒而兼贾,生计稍裕,即决为之。薙莽凿石,铲峰填堑,几及百里。以歙石易泐,不可用本山石,复自新安江辇载浙石青白坚久者补焉。长七八尺至四五尺不等,皆随道广狭,躬自履勘,不假手他人。辛勤数十年,甫得就。于是行者始不避昼夜,不虑霜霰霖雨,往返百里,如履庭户。
前后一对照,程光国的善举和智勇,路人皆碑。
道光十五年(1835),位于箬岭东、北两侧,通往泾县、太平方向的色岭和梅花岭重修。今天,《重修色岭梅花岭碑记》仍耸立在箬岭关口的宗烈庙旁。修路的监修的是许正焯和许元吉,共募白银78.8两,捐赠者90人。碑记云:
盖闻龙盘虎踞,谓崖壑之雄岩;鸟道羊肠,乃穷途之峻险。斯有恬形之名,路曰色岭;状高天之远,洞号天星。山高路险,壮亦扶筇;蚓屈蛇横,少须拄笏。人烟绝断,登磅礴以心惊;鸟语密声,仰巉岩而胆丧。况年来狂蛟为厉,决平壑以为池;攀石倾颓,望悬崖而生畏。洞口非殉良之地,日久堪虞;峰头岂仗筇之崖,知谁投降?过斯道者,同凛冰渊;意欲修者,谅符心志。是安危共出一途,踊跃必然。意予等不自揣陋,妄为倡领,集腋可成裘,崎岖变为坦道矣。是为记。
由此可见,险象环生的古道是在义捐的光照中,崎岖变坦途的。
03
徽宁古道若从汪华始拓算起,已历1400多年。
明弘治《徽州府志》载:“箬岭在徽州府歙县北八十里,黄山之东,上多箬竹,今为通衢。”它一通太平,一通旌德,为北邑要冲。这是徽州府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明一统志》就有官方在许村和茶坦分别设铺的记载。至民国初年,两铺才被邮政部门所取代。清初,太平县岭北太河开通,可通长江,芜湖商贩到徽州,一般不超过十天。
随着徽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地方政府设法加强对箬岭关的治安管理。明代箬岭始设巡检司,“弓兵十五名”。清顺治《歙县志》对箬岭巡检司有详细记载:县北一百里岭界,连旌德、太平、为歙要冲,财货所经入。天启中,屡有巨寇啸聚百人,白昼剽窃,往来患之。邑令戴东旻申请院道,于岭巅设立巡检司,即减南路铺兵闲役以补号兵,官民不扰,寇盗遂平。
汪华庙右行,徽宁古道则通往旌德,名色岭。穿箬岭关洞左行,入太平县境,称梅花岭。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称为“徽青古道”。
徽宁、徽青两条古道是徽州通往山外的交通要道,经济要道。一路通太平、石台、青阳、贵池乃至安庆及沿江到中原;一路通旌德、泾县、宣城。歙北、太东、旌西、泾南向为名茶产地,而太平多杉木,旌西、南陵有余粮,泾南出宣纸,名优特产都从这条道走出大山。至明代,仍是连接徽州府和安庆府的重要官道。徽商兴起后,太平、旌德的粮食通过官道源源不断运入徽州府,成为重要的粮食、盐和山产的运输要道,官道的作用一直发挥到民国末期。
生活于清乾隆时期的洪亮吉在《新修箬岭道记》中这样写道:“率计一岁中,行是岭者不下十数万人。”从数字看,每天经过箬岭官道的不下四五百人,可以想象当年的箬岭是何等的人声鼎沸。据当地人说,鼎盛时期,从茶坦到许村的五马坊,沿途饭店星罗棋布。岭北旌德的高甲和岭南的歙县江村,就有一百多人专门从事骡马运输。
徽宁古道不仅商旅之人经过,达官贵人、名人雅士路过的同样不少。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提任江东提刑时,从江西入徽州,走古道到宁国府。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穿古道登黄山,发出“登黄山天下无山”的慨叹。
咸丰年间,时任徽宁池广太道台的惠征和夫人带着17岁的长女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去九华山进香,求神灵庇护选秀成功,夜宿古道听“唱灯棚”。太平军和清军在徽州拉锯战,多次在古道周边激战。1934年12月,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过古道北上作战。皖南事变后,活跃在旌泾太的皖南游击队在古道周边多年坚持斗争。1949年4月28日,李德生率领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从箬岭入许村,解放歙县。
沧海桑田,历史的风云均已化入古道每一块石板的光润之中。
行走古道,每一个人都可以来一次时光穿越,一次今古对话,一次美的旅行。
(作者:方光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30 15:20 , Processed in 0.5604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