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刀郎的《罗刹海市》,没人比他更懂

[复制链接]

1372

主题

1538

帖子

57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5 11:2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出生于山东淄博蒲家庄,父亲弃儒经商,但家境渐落,终其一生都处于困窘愁贫的境地里。父亲无力延师便亲自教子,蒲松龄少年得意,初应童试,不负众望获得县、府、道三第一,成为头名秀才。然而志在入仕的蒲松龄,此后却屡试不第,止步于乡试一关,直到71岁时才成为援例贡生。热衷功名之外,蒲松龄“喜人谈鬼”“雅爱搜神”,用一生的精力与心血写下《聊斋志异》一书(《罗刹海市》正是《聊斋志异》篇目之一),以期用鬼狐史,浇磊块愁。生前他的“聊斋”创作事业并不为社会亲朋看好,他恨无知己,却始终不曾放弃写作。虽然一直到死前他都在自惭“一事无成就”“空白头”,但是死后他的《聊斋志异》却成了小说畅销书,文言小说最高成就之代表。蒲松龄这个名字也青史留名,世代不绝。
作者:九歌
康熙十年(1671)的仲夏,已经32岁的蒲松龄南游做幕宾仅一年后,决定辞职回家。
前一年的秋天,蒲松龄从山东南下抵达了江苏宝应县,接受了孙蕙的聘请。在这里他给宝应县令孙蕙当书启师爷,也就是县官的私人秘书,负责起草呈文、文告、书信,平时陪同孙蕙一起下乡视察民情,欢宴游历,送迎往来,应付上司。
这是蒲松龄生平仅有的一次官场经历。身处官场大染缸,蒲松龄既目睹了官僚集团的尔虞我诈,达官贵人的醉生梦死,也见证了黎民百姓的啼饥号寒。刚拉开幕宾生涯时,蒲松龄像无数个愿为天下苍生请命的有志之士一样,满腔热血,一身干劲。


图:蒲松龄先生造像|图源@路之意
蒲松龄到宝应的这年,江淮暴雨成灾,南北大运河多次决堤,以至于昔日的富饶水乡满目疮痍。流年不利,祸不单行,水灾过后便是疫病横行,又遭蝗灾,以至于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迁居他乡。他百感交集中写下一幅楹联:
古循良物阜民安,尝闻襦袴兴歌,顾兹万井寒烟,真惭黑夜;
众疮痍啼饥号冻,每恨拯救无术,只此一腔热血,可对青天。
好在蒲松龄的雇主孙蕙也是个难得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官,常常为了百姓的利益奔走,公然抗议层层加码贪污赈灾款项,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赈济灾民。对于这样的孙蕙,蒲松龄是引为知己朋友的,曾毫不掩饰地赠诗表达欣赏之意。
然而即便孙蕙是个好雇主,蒲松龄还是拒绝了他的再三挽留,辞聘回家。因为寄人篱下向来不是他的夙愿,科举登榜才是他毕生的追求!康熙十一年(1672)是大比之年,蒲松龄需要提前回到原籍参加秀才岁考,以此获得乡试的入场券。


图:蒲松龄书法|图源@图行天下



风华少年,冠冕童科

蒲松龄的家在山东淄川(今淄博)县城东七里的蒲家庄,庄东有井水满溢出的一眼泉水,泉边绿杨垂柳环植,庄民称之为柳泉。蒲松龄据此自号柳泉,别号柳泉居士
蒲氏虽算不上名门望族,但子弟也多读书,获科举功名代不乏人。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在乡里是个受人尊敬的读书人,可惜科举不利,只好弃儒经商。本来一家人温饱无虞,但经过明清改朝换代的频繁战乱,家道日渐衰落,陷入困窘境地。
蒲松龄出生那年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明崇祯十三年(1640),饥荒卷席北方大地,啃尽草根树皮的饥民饿红了双眼,甚至同类相食。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到了河南,另一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则突围入了四川。在蒲松龄五岁的时候(1644年),李自成率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死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明朝就此覆亡。不久,献关降清的吴三桂引清兵入京,李自成败走,清世祖福临即帝位,年号“顺治”。


图: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图源@360图片

齐鲁大地动荡不安,蒲松龄的少年时代终日笼罩在穷困潦倒的阴影里。蒲槃无力延师,便亲自教子。在他的四个儿子里,蒲槃最钟爱蒲松龄,因为蒲松龄是蒲家四兄弟中最聪慧上进的一个。冲着这一点,附近读书人刘国鼎将次女刘孺人嫁给了家境窘困的蒲松龄,那一年蒲松龄18岁。
一年后,蒲松龄继同县好友张笃庆、李尧臣顺利通过了隔壁青州的童子试后,也一连闯过了县、府、院三道考试的关口。从最后一个考场出来时,蒲松龄陡然觉得天高地阔起来,仿佛胜利在望。这次童生道试的试题是《蚤起》和《一勺之多》,在这两篇限制字数限定格式的命题小作文中,蒲松龄从容提笔,把他的才学和灵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图: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政治家、文学家。著述有《双溪诗文集》、《愚山诗文集》等十余种。|图源@360图片
这年山东出题的学政考官是与清初著名诗人宋琬号称“南施北宋”的文学大家施闰章,他诗文兼擅,博学多识。他出的第一道制艺题《蚤起》,命题角度摘自“四书五经”中的《孟子》<离娄下>其中一章“齐人有一妻一妾”。按照八股文的要求,考生应该阐发书义,也就是议论孟夫子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某个齐国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妻子想知道她的丈夫经常外出到底去干了什么,于是经常早起偷偷跟着丈夫出门。这才发现原来她的丈夫欺骗了她们,他根本就不是如他自己炫耀的那样,有钱有势的人请他宴饮,而是到墓地里向祭坟的人乞讨残剩的酒菜,回家后再得意洋洋地向妻妾摆架子。这个妻子知道真相后,回家和妾一起嘲骂了丈夫,失望地相对而哭。于是孟子就感叹:人们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不使他们妻妾感到羞耻的,恐怕太少了。
接受过无数个日夜训练八股文的考生,一般都熟练地破题、承题、起讲,规规矩矩写完八部分的内容,再生发些中规中矩的议论,内容空洞、形式死板。负责改卷的施闰章整日早起晚睡,为阅卷的事情折腾得很疲惫,而大多数卷子都是平庸之作,千篇一律,味同嚼蜡。直到他拿起了一份卷子,突然眼前一亮。
这位考生用八股文的格式,却作出了近乎记叙体的文章,文中细致生动地写出了齐人之妻欲窥视其丈夫经常外出真相而早起的心理活动、情形状况,而且竟然使用了人物语言,简直就像小说中的细节。这不啻为死气沉沉的八股文送来了一股清风。
施闰章很高兴,提笔在卷子上批阅了一句评语:“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蚤起)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这不但是夸了这位考生文章有深度有灵气,还夸了他字写得好,赏心悦目。总之,施闰章非常满意,甚至给了他第一名,取为头名秀才。
不久后,一条喜讯传遍了蒲家庄,那名秀才魁首正是蒲松龄。在日渐败落的家族里,最大的寄望莫过于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这无疑是蒲松龄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他因此受到了施闰章的赏识,扬名乡里,并且随着施闰章日后文名日高,这份知遇显得愈加荣耀,也愈加弥足珍贵。


图:蒲松林像|图源@360图片


文章憎命,温饱之营
当初一起赶考的张笃庆、李尧臣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人同是少年得意,归来后和同县的王鹿瞻一道结社——“郢中社”,想借此相长学问,稗补文业。
值得一提的是,张笃庆的“知己”也是施闰章,所不同的是他因临场赋诗而受到称赏,施闰章当即就宣布他中了秀才。张笃庆自幼习诗,他的家世远比蒲松龄尊荣,他的曾祖父张至发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官居相位好几年,因病退休回家。等到张笃庆出生时,张至发仍然在世。
而李尧臣的家境更好,家产颇丰,一生居家温饱无虞,不用像蒲松龄、张笃庆那样迫于生计,不得不长期出外坐馆教书。所以,终其蒲松龄一生,经历、遭遇和所经受的苦乐最为相似的始终还是张笃庆。
两人都受知于施闰章,只不过他们浑然不知这带有几分偶然性的机遇,为他们带去了一时的好运和荣光,也为后来宿命般的科举悲剧埋下伏笔。


图|图源@360图片
在蒲松龄冠冕童科后的第三年,施闰章卸任山东学政,辞职回家了。又过了两年,蒲松龄和张笃庆结伴一起去参加山东的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顺利通过乡试的考核以后就是举人了,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所以在秀才的眼中,乡试显得尤为重要。
蒲松龄和张笃庆对这一次的考试给予了相当的重视,闭门苦读了好几年。可惜,这一次志得意满的两人迎来了科举的当头痛击,两人都落榜了。
举业无成,又遭兄弟分家,由于不擅争斗,蒲松龄只分得了几亩薄田和三间残破的老屋,处境愈发艰难,只好去积书万卷的李尧臣家中借读。但是荒年不利,地里产出很少,蒲松龄又有妻儿需要养育,一家子缺衣少食,日子难以为继,蒲松龄没法再继续专心脱产读书了,他开始到王村设馆,教书为计。


图:蒲松龄先生造像|图源@路之意
教书之外,蒲松龄始终没有忘记举业的正事,他认真学习前人的制艺文,无论寒暑雨雪都不曾懈怠半分。乡试日期一到,蒲松龄和张笃庆相约再次踏上应考的道路,却再次名落孙山。
二人同历失意之苦,都觉得有点无颜见乡亲父老,内心充斥着苦闷和悲哀,张笃庆抑郁病倒。蒲松龄得知后赶忙给张笃庆去信慰问,张笃庆很感激回诗六首:
历下归来后,松关尽日虚。
黄花秋已过,雨雪岁将除。
病里依耽酒,愁中罢著书。
故人寄尺素,长跪意踟蹰。
——张笃庆《寄柳泉、希梅六首》其一
科举考试的挫折对他们这类不甘丘壑、一心一意要上青云的书生来说,打击很大。除了极个别例子,很多读书人在这个环境中终期一生都摆脱不了仕进的追求。郢中结社的另一位李尧臣一生也困于场屋,但是他的家境不错,在乡试屡次失败之后,索性掉头不顾,再不眷恋,专攻金石文字。
蒲松龄对这位空谷幽兰般为人的朋友叹赏不已,也十分艳羡他超然世外,以及安坐读书的福分。不过羡慕归羡慕,李尧臣的那样的家境是穷秀才可望不可及的,所以蒲松龄需要分出相当大一部分精力去养活自己和家庭。


图:蒲松龄书屋|图源@图形天下
康熙十年(1671),又快到三年一期的乡试了,蒲松龄决定辞职回家专心准备下一年的乡试。雇主孙蕙很欣赏蒲松龄的个性才华,更同情他的遭遇,想要帮他一把,便替他写了一封有力的推荐信,让他一道带回家,希望山东的学政大人能注意到这位才华出众的蒲秀才。本来耿直的蒲松龄羞于“走后门”这种歪门邪道,但在自身的科举困境面前,蒲松龄还是选择了赧颜投递。
可是在康熙十一年的乡试中,这封荐举信似泥牛入海,蒲松龄照样落榜了,屡战屡败。蒲松龄的情绪十分低落,在他眼里,茫茫人生仿佛没有什么温暖,凛冽的寒风自四面八方刮来,让他备尝人生的险恶。蒲松龄去信向孙蕙坦言了落榜后的心情,也不忘对孙蕙的帮助表达了感激:“君疲牛马身犹病,我困遭逢数亦悭”,“三年形藏真鲁卫,十年义气胜金兰”。
科举八股取士发展到清代,早已经腐烂到了骨子里,弊端越来越多,却无法遏止。虽然清朝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特别严厉,却依然扛不住疯狂的人铤而走险,官官勾结,三百两白银买一名秀才名额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饱学的秀才不中举,市买的文章中魁元”,早已证明科举的混乱。


图|图源@历史大学堂
其实当初施闰章对蒲松龄《蚤起》文的赞誉,让蒲松龄自以为悟到了科举文之道,但这恰恰葬送了他的科举前程。要知道明清之际的八股文,形式越来越固化,禁锢了士子的活跃思想,只允许考生循规蹈矩作些官样文章,一旦标新立异,便等于自绝仕途。而蒲松龄的《蚤起》文,哪里是官样文章,分明是一篇讽刺世事的短篇小说。若不是遇上不拘一格的大文豪施闰章,而是换个平庸死板的学官,那就得判为零分作文,离题且不合体。
蒲松龄“一日遇知己,终生念旧恩”,可这人世间的常态明明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才是。


困窘愁贫,苦无知己
蒲松龄那信手拈来的“短篇小说”体,锻炼始于他小时候一个异于常人的爱好:“喜人谈鬼”,“雅爱搜神”。换句话来说,他爱听神鬼故事,久而久之,自己也忍不住动笔写些神鬼故事。
中国人对神鬼的好奇乃至痴狂由来已久,上溯到记载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下述至四大名著之一的神魔小说代表《西游记》,中间贯穿志怪与传奇两大脉络,足以展露神鬼志怪之于世人的天然吸引力。
蒲松龄从小攻读四书五经之余,就爱看看《山海经》《搜神记》,共鸣于披萝带荔的山鬼,讶异于怪奇的牛鬼蛇神。他甚至连续五个晚上挑灯夜读,外加一壶浊酒,就为了把《游侠传》看完。蒲松龄渐渐有意识地去搜集民间一切关于神鬼志怪的故事传说:“途中寂寞姑言鬼”,“新闻总入狐鬼史”,并将其粉饰润色,撰写成文。
“他把自己的坎坷际遇,唯心地看作是‘面壁人’转世之故。由于前生注定,他今生要象微弱的萤火、微小的灰尘,无足轻重,受尽揶揄。而个人的不幸使他格外关心人间一切稀奇古怪之事,并采纳来作为状写情愫的手段。”
——《蒲松龄评传》
于是在他的笔下,那些“花妖狐鬼”、“畸人侠士”、“断发之乡”、“飞头之国”等的奇闻逸事,均寄托了蒲松龄的胸怀抱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


图|图源@嘉道文流
蒲松龄的这个爱好并不为周围人理解。孙蕙在蒲松龄落榜后回函问候,信中洋洋洒洒数百字,苦口婆心地恳请他听自己一句劝,不要再放纵才华在那些文学爱好、文学事业上。因为在孙蕙看来,说狐谈鬼的才华与创作,与举业风牛马不相及,恰恰正是它阻碍了蒲松龄的前程。孙蕙还把自己精心挑选的江南科举范文一同寄给了蒲松龄,勉励他把真正的意趣转移到科举上,好好在八股文上下一番功夫,这样才能成为金榜题名的“第一流人物”。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作官高的封建社会,孙蕙的看法属于正统,也属于主流。就连蒲松龄的至交好友张笃庆也认为蒲松龄生活道路选择错了,误入了写小说的邪路。在举业之外,蒲松龄的文学志趣是创作狐鬼故事,记述奇闻异事,而张笃庆则偏爱作诗,以诗为千秋之业,为风雅事业,为文学正宗。
张笃庆虽然也夸奖朋友的小说写得好,有前辈造化的功力,但是他依然觉得这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不过闲书一本。他出于爱护的好意,写诗劝蒲松龄不要再为“谈空”浪费时间和精力,特殊时期应该为了功名放弃创作:
清明时节杏花风,有客南来类转蓬。
驽马自惭过冀北,神鱼终羡奋天东。
故人诗酒迟经岁,海国文章赖数公。
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竟谈空。
——张笃庆《寄留仙、希梅诸人》


图:张笃庆背景及成就|图源@百度百科
张笃庆对待小说的观念非常典型,代表了传统的世俗文学观。虽然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大大刺激了小说的发展,使之一跃成为时代文学的代表,蒲松龄的一个普通朋友李渔甚至还因此在小说写作与出版上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说的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与认可。
晚年张笃庆看见蒲松龄年复一年的穷困潦倒,更是忍不住再三对朋友的狐鬼小说创作加以非议,多次规劝:
谈空谈鬼计尚违,惊人遥念谢玄晖。
老来更觉文章贱,贫病方知雅道非。
——张笃庆《寄蒲留仙》其二节选
谈空误入《夷坚志》,说鬼时参猛虎行。
咫尺聊斋人不见,蹉跎老大负平生。
——张笃庆《岁暮怀人诗》节选


图:蒲松龄邮票|图源@古代小说网
可叹张笃庆作出这样的归因也不算毫无根据。康熙十一年得知自己乡试第三次落榜后,蒲松龄病倒了,他卧在床上看四壁萧条,看妻子刘氏勤谨持家却紧皱的眉头,心中一片烦闷。
白云绿树隔红尘,湖海飘零物外身。
花落一溪人卧病,家无四壁妇愁贫。
生涯聊复读书老,事业无劳看镜频。
何日得钱十万贯,烟波深处买芳邻。
——蒲松龄《拔闷》
而立之年,却事业无劳,家境萧条,前途渺茫,还有赋税的重担压在蒲松龄的肩上。清朝对于秀才,只免其徭役,不免赋税。在蒲松龄22岁时,江南曾经发生过一桩奏销案,江宁巡抚朱治国把拖欠赋税的秀才、举人、进士共一万三千人,贯以“抗粮”的罪名选册上报,通通革去功名出身。其中有一个探花就因为欠了一文钱,也被罢黜了,当时民间读书人都在苦笑“探花不值一文钱”。这件事对秀才们无疑有很强的威慑作用,蒲松龄宁可吃不饱,也要留下纳税的粮。


图|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有时候为了避免催租的登门,还得卖掉耕牛,只是倘若遇到天灾这种人力无法抗衡的变故,就只能跟大多数心力交瘁的农夫一样一筹莫展了。康熙十二年(1673)的春夏,正是大旱之年,耕田里寸草不生,溪流枯竭,蒲松龄像无数农民一样虔诚祈求上天降雨:
雨不落,秋无禾。无禾犹可,征输奈何!
——蒲松龄《灾民谣》
好不容易下了一点雨,地里的禾黍长起来抽穗了,却又云集田雀争食:
我谷费苦辛,尔乃饱嬉使我饿!雀乎雀乎何不仁!
——蒲松龄《田雀行》)


图:蒲松龄造像|图源@清平心界
叹贫、叹病、忧荒、忧乱,就是蒲松龄的真实处境。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滞留在穷塾师的位置上,似乎已经成了世人眼中所嘲弄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他在《闹馆》和《学究自嘲》里半真半假地自嘲:“想当初念书时错了主意,倒不如耍手艺还挣吃穿”,“手艺人吃的是肉肥卤面,可惜俺念书人饿得可怜”。
更为辛酸的是,蒲松龄这厢屡屡痛失登榜,那边还得向学生家长们许愿保证:他教的学生保管三年中秀才,六年中举人,七年中进士。这跟《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样,活生生阐释了科举下的荒诞。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3.路大荒著、李士钊编《蒲松龄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4.马瑞芳《蒲松龄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5.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袁世硕《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作者:九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2 03:34 , Processed in 0.2312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