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国为什么要抄中国地名?

[复制链接]

2263

主题

2379

帖子

802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00:2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 图南
来源 | 地球知识局
去过韩国的游客或许会对韩国的一些地名有印象,其中有不少是跟中国重名的,诸如海南、梁山、晋州、丽水,活脱脱一个翻版小中国。
说是出了国,好像又没完全出国
这反映出在过去千百年来,东亚国家间来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
古代半岛上的政权尊奉儒学,乐律同和,士大夫们甚至以自己能够记诵中国古典文学里面的章句而自豪。
这些半岛上的地名,也承载士大夫们对诗句里描绘的诗文意境的向往。
学中国儒学,我骄傲!
给自己国家也起个中国地名,我骄傲!
(图:wiki)
今天的文章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半岛上有诸多地名跟中国的地名相同。
01
读书改变命运
接近两千多年前的朝鲜半岛一分为三,东南部分是小国新罗。
由于当时朝鲜半岛上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人和人交流都是刻木为书,说得具体点就是在木板的边缘处凿击几个口,根据不同排列顺序来记载信息。
结果就是国王不仅要成为一个善于治国的君主,还要当个熟练的木工,对行政管理造成了诸多困扰,发明文字是当务之急。
新罗、百济、高句丽
(476年高句丽鼎盛时期的朝鲜半岛)
半岛的前三国时期,新罗人意外从邻居高句丽人和百济人那里意外得知,西方某国的人们不仅穿得好看,还会写字写诗,决心虚心向学,抱紧大腿。
新罗文学大家崔致远就曾赴唐留学
待了十多年后以唐朝使节的身份归国
(崔致远 图:wiki)
公元381年,新罗随高句丽出使前秦。
565年,新罗王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原王朝的册封,并在660年和668年,与老大哥唐朝合力把隔壁的百济和高句丽都灭了,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
668年又与唐朝断断续续打了7年后
朝鲜半岛进入了南北国时代
庆州国立公园,保存有新罗王朝的历史文化遗产
(图:壹图网)
然而,随着地盘逐渐变大,他们发现此前半岛居民根本没有命名地名的习惯,地名管理混乱不堪,导致人流物流无法准确抵达。
所以统一战争之前的514年,新罗人选中自己山头里一条名叫阿石村(今韩国安康)的地方,有样学样地把这里定为“京城”,拉开了整顿版图地名的序幕。
但是要凭空想出这么多地名,谁都有压力,于是到了757年,景德王干脆就从老大哥那里“借”了一些地名。
除辽金外,唐朝、渤海国、新罗也有类似的五京
新罗的五小京制度,比唐朝、渤海国的五京制还早一些
他们在行政区的划分上照搬西方大哥的州郡体系,设置九州。许多地名今天还保留,例如当初的武州郡治光州,今天还被升级为广域市。
另外还有如广州(今在京畿道)、江陵(今在江原道)和梁山(今在庆尚南道)等一大批中国特色的地名。
中国人看了,或许会心一笑。
不过跟中国地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不同,半岛上的地名完全是统治者简单粗暴地安上去的。
另一种九州了解一下
除了居民点的名字被强行起名以外,有些山峰因为长得太高太招眼也不能幸免。
看着中土文人墨客都对自己的“五岳”津津乐道,新罗人理所应当觉得自己也要有五岳,不然太没文化了,于是就诞生出了“新罗版”五岳。
“东岳”在中国指的是泰山,到了新罗就变成了吐含山、“西岳”是鸡龙山,“南岳”是地理山、“北岳”则是太伯山以及“中岳”八公山。
这些土味地名体现了新罗劳动人民简单质朴的优良品格。
五岳也来一套
等新罗灭亡以后,新生的高丽王朝接手了一个已经有模有样有文化的国家,对中土的崇拜与日俱增,在对待地名问题时,也从简单的效仿命名到学会了避讳。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章太后的父亲名字里带有一个“通”字,所以江南的通州改名为崇州(今江苏南通),这个消息传到了距离汴京城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的高丽,高丽人也将自己境内的通州改名宣州(今平安北道宣川)。
行政技术上一直学得有模有样
此后,但凡有遇到宋人对皇室避讳,契丹人避讳和孔圣人避讳,高丽都会改自己城市名称避讳,这多少有强行给自己加戏的嫌疑。
02
起名要有想象力
高丽末期社会崩坏,1388年李成桂将高丽给“端”了,但是他自己并不登基,而是扶持了高丽的末代子孙上台,过几年又把那人拉下台。
李成桂这种做法说明他内心极为矛盾,自己灭了高丽想当王,但是又害怕名不正言不顺,登基之后被天下共诛。
“朝鲜国,即高丽。
其李仁人(李仁任)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
......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
(图:明代洪武年间出版《皇明祖训》)
(供奉李成桂肖像的全州庆基殿 图:wiki)
他需要一个“神”来当靠山,代表上天来让他登基合法合理,老大哥自然是首选。
1392年,李成桂拟定“和宁”和“朝鲜”两个国号,然后摆出一副自己有选择困难综合征的样子,马上派使者跑到南京要朱元璋定夺。
朱元璋原本讨厌这种篡权的事情,但他一贯不主张出兵朝鲜,最后批复:“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然后将“朝鲜”作为国号御赐给李成桂。
大明对朝鲜的拉拢还是很有益处的
在明朝危急之时朝鲜也长期是坚定的盟友
得到大皇帝册封,半岛步入朝鲜时代,在“事大主义”的影响下,半岛的地名迎来了新一步定名。
李氏朝鲜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政区“道”这一制度,将半岛分为八道。
为了进一步向大明看齐,朝鲜“批量进口”大明的不同方位的著名地名,然后按照“同位置代入”的方法命名半岛不同城市。
今天的韩国政区名正是沿用了当初的“道”
比如半岛南部出现了合浦县、南海县和全州府。合浦这个地名来自今广西南部的合浦县,以出产珍珠闻名。
半岛北部也出现了名称相同的会宁和德州等地;半岛中部则有金陵(今京畿道金浦)、温州和桃源等地名。
合浦韩国分“浦”如今已被并入庆尚南道的昌原市
它曾经也同样别号“还珠”,也是一座港口城市
(左滑观看-马山港 图:wiki)
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地名就是平昌,这个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地名则来自四川平昌县,倒是和北京昌平没什么关系。
再比如南部地区
中国人来逛一圈,会发现很多城市名都眼熟
相对于以往统治过半岛的新罗和高丽,到了李氏朝鲜时期,汉文化已经深入朝鲜士大夫的骨髓里。
1446年,世宗大王李祹创造现在通行半岛的谚文,并下令推广。
《训民正音》:“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
(图:heritage.go.kr)
但是当时士大夫极度厌弃谚文,纷纷上书指责谚文是让朝鲜“近夷狄而远中华”,谚文也被他们称为“螗螂之丸”,而汉字则被称赞为“苏合之香”。
朝鲜的士大夫们以说汉语写汉字为荣,争相用汉字吟诗作对,附庸中土风雅。
而中土诗句里描绘的那些秀丽美景,例如江南和名山,这些更是士大夫们朝思夜想而不可见的牵挂。
据说世宗大王自己也不用谚文
不过后人多认为世宗大王的这一举措是正确的
(图:《国之语言》)
中土遥远,看不见那些承载千年的诗意的美景,士大夫们就在自己的地盘发挥想象力。
朝鲜的“两班”子弟,看到全罗道顺天都护府,山水奇丽,风光秀美,就把那里称为“小江南”。
而平安道成川都护府附近,刚好有十二座陡峭挺拔的山峰,像极了诗句里长江三峡巫峰景色,朝鲜诗人们就把那里称为“巫山十二峰”。
对于自己引以为豪的首都汉城,朝鲜士大夫就把首都附近地区定为京畿道。
最后,皇宫景福宫也要修得左右对称。尽管景福宫屋顶不能用黄瓦,规模不能超过紫禁城。但是士大夫们都认为建筑格调绝不能轻易认输。
要学,就要一学到底
(底图:google map)
03
地名不好都赖别人
1910年,日韩合并。
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斩断朝鲜半岛同中国的关系,同时也压制朝鲜人复国的想法,日本强行将汉城改名为京城。
1938年,李氏朝鲜的王族参拜靖国神社
(图:wiki)
二战后,朝鲜半岛南北独立建国,特殊的夹缝生存历史让韩国人心中蒙上一层耻辱,狭隘民族主义开始盛行起来,韩国掀起了地名“去殖民地化”和“去汉化”的浪潮。
1946年刚刚独立的韩国将自己的首都定名为“首尔”,但是汉译名称依然是“汉城”。
1968年,韩国朴正熙政府重建光化门
并将“光化门”三字用韩文书写
2006年用数字技术还原了汉字字体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经济飞速发展,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还举办奥运会,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胀,地名“去汉化”进入新的高潮。
但是很多来源于汉文化的地名已经深入韩国人的生活,整个朝鲜半岛的重要古迹和历史建筑上面的文字基本都是汉字,根本改不完。
别扭的韩国人:我们现在的优秀,都与过去无关
(首尔必打卡景点之一,光化门广场)
(图:shutterstock)
但“机灵”的政客们总能找到操作空间,他们认为改地名是最好煽动民族主义从而提高支持率的方式,于是一再鼓吹将地名“去汉化”摆在朝核问题相同的地位来处理。
2005年,刚刚当选首尔市长的李明博正式提出要更改韩国首都的汉语译名,从“汉城”改为“首尔”。
不仅把首尔的汉译名改了
还整治了市中心的清溪川
(新官上任三把火 图:wiki)
这一做法马上招致包括韩国国内学者在内的多方舆论的反对。
反对原因其一就是必要性,汉城这个名字是几百年前朝鲜国王自己命名的,现在觉得名字不好还隔着一片海洋赖上别人,根本没有必要。
李成桂在开京(今开城)建立朝鲜王朝
1394年迁都汉阳,并将汉阳改为“汉城”
(左滑观看-《东阙图》 图:wiki)
其二在于汉文化圈影响全世界十几亿人口,汉城这个名字都被叫了几百年,突然改名的话会造成认知混淆,很多交通和旅游名城都要跟着改变,大幅降低城市知名度。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到今天为止,华人圈里很多人都不知道汉城奥运会和首尔有什么关系。
汉城?首尔?傻傻分不清楚
想起那首经典的《手牵手》 ,都是时代的眼泪
(汉城奥运会开幕式 图:壹图网)
原因三则是读音问题,作为一个首都,译名要讲究上口、响亮和清晰。
“汉城”听起来清晰大气,而“首尔”发音相对比较弱,况且从文化联想来看,“首尔”这个名称意思只是首都,并不能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历史上千年的古老城市。
直译成“首尔”,“汉城”的历史风韵荡然无存
最后的原因则是改名连锁反应,“汉城”改名之后,势必会不断有政客拿着“汉江”和“汉山”等中韩名称说事儿,如果要改名,韩国人民生活就要彻底乱套了。
最后,“汉城”还是改名为“首尔”了。
随着后来韩国国内教学界发现“去汉化”的严重后果后,“去汉化”运动开始偃旗息鼓。
近年来,汉字教育在韩国教育当中有复兴的趋势,在一些跨国财阀中,会汉语的员工变得炙手可热。
学学汉字,多了解了解汉文化
至少不会在一些习俗的来源上表现无知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的立春活动)
(图:hani.co.kr)
至于那些半岛汉文化影响下的地名,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教养,则待日后韩国人自己去直面吧。
— THE END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0 18:34 , Processed in 0.6646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