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林村是一处山川秀美之地。这里南有大龙山,东有凤凰河,西有白麟山,北有赤龟山。“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居“铁砚山房”就坐落于此。邓稼先故居为何被称为“铁砚山房”?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文化站副站长李婷告诉我们: 据记载,山房是邓石如祖父邓士源于清康熙中期所建。邓石如一生广结好友,曾经在武昌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做了三年幕宾。因总督府中不时有一些阿谀奉承、邀功争宠之辈,石如看不惯这些,于是在乾隆五十九年辞别由武昌返回故里。毕沅在得知邓石如的想法后,便请江南有名的铁匠精心打造了铁砚一方。临行那天,邓石如与毕沅是依依惜别,当毕沅将铁砚交到邓石如手中时,对石如说:“先生常说携一砚可以云游四方,然而普通石砚不过一两年就被先生磨穿,今天我赠先生铁砚一方,必能存世。”邓石如回乡后,以毕沅所赠铁砚名其居“铁砚山房”,亲书匾额悬于门前。 △铁砚山房大门 邓氏家族自邓石如开始,名人辈出,先后有晚清时期的书画家邓传密,清末教育家邓艺孙,现代教育家邓季宣,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都出生于铁砚山房。邓稼先故居管理员徐娟说,邓稼先故居现在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景区。 现存故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45平方米,共有三进,第一进为门厅,三开间;第二进正厅名“守艺堂”,三开间,两侧梢间为板隔住房;第三进名“燕誉居”,两侧次间、梢间均系板隔住房。2021年,我们投入170余万元进行展陈提升工程,将邓稼先生平分为五个部分来讲述,分别是童年时代的铁砚山房启航帆、求学时代的辗转求学志愈坚和报效祖国献科研、隐姓埋名造两弹、许身国威壮河山。 △邓稼先出生地 邓稼先在祟德中学读书时,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两人是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的才智也逐渐发挥出来。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远大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邓稼先故居管理员徐娟告诉我们:1941年秋,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虽然这里条件简陋,生活清苦,邓稼先却如鱼得水,各个科目均成绩优异。 抗日战争胜利时,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学业。1946年,邓稼先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邓稼先在北大任教期间,决定前往美国留学,以便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报效祖国。1948年秋,邓稼先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临行前,邓稼先说道:“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1950年8月29日,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邓稼先谢绝了恩师带他去英国深造的邀请和同窗好友的挽留,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冲破重重阻碍,毅然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邓稼先一回到北京,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邓稼先故居管理员徐娟说: 1958年8月,是邓稼先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他,透露了“国家要放个大炮仗”,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这个大炮仗,指的就是原子弹。只是,一旦参加这项工作,他的一切都将成为机密,他必须服从国家的任何安排。邓稼先激动不已,当时就答应下来。回到家中,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自己要走了,工作调动之后不能再照顾家里了。去哪里?不能说。去多久?不能说。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许鹿希虽然舍不得丈夫,但隐隐感到了此事的重要性,她坚决支持丈夫的决定。 1958年8月后,我国自主设计开发核武器的工作正式启动,年仅34岁的邓稼先成了领头羊,其他的22个小组成员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邓稼先根据中央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策和提出的方针,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三个方面作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选对主攻方向,是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作出的最重要贡献。 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是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的设计方案。成功研制原子弹,是邓稼先人生旅途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邓稼先故居管理员徐娟告诉我们,此后邓稼先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里程碑: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后,邓稼先、于敏等继续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制成了氢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响,并创造了世界上研制氢弹最快的“中国速度”。中国在拥有“两弹”之后,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终于不用再忍受美苏的核战争威胁。成功研制氢弹,是邓稼先人生旅途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1984年,邓稼先领导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人生重大贡献的第三座里程碑。 1985年,61岁的邓稼先终于调回北京,分离28年,妻子许鹿希终于等到丈夫回来,而丈夫却身患绝症。邓稼先躺在病床上,对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你们大家快回去工作吧,别让那些国家把我们中国落得太远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邓稼先忍受着体内不停出血的剧痛,坚持写下一份对中国核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的报告,并叮嘱他的妻子说:“这份报告,比我的命还珍贵!”1986年,有关建议书上报中央,继续指导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邓稼先实现人生重大贡献的第四座里程碑。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奉献了一辈子的中国核事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妻子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10日,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文化站副站长李婷告诉我们: 邓稼先说过:“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邓稼先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新中国国防建设事业,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镌刻在中国大地上,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进燕誉居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邓稼先故居,感受到这里不仅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书香气息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传承着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展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