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没有人认为,冬奥属于中国人。
1924年,冬奥初具雏形。
然后,在冬奥漫长的历史中,我阅读到一个个欧美国家的名字。但关于中国的部分少之又少。
而事实上,冬奥也从未来到我们的土地上。
2013年,北京正式提出申办冬奥。申办的过程困难重重。最终投票,我们也仅以4票的微弱优势胜出。
2015年,冬奥的筹备开始。但对于从未有过冬奥经验,在冰雪项目上发展甚少的中国来说,挑战似乎刚刚开始。
冬奥之于国人,那么远,那么近。
2002年,中国人拿到第一块冬奥金牌。到今天,时隔20年,冬奥终于来到中国。
我们开始能够真实感受到,冬奥和中国人生活的联系。
很多故事可以讲,很多人想要对冬奥说一句祝福,不知从何讲起。
关于中国冬奥,中国人冬奥的20年,都在《二十》里面了。
「01」
“你选冰球还是学习?”当时还是小孩子的@于明润泽 义无反顾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冰球。
从此,跌倒受伤热血热爱,他在冰球场度过了最好的时光。
他的青春、汗水也得到了回报,他以替补的身份被选入国家队。
虽然对于很多有冰球梦的少年来说,能够进入国家队已经是梦想的终点,但对于@于明润泽却是有些落寞的故事。
伤病,无休止的等待,被挫败的信心。
他一直未能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赛事,未能参加一届冬奥会,最终在伤病和冲动之下,当打之年的他选择了退役。
25岁的他成为了一支少儿冰球队的教练。
“又要做教练,还要做保姆。”突然的角色转换,曾经让这个25岁的大男孩措手不及。
“做运动员你可以发脾气,可以闹,但是做教练不行。”
曾经沉默着冲刺射门的人,现在在战术板上一次次画着战术,不断询问着孩子们:“听懂了吗?听清楚了吗?”
冬奥热火朝天的筹备进行中,他也带着孩子们开始他们比赛。
第一场小组赛,碾压获胜。
他自豪地介绍着自己队里的孩子,“成熟稳重的队长,射门凶狠的射手,顾全大局的守门员……”如数家珍。
小组赛还有个难打的对手,他们要准备下一次全力以赴了。
未来这些孩子中或许真的会有人站在奥运的赛场代表中国出战。而这位年轻的教练也还有个冬奥梦:如果国家需要我,我随时可以上场。
这是这位退役冰球运动员和他的孩子们的“冬奥征途”。
「02」
王南松梦想有一天,站在冬奥赛场上。为此,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20周旋转。
20周旋转并不是花滑中最难的项目,但对于一个8岁,开始花滑学习不久的男孩来说,是一个反复失败的动作。
“第一次接触花滑,我就喜欢了。”8岁的男孩清晰的表达着自己的喜欢,是他选择了花滑。
而为了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需要付出的是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无所畏惧的摔倒。
这个过程,不断教导他的是教练雅娜。
雅娜是一个俄罗斯妹子,曾经她和王南松一样是个花滑少年。
雅娜从5岁开始接触花滑,过人的天资让她顺利走上了职业道路,但中途因为身体原因,遗憾地终止了职业生涯,转去喀山的一所奥林匹克储备学校担任教练。后来,雅娜又来到了北京担任花滑教练。
在她的帮助下,王南松一点点改正错误动作,也让他有了更高的追求。
一个会教,一个爱滑,在师徒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王南松取得了2021ISI自由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为了做更好看的动作,我去学芭蕾,我不喜欢芭蕾,压腿很疼。”王南松说着,却总是日复一日努力练习着。
疼痛、重复、摔倒、失败,这个每一个花滑少年必经的阶段,有了这样的铺垫,才有未来的美妙旋转。
在《二十》的镜头下,王南松的旋转还在继续,雅娜将继续在这片冰场,造梦筑梦。这届冬奥的赛场没有他们的身影,却分明鼓舞着花滑少年们的心。
冬奥在中国的举办,或许像王南松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他们终将有人,站在某年某月的冬奥赛场上,聚光灯下,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03」
影视工作者@常雷自从2015年春节期间在老家哈尔滨第一次体验冰壶运动后,便沉浸在冰壶的世界,之后回到北京后更是下定决心学习冰壶。
他聘请了冰壶专业队教练进行教学。
他的教练正是中国第一代冰壶人、国家队首任制冰师赵仕增。
赵仕增是一名冰壶匠人,1998年,他接触到冰壶,从此他就和冰壶结下不解之缘。
这些年,冰壶就是他的生活。
每天早上3点起床,4点开始制冰。数十年如一日。
冰壶要求冰面误差在0.038毫米,一根头发丝而已。对于制冰师,是最严格的挑战。而对于冰壶运动员,驾驭冰面和冰壶,需要体力、智力、技术的完美结合。
而更特别的是,冰壶项目没有年龄限制,5岁到50岁,只要你想都能够加入冰壶。
所以在冰壶的赛场上,时常有年龄相差40岁的队友。
而这对师徒,虽然一个工作繁重,一个年过半百,却依旧想在今年继续挑战自己的最好成绩。
“比赛经常要在最后一壶才决出胜负,我相信人生也是这样。”
他们或许不是最“职业的运动”,但普通人的不断登顶的野心何尝不是冬奥精神呢?
这个冬奥年,他们也将会站上自己的战场,和冬奥赛场上的健儿们一样,去拼一个奇迹。
「04」
U10单板平行大回旋项目,一个退役国家队运动员和她的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第二个雪季。
王晓芮,前国家队运动员,但是在冬奥前,因为伤病和状态,她选择了退役,成为了一名U10单板平行大回旋项目的教练。
“刚来的时候,我没想到面对的是一张白纸,孩子们冰鞋都不会穿。”
每天从闹哄哄的“教练教练”中开始,王晓芮尽力适应着自己的新身份。
在遗憾中,她将全部的心力投注在了自己队员身上。
他们一起从零开始。教练界的新人,带着这群冰雪项目的新人,开始了他们这个冬奥雪季。
第一个挑战,是这个队伍的第一次大型比赛。
但是比赛现场,意外发生了。一个孩子突然发烧,身体虚弱几乎站不起来。
王晓芮想让孩子别比了。
但是这个孩子反复说:“教练,我有力气。”
最终,生病的女孩站在了出发点。
没想到,她是一组女孩中速度最快的,比赛结束,第七名的成绩让所有人喜出望外。
而另一边,男孩组也收获颇丰。
有人初拿冠军,有人带病坚持,冬奥的赛场之外,这个小赛场里的梦想同样热血。
看着赛场上他们的稚嫩的身影,王晓芮满眼都是希望的样子。
「05」
今年35岁的国际级滑雪教练员@SKI谢霆,来自张家口市崇礼区,曾经在北京打过工、在崇礼跑过班车、在滑雪场当过保安。
他的人生因冰雪、因冬奥而改变,不仅开办了一家滑雪俱乐部,2020年还成为了高山滑雪项目国家级裁判。
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崇礼人,32岁的@民宿酒店老板娘小乐,中专毕业后北京做过安检,在张家口服装店卖过衣服……
2014年回到崇礼开始经营公寓。
自从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因为冬奥和滑雪产业的带动,小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目前她经营的酒店公寓已超20套。
两个崇礼人的改变,同样也是崇礼巨大变化的小小缩影。
自从冬奥开到了家门口,崇礼这个曾经在当地人看来都比较落后的地方,焕发了新的生机。
每年都有人因冰雪而来,今年冬奥后更会如此。崇礼的默默无闻将永远属于过去,冰雪之城将随冬奥一起向未来。
「06」
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人生经历的平凡冰雪人在《二十》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冬奥会大学生志愿者@努力活着的小林同学、北科冬奥保障基地的工作人员……
这些冬奥里的平凡身影,塑造了我们看到的冬奥。他们不总是被看见,不总是被称赞,确实冬奥故事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快手,用《二十》系列短片,纪录了他们的故事。
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官方转播商,快手的冬奥氛围也格外浓厚。除了被《二十》纪录的快手冰雪人之外,全民迎冬奥已经是快手上的最大话题之一。
许多和《二十》中的他们一样的普通人,正在书写自己的冬奥故事。
大家发挥动手能力,将冬奥吉祥物做得活灵活现;有的人直接走进雪场,秀起了自己单板技术;快手用户凌云,作为峨眉武术非遗传人,在雪地起武,用传统武术助燃冬奥……
体量巨大的原创内容背后,是冬奥在快手上进入普通人生活而形成的跨圈层热度。
无论平凡、普通,快手始终关注着身边人的故事,看见每一种生活。也正因为这样,每一个普通人的冬奥热情,都能够被关注,被喜爱,被传播。
逐渐形成有温度,多维度的冬奥热烈氛围,自然感染了更多人加入这场与冬奥有关的欢乐派对。
而这股热情,将伴随着快手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官方转播商持续发酵,成为冬奥赛场不容忽视的场外加油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