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君 辞旧迎新,合家团聚,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民国期间,人们如何过春节呢?这些照片都来自网络,记录了民国春节期间的社会生活的风貌。往事如烟,照片为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历史记忆。 街头写对联
过春节当然要贴对联,这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当时,都是手写对联,由于当时国民平均教育水平很低,不是人人能够写对联,因此一些人会在街头摆摊写对联,平时也承接会代写书信的生意,以此谋生。民国时期那些好看的字的春联,会吸引许多人争相购买。直到现在,我们过年也要贴对联、福字。只是现在基本都买打印的对联了,除了那些书法爱好者外,很少有人自己写对联了。 富裕家庭母亲为孩子发压岁钱
照片中的母亲正在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从房间陈设、母亲和孩子们的衣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富裕家庭,某些陈设在今天也不过时。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们更喜欢过春节。没钱的大人怕过年,孩子们就不同了。过去无论是家穷家富,他们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不仅可以穿新衣裳,而且吃得好,玩得好。压岁钱是孩子们一年期间最大的一笔收入,按照传统,孩子除夕夜里睡觉后,家长将压岁钱放在孩子床头或床尾,寓意驱除妖魔鬼怪,逢凶化吉。民国时期,父母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取"长命百岁"的意思。今天,压岁钱也称红包。 购买鞭炮
庙会上售卖各种泥塑的摊位
鞭炮摊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逛庙会是民国时期人们过年最大的乐趣。北京厂甸庙会是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以厂甸为中心举办的庙会集市。庙会上经营着各种百货,字画、旧书,古董、珠玉绫罗、针头线脑、花鸟鱼虫,还有许多日用之物、风味小吃、民间花会以及各样技艺表演,吸引着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少。人们走走逛逛,看能否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东西或吃上想念许久的美食。 放鞭炮
放烟花
放鞭炮是中国年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形式,鞭炮有驱魔、辟邪、消灾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向往。民国时期过年都要燃放鞭炮,孩子们尤其喜欢,男孩子们拿了压岁钱往往就去买鞭炮玩。放鞭炮创造出的喜庆热烈的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喜庆和吉利。 祭祀祖先
祭祀先祖是中华文明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汉族在春节祭祖已沿习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在民国时期过春节一般要买香烛纸钱,给祖先烧纸。在富贵人家,都有祠堂或者家庙。在当时,富人的祭祀是非常热闹的,程序繁杂,规矩森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就有祭祖情节的描写。相比之下,普通人家的祭祖简单很多,毕竟当时社会中贫富悬殊的程度很大。 灶王爷像
照片是纸质灶王爷像,石板彩印。照片上面是一年四季节气表以及福神、喜神、贵神、财神的方位,正中为灶王夫妇和福寿善恶群神像。图案鲜艳,绘制精美,是北方民间灶王爷像的佳品。灶王爷又称灶神、灶君,是古代民间供奉在锅灶边传说中能掌管一家祸福的神,无论穷富,每家都要供奉。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天汇报人间功过,除夕返回人间定人祸福,因此在北方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说。祭灶神这种民间礼仪活动,寄托了汉民族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强化家族观念并使家族香火永续相传的宗教崇拜。民国时期的人们在迎接灶王爷的仪式时,都要行叩拜礼,以示诚心。 德君认为:岁月流转,时光飞逝。今天已是2021年,春节被植入了许多新的内涵,一些习俗也在慢慢变迁,但改变的是过年形式,不变的是春节的传统内涵: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美好祝福,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凝聚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