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5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常武器”:三国时期的刺客

[复制链接]

1888

主题

2162

帖子

76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1:2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安徽小刀 于 2017-9-22 11:25 编辑

朱子彦


凡谈到刺客,人们津津乐道的无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要离断臂刺庆忌,专诸刺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为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写了《刺客列传》。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并没有专门为刺客立过传,《三国演义》更没有谈到过刺客,但实际上三国时期还是有刺客的。当然,他们的影响可能没有春秋战国时期刺客的影响大。

被刘备感动的刺客

据《三国志·先主传》及《诸葛亮传》中的裴松之注记载,刘备一生中曾遇到过两次刺客,但都化险为夷。第一次是刘备初出茅庐时,当时他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不断升迁,由安喜县尉晋升为平原相,这是一个相当于太守的职务。有一个名叫刘平的人一直看不起刘备,心想刘备这小子凭什么爬到老子头上,居然做到平原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刘平在当地很有势力,手下有一帮亡命之徒,于是他就指使其中一个武艺高强的刺客去接近刘备,等待时机将其杀死。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凡是贵族公子都喜欢豢养一批食客,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都有三千门客。刘备可能也秉承了战国时期豢养门客的风气,所以凡是投奔到他门下的,都来者不拒。据史书记载,刘备虽然是平原国的最高长官,但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对前来投奔他的人,无论是“士”还是“士之下者”,都“必与同席而坐、同盘而食”。对刘平派来的刺客,刘备也招待得很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老百姓饿死的不少,刘备做平原相,“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三国志·先主传》注引《魏书》),对外打击盗贼,对内把仓库里的粮食、财物拿出来赈济灾民。刘备的所作所为深得人心,这个刺客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见刘备是个仁人君子,如此得人心,所以就不忍下手,于是就把奉命前来行刺的实情告诉了刘备,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情形同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盾非常相似。赵盾执政时,晋灵公十分残暴,经常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忠心耿耿、数次前去规劝。晋灵公不但听不进去,反而对赵盾十分讨厌。因为赵盾是元老级人物,德高望重,深得民心,所以不便公开将赵盾处死,于是他就派刺客前去刺杀赵盾。刺客奉命前往,看到赵家的大门敞开着,身为宰相的赵盾家里十分简朴,还没到五更天明,赵盾就身穿朝服端坐在客厅里,准备上朝。刺客看到这里,进退两难:不下手吧,违抗君命;下手吧,怎么能杀害无辜的功臣。于是这个刺客就一头撞死在一棵大树上。


被诸葛亮吓跑的刺客

刘备遇到的第二个刺客是曹操派来的。当时,刘备已经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在这之前,他已经占领了荆州的部分地区和益州的全部,蜀汉政权达到了鼎盛,刘备正在考虑北伐,恢复汉室。可能曹操感到此时的形势对他不太有利,因为曹操攻打孙权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好不容易从张鲁手中夺到的汉中又丢了,所以,他就派刺客前去行刺刘备。可能曹操也摸到了刘备的心理,知道刘备要乘胜北伐,于是就命刺客预先作了准备。就像杨子荣智取威虎山之前要事先学会黑话,并且献上座山雕最喜欢的先遣图一样。

这个刺客见了刘备以后,就“开论伐魏形势”。刺客和刘备谈了哪些内容、如何伐魏,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刺客绝非等闲之辈,因为他所谈的内容,“甚合备计”(《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在东汉末年的战场上拼杀了大半辈子,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能提出让刘备动心的计谋谈何容易?即使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也并没有不折不扣地去实行。

刺客同刘备谈着谈着,“稍欲亲近”,越来越向刘备身边靠近,正当他准备拔剑刺向刘备的时候,也是刘备命不该绝,诸葛亮就在这个时候进入客厅。刺客看到诸葛亮进来就“神色失措”,慌了手脚,不敢轻举妄动,过了一会儿,刺客借口要“如厕”,便离席而去。刘备对诸葛亮说:“今天我得到了一个奇士,将来他可以成为您的助手。”诸葛亮就问:“主公所说的奇士是谁啊?”刘备回答道:“就是刚才和我相谈甚欢的那位,现在他上洗手间去了。”诸葛亮说:“此人神色慌张,低着头说话,图谋不轨之心已经暴露出来,肯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有点将信将疑,于是派人到厕所里去寻找,结果此人已经跳墙而去,逃之夭夭了。


关于这段史料的真伪,后人也有争议。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对此就不以为然,他认为刘备有“知人之明”,三国时期,君主对人才都非常爱惜,既然刘备认为这个刺客是个“奇士”,那么曹操是舍不得将其“投之死地也”的,因为作为刺客,其最终的命运必然是有去无还。“且此人不死,要应显达为魏,竟是谁乎?何其寂蔑而无闻”呢?

不能说裴松之的看法没有一点道理,但三国时期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期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激烈、残酷程度往往要超过任何一个时期。因此三国时期的诸侯、君主采用的斗争手段也就比较特殊,只要出于政治需要,就可以不按“游戏规则”来办事,采用非常规手段。考虑到这些因素,三国时期的君主,使用杰出人才来充当间谍甚至是刺客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官至左将军的刺客

魏国在曹操时代派人刺杀刘备没有成功,在几年以后魏国再次派出刺客,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刺客名字叫郭修,姜维北伐的时候,郭修投降了蜀国。大概是出于拉拢和争取凉州知识分子的目的,蜀汉方面以极高的规格来笼络郭修,后主刘禅封郭修为左将军。然而郭修是“身在汉营心在曹”,他原打算刺杀蜀汉皇帝刘禅,却始终没有机会。史书记载说,每当蜀汉朝廷举行庆典活动的时候,郭修是“且拜且前”(《三国志·齐主芳纪》注引《魏书春秋》),不断地向刘禅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往前挪,越挪越靠近皇帝的宝座。但后主身边侍卫人员的警惕是很高的,看到郭修离皇帝越来越近,他们就立刻阻止郭修向前,所以郭修始终没有机会下手。

郭修行刺皇帝没有成功,只好退而求其次,把行刺的目标锁定在诸葛亮生前指定的接班人费袆身上。费袆当时官拜大将军、尚书令,是蜀汉朝廷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执掌朝政大权。费袆此人性格比较豁达,对敌国投降过来的人比较信任,从来不加以提防。将军张嶷写信给费祎:“昔岑彭率师,来歙杖节,咸见害于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待信新附太过,宜鉴前事,少以为警。”(《三国志·张嶷传》。提醒费祎要时刻注意安全、防范刺客。然而费袆全不当回事。

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年)元旦这一天,费袆举行宴会,文武百官都来参加。费袆十分高兴,连连举杯,喝得酩酊大醉,郭修看到这个情况,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拔出宝剑刺杀费袆,费袆身边的亲兵飞身前来营救,但是没有来得及。蜀汉政权的第二号人物就这样倒在血泊之中,死在一个无名之辈的手上,真是够窝囊的。毫无疑问,郭修本人也被费袆的亲兵乱刀砍成肉泥。

曹魏方面听到了这个消息,真是万分高兴,不费一兵一卒,只以一个刺客的代价就除掉了蜀汉的三军统帅。这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最丰厚的报酬。

对于郭修的英勇献身,曹魏政府进行了表彰。魏国皇帝曹芳颁下诏书,诏书中声称:“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费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三国志·齐王芳纪》)。为了表扬忠义,奖励将来,魏国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由其子来继承爵位,并“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聂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曾经独身一人刺杀韩国宰相侠累,郭沫若还以聂政的事迹编写了话剧《棠棣之花》;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手下的谋士,跟随晋文公出生入死,晋文公登上国君宝座之后,介子推不愿受封,做了隐士,因介子推不肯作官,晋文公十分恼怒,故放火烧山,将其烧死。寒食节、清明节就是根据介子推的事迹而来。曹芳褒奖郭修功劳超过了聂政、介子推,其评价之高几乎是无以复加。

“有王佐之才”的刺客

在三国历史上,魏国是最喜欢派刺客去行刺政敌的,魏国不仅派刺客前往蜀国,而且也派刺客前往吴国。公元230年,魏明帝曹睿派一个名叫隐蕃的刺客前往吴国。隐蕃临行之前,魏明帝曹睿亲自给他布置任务,魏明帝要隐蕃“诈叛如吴,求作廷尉职,重案大臣以离间之”(《三国志·胡综传》注引《吴录》),并待机刺杀孙权或东吴重要的将相大臣。隐蕃来到东吴以后,凭着其三寸不烂之舌,广交各方豪杰。据说隐蕃家中“车马云集,宾客盈堂”。东吴的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都向孙权推荐隐蕃,说隐蕃“有王佐之才”。孙权是一个爱才如命的君主,当他得知隐蕃有王佐之才后,立即召见隐蕃。孙权和隐蕃一番长谈后,发现他确实是个人才,而且尤其精通法律,于是就任命隐蕃为廷尉监。廷尉是主管全国最高司法部门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长,廷尉监是廷尉的副职。隐蕃来到东吴不久,就获得如此重要的职务,实现了他当刺客的第一个目标。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隐蕃的秘密使命大概是不难完成的。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隐蕃的刺客身份暴露了,被逮捕入狱,遭到重刑拷打,要他招供幕后指挥人及其同党。隐蕃是条硬汉子,忍着痛,不肯回答。孙权派人传话,只要隐蕃供出同党,不仅可免一死,还能官复原职。隐蕃慷慨激昂地回答道:“孙君,大丈夫做事,岂能没有同党,我即将成为烈士,死不足惜,怎么能牵连到别人呢?”孙权无可奈何,于是下令将隐蕃斩首。

动摇江东政权的刺客

为什么郭修的行刺获得了成功,而隐蕃的行刺却失败了呢?这是吴国对刺客严加防范的缘故。吴国的警惕性如此之高,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换来的。

当年,东吴政权的开创者、人称“小霸王”的孙策,仅仅26岁就遇刺身亡。孙策平定江东以后,实力越来越强大,曹操常常说:“狮儿难与争锋也。”(《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历》)。此话的意思是,孙策就像一头猛狮,我恐怕不是他的对手。吴郡太守许贡上了一道表章给汉献帝,表章中说:“孙策骁勇善战,和楚霸王项羽非常相似。我建议朝廷下一道诏书,将他召还到京师,让他在京师做官,如果把孙策留在地方上,恐怕是后患无穷。”但是,许贡的这道表章并没有送到许昌,而是在半路上被孙策截获了。孙策看到表章的内容,非常愤怒,于是就把许贡叫来。许贡见了孙策,还想狡辩,但孙策已经是怒火冲天,不由他分说,就下令将许贡绞死。

许贡虽死,但他手下有三个食客,许贡生前对他们非常好。自春秋以来,在士人中形成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风气,所以这三个食客决心为他们的主人报仇。除了打仗之外,孙策最大的嗜好就是打猎,而且孙策自以为武艺高强、天下无敌,所以对刺客不加防范。孙策的坐骑是一匹千里驹,速度极快,他身边卫士的马无法与之相比。这就造成这样一个后果,只要孙策打猎,必然是单枪匹马,因为他的卫士根本赶不上来。

许贡手下的三个刺客掌握了这个情况,于是他们探听到了孙策出猎的日期,事先埋伏在孙策的必经之地。不出所料,那一天孙策果然一马当先,把卫队撇得远远的,兴高采烈地追逐猎物,忽然碰到了这三个刺客。孙策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三人回答道:“我们是韩当部下的士兵,在这里射鹿。”韩当是孙策的父亲孙坚的心腹大将,是江东政权元老级的人物,孙策听说他们是韩当的手下,也就不再怀疑。这三人趁孙策没有防范,搭弓射箭,遽然出手,一箭射中他的面颊。孙策猝不及防、血流满面,但他不愧为大将,忙而不乱,回射一箭,将其中一人射死。这个时候,孙策的警卫员已经赶到,乱刀砍死了另外两个刺客。


孙策中箭后,伤势很重,虽然百般治疗,仍然难以挽救他的生命,终于在建安五年(200年)去世。临死前,孙策将江东政权的帅印交给弟弟孙权。

在孙策遇刺身亡的时候,江东形势非常严峻。孙策死的时候很年轻,弟弟孙权也只有19岁,而且江东政权并不巩固,内有山越等少数民族作乱,外有刘表、曹操等强敌压境。另外,孙策和他的部下之间并没有形成牢固的君臣关系,所以史书中说“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志·孙权传》)。当然,由于孙策是创业之主,由他来驾驭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问题还不大。但弟弟孙权是否能够控制、调遣东吴的将相大臣就很难讲了。尽管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策传》)但孙策还是放心不下,所以又将孙权托孤于张昭,并对张昭说了这样一番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历》)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孙权没有能力掌管江东的话,你张昭可以取而代之。如果你也没有能力克敌取胜的话,也不必过于忧虑,那就慢慢退出江东,归顺西边的许昌朝廷吧。其实,“缓步西归”的潜台词是: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就投降曹操好了。实际上,孙策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他临死之前,内心是很痛苦的,最担心的就是由他开创的江东基业是否能够保得住。

由此可见,孙策被刺在东吴举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孙策的地位类似于东吴的开国皇帝,一个开国之君被刺客轻而易举地刺死,其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若不是孙权有雄才大略,再加上周瑜、鲁肃等人的忠心辅佐,江东政权很有可能就此夭折,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势也很可能因此而化为泡影。正是由于孙策之死给吴人以极大的教训,所以他们后来对间谍和刺客充满警惕,处处加以防范。因此,曹魏派去东吴的间谍或刺客几乎没有一人能够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4 02:36 , Processed in 0.2132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