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9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传教士到探险家——外国人的中国漫游记

[复制链接]

2445

主题

2641

帖子

90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9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1:56: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安徽大飞 于 2017-8-20 11:58 编辑

马可波罗那部真假掺半但举世知名的中国游记,开启了西人撰写中国行纪的先河。尤其是大航海时代以来,从早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到20世纪前半叶以斯文·赫定为代表的探险家,都得以借助更便利的交通手段,亲身经历对他们来说神秘莫测的东方大国。随着时代变迁,他们的旅行也愈加深入,从最初的几个开放口岸,到东南的城市乡村,再到北方的平原和京畿之地,乃至连当时的中国人都了解不多的西南边陲和西北大漠,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旅途中,他们留下的大量的书信、日记、随笔、游记,帮助我们作为被描写的对象,得到另一个观察本国人民、文明、历史的角度。当时光远去时,这些记录尤为珍贵。

书单中的八本书,分别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旅行者,他们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汉学家,有的是地质勘探者,有的是探险家。从他们的笔下,我们能拼出一个怎样的中国呢?

利玛窦中国札记

[意] 利玛窦/金尼阁 著

何高济 译

中华书局

耶稣会会士金尼阁根据利玛窦以及他同时期的几位传教士在中国的记录,整理出了这部《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等人来到中国时,中西之间对彼此尚极为陌生,连茶叶都还未出口西方,被传教士们视为怪异饮料。因此此书可说是最早的外国人关于中国的可靠记录之一。一些同时期的作品,比如英国人博克舍编著的《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由三位葡萄牙和西班牙传教士的中国报道组成),虽然年代更早,但细节失真度较大(可能是由于语言原因),口吻时不时带有傲慢与偏见,可读性与参考价值远不如这本《利玛窦中国札记》。

书中描述了大量的明朝日常生活细节,甚至历史事件——有些已被中国人自己熟视无睹却最终遗忘——并从文明的角度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利玛窦等人记录了自己的传教过程,包括他们的传教观念、方式、中国普通百姓和上层人士对此的态度,这也使这部书成为中国基督教传播史的重要著作。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德]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 著

李岩 / 王彦会 译

商务印书馆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是著名的德国地理地质学家,“丝绸之路”一词便是由他提出。1868年9月开始,他用了四年时间在中国考察地质地理情况,足迹遍布13行省。与其在考察后出版的里程碑式学术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是,本书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日记,整理出版于李希霍芬身后,更多地记录了他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历,包含了李希霍芬对中国山脉、地质结构、气候、人口、经济、文化以及殖民情况巨细靡遗的介绍,特别是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的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等做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他似乎十分喜爱比较,每到一地都要将它与别处的地形、物产、贫富、风俗比较,还详细了比较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的异同。

通过无数旅途中的细节,作者描写了一个困惑、破败、停滞的帝国。李希霍芬时时颇有微词甚至严厉批评,读者也无从辩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李氏殖民主义色彩,他拥有直接向俾斯麦汇报考察情况的权力。因此,看到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对中国“或许最后将不得不使用武力,那时我之前在中国的考察将会派上用场了”,也就不奇怪了。


1894,中国纪行

[澳] 莫里循 著

李磊 译

中华书局

来到中国前,莫里循已经是一位有经验的旅行者。1893年他前往中国,1894年 2月他开始历时百日的上海到仰光之旅,并沿途记事,构成此书。1895年,被聘为《泰晤士报》驻远东特约通讯记者后,他的足迹始终未离开过远东,并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多事之秋。因对中国的权威报道,他以“北京的莫理循”而闻名西方世界。

此书考察了光绪甲午年中国社会风俗人情,其中关于长江木船航运和西南丝绸之路两大主题的细腻描写和记录尤为珍贵精彩。从重庆开始,作者舍舟步行,通过古老的“蜀身毒道”,亦即现在所说的西南丝绸之路,直达缅甸,最后再乘船抵达印度。作者记录了中国川、滇两省及缅、印地区沿途的山峦、溪流、村落、通衢与津梁,记录了风格各异的民居,古驿道边的凉亭、茶棚和买卖,也记录了战乱和饥荒带来的困苦,大面积的鸦片种植,以及触目惊心的地方流行病。最有价值的是对古道本身的记录,比如对盐津大关垴古道、大理祥云的梁王山古道、博南要津霁虹桥、翻越高黎贡山的分水岭古道等自然、人文环境的详细描绘。


在中国屏风上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唐建清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1919-1920年中国之行的产物,包括58篇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此刻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

与此前提到的某些作者对中国的缺陷毫不留情的批判相比,毛姆的中国游记像是加了一道柔光。在他的这架屏风上,毛姆描绘了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景致,她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的长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纪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墙、各式各样的庙宇、竹林深处的农家、路边的小客栈……他写来都温情脉脉,留有敬意,虽然有时他满怀善意的误读不免让读者有雾里看花的错位与失真之感。

但在某些人物速写式的篇章里,尤其是毛姆对他的英国同胞的群像描写中,读者们熟悉的典型毛姆式讽刺重又出现,像是“中国屏风”的另一面,让读者获得了叙事的全貌。




燕山楚水

[日] 内藤湖南 著

吴卫峰 译

中华书局

甲午后五年的1899年,日本著名中国史学家内藤湖南旅行中国,并写作了此书。作为中国文化的仰慕者,他遍访名山大川、碑坟寺观等景胜,并细细描绘,以印证他神游已久的禹域大地。在心驰神往之际,对于帝国的破败,言语中也不免带有关心与惋惜。

此书的另一精彩之处,在于作者于旅途中拜访了许多当时重要的知识分子,如严复、张元济、文廷式等。冉冉上升新帝国的年轻知识分子,与国运已到谷底的旧帝国的改革派知识分子,他们畅谈中国时局,至今读来仍颇有价值。


中国游记

[日] 芥川龙之介 著

秦刚 译

中华书局

作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哺育的作家,在来中国之前,芥川龙之介同样对中国充满崇拜之情。1921年,他受大阪每日新闻社委托到中国游览,这一来,他心中古典中国的美丽光环,却在啼笑皆非的种种现世图象前破灭了。也许是与期待落差太大,他因这次旅行而写作的《中国游记》满是失望,用嘲讽的笔调写出了他的愤懑与批评。

他所经过的大多数城市,包括苏州、杭州、上海,他都不喜欢。唯有北平得到了作家的赞美,因为只有北京还有着他想象中帝国昔日的雄伟和神秘,他甚至对它产生了乡愁。

在这次旅行中,他大病一场,回国后健康每下愈况。六年后,芥川龙之介自杀。


游移的湖

[瑞典] 斯文·赫定 著

江红 译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27年到1935年,年近七旬的斯文·赫定带领中瑞联合考察团,最后一次踏上了前往中国西部的旅程。这本书便记录了他这最后的西域探险生涯。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旅行,他发现了小河墓地,重返罗布泊,观察河流的改道,并得出了罗布泊是个“游移的湖”的结论。

写作此书时,雄心勃勃的探险家已至暮年,在有条理地记录地理考察情况的同时,他也满怀诗意和伤感地描述这块他曾到访数次的土地和他熟悉的友人,读来格外优美动人。书中还附有当时的照片以及作者亲笔画下的插图。由于罗布泊早已干涸多年,这些资料更显弥足珍贵。


马帮旅行

[美] 埃德加·斯诺 著

李希文 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世纪以来,各国学者、记者接踵来到云南,或调查研究,或探访旅行。其中便有年轻时的斯诺。1931年,他由越南,进河口,经昆明,过大理,出腾冲,到缅甸,随马帮探访旅行过程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以记者的客观眼光与细致观察,在随笔《马帮旅行》中地将云南独特的风光、民风、民俗、民情作了历史性的“定格”。他既以优美笔触描写了云南的自然风光,又冷峻地描写了正处在激烈动荡和摇摆中的云南社会——它既处在忽必烈时代起就岿然不动的蒙昧之中,又伸出一只脚谨慎地探索着现代。


重返喀什噶尔

[瑞典] 贡纳尔·雅林 著

崔延虎 / 郭颖杰 译

新疆人民出版社

与此前提到的著作不同,此书并不完成于20世纪上半叶,而是写作于刚刚改革开放的1985年,但其内容,却是作者雅林在事隔50年后,重返喀什噶尔,抚今追昔而写下的游记。1929年,作者尚是一名学习维吾尔语的博士生,跟随驼队从吉尔吉斯斯坦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喀什噶尔。1978年,他乘坐客机,再次降落在这片土地上。

在书中,他交错时空,写下了被半个世纪的时间隔开的两个喀什噶尔。对现代喀什,他充满好奇,对50年前的喀什噶尔,他满怀思念之情,半个世纪仿佛只是一瞬,作者笔下的喀什依然新鲜、浪漫、丰富,色彩鲜明。应该说,作者既描述探险,也回忆青春。在所有这些游记作品中,也许此书是最为特别的一本。而对于当下的读者而言,时间巨轮匆匆辗过,1978年的喀什噶尔,又已经是40年前的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3 13:57 , Processed in 0.8644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